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强化六 传统文化 ——不可忽视的高考新动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强化六 传统文化 ——不可忽视的高考新动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强化六 传统文化 ——不可忽视的高考新动向

2

3 【典题重温】 【典题】(2015·天津卷)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7分) 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4 【浏览材料】(确定答题要点) (1)由题干可知,此题为仿写。 (2)要写出汉字的文化内涵。 (3)由例句可知,先说明单字的形象,再说明单字组成的合体字, 再解释单字的文化内涵,再解释由单字构成的词、句的文化内涵。 (4)例句还明确了句子的结构。 (5)字数要控制在100字以内。

5 请根据以上分析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字形如熊熊燃烧的火苗,“火” 加“人”是“伙伴”的“伙”。“火”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热情、 激情、活力相联系,“火红”让人感到喜悦幸福,“星火燎原”则 让人想象旺盛的生命力,无限的美好未来。

6 【评自己】根据下面的评分依据,看看你的答案得了几分,想想问题出在哪里。
【评分依据】 (1)说明单字的形象1分;(2)写出单字组成的合体字1分; (3)写出单字的文化内涵1分;(4)写出由单字构成的词语的文化内涵1分;(5)写出由单字构成的句子的文化内涵1分;(6)结构与例句一致1分;(7)表达简明连贯,符合情理1分。超出字数可酌情扣分。

7 【评他人】看看下面的答案能得几分,并说明理由,总结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现场答案一 得分: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分 能够遵循例句形式,谈到 水字的形、组词,文化内涵表述 不准确。得4分

8 现场答案二 得分: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分 “日”字形象不明确, “日薄西山”没有说出文化内 涵。得5分

9 【评后反思】请在解题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之处打上“√”,想想怎么办。
1.看不清题干要求导致答案不完整。(  ) 2.把握不准具体题型的答题技巧导致答案不准确。(  ) 3.缺少相关的文化知识导致答案漏项或错误。(  ) 4.语言表达不够“语文化”导致答案呆板。(  )

10 【突破瓶颈】 传统文化语言表达题的四个突破口 1.看不清题干要求怎么办 细读要求,全面审题。 此类题型一定要细读题干中的每一个字,不遗漏任何一个要求。每一个要求都会对答案有相应的规定和限制,或者是提示。 如2015天津卷,对例句从形式到内容要全面准确把握,明确答案要点。

11 2.把握不准具体题型的答题技巧怎么办 明确题型,对号入座。 传统文化考查的题型多样,如仿写、压缩、扩写、连贯、图文转换、对联等。每一种题型都有其相应的答题规范。 如2015天津卷中,根据题干可知为仿写题。

12 3.缺少相关的文化知识怎么办 注意积累,学会迁移。 作为传统文化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相应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便于作答时有据可依,有话可说。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关注相关知识,注意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如2015天津卷中,需要我们对汉字的组词、造句及其意义有一定的积累。

13 4.语言表达不够“语文化”怎么办 根据要求,“美化”答案。 传统文化考查题多为主观题,答案要求书面化,所以设计时要体现“语文化”特征。这里的“语文化”可以理解为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一定要看准题干,明确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根据其特点设计答案。 如2015天津卷中,表达方式为说明,在解释字、词、句的文化内涵时要有文采。

14 【知识拓展】 传统文化语言表达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1.奇妙的对联 对联在我国家喻户晓,是生活中的常见文化现象。这种古老的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高考中有关对联的考查,经常与仿写相结合,难度偏高,但也有法可寻。

15 对联题解题方法: (1)拆分组合,善于联想。先把题干中给出的一联拆成几个短语,通过相关、相似、相反联想的方法,给每个短语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短语连缀成句。 (2)分析立意,选准词语。一副对联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或深思历史,或剖析现实,都有明确的倾向,在拟写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现。 (3)善于化用。学会灵活地运用天文、地理、时令等知识,以及成语熟语、诗文名句、历史典故等来拟写对联。

16 例题:有人根据《荆轲刺秦王》一课拟写了上联,请根据本课内容,再补出下联。
上联:督亢图中不杀人 下联:____________ 答案:咸阳殿上空流血

17 2.其他文化现象 除了对联,传统文化考查还会涉及汉字、书法、绘画,节日、姓氏、生肖,非物质文化申遗(珠算、棋类、丝绸之路、大运河)等。 解题方法: (1)梳理有关知识,做到有备无患。 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语文素养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要注意积累有关知识,特别是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2)认真审题,明确考查哪一方面的知识。 要迅速联系平常所学的知识,对号入座。

18 (3)准确表达信息,注意题目要求。 注意落实有关语言表达的要求。尤其是使用句式、修辞及字数限定的要求。

19 例题:旧社会商人在市场上讨价还价时,不愿意让旁人知道他们商量的价格,就会用一种类似暗语的“价目析字语”来表示出价,比如“一”说成“旦底”(取“旦”字的底),“二”说成“中工”(“二”字中间加一画就是“工”字),“三”说成“倒川”(把“川”字倒过来),“四”说成“横目”(把“目”字横过来)。下面是其余几个数字的暗语,请按照前面说的思路猜一猜,看看都对应哪些数字。 分头,缺丑,断大,早下,毛尾,旭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八、五、六、十、七、九

20 3.高考必备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举隅 (1)六书 我国古代的六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1 (2)年龄称谓 ①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②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③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④豆蔻:指女子十三至十四岁;⑤及笄:指女子十五岁;⑥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⑦而立之年:指三十岁;⑧不惑之年:指四十岁;⑨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称“知天命”“半百”);⑩花甲之年:指六十岁;⑪古稀之年:指七十岁;⑫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⑬期颐之年:指一百岁。

22 (3)交友 贫贱之交: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患难之交:一起经历过患难而有深厚交情的朋友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的朋友 竹马之交: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布衣之交:平民之间交往的朋友,也指显贵者与平民的交往 忘年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23 忘形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 车笠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 君子之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 神交:心意投合、相知很深的朋友,也指彼此没有见过面,但精神相通,互相倾慕的朋友

24 (4)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

25 (5)五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6)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6 (7)兄弟行辈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8)亲属的称谓 ①家:是用来称呼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含有谦恭之意。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称自己的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 ②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27 ③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已离世的母亲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已离世的祖父称先祖,等等。
④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⑤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⑥小:对别人称自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的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28 (9)百姓的称谓 ①黎民:平民也称黎民,亦即“众民”的意思。②黔首:黔首是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③布衣:即“平民”,古代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④庶人:又叫“庶民”,春秋时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

29 (10)中国的称谓 ①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②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③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④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30 ⑤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⑥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⑦四海:指天下、全国。 ⑧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⑨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31 (11)科举 ①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②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③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32 (12)官职任免升降 ①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②除:任命、授职。③擢:提升官职。④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降低官职的调动。⑤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⑥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⑦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⑧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33 (13)“第一”的雅称 桂冠、鳌头、问鼎、领衔、榜首、夺魁、夺标、执牛耳。 (14)代称 ①学生:桃李。②妇女:巾帼。③弟兄:手足。④诗人:骚人。⑤菊花:黄花。⑥杜鹃:子规。⑦家乡:桑梓。⑧国家:社稷。⑨史册:汗青。⑩战争:烽烟。⑪音乐:丝竹。⑫文学才华:风骚。⑬自己的作品:拙作。

34 (15)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1905)废止。)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35 (16)传统节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新元、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清明前一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36 清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唯一既属24节气又属于传统节假日的节日。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37 中秋: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38 腊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来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39 (17)官职 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40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军事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41 三公九卿: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
王朝及诸侯国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 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 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 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 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

42 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43 (18)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称: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44 (19)年号·谥号·庙号·尊号·徽号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45 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46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庙号始于商朝,汉朝承袭,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47 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48 (20)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人们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的名字时,必须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避讳。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

49 官讳: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
圣人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家讳: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50 (21)祭祀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51 (22)礼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亲自或派使臣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52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古时不分长幼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53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54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55 【对点训练】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56 (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解析】①“完全”与“足以”重复;②主语是“历来的研究者”,后面“他们”重复赘余。 答案:①②

57 (2)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___和____。
【解析】③冒号后面是“即”,所以应把冒号改为逗号,因为作“就是”之意的“即”不可跟在冒号后;⑥应是逗号,“诗文唱和、书画助兴”与“会心赏鉴”是并列关系,都是说“主宾身份情趣要相宜”。 答案:③ ⑥

58 【加固训练】 (2015·西工大附中二模)2016年是猴年,请整合你对猴的认识,结合情境任选5个方面,写出对应的关于猴的成语或熟语。(5分) (1)比喻惩罚一个人来吓唬或警诫另外的人:________________ (2)指不可知的年月(就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而言):____ (3)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____________ (5)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______________

59 答案:(1)杀鸡吓猴 (2)猴年马月 (3)尖嘴猴腮 (4)沐猴而冠 (5)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0 提示学生回顾一下,解题过程中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突破?

61

62


Download ppt "强化六 传统文化 ——不可忽视的高考新动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