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儒学大师朱熹 朱熹认真执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儒学大师朱熹 朱熹认真执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儒学大师朱熹 朱熹认真执教

2 朱熹 《朱子语录》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3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

4 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5 翻译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怎么办? 朱子回答说:“这并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6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劳神费力去思考,自然回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劳神费力去思考,自然回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那样的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祸福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7 分析 第二则 讨论天理与人欲.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

8 第三则: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已?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亦步亦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

9 翻译: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的个儿,是要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是,带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10 【分析】 第三则 本节是讨论义与利的问题. 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也不言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朱子“重义轻利”。不否定“利”,提高生产力水平;但要重视道德修养. “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所欲”,是“人欲之私”,要严守义利分别. 朱子“学无深浅,并要辩义利”。

11 谢谢收看


Download ppt "儒学大师朱熹 朱熹认真执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