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选修 环境保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选修 环境保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选修 环境保护

2 选修 环境保护 2012高考导航 考纲下载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选修 环境保护 2012高考导航 考纲下载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人类所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5.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6.主要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过程及对区域的影响。 7.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过程及危害和防治措施。 8.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作用。 9.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手段及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态度和行为准则。

3 热点预测 1.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主要特点。
2.运用资料,考查人类对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措施。 3.结合具体的环境污染事件,考查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4.结合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分析大气污染物类型、污染物来源、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具体事例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5.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考查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及原因。 6.结合近期石油价格波动,考查能源问题及应对措施。 7.结合我国实施的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考查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和执行主体。

4 高频考点突破 选修 环境保护 考题优化演练

5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用图示法阐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下。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用图示法阐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下。

6 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示意图

7 内圆表示占据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箭头①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②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③、④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8 箭头⑤、⑥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得到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9 2.环境问题的分类、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10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列表分析如下。

11 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出现变暖的趋势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出现变暖的趋势 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引起两极地区及陆地上的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增多等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12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臭氧层遭到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从而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此外还会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等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

13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酸雨蔓延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建筑物遭到腐蚀,被称为“空中死神”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

14 人为的滥砍乱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危害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森林锐减 人为的滥砍乱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危害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15 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水,污染陆地水体和海洋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水体污染 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水,污染陆地水体和海洋 缺乏安全的饮用水,饮用受污染的水导致疾病甚至死亡;海洋污染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净化处理;防止石油泄漏,加强海洋环境管理

16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17 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 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 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保护森林、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

18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占用土地,污染大气,滋生蚊蝇、病菌、传播疾病,污染农田和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 加强管理,控制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19 典例剖析 (201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例1

20 图甲 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21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2 图乙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2)~(3)题。

23 (2)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3)说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解析】 (1)分析图中信息即可解答。(2)图中碳排放的特点从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两方面与中国进行比较说明即可。(3)该题涉及大气的热力作用知识。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面长波吸收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上升。

24 【答案】 (1)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2)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与中国接近。(四选其一)

25 (3)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26 针对训练 1.(2010年高考江苏卷)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

27 图甲             图乙  

28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解析:(1)据图甲信息,大气中硫的来源为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物。(2)据图乙可知,影响各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煤炭消费量。(3)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多。(4)酸雨主要对水体、土壤、生物、建筑物等方面造成危害。

30 答案:(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31 考点二 我国的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 1.我国资源利用中的生态问题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32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森林火灾等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33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沉积物充满湖沼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34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35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合理放牧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人口稠密,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合理放牧

36 2.自然资源保护 (1)我国资源问题的地区差异

37 (2)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及目标

38 3.生态保护 (1)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分析 不合理的发展农牧业和开发新资源是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破坏的主导因素,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应从保护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

39

40 (2)农村生态建设的内容 农村生态建设主要包括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乡镇企业污染管理,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体制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41 (3)城市生态系统的显著特点 ①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部分是以有思想意识的人为主体;而非生物组成部分,除自然环境外,还有房屋、道路以及生产、生活设施等人工环境成分。 ②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对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分解功能不完全,大量物质和能量常以废物形式输出,因而易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③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其生态平衡只有通过人们的正确参与才能维持。

42 典例剖析 (2010年绍兴模拟)读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例2

43

44 (1)在图中空白处填上合适的选项。 A.陡坡开垦 B.过度放牧 C.生态环境脆弱 D.大风季节开垦 (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请简要分析其产生的人为原因。

45 【解析】 荒漠化的产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其中气候异常是造成荒漠化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则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答案】 (1)从上至下依次为:C B A D (2)温带草原带 原因:①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②降水较少,土壤干旱;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 (3)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46 针对训练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2010年6月25日是第2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约用地”。

47 材料2: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48 材料3: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

49 (1)材料2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要解决材料3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4)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5)为保护耕地,我国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为使土地供求关系向良性循环转变,应采取哪些措施?

5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在解题时要注意运用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及逆推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51

52 答案:(1)B 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不少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 (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4)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5)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

53 考点三 工农业、城市污染的防治 1.工业污染的防治 工业污染主要是“三废”的排放,因此,防治工业污染的关键是减少“三废”排放量和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54 (1)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55 (2)循环经济

56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含义及具体解释如下所示。

57 一个企业产出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 实现园区内污染“零排放”,以及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利用手段 实施过程 结果 目的 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 一个企业产出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 实现园区内污染“零排放”,以及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物质与能量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58 2.农业污染的防治 (1)农业污染的类型及污染源 ①农作物及土壤污染: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②水体污染: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 ③白色污染:温室农业中的废旧塑料。 ④大气污染: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焚烧农作物秸秆产生的烟尘。 (2)农业污染特点:发生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

59 (3)农业污染的危害 ①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污染土壤和环境,通过灌溉渠道或地表径流,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②大量使用农药:提高了农业成本,污染了土壤和水源,增加了害虫抗药性,杀灭害虫天敌,破坏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人畜中毒事件也频繁发生。 ③重金属污染土壤:使土壤性质变化,微生物受到抑制和破坏而削弱其生产力,还会造成水污染。

60 (4)农业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给农作物施用化肥,要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程,力求做到科学合理;防治农业病虫害应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②发展有机农业:利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土壤,以生长出“更洁净的食品”。 ③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其次是采取措施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61 3.城市垃圾污染及其防治 (1)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城市垃圾是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62 ①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②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③垃圾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④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影响 主要危害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①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②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③垃圾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④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对水环境的影响 ①垃圾倾倒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②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产生含有害物质的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①风化、雨雪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环境②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积蓄,最终危及人类健康 其他方面的影响 ①占用土地,加剧可耕地短缺②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③危险废物危害人类健康

63 (2)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垃圾的处理多采用回收、分拣、处理加工、焚烧和综合利用等方法,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垃圾尽可能被再次利用,创造财富,但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64 操作简便,经济,可处理绝大多数类型的垃圾 占地面积大,同时存在二次污染,占用土地资源 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 无害化
方法 优点 缺点 原则 填埋法 操作简便,经济,可处理绝大多数类型的垃圾 占地面积大,同时存在二次污染,占用土地资源 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 无害化 焚烧法 减容、减量及无害化都很高,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 焚烧条件控制不当会存在烟气污染问题,且设备投资巨大 堆肥法 适于易腐有机质含量高的垃圾处理,且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 不能处理不可腐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65 典例剖析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例3

66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解析】 第(1)题,A河流沿岸有居民点和化工厂,因此污水的来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废水和污水排入河流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水质变坏,进而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

67 第(2)题,B流域用地结构非常合理,地势低平的地区是耕地,地势稍高的缓坡种植果树,坡度较大的山顶是林地,这样就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水质,同时林地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增加降水的频率,使气温的变化趋向缓和。 【答案】 (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68 针对训练 3.(2011年盐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下表是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对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表(“●”越多,代表危害越严重)。

69 环境问题 省级行政区   A类 B类 C类 D类 广东 ●●●● ●● 四川 ●●● 新疆 山西

70 材料2:我国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API越大,表示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监测的项目主要有:TSP——总悬浮颗粒物、SO2——二氧化硫、NOx——氮氧化物等。下表为我国冬季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指标资料。

71 质量 指标城市     污染指数 主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等级 太原 130 TSP 深圳 132 NOx 珠海 58 重庆 128 SO2

72 (1)材料1中,B类对应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这类问题在新疆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D类对应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这类问题在山西严重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中,重庆空气污染类型是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污染在太原较轻,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 (3)珠海、深圳同属珠三角地区,但珠海空气质量较好,简述其原因。

73 解析: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B、D危害严重的省份,然后结合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回答;第(2)题的关键仍然分析表格中的信息,结合地区经济特点回答。思考珠海、深圳的产业结构等可解答第(3)题。 答案:(1)土地荒漠化 深居内陆,降水少 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 (2)酸雨 重工业发达,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北方地区风力大,降水少;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沙尘呈碱性,与空气酸性气体中和 (3)工业、城市规模相对较小;距澳门近,以第三产业为主;治理力度大;政府管理力度大。

74 考题优化演练

75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谢谢使用


Download ppt "选修 环境保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