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讲 发展史和心内手术基础措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讲 发展史和心内手术基础措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讲 发展史和心内手术基础措施

2 历史 1、1933年Gross首创动脉导管末闭结扎术 2、1945年Crafoord和Gross分别报告了临床主动脉缩窄的切除和直接吻合
3、1948年Harken、Bailey成功施行闭式二尖瓣分离术

3 历史 4、1953年Gibben应用低温体外循环行房内缺损修补
5、1967年Favaloro利用自体大隐静脉吻合于升主动脉和狭窄远侧的冠状动脉 6、1967年12月3日Barnard在南非成功完成了首例心脏移植术 7、1982年人工辅助泵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主要有埋藏式电动泵, Acartmate与Novacor

4

5 左室辅助

6 国内发展史 1、1940年心脏缝合术 2、1944年动脉导管末闭结扎术 3、1947年缩窄术心肌炎切除术 4、1954年闭式二尖瓣分离术

7 国内发展史 5、1958年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6、1978年上海心脏移植手术 7、1982年心脏动脉旁路手术
8、1998年埋藏式电子辅助循环泵

8 低温麻醉与心脏外科的关系 1、低温——人体耗氧量随着体温的下降而递减,体温每下降1摄氏度,耗氧量减少5-6%低温可增强组织缺氧的缺受性。

9

10 2、低温麻醉的分类 浅低温(鼻咽腔温度)28摄氏度以上 中低温 摄氏度 深低温 摄氏度以下

11 3、温度与体外循环灌注量的关系 温度高时,组织的基础代谢率升高,耗氧量就大,因此体外循环灌注量就应多

12 体外循环 1、体外循环的定义:体外循环是将回心的静脉血从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引出体外,在人工心肺机内进行氧合排出二氧化碳后,再由血泵输回体内动脉。以供应大脑、肝、肾等主要器官使之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13 2、人工心肺机的主要结构 血泵 氧合器 过滤器 变温器 监测系统

14

15 (1) 血泵:代替心脏泵功能,驱动氧合器内氧合血液回输到人体动脉进行循环(产生单向血流)
有两种: 液压泵(泵管、滚压轴、泵槽) 离心泵

16

17

18

19 (2) 氧合器:代替肺功能氧合静脉血、排出二氧化碳
生物肺氧合阶段(人体交叉体外循环) 血膜式肺氧合器(60年代初) 鼓泡式氧合器(60年代) 膜式氧合器(70年代末)

20

21 (3) 氧合器的评价 a. 气体交换能力,氧合效率大 b. 变温性能,变温系数高 c. 组织相溶性,生物相溶性好 d. 预充量少,预充量要小
e. 安全性和简易性,漏水,祛泡、易用消毒

22

23

24

25

26

27 鼓泡式氧合器 小时 有孔膜式肺 小时 无孔膜式肺 天(28天)

28 (4) 过滤器: 体外循环中有微栓产生,这些微栓直接阻塞微血管对组织器官产生损伤,特别是脑和肺过滤器多为滤网式,孔径在20-40μm。

29 (5) 变温器: 体外循环中因很多,因素需要将温度降低如停循环,低流量等手术后需将温度恢复到正常,要有很强变温器。

30

31 (6) 监测系统 a. 静脉路血氧饱和度 b. 空气氧气混合器 c. 液面报警装置 d. 气泡报警装置 e. 压力报警装置

32 体外循环的施行 1、体外循环机与配件合理使用 2、肝素抗凝(必须监视ACT) 3、预充稀释 4、低温与良好的灌注 5、心肌保护
6、心脏和循环复苏,中和肝素

33 体外循环与低温结合的八种方法 1、常温体外循环 2、浅低温体外循环 3、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 4、深低温停循环 5、上、下半身分别体外循环
6、并行循环 7、左心转流 8、各种体外循环方法综合使用

34 体外循环后生理变化 1、脑、肺、肾损伤 2、代谢的改变:代谢性酸中毒 3、电解质失衡 4、血液改变

35 心肌保护 (Myocardial protection) 针对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预防性治疗和基础研究 缺血一段时间--Stone heart

36 心肌保护 Ischermic reperfusion injury 心脏复跳困难、复跳后无力、顽固性心律失常
术后低心排血量、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

37 体外循环引起心肌缺血的因素 体外循环时灌注成分不正常 心室纤颤 心室过胀 心室空瘪 冠状血管栓塞 主动脉气*类及再灌注

38 心肌保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能量耗竭 2、钙离子超负荷 3、氧自由基损伤

39 心肌保护的具体措施 1、常温、室颤、冠状动脉持续灌注法 2、冠状动脉温血持续灌注法
3、全身中低温,心脏局部深低温,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内灌注冷停跳液 4、全身中低温,升主动脉温血停搏液引导停搏,晶体冷停搏液或血停搏液维持,开放升主动脉前再次温血停搏液复温。

40 心肌保护 心肌停搏液的组成成分原则: 2、PH值(7.6至8.0) 3、渗透压(320至380mmol/L)
1、晶胶比例 2、PH值(7.6至8.0) 3、渗透压(320至380mmol/L) 4、钾浓度(20至40mmol/L) 5、温度

41 心肌保护 心脏停搏液的类型: 1、晶体停搏液 2、稀释冷血高钾停搏液 3、稀释温血停搏液

42 冠状动脉灌注方法: 1、顺行灌注法 间接冠状动脉灌注 直接冠状动脉灌注 2、逆行灌注法 冠状静脉窦逆灌注 3、顺行-逆行联合灌注法


Download ppt "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讲 发展史和心内手术基础措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