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歷史二 第五篇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2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護法運動 聯俄容共 北伐與清黨 訓政時期的政治發展 現代化的進展 區域發展的失衡

3 護法運動 1.軍閥割據: A.始自:袁世凱死後 B.都軍團叛變─民國6年: a.黎元洪與段祺瑞政爭,黎將段免職 b.段乃策動九省脫離中央宣告獨立 C.復辟事件─民國6年: a.黎電召張勳入京調停 b.張勳入京先強迫黎解散國會,後宣 布溥儀復辟→為段討平

4 2. 南北分裂: A. 起因: a. 段祺瑞破壞《臨時約法》 b. 孫中山號召南下「護法」 B. 經過: a
2.南北分裂: A.起因: a.段祺瑞破壞《臨時約法》 b.孫中山號召南下「護法」 B.經過: a.民國6年廣州軍政府成立 →南北分裂形成 b.北方軍閥混戰不已─直 皖戰爭、 兩次直 奉戰爭 段祺瑞

5 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

6 聯俄容共 1.聯俄容共: A.聯俄:獲得蘇聯的援助,師法蘇共的 嚴密組織與以黨治軍模式 B.容共: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 國民黨
2.經過:派鮑羅廷來華指導國民黨改組

7 3. 黃埔建軍: A. 起因:a. 陳炯明叛變 b. 仿蘇聯紅軍實施政戰教育 B. 創校:a. 民國13年於廣州成立陸軍官校 b
3.黃埔建軍: A.起因:a.陳炯明叛變 b.仿蘇聯紅軍實施政戰教育 B.創校:a.民國13年於廣州成立陸軍官校 b.孫中山任命蔣中正為校長 C.影響:蔣中正開始在現代中國政治嶄 露頭角

8 國民黨改組之黨章草稿

9 孫中山與黃埔教官何應欽、蔣中正、王柏齡 何應欽 王柏齡

10 北伐與清黨 1.國民政府成立: A.起因:孫中山病逝─民國14年3月12日 B.成立:民國14年7月1日─廣州 C.蔣中正掌握兵權:中山艦事件後

11 2. 北伐: A. 時間:民國15年~民國17年 B. 策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C. 經過: a. 先攻下上海、南京 b
2.北伐: A.時間:民國15年~民國17年 B.策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C.經過: a.先攻下上海、南京 b.收編地方性軍閥─馮玉祥、閻錫山 c.清黨─「四一二政變」 d.寧 漢分裂→蔣中正下野 e.寧 漢復合→蔣中正復出,繼續領導北伐 f.收復北京,易名「北平」 g.張作霖被日軍炸死,張學良歸順,北伐 完成

12 張作霖與吳佩孚 馮玉祥 閻錫山

13 胡適 北伐路線

14 3.北伐成功之因: A.戰略得當 B.黃埔系國民革命軍戰鬥力堅強 C.軍閥間相互矛盾 D.部分軍閥歸順中央

15 訓政時期的政治發展 1. 實施訓政: A.依據:孫中山的《建國大綱》 B.始自:北伐完成後 C.特色:以黨治國 D.重點: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國民大會行使政權 E.結果:a.通過《訓政時期約法》 b.受到不少知識分子的攻擊

16 《訓政時期約法》

17 2. 中原大戰(民國18~19年): A. 起因: a. 蔣中正召開「國軍編遣會議」 b. 軍閥不滿,舉兵反蔣 B. 結果: a
2.中原大戰(民國18~19年): A.起因: a.蔣中正召開「國軍編遣會議」 b.軍閥不滿,舉兵反蔣 B.結果: a.國民政府獲勝 b.各地軍人時傳叛變

18 現代化的進展 1.號稱「黃金十年」: A.時間:民國17~26年(1928~1937) B.此時期的內憂與外患: a.內憂─(a)國民黨的分裂 (b)中共、軍閥的割據 b.外患─日本與蘇聯的侵逼

19 2.重要成就: B.財政: a.財政:收回關稅自主權 b.金融:a.民國22年─推行「廢兩改元」 b.民國24年─發行法幣政策
A.政治:a.通過《訓政時期約法》 b.進行地方自治工作 c.公布《五五憲草》 B.財政: a.財政:收回關稅自主權 b.金融:a.民國22年─推行「廢兩改元」 b.民國24年─發行法幣政策

20 民國24年(1935)發行的法幣

21 C.民族工業: a.工業技術獲改良 b.大型工廠紛紛出現 D.農業:a.設置農復會 b.知識分子投入鄉村建設─ 晏陽初、梁漱溟、 陶行知
E.交通: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郵電 F.軍事:a.陸軍─聘德國顧問訓練與整編 b.空軍─在杭州成立筧橋航空學校 c.海軍─成立海軍署 d.民國25年公布《兵役法》,採 徵募並行制

22 抗戰前鐵路圖

23 抗戰前修築公路達十萬公里以上

24 杭州 筧橋航空學校

25 區域發展的失衡 1.失衡之因: A.中國幅員廣大 B.自清末起,現代化進展多集中於沿江 及沿海一帶 C.西南及西北地區自民初以來多為軍閥 所盤踞 2.西南及西北地區的現代化─要到抗戰 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才有中央的資 源與人才流入

26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日本侵華 剿共與西安事變 中日戰爭 八年抗戰的影響 國共內戰與撤守臺灣

27 日本侵華 1.背景:明治維新後,積極開始向外侵略 A.以通過征服朝鮮來擴展其國防線 B.以中國為假想敵發展軍國主義 C.欲將其勢力擴張至全亞洲─ 「大陸政策」

28 盧溝橋事變前形勢圖

29 2. 侵略行動: A. 1931─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 B. 1932─ a. 發動「一二八事變」侵略上海 b
2.侵略行動: A.1931─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 B.1932─ a.發動「一二八事變」侵略上海 b.在東北扶立清廢帝溥儀成立 「滿洲國」 C.1933─a.占領熱河與山海關 b.推動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D.1935─成立「冀 察政務委員會」

30 九一八事變,日軍占領瀋陽

31 滿洲國與溥儀

32 3. 蔣中正發表「最後關頭演說」: A. 希望透過外交折衝,為抗日爭取時間 B

33 剿共與西安事變 1. 剿共: A.清黨與武漢分共後,中共於各地展開 武裝暴動 B.情形: a.國軍展開五次軍事圍剿 b.中共離開贛南逃往陝北─ 即所謂 「兩萬五千里長征」

34 蔣中正手書「攘外必須安內」

35 2. 西安事變(民國26年12月12日) A. 原因: a. 蔣中正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b. 張學良與楊虎城受到中共影響 c
2.西安事變(民國26年12月12日) A.原因: a.蔣中正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b.張學良與楊虎城受到中共影響 c.中共認為唯有「逼蔣抗日」才有發 展的機會 B.爆發:張、楊二人「兵諫」劫持蔣與 隨行的文武官員 C.結果: a.和平落幕 b.蔣中正停止剿共,達成抗日共識

36 發動西安事變的張學良與楊虎城

37 中日戰爭 1.爆發導火線:盧溝橋事變 A.日本藉口軍事演習,士兵失蹤 B.蔣中正發表「廬山談話」宣示抗戰決心

38 3.經過:分三大階段 A.第一階段:七七事變→武漢會戰 (1937 ~ 1938)
B.第二階段:武漢會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1938 ~ 1941) C.第三階段:太平洋戰爭→日本投降 (1941 ~ 1945) 【連結影片: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39 第一階段 起迄:七七事變~武漢會戰 戰略:以空間爭取時間
重要事件 A.八一三淞 滬會戰: a.粉碎日本「三月亡華」 b.振奮抗戰士氣 c.爭取物資轉進大後方的時間 B.南京大屠殺

40 在壕溝中作戰的國軍

41 蔣介石與將領們討論作戰計畫

42 掠奪民間物資的日軍

43 日軍在南京以殺人為樂

44 日本在南京大屠殺的鐵証

45 日軍在南京集體屠殺無辜兒童

46 第二階段 起迄:武漢會戰後~太平洋戰爭爆發 中國艱苦獨立作戰:對日軍展開游擊戰
日本扶立傀儡政權:民國29年於南京 扶植汪精衛,另立 「國民政府」 日軍暴行:於東北成立「七一三部隊」 ─以中國人進行活體實驗

47 第三階段 起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投降 中國成為同盟國一員 A.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正式對日宣戰 B.美援由中印公路送抵中國
參加開羅會議:國際地位提升 戰爭結束:美對日投擲兩顆原子彈,日本 宣布無條件投降

48 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奪走了14萬人的性命 廣島

49 日方代表在南京向何應欽將軍呈進降書

50 八年抗戰的影響 1.正面: A.成為世界五強之ㄧ: ─促成中華民國擔任聯合國 安理會的 常任理事國 B.廢除不平等條約: a.民國32年與英、美等國簽訂平等新約 b.中國收回東北與臺灣、澎湖

51 2.負面: A.經濟發展與民主化的失敗 ─成為國民黨在大陸喪失政權的主因 B.中共得以發展實力,奠下與國民黨抗 衡的基礎

52 國共內戰與撤守臺灣 1.國 共內戰:【連結影片:國共重慶會談】 A.重慶會談─民國34年8月底: a.美駐華大使赫爾利居中協調 b.毛澤東、周恩來飛抵重慶與蔣中正 展開談判 B.美國派特使馬歇爾來華調停國 共衝突: a.一度達成停戰協定 b.民國35年1月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53 蔣介石三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54 C. 召開制憲國民大會: a. 民國35年(1946)12月25日,三讀通過 《中華民國憲法》 b
C.召開制憲國民大會: a.民國35年(1946)12月25日,三讀通過 《中華民國憲法》 b.民國36年(1947)元旦公布, 同年12月25日開始實施憲政 →訓政時期結束 c.民國37年(1948)3月國民大會選出 蔣中正為行憲後第一任總統, 李宗仁為副總統

55 D. 國民政府情勢日趨不利: a. 中共戰術靈活 b. 中共在農村的土改,獲廣大農民支持 c. 馬歇爾調停失敗返美 d
D.國民政府情勢日趨不利: a.中共戰術靈活 b.中共在農村的土改,獲廣大農民支持 c.馬歇爾調停失敗返美 d.國府人員「接收」(劫收)行徑令人民 失望 E.三次會戰使戰局逆轉: 共軍取得明顯的優勢

56 國 共內戰時著軍裝露出無助表情的少婦

57 2. 撤守臺灣: A. 桂系將領李宗仁、白崇禧主張和談 →蔣中正被迫引退 B. 美國向中國發表白皮書─不再插手 中國內政 C
2.撤守臺灣: A.桂系將領李宗仁、白崇禧主張和談 →蔣中正被迫引退 B.美國向中國發表白皮書─不再插手 中國內政 C.共軍南下→李宗仁赴美 D.國府遷臺:民國38年12月 南京→廣州→重慶→成都→臺北

58 1949年上海逃難的人群


Download ppt "第十三章 從中原到臺灣 第一節 革命之再起與國民政府 第二節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