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6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6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6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2 要求: 1. 重点掌握阿司匹林的作用,应用和不 良作用 2.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每类药物的作用特 点和临床适应症
要求: 1. 重点掌握阿司匹林的作用,应用和不 良作用 2.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每类药物的作用特 点和临床适应症. 3.熟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及其 机制

3 ☆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4 ☆ 本章所属的这些解热镇痛抗炎药虽然化学结构不同,但有共同的作用基础——抑制PG合成,为了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区别,将这类药物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5 通过抑制环氧酶 (cyclo-oxygenase, COX) 而抑制PG的合成
共同作用机制 药理 通过抑制环氧酶 (cyclo-oxygenase, COX) 而抑制PG的合成 COX-1 COX-2

6 COX-1 和 COX-2的特性比较 COX-1 COX-2 结构型 诱导型 生成 固有的,存在于 诱导产生,存在
结构型 诱导型 生成 固有的,存在于 诱导产生,存在 正常组织中 于受损伤的组织中 功能 稳定细胞功能, 具有强的致炎、 保护细胞 致痛作用 抑制 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7 膜磷脂 — 花生四烯酸 — PLA2 NSAIDs 糖皮质激素 PG合成酶 5-脂氧酶 PG LT 支气管收缩 PGI2
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聚 PGE2致炎发热致痛,血管舒张收缩子宫,PGF2血管收缩,收缩子宫 TXA2 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8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 发热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 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内热原→ 下丘脑前部→合成、释放PG↑→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提高至37℃以上 →产热↑、散热↓→体温↑。

9

10 氯丙嗪 阿司匹林 药物类别 抗精神病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效应 抑制体温调节 解热 机制 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抑制PG的合成和释放
氯丙嗪 阿司匹林 药物类别 抗精神病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效应 抑制体温调节 解热 机制 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抑制PG的合成和释放 特点 .环境温度低——降温 只降发热体温 1)环境温度越低,降温越显著 不降正常体温 2)可降发热、正常体温   .高温环境——升温 用途 人工冬眠疗法(降温) 发热

11 解热镇痛药→抑制PG合成酶→PG合成↓ → 散热↑→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水平。 (体温是否低于正常?) ▽ 特点: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

12 Analgesic effect: 刺激痛觉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 引起疼痛 增敏 镇痛机制: 解热镇痛药抑制局部PG的合成产生镇痛作用
 疼痛机制: 组织损伤或炎症时, 局部释放炎症介质 PG 缓激肽 组胺 药理 放大疼痛 刺激痛觉感受器 引起疼痛 痛觉感受器 增敏 镇痛机制: 解热镇痛药抑制局部PG的合成产生镇痛作用

13 ☆镇痛作用特点: ▽ 中度慢性钝痛(炎性)有效, 对急性锐痛和内脏绞痛效果差 ▽ 无成瘾性(非处方药) ▽ 不抑制呼吸 ▽ 作用部位在外周 ▽ 机制:抑制PG合成产生作用

14 镇痛特点的比较 : 解热镇痛抗炎药 镇痛药 作用部位 主要在外周 中枢 作用机制 抑制PG合成 激活阿片受体 作用强度 中等 强大
解热镇痛抗炎药 镇痛药 作用部位 主要在外周 中枢 作用机制 抑制PG合成 激活阿片受体 作用强度 中等 强大 临床应用 慢性钝痛 急性锐痛 依赖性 无 易产生 抑制呼吸 无 有 欣快感 无 有

15 ☆ 抗炎抗风湿 ▽炎症的病理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 致炎物质:缓激肽、PG。 ▽药物作用特点 :控制症状,不能根治。

16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解热镇痛药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PG合成增加 (红斑、水肿、疼痛 )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PG合成增加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痛觉增敏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致痛 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 )

17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吡唑酮类 保泰松 其他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萘普生等 分类

18 第二节 常用药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19 一、体内过程 代谢: 水杨酸主要在肝脏代谢,自肾排泄; Aspirin≤ 1g t1/2=2-3 h (恒比消除)
易中毒 大剂量治疗风湿、类风湿时应根据患者的反应 及血药浓度监测确定给药的剂量及间隔时间

20 病 例 两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生物利用度不一, 在用药量为每日1.8g时,病人的血药浓度有差别:
某病人口服上海信谊制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风湿病,每次0.6g,每日3次未获满意疗效,遂增加剂量每日4次,每次0.6g,症状控制良好。但后来改用改用南京第二制药厂出品的阿司匹林,每日亦服2.4g,却出现了耳鸣、腹痛等中毒症状,降低用量为每日1.8g,毒性症状消失,疾病控制。 两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生物利用度不一, 在用药量为每日1.8g时,病人的血药浓度有差别: 南京第二制药厂的阿司匹林—— μg/ml 上海信谊制药厂的阿司匹林—— μg/ml

21 排泄: 尿液pH值对水杨酸盐排泄影响很大,水杨酸为弱酸性,尿液碱化时药物解离多,肾小管重吸收少。
体内过程 排泄: 尿液pH值对水杨酸盐排泄影响很大,水杨酸为弱酸性,尿液碱化时药物解离多,肾小管重吸收少。 如药物过量中毒时,可用NaHCO3碱化尿液,使排泄加速,降低血药浓度。

22 药理作用 ☆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 ☆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血栓素(TXA2)合成 ▽大剂量:抑制血管壁前列环素(PGI2)合成。 ☆ 临床用药时剂量的选择

23 血小板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阿司匹林 PGI2合成酶 拮抗 TXA2 PGI2 血小板释放ADP 抑制血小板聚集 环氧化酶
小(—) 环氧化酶 阿司匹林 大(—) 环内过氧化物 (PGG2、PGH2) PGI2合成酶 拮抗 TXA2 PGI2 血小板释放ADP 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

24 3 其他作用 酸化胆道 用于治疗胆道蛔虫 抑制尿酸再吸收;促尿酸排出 用于治疗痛风症

25  各种慢性钝痛和感冒发热(复方制剂)  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 首选  小剂量防止血栓形成(50-100mg/d)  胆道蛔虫病
临床用途  各种慢性钝痛和感冒发热(复方制剂)  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 首选  小剂量防止血栓形成(50-100mg/d)  胆道蛔虫病

26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溃疡病禁用  凝血障碍:严重肝损害、 低凝血酶原血症及VitK 缺乏者禁用。 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 哮喘、鼻息肉、慢性荨麻疹禁用。

27 水杨酸反应: 剂量≥5g/d,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甚至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等中毒表现。 急救: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 瑞氏(Reye)综合征: 1、少见,但后果严重 2、儿童,青年伴病毒性感染和发热多见 3、慎用:水痘,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者

28 药物相互作用 将某些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从结 合部位置换出来→游离型↑→作用↑: 与香豆素合用 →抗凝作用↑→出血;
与甲磺丁脲合用→降糖作用↑→低血糖;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 抗炎作用↑→ 诱发溃疡。 与呋噻米合用竞争肾小管分泌部位→水 杨酸排泄↓ →蓄积中毒; 与甲氨蝶呤合用防碍其从肾小管分泌→ 毒性↑

29 二、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

30 作用特点 ☆ 解热镇痛作用强 ☆ 几乎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 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 小儿退热首选。
作用特点 ☆ 解热镇痛作用强 ☆ 几乎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 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 小儿退热首选。

31 三、其他抗炎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 (消炎痛)

32 药理作用 为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药之一。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均强。 临床用途  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者。  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 关节强直性脊椎炎。  癌性发热。

33 不良反应 发生率30%-50%。  胃肠反应。  CNS反应 25%-50%,头疼、眩晕、精神失常  造血系统 粒细胞↓、血小板↓、再障。  过敏反应 皮疹、哮喘。

34 布洛芬: 主要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胃肠道反应小,易于耐受。 其缓释胶囊称“芬必得”. 萘普生: 高效低毒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35 双氯酚酸: 与同类药相比无优点 主要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吡罗昔康 疗效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相似, 不良反应较少.
双氯酚酸: 与同类药相比无优点 主要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吡罗昔康 疗效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相似, 不良反应较少.

36 常用解热镇痛药作用强度比较 药物 解 热 镇 痛 抗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 +++ +++ ++ 扑热息痛 ++ + -
药物 解 热 镇 痛 抗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 扑热息痛 布洛芬 消炎痛 保泰松 炎痛喜康

37 思考题 1. 比较解热镇痛药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有何不同? 2.比较解热镇痛药与麻醉性镇痛药在镇痛作用方面有何不同?
思考题 1. 比较解热镇痛药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有何不同? 2.比较解热镇痛药与麻醉性镇痛药在镇痛作用方面有何不同?

38 抗痛风药 原因: 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表现为血中尿酸持续增高,尿酸盐在关节、肾及结缔组织中析出结晶

39 别嘌醇 次黄嘌呤的异构体。 次黄嘌呤及黄嘌呤可被黄嘌呤氧化酶催化而生成尿酸
别嘌醇也被黄嘌呤氧化酶催化而转变成别黄嘌呤;它及别黄嘌呤都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在别嘌醇作用下,尿酸生成及排泄都减少,避免尿酸盐微结晶的沉积,防止发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肾病变。

40

41 丙磺舒 大部分通过肾近曲小管主动分泌而排泄 排泄较慢 增加尿酸排泄,可用于治疗慢性痛风 因无镇痛及消炎作用,不适用于急性痛风

42 秋水仙碱 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消炎作用,对一般性疼痛及其他类型关节炎并无作用 它对血中尿酸浓度及尿酸的排泄没有影响
作用是抑制急性发作时的粒细胞浸润


Download ppt "第16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