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人際關係與溝通 團結合作、和協相處、認真負責、全力以赴 張家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人際關係與溝通 團結合作、和協相處、認真負責、全力以赴 張家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際關係與溝通 團結合作、和協相處、認真負責、全力以赴 張家碩

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涵義(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涵義(一) 何謂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亦即為人際相處之道;亦稱為人我關係或人己關係。 何謂溝通:是指利用符號傳遞資訊、觀點、情感、技能…等,也就是說將訊息透過某種管道傳送給接收者的過程。 何謂人際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彼此傳遞訊息和尋求共同瞭解的過程。 人際溝通的原則: 人際溝通是人與人間的互動。 人際溝通是有一定的過程。 人際溝通是具有社會性的。 人際講通是有策略性質的。 人際溝通是具有目標性的。

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涵義(二)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涵義(二) 人與人之間基本的溝通模組:

4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人際行為模式與目標 人際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或人際溝,都各自為一種人際行為型態;此種行為形態都有一定的模式,我們就稱之為人際行為模式,涵蓋了人際目標(活動指向與運作方向)、人際環境(內在的心理狀態與外在的人際互動)、人際表現(行為特性)。 請看課本第10頁圖1-1。 人際行為目標:指的是透夠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技巧達成預期的效果,涵蓋了自我目標(展現自我能力,維護自我的良好形象)、關係目標(建立、維持和增進與他人的關係)、工具目標(贏得他人的順從,取得可用的資源和利益)。

5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履歷表的書寫原則 配合實際的公務人員履歷表介紹

6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一節 個體行為的基礎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一節 個體行為的基礎 個人人格特質與行為特性是決定人際關係好壞的基礎。 個人行為:就是自我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影響個體行為表現的因素如下所示: 價值:個人的基本信念,係為構成人際交往的行為基礎。(想交就交,不想交就不交) 態度:個人的心理狀態,係指個人對一切事物的主觀觀點。(喜歡就交,不喜歡就不交) 動機:人類行為的原動力,係指個人行為的內在心理原因。(需要就交,不需要就不交) 知覺:個體對他人的一種看法,係指個人對他人的知覺。(認為好就交,認為不好就不交) 人格:個體心理特質的綜合,係個人在對人己、對事物(含遺傳、環境、成熟、學習)作適應時所表現的獨立特性。(外向易交,內向不易交) 學習:個體過去的經驗歷程,係指個人透過認知而領悟事務的歷程。(愉快就交,不愉快就不交) 由此可知具有正面價值觀、良好態度、強烈動機、良好知覺、外向性格與愉快交往經驗的人比較願意與人交往,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7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二節 身心發展與社會適應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二節 身心發展與社會適應 個體在身心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往往會表現不同的行為特質,這些不同的特質乃造就了不同的人際關係。 列艾力克遜(Eeik H. Erikson)心理發展論將人生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其行為特徵如下所示: 嬰兒期:0~3歲,腦部發育迅速,基本信任感的建構。 幼兒前期:3~5歲,自主性,自我意識的建構。 幼兒後期:5~6歲,遊戲期,責任感與主動創造性的建構。 兒童期:6~12歲,勤勉,自我意識、競爭和自我懷疑的建構。 青少年期:12~20歲,自我認同,認同與角色的建構。 成年期:20~35歲,親愛,人生意義的建構。 中年期:35~65歲,關心,更好環境的建構。 老年期:65~死亡,統整,真正智慧的建構。 具有良好社會適應的行為特質,較易建立與維持較佳的人際關係。 請參閱課本第30頁表2-1。

8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三節 人際間的自我表現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三節 人際間的自我表現 自我表現:係指個體在人際相處之間如何表現自我而言,其涵蓋了四個面向: 自我概念:指個體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的一種想法。(自我概念會隨著角色的轉換而變化) 自我形象:指個體對自我加以評估而表現出來的行為。(自我形象會隨著知覺的準確性與處理知覺的方式而變化) 自我知覺:指個體對自我形象的評定與看法。(自我知覺會隨著自我意識與自尊的轉換而變化) 自我肯定:指個體能適度地表達自己、接納自我、滿足自我的需求,並能不損害到他人的需要與權益。(自我肯定會隨著自信而變化) 自我實現預言:當個體認為與陌生人見面可結交更多朋友時,則他必然會努力維持正面的自我形象,結果可能真正結交了新朋友。 學習自制、建構目標、面對現實、勇於接受挑戰、對環境彈性因應、培養挫折容忍力,是健全自我人格發展的最佳管道。

9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四節 人際目標與自我表露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四節 人際目標與自我表露 人際目標:渴望獲得他人的關懷與支援,而目標是否能達成則有取決於自我表露的合宜度。 自我表露:指個體能將自己的訊息告訴他人,以求能與他人更接近,獲得他人的注目與接納,從而達成人際目標。 影響自我表露成效的因素: 熟識度。 個性。 社會情境。 種族文化。 誠實。 談話時機、對象。

10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五節 體認個別差異的存在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五節 體認個別差異的存在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心性不同,其行為與需求就有差異,故瞭解他人的需求,才能順應他人的期望,並採取合宜的行動。(個別差異) 影響個別差異的因素:個性、習慣、態度、興趣、動機、情緒、認知、價值觀、身心狀況。 人類的三種基本人際需求: 情愛:反映出一個人表達和接受愛的慾望。 包容:一個人希望被接納而產生歸屬感。 控制:一個人希望成功地影響周遭的人、事、物之慾望。

11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六節 個人學習與教學檔案的建置
第二章 人際的個體層面 第六節 個人學習與教學檔案的建置 教育理念與教師證書:簡潔明瞭。 個人履歷(含自傳):以公務人員履歷表為主軸。 推薦函:相關教授與實習時校長。 獎勵與教育學程成績:可用數位相機翻拍。 教學、班級經營與行政實習:相片說故事。 本位課程實習:採重點條列式,配合相片呈現。 輔導實習:認輔學生、個案輔導…等。 在職進修:相關研習、學分班…等。 資訊融入教學:個人教學站台、教學庫或題庫…等。 教學教案、大網、學習單與教學成果評估。

12 第三章 人際的互動層面 第一節 人際互動的意涵
第三章 人際的互動層面 第一節 人際互動的意涵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除了取決於個人是否有意願與他人交往外,亦決定於人際互動的過程。 人際互動:係指人與人在一定的環境中相互交往的過程。 互動:係指人際間心靈交感作用或人際間的交互行為。 人際互動之所以形成,最主要取決於地位、角色、勢力三者的交互運作,茲分述如下: 地位:係指一個人在社會體係中的層級(社會的階級或位置)。 角色:係指一個人據有某種地位或位置而加以扮演(自我的願望與他人的期望)。 勢力:係指一個人據有某種社會地位,並扮演其角色時,則個人就擁有對他人的影響力(強迫的力量與自然產生的力量)。

13 第三章 人際的互動層面 第二節 人際互動過程的基礎
第三章 人際的互動層面 第二節 人際互動過程的基礎 人際關係的好壞,常取決於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結果。 人際互動的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人際知覺:係指個人對他人的看法與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通常人際知覺以第一印象為基礎。 人際吸引:係指個體間的同質性(個體間具有相同一致的特質促使相互吸引)與異質性(個體間具有不同的特質因基於互補作用而相互吸引)的交互作用。茲將決定人際吸引的因素列示如后— 交往的機會 身份地位 背景相似 態度相同 人格特性 成就 人際溝通:係指個體把意思傳遞給收訊者促使瞭解其意思,有效的人際溝通含有下列四大步驟— 注意:指收訊者能真正聽取溝通的訊息。 瞭解:指收訊者能掌握訊息中的要義。 接受:指收訊者願意遵循訊息的要求。 行動:指溝通事項的執行。 人際親疏: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彼此之間能產生親切感、舒適感、幸福感以及對對方的重要性。

14 第三章 人際的互動層面 第三節 兩人互動與人際關係
第三章 人際的互動層面 第三節 兩人互動與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拉福田(J. Luftand)和英漢(H. Ingham)對兩人在人際察覺方面提出了四種交往型態: 舞台區:指互動或交往的雙方都能開放自己。 盲點區:指對方知道自己的某些事物,而自己卻不知道的情況。 隱秘區:指自己知道對方的某些事情,但對方卻不知道的情況。 未知區:指雙方不但都不知道自己的事,也不知道對方的事。 請配合參考課本第51頁表3-1。 在兩人互動的過程中,個人所採取的策略亦會影響兩人關係的建立,茲分述如下: 合作策略:指希望和別人建立起一般的良好關係,而採取與之認同的態度和行動。 順服策略:指希望和別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而採取順從的態度和行為。 防衛策略:指為了避免傷害到人際關係所採行的策略。 自主策略:指在人際關係不佳或對方完全不合作時所應採行的策略。

15 第三章 人際的互動層面 第四節 團體動態與人際關係
第三章 人際的互動層面 第四節 團體動態與人際關係 個人處於團體中必然會受到下列因素之影響,茲概述如下: 團體目標:團體成員活動的指針或努力的方向。 團體結構:來自於內部溝通的路線,如課本第55頁圖3-1: 網式溝通:成員的地位、角色、勢力相同。 圈式溝通:成員的地位、角色、勢力相同。 輪式溝通:中心位置的成員與他人的關係較其他成員間的關係更為親密。 鏈式溝通:中間位置的成員關係較兩端的成員間的關係更為親密。 Y型溝通:中心位置的成員與他人的關係較其他成員間的關係更為親密。 團體規範:指成員所必須遵守的共同行為準則。 團體意識:指成員透過交往行為而由共同信仰、價值和規範所形成的。 團體凝結力:指成員能相互認同且能相互吸引的程度。 團體壓力:指團體的制約力促使成員遵從團體規範。

16 第三章 人際的互動層面 第五節 家庭對個人人際關係的影響
第三章 人際的互動層面 第五節 家庭對個人人際關係的影響 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種團體,也是人有意義接觸他人的地方。 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塑造個人的不同人格及人際關係的態度。 師長的管教方式會塑造個人的自律精神及社會適應能力。 所以,家庭對個人的人際關係影響深遠,身為教師有時應以父母做好良性的溝通,使父母了解到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

17 第四章 人際的情境層面 第一節 情境的意義與內涵
第四章 人際的情境層面 第一節 情境的意義與內涵 情境:指個人所處的各種情況和條件,並涵蓋了三個面向— 物理環境因素:硬體環境。 社會環境因素:軟體環境。 時間因素。 人際互動中影響人際關係最大因素是社會情境。

18 第四章 人際的情境層面 第二節 人際的組織環境
第四章 人際的情境層面 第二節 人際的組織環境 組織是由許許多多人所組成的,它乃為一個極為複雜的人、事、物之組合體,則其中必存在著複雜的人際關係。 組織中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 管理哲學:組織的管理哲學乃代表管理人員,尤其是最高主管人員的價值觀。一般有二種看法: 傾向於人性觀點 傾向於組織目標之達成 組織結構:是個人活動的架構,個人依此結構而建立起自我的人際關係。 組織目標:是成員據以行事的依據,也是成員行事的指針與方向。 組織變革:組織為了適應內、外在環境的變遷,隨時都必須作變革的準備,如:學習組織…等

19 第四章 人際的情境層面 第三節 人際的社會環境
第四章 人際的情境層面 第三節 人際的社會環境 社會階層:指一個社會中的人按照某個或數個標準(如:財富、權力、職業、聲望…等)而區分為各種不同等級。 身分地位:指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據有某一種位置。 所得水準:又稱收入,指人們所獲得的金錢總數。(不等同於財富) 職業聲望:指一個人因在職業上是否能有超水準的表現或才能。 教育背景:代表個人智力高低或努力程度的指標,也因此常常是人際交往取捨的要素。 個人成就:指個人的表現是否受到尊重,而影響到他人是否願意接受他的領導。 社會活力:指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程度。 族群關係:族群是指具有共同地域來源或文化特質或其他特性的群體,通常同族群內的人交往較為頻繁。

20 第四章 人際的情境層面 第四節 人際的文化因素
第四章 人際的情境層面 第四節 人際的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會將人際互動與關係侷限於一定的化規範中。(如:一夫一妻制) 文化:指人類一切行為的綜合體,涵蓋了一切的知識、想法、態度、價值、法律、風俗、習慣、宗教、道德、藝術、文物及其他行為規範等。 文化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可分為二方面探討: 文化差異:差異乃由文化本身、種族、地理環境和經濟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文化特質的差異:特質可以是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具體的或抽象的。(如:筷子與刀叉、握手與擁抱) 文化模式的差異:所謂文化模式係指在文化之中各個部份相互關係所形成的全貌。 文化區域的差異:所謂文化區域係指一個文化模式或文化基礎所占有的整個地區而言。 文化類型差異:所謂文化類型係指文化的規範或標準。。 次文化群體:係指在一個大文化體系中,以宗教、種族、語言、年齡、地理區域、教育程度、社會階層等為基礎所形成的群體。 年齡次文化群體:以年齡為基礎而將之分為幾個群體。 生態次文化群體:係指因地理環境的不同,而將整個文化分成若干次文化群體而言。 種族次文化群體:係指以種族為基礎而將整個文化體系劃分為數個次文化群體而言。

21 第四章 人際的情境層面 第五節 人際的物質環境
第四章 人際的情境層面 第五節 人際的物質環境 場所的設置:指日常的生活空間,也可以是工作場所。 環境的向背:指的是個人所處的位置。 空間的距離: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隔的地點遠近。 物理的流向: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經常因某事可相處在一起。 時間的久暫:指的是人與人相處時間的長短。

22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一節 人際衝突的意義 衝突的意義: 我們可將衝突的意義歸納為下列幾個特質: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一節 人際衝突的意義 衝突的意義: 雷尼(Austin Ranney):衝突是人類為了達成不同目標和滿足相對利益,所形成的某種形式之鬥爭。(目標、利益) 李特勤(Joseph A. Litterer):衝突是指在某種情況下,某人知覺到與他人交互行為的過程中,會有相當損失的結果發生,以致相互對峙或爭仗的一種行為。(交互行為) 史密斯(Clagett G. Smith):衝突乃指參與者在不同的條件下,實作或目標不相容的一種情況。(情況) 柯瑟(Lewis A. Coser):社會衡突是對稀少的身份、地位、權力和資源的要求,以及對價值的爭奪。在要求與爭奪中,敵對者的目的是要去解除、傷害或消減他們的敵手。(分裂狀態) 肯恩(Robert L. Kahn):雖然每個人對權力的界說,各持不同的概念語言,但甲擁有某種程度的權利,而乙則付之闕如,那麼衝突自是無可避免的。(標示權力) 雷茲(H. Josph Reitz):把衝突認為是「兩個人無法在一起生活或工作,於是阻礙或擾亂正常活動」的過程。(阻礙、擾亂) 龍冠海:衜突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團體之直接的和公開的鬥爭,彼此表現敵對的態度。(鬥爭) 張金鑑:衝突是兩個人以上的個人或團體角色,以及兩個人以上的個人或團體人格,因感情、意識、目標、利益的不一致,而引起彼此間的思想矛盾、語文攻訐、權利爭奪及鬥爭。(明爭、暗鬥) 龐第(Louis R. Pondy):每個整體的衝突關係,是一連串相互連結的衝突事例所結合而成。(發展的過程) 我們可將衝突的意義歸納為下列幾個特質: 衝突必有相互對立者。 衝突必基於某些原因。 衝突必表現交互行為。 衝突必有競爭或鬥爭。

23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二節 人際衡突的成因 活動的互依性:建構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的壓力。 資源的有限性:建構在資源分配的限制。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二節 人際衡突的成因 活動的互依性:建構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的壓力。 資源的有限性:建構在資源分配的限制。 目標的差異性:建構在共同依賴有限資源、競爭性的獎勵系統、個人目標的差異及對目標的主觀認知。 知覺的分歧性:建構在專業化與專精度的增加。

24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三節 人際衝突的過程 潛在衝突階段:凡活動具有互依性,且爭奪稀少的資源,或次級目標差異性愈大,則其間衝突的潛勢也就愈大;反之,則愈小。 認知衝突階段:當雙方或一方感受到有了衝突的發生,其會採取選擇性的知覺,選取有利於己方的說詞,而對對方採取不利的知覺。 感受衝突階段:雙方當事人已開始呈現緊張狀態,只是尚未有鬥爭的手段而已。 呈現衝突階段:雙方當事人的行為,已由局外人發現為衝突的事例。 衝突善後階段:指衝突事件已獲解決,或一方已為他力所壓制,而宣告結束。

25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四節 人際衝突的方式 一般衝突方式依嚴重到緩和,可分為戰爭、仇鬥、決鬥、拳鬥、口角、辯論、訴訟。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四節 人際衝突的方式 一般衝突方式依嚴重到緩和,可分為戰爭、仇鬥、決鬥、拳鬥、口角、辯論、訴訟。 人際間的衝突方式,有下列幾種: 消極抵制:乃是故意採取延誤的行動或提供錯誤的資訊,企圖去阻礙對方的行動。(無言的抗議) 仇視鬥爭:乃指敵對雙方採取仇視態度,彼此想盡辦法駁倒對方,以爭取更大利益。(內潛行動) 口角爭辦:乃指個人感受到與他人相互衝突,而顯現出來的強烈語言。(外顯行動) 攻擊行動:乃是指以拳鬥、決鬥、仇鬥等所產生的衝突行為。

26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五節 人際間衝突的結果(一)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五節 人際間衝突的結果(一) 衝突時個人的心理與行為: 堅定個人信念:當個人面對衝突時,對方會被視為一種威脅,此威脅會形成個人的內在壓力,迫使自己更堅定意志。 偏重工作任務:較遊戲型的個人,一旦發生衝突,則會將重心轉移到工作上。 傾向自我獨斷:較工作型的個人,一旦遇到威脅,常基於內在需要或外在壓迫,轉採取較為獨斷的方式,以強化自我的立場。 嚴密自我要求:較獨斷型的個人,一旦與人衝突則會更嚴密的自我要求與規範自我。 繃緊自我情緒:較情緒型的個人 ,一旦與人衝突時情緒會更加緊繃,甚至失控。 衝突時人際間的行為變化: 歧視仇恨對手:當人際發生衝突時,只會看到對方的缺點,否認其長處,也產生了偏見。 採取選擇知覺:個人間相互衝突時,會產生暈輪效應(曲解對手的意念與行為)。 呈現溝通阻礙:當衝突發生時,個人會避免和對手進行溝通或產生交互行為。 強化攻擊行為:當衝突發生後,有時只是減少溝通、不相往來或冷戰,有時嚴重時就會採取強列的攻擊性行為(諸如:監視、黑函、批評、謾罵…等)

27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五節 人際間衝突的結果(二)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五節 人際間衝突的結果(二) 衝突後得勝一方的行為表現: 鬆散自我意志:初勝利時意志力會增強,過不多久意志力就會逐漸鬆懈下來。 喪失戰鬥精神:經歷衝突事件後,得勝者通常都會漸漸的鬆弛緊張,喪失了戰鬥精神,甚至於產生了得意忘形的情形。 注重心理需求:當衝突發生時常以社會規範為先,當勝利後會將重心漸漸轉往自我滿足與自我心理需求。 加深觀察偏差:衝突後勝利者會認為自己先前看法是正確的,對方是錯的,因此,會產生不願重新檢討自己的作法是否有缺失或需改進的地方。 僵化自我信念:衝突時個人的自我信念會較嚴密以應付隨時的變局,當勝利後,會產生滿足現狀不想改變自我意識的情形,最後會形成自我信念的僵化,喪失了行事的彈性。 衝突後失利一方的行為表現: 企圖掩飾失敗:不承認失敗找一些藉口來掩飾(如:裁判不公、我的運氣太差…等)。 探求失敗原因:失敗後會將其他未解決的問題一併提出檢討研究,尋出改進的方法。 找尋替罪羔羊:有些人失敗後會找尋責怪的對象,以發洩心中的怨氣。 顯現沮喪神情:失敗後會有一段的沮喪期,事件平息後會讓個人更強化自我的意志。 重估過去觀察:失敗後的個人也會檢討自己的人際關係與對人好壞的看法。

28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六節 衝突的解決與預防(一)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六節 衝突的解決與預防(一) 衝突問題的解決:鼓勵衝突的雙方面對彼此間的差異,瞭解雙方的見解,從而容忍相互差異的存在,其解決途徑— 尋求問題解決:讓彼此面對共同問題。 採用勸誡說服:讓個人放棄己見,改以更高層目標或整體目標為重。 進行諮商協議:讓雙方彼此協調使見解一致,找出解決衝突的可行方法。 強行政治解決:當雙方很難尋求共同一致的目標也無法妥協時,可採取的強勢作為。 降低衝突的不良後果:當無法完全解決衝突問題時,亦應盡力去降低衝突所產生的不良後果,至少也應限制衝突的擴張,可採取的措施— 樹立共同敵人:當彼此面對相同的威脅時,能夠使彼此放棄原有的成見一致應付共同威脅。 設置高層目標:可設計更高層的目標,使彼此間擁有新目標,而謀求合作,以達成共同的目標。 設法思想交流:促使彼此交換有利的消息增進雙方的交往,使雙方能分散衝突的注意力,漸漸的相互接納。 實施教育訓練:讓彼此探討相互的關係和觀感,並給予整體性、合作性的利害關係分析,讓雙方表現出對自己和對對方的態度。 實施角色扮演:製造一個生活情境,而要某人扮演另一人的人格特性之角色,用以溝通彼此的情感、觀念,改進他對他人的態度,以及應付人際關係的技巧;使彼此更加瞭解對方,促使消除彼此的諤解和敵對。

29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六節 衝突的解決與預防(二)
第五章 人際間的衝突 第六節 衝突的解決與預防(二) 衝突行為的預防: 確立清晰目標:由全體成員訂定共同目標,實施目標管理,減少對立現象的產生。 強調整體效率:以個人對團體貢獻的重性來提昇彼此間的合作與協調,進而提昇整體效率的要求。 倡導相互溝通:平時就倡導人際間的高度溝通,以求互助合作。 避免輸贏情境:儘量避免強調輸贏得失,不要促成彼此對獎賞的競爭,以免造成緊張、不安。 實施輪調制度:適度的工作輪調制度,可促進人員間的瞭解。 培養整體意識:建立共同的心理團體,培養整體意識,產生人際間的心理結合。

30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一節 人際關係的理論基礎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一節 人際關係的理論基礎 角色理論:人際關係是個人間角色運作的結果。 角色:指個人在社會體系中具有某種地位而加以扮演而言。 個人期望:扮演老師時,對自己老師角色的期望。 他人期望:扮演老師時,學生對老師角色的期望。 預測期望:家長預測老師會對自己的孩子照顧有加,「老師對學生照顧有加」是教師的職業角色。 需求理論:人際關係是建立在個人需求的基礎上。(如:得到協助、建立親和關係、表現自我成就、獲得權力、得到安全感、顯現自我尊嚴…等) 交換理論:人際關係是人際間行為(成本與報酬)相互交換的結果(或成果),判斷結果(或成果)的標準: 比較標準:將個人的成本和報酬與他人比較,以判定其成果是否令人滿意。滿意就交、不滿意就不交。 選擇標準:個人預設成本與報酬的標準,據以決定是否繼續獲取成果,達標準就交、未達標準就不交。 平衡理論:人際關係是一種人際間(心理、雙方)的平衡關係,也就是說,自己對對方的好惡是和對方對自己的好惡相一致的,此即稱為平衡狀態,若不一致則稱為不平衡狀態。

31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二節 人際關係的表現方式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二節 人際關係的表現方式 支配與服從:具互補作用,交往的雙方都能得到需求滿足時,才容易達成。 援助與攻擊:對懷有好感的人會主動採取援助行動,而對具有惡感的人則會採取攻擊的行動。 親睦與排斥:若自己為他人所喜歡的人,他人就會表現出親睦;而自己若為他人所不喜歡的人,他人就會表現出排斥。 合作與競爭:合作有助於人際和諧且對個人是有益的;競爭可能引發人際衝突有時也會助個人創新或成長。 和善與暴戾:養成和善待人的習慣,避免用暴戾的方式破壞個人的形象。 信賴和猜疑:當個人表現值得信賴時將能使他人產生安全感;猜疑的性格會使人避之唯恐不及。 容忍與抗拒:過度的容忍有時會引起他人的得寸進尺故只能作適度的容忍;然而抗拒則不管輕重都不是為人所歡迎。 開放與保守:能敞開胸懷、抱持樂觀的人是為人所樂於親近的;而一個保守性格、持悲觀看法的人是無法興利除弊的。

32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三節 良好人際關係的準則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三節 良好人際關係的準則 探求人性奧秘:能瞭解人性,掌握到人性優點和弱點。(多鼓勵、多誘導、隱惡揚善) 培養敏銳知覺:培養敏銳的知覺與觀察力,瞭解他人真正的意念與動向,較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與人為善) 健全自我人格:培養健全人格,較易與人相處。(淡化本位主義) 養成成熟性格:培養成熟的性格與穩定的情緒,較易為人所接納。(圓融) 認清個別差異:培養體察他人因不同背景所形成的人格特性差異。 尊重他人人格:培養真心誠意的付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無貴賤尊卑之分。 善用人際影響:善用人際影響增進彼此的共同瞭解產生一致的行動。(人際影響係指個人因他人所期欲的反應而發生行為的變化) 培養社會群性:培養與人合作重視團隊精神。 尋求共同瞭解:營造彼此共同瞭解的環境是促進彼此交往的潤滑劑。 重視人際溝通:尋求相互瞭解的途徑建構良好的溝通管道。

33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四節 人際關係的建立過程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四節 人際關係的建立過程 初識階段:初次接觸,談話生疏,只作禮貌性客套談話,以致互動不豐富。(關係的產生與營造) 試探階段:又稱實驗階段,開始探索彼此個性,行為較自然而平順,對表面化話題會比較開放。(關係更進一步的跳板) 親密階段:雙方已日漸熟識,且能相互影響,交談內容豐富而有趣,彼此相互吸引,行動一致,心靈相通。(關係行為是同步的) 穩定階段:雙方溝通已達極致,看法一致,而對對方的瞭解很穩定,接觸頻繁,話題多元,自我開放已達到一定時點。(關係達到最隱密的部份) 判斷人際關係親疏的指標: 互動的豐富性:互動的次數、頻率、持久性。(話題的多寡與廣度的大小) 交往的獨特性:溝通的深度。(交往方式的特質) 訊息的效率性:預測、瞭解、追蹤對方心意的能力與程度。(互換訊息的精確度與敏感度) 溝通的替代性:對方願意投入關係的程度。(代表相同感受的各種替代方法) 行動的一致性:可相互依賴性與感受度。(是否能不經意地採行共同行動) 舉止的透析性:對彼此關係的興趣程度。(舉止是否透明、開放) 互動的自發性:對正面情感(關懷、承諾和信任)的感受程度。(溝通時是否具有創新和自動自發能力) 相互的評估性:優缺點的了解。(是否具有相互指出對方優缺點的程度)

34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五節 人際關係的維持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五節 人際關係的維持 表達明確信念:情感的支持、相互的信任、需要時的幫助…等。 秉持開放態度:交換彼此的感受、探討對方的感受、討論共同的目標…等。 採取正面回應:主動表達情感與風趣、分享內心的感覺…等。 拓展社交網路:參加社團、公益團體…等。 分享生活情趣:共同討論日常生活事物、工作上的情節…等。

35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六節 人際關係的疏離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第六節 人際關係的疏離 人際疏離:當運用各種方式仍無法掌控彼此的關係。 疏離:指降低關係的親密程度。 絕交:拒絕與之交往。 人際疏離的心靈衝突與掙扎: 第一階段:比較他與他人的關係,說服自己分手比維持關係好。(震驚、麻木、困窘) 第二階段:直接向對方表達不愉快的情緒,選擇修復或解除雙方關係。(驚慌、絕望、自暴自棄、無助、精疲力竭) 第三階段:尋求他人的建議或協助,評估分手後的結果。(自我檢討、追想原因、清晰思考、接受事實、接受責備、擔起責任、增強自我、解除緊張) 第四階段:避免直接接觸,終止雙方關係。(改變習慣、重新出發、調整自我、符合現實期望)

36 第七章 人際溝通的本質 第一節 人際溝通的模式
第七章 人際溝通的本質 第一節 人際溝通的模式 溝通源流:即是溝通者,就是把訊息、意識、信念或相關資訊傳達給他人,並希望他人能作合理的回應或獲得他人的瞭解。 表示作用:既是編碼,就是溝通者將理念、想法、情感或資訊轉化為一套有系統的符號的過程。 溝通內容:即是溝通的訊息,訊息涉及三個面項(1)所使用的符號,(2)內容的安排,(3)內容的取捨。 溝通媒介:即是溝通管道,包括面對面的溝通、電話、團體會議、備忘錄、報表、視訊會議…等。 溝通的接受者:既是溝通的對象,受溝通者會受到溝通技巧、態度、經驗、社會文化、情境…等影響。 收受作用:即是解碼,受溝通者會依據經驗、思緒、參考架構…等來詮釋訊息。 所期欲的反應:暨是獲得回饋,一般來講此種回饋可能成為第二循環的訊息源流。 溝通障礙:會自溝通者或回應者,會有如此的狀況一般都是誤解或發生衝突所引發。 溝通情境:會影響參與者的期待、溝通接受者對意義的接受及其後續行為。(涵蓋了物理、社會、歷史、心理…等方面的情境)

37 第七章 人際溝通的本質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原則
第七章 人際溝通的本質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原則 訂定溝通目標:溝通是有目的性的(如:請求協助、化解誤會…等),溝通前要認清溝通的目標與主題。 重視個別差異:每個溝通者都有不同的個性,是故,考量個別差異與個別處境是必須的。 尊重彼此感覺:感覺很重要,感覺對了溝通就會有效,感覺不對溝通效果就會降低。 注意肢體語言:有時溝通會產生口是心非的態度,此時可透過對肢體動作的觀察了解到箇中的涵義。 選擇適當時機:溝通時機的選擇很重要,合宜的時機可增進溝通的效果。 做好情緒管理:人際溝通時會牽涉到不同利益,有時會因此引暴彼此的衝突,一旦發生衝突都很難化解,故在人際相處時應多做良好的情緒管理,表現出和緩的情緒與管理。 能多察言觀色:人際溝通時應多體察對方的臉色、表情、感覺與態度,再針對對方的言行做出適宜的反應,尋求「同理心」的認同基礎,則溝通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大的提升。 尋求共同瞭解: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應儘可能聽取對方的意見,從中了解對方所持的理念,當理念越趨一致時,才能尋求到彼此的瞭解,終而願意採取合作的行動。

38 第七章 人際溝通的本質 第三節 人際溝通的特性
第七章 人際溝通的本質 第三節 人際溝通的特性 目的性:溝通的發動者都想把自己的意念傳達給他人,以求得自己所期欲的目標,因此,人際溝通就是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有目的行為的一系列過程。 意義性:有意義的溝通才能提供人們互動的瞭解,缺乏意義的溝通就不是溝通了;意義係指溝通行為的內容(溝備什麼)、意圖(為何要溝通)以及其所賦予的重要性(溝通有多麼重要)。 複雜性:人際溝通不只限於所要溝通的內容而已,還涉及情境、溝通媒介與內容、所期欲的反應及雙方的心理狀態,所以溝通是一個複雜的歷程。 持續性:溝通雙方具有不同背景、不同的理念、對相同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若能持續不斷的接觸、解說、互動促使彼此的理解則成功的機率就提高了許多。 動態性:溝通中雙方表現的行為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面部表情也會隨時改變的、語詞音量也會隨回應而改變的,然而這些都代表了豐富的意義,故應提高敏銳度,注意其間的變動以及所連結的關係。 協調性:人際溝通中透過雙方的協調,始能建構合作與意願,也能避免互相的傷害。 學習性:人際溝通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透過不斷地溝通,尋求適合的型態與技巧,再不斷的嚐試改進自己的言行舉止,才能學習到有效的溝通技巧。 關係性:溝通中兩個不具關係的個人是無法進行溝通的,所以,溝通者和接收者不僅在分亨訊息內容,而且也在顯現彼此的關係,這種關係可能是認同,也可能是互補。

39 第七章 人際溝通的本質 第四節 人際溝通的功能
第七章 人際溝通的本質 第四節 人際溝通的功能 增進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可透過經常的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而獲得相互的瞭解從而建立良好的關係;人際相處有了誤解或衝突時也可透過彼此善意的溝通而化解。 適應社會期望:個人的社會角色影響著個人與他人的溝通,而人際溝通又必須適應社會對個人角色的期望。 形成人際認同:人際互動與溝通會形成同理心,進而產生人際認同。 達成人際目標:人際溝通有時不只能得到相互的認同,更會產生共同的行動而完成共同的目標。 滿足人際需求:人是天生的社會性動物,需要和人相處,以滿足各種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我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等。 化解人際衝突:人際衝突若有了人際溝通,不見得能完全化解,但缺乏人際溝通,則永無化解的可能。 顯現自我概念:人們可籍由溝通而探索自我、肯定自我。(鏡中之我) 促進資訊交換:個人透過溝通的過程,可獲取某些重要資訊,以幫助自己作決策,而正確資訊的取得,則有賴於人際溝通而完成。 促動關係運作:透過人際溝通的運作,正可瞭解個人人際關係的深淺與良窳,若能善加運用人際溝通,則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 建構人際合作:人們在做任何決定時,常需要別人的同意或合作,此則有賴溝通來完成。

40 第七章 人際溝通的本質 第五節 發展溝通能力 解釋能力:是指以一定的意義界定、組合和解釋溝通的環境,用以選擇與處理重要而有用的資訊,並摒除無用不重要的資訊。 目標能力:是指能設定溝通目標,擬訂溝通計畫,順著目標選擇有用的資訊,發揮創造性和想像力,以開拓溝通的空間。 角色能力:是指在進行適當角色行為時,能符合別人和自己的需求與期望,保持自我的社會形象,懂得關心與照顧別人,並能在他人與自我角色發生抵觸時做出最佳的選擇。 自我能力:是指在選擇及表現自我形象時,能瞭解自己的現實形象和欲求形象,而將自我形象展現在別人的面前。(積極性—樂於與人溝通,消極性—躊躇、怯懦或迴避溝通) 訊息能力:是指能以他人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善用所有語言、文字和肢體動作,在適當時機以適當方式表現出適當的語詞與行動。

41 第八章 人際交流分析 第一節 交流分析的緣起與意義
第八章 人際交流分析 第一節 交流分析的緣起與意義 緣起:交流分析是一項瞭解和改善人際關係的技術。1964年美國加州社會精神專家柏尼在所著的人間遊戲一書中首先倡導交流分析的概念架構。 意義:交統分析是「通俗心理學」,通俗易懂,與「科學心理學」的理論結構嚴謹不同,就是一個不具備心理學背景的人,只要接受短期的訓練,就足以運用這套技巧來瞭解自己和別人的關係。

42 第八章 人際交流分析 第二節 交流分析的基本元素
第八章 人際交流分析 第二節 交流分析的基本元素 交流分析的概念:交流分析就是自我狀態,人格理論認為—「人」是自己的主人,不是「環境」或「潛意識」的奴隸。 交流分析的三種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泛指一個人在孩童時代從父母那兒學來的態度與行為;是故,當一個人在任何時侯,表現他從父母身上學來的行為時,此時此刻就處在「父母自自我狀態」之中。 嬰兒自我狀態:泛指個人在嬰兒時期所學來的衝動;是故,當一個人陷入某種情緒之中,或他的憤怒遠超過理智時,我們就知道他正處於「嬰兒自我狀態」之中。 成人自我狀態:泛指個人不論從父母身上沿襲了什麼偏見和情緒,都能客觀地面對實際,冷靜和踏實地分析情況;是故,當個人隨著年歲的增長,逐漸發現自己也能理解和思考著做一些事,並能實現自我,逐漸產生了「成人自我狀態」。

43 第八章 人際交流分析 第三節 交流的型別 交流的意義:包括一個人的刺激和另一個人的反應;而該反應又可能變成新的刺激,引發其他反應。
第八章 人際交流分析 第三節 交流的型別 交流的意義:包括一個人的刺激和另一個人的反應;而該反應又可能變成新的刺激,引發其他反應。 交流的基本型式: 呼應性交流:是指一種適當而應有的,且符合正常人際關係的自然狀態之交流;此種交流基本上是平行的,或是互補的。 交錯性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如果對方沒有表現適當或應有的反應,便是交錯性交流;此種交流是非互補性的,雙方的自我狀態是交叉的。 隱含性交流:雙方在溝通時,真正的訊息並沒有明白地表達出來,而是隱含在口頭上所傳遞的訊息當中;此種交流不易為對方所接受和理解,將可能使雙方的交流中止。

44 第八章 人際交流分析 第四節 交流分析的運用 交流分析是一種通俗的心理學知識,它不是科學化的睛密心理學概念,但運用在人際溝通上卻很有用途。
第八章 人際交流分析 第四節 交流分析的運用 交流分析是一種通俗的心理學知識,它不是科學化的睛密心理學概念,但運用在人際溝通上卻很有用途。 個人在和他人相處或交往時,若能瞭解雙方的自我狀態,從而善用呼應性交流,一方面能使他人作更為有效的反應;另一方面則有助於雙方情感的增進,降低可能的阻力,尋求共同合作的機會。 最佳的人際關係,不僅要以自己的「成人自我狀態」去激起對方的「成人自我狀態」,而且要和他人作呼應性交流,如此才能同舟共濟,共赴事功。

45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一節 常用的溝通方式(一)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一節 常用的溝通方式(一) 非語言的溝通:又稱為肢體語言溝通,如:身體的移體、擺動、姿勢、面部表情…等(參與課本169頁表9-1),是故所有的肢體動作都有其意義,在溝通時應隨時觀察,以了解對方的看法、想法,如:聳肩表示不在乎,輕拍額頭表示忘記…等。 語言的溝通:又稱為口語溝通,如:演說、對談、團體討論…等,是故語言乃為用來指示、標明和界定思想、情感、經驗、物體和人物等概念,以便能和他人分享,並尋求共同的認知與瞭解,如:生氣就大聲說話、情話綿綿就輕聲細語、害怕或緊張講話就會結巴或較快速…等。

46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一節 常用的溝通方式(二)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一節 常用的溝通方式(二) 文字溝通:又稱書面溝通,如:信件、字條、備忘錄、公文…等,是故運用具有共同意義的符號,有系統地溝通思想和感情,也是不錯的方法,如:e世代用數字或斜音字代表要表達的意思…等。 語言與非語言的互用: 語言是人們最常用的主要溝通工具。 非語言是人們用來協助、補充或修正語言溝通方式。 非語言動作時常伴隨著語言的表達而出現,是故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是相輔相成的。 理解他人的溝通方式: 有效的溝通必須擁有豐富的資訊。 有效的溝通能作取和予的互動。 有效的溝通必須有交談的計畫。 有效的溝通必能交談有意義的問題。 有效的溝通必須肯嘗試各種交談技巧。 批評性的反應。 不切題的反應。 轉移話是的反應。 不協同的反應。 打斷式的反應。

47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障礙(一)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障礙(一) 溝通障礙存在的事實: 欲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隨時隨地注意溝通的細節,察覺對溝通所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而防範對人際關係的破壞。 溝通障礙的產生可參閱課本183頁圖10-1。 內在溝通的障礙: 自我封閉 知覺偏差 欠缺誘因 個性極端 價值差異 情緒不穩 負荷過重 不良聆聽

48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障礙(二)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障礙(二) 外在的溝通障礙: 空間距離 時間壓力 地位隔閡 參考架構 過濾作用 缺乏回饋 語意的溝通障礙: 語法結構 文字排列 語言內容 語意含混 語意歪曲 專業用語

49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障礙(三)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障礙(三) 解除溝通障礙的途徑: 善用溝通語言 健全完整人格 控制自我情緒 培養同理感應 作有效的聆聽 注意肢體動作 利用非正式傳聞 規劃資訊流向 利用直接回饋 追蹤溝通後果

50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三節 溝通能力的培養
第九章 人際溝通的方式與障礙 第三節 溝通能力的培養 認清溝通環境: 物理環境:像酷熱的環境是不利於談話的、悅耳的音樂有助於人們精神集中…等 社會環境:當人際間愈為熟念、個人愈有交朋友的願望、團體成員關係愈為和諧、社會文化容許人們之間作更多的活動,則人們之間的交往和溝通愈為頻繁,其間的溝通交率愈能精進。 時間環境:充裕而和緩的時間提供人們作充分思考的餘地,急促而緊迫的時間壓力常阻礙溝通的進行。 健全自我能力:就是自我的信心,要培養如此的能力,就必須不斷而廣泛地吸收各種知識,提升自我見聞。 勇於面對人群:人群的主要功能一方面固在提供滿足個人的內在需求(個人的安全感、親和需求、認同感…等),另一方面則可發揮交互影響的作用(相互吸引)。 持續溝通訓練:一個人要想培養其溝通能力,必須不斷地持續訓練自我能力(溝通理論、溝通原理、溝通心理…等) 實際身體力行:人際溝通是一種實務過程,它必須經過深入的體會與實踐,才能真正地達成溝通目的。


Download ppt "人際關係與溝通 團結合作、和協相處、認真負責、全力以赴 張家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