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許雅惠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 yhds@ncnu.edu.tw
人口變遷下的家庭政策與 服務內涵 許雅惠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
2
1994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應用社會學組)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工員/科員(性交易、性侵害少女輔導 保護) 1999 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社會政策博士(婦女貧 窮與家庭政策) 近年來的關注/研究議題: 弱勢家庭支持服務 新移民婦女與兒童(社會資本觀點) 家庭政策(所得維持、工作/家庭平衡策略、照顧政策) 性別與福利資本主義體制 公益彩券社會福利分配 社工實務督導/社會服務經驗 家庭暴力防治 新移民家庭服務 弱勢家庭兒童少年外展服務 社區性別教育 縣市家庭暴力、性騷擾、婦女權益促進委員
3
劇變的時代 經建會對人口變遷的評估 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 行政院的性別統計圖像
4
流行歌曲依然歌頌著永恆的愛情。近來的研究顯示, 對照於外在現實的荒涼冷漠,人們仍舊認為,與某 個人一起生活是找到親密、溫暖與感情的理想所在。 與此同時,家庭圖像卻出現了嚴重的裂痕。舞台與 螢光幕上、小說以及那許多言不由衷的自傳裡,人 們注意力所及之處,交戰聲不絕於耳。兩性戰爭是 當代的重要劇碼;婚姻諮商專家們生意興隆,家事 法庭迅速興盛,離婚率高漲,家庭暴力頻傳;即使 是一般家庭的日常生活裡也能發現有人在悄然嘆息: 「為什麼,為什麼生活在一起是如此困難呢?」
5
愛情的正常性混亂? Das Ganz Normale Chaos der Liebe ? -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 Gernsheim
6
重探親密關係的社會學理論 貝克夫婦將風險社會概念融入親密關係中,認為 第二現代社會裡,個人化與自由選擇,將造成愛 情的正常混亂,而混亂的是社會,愛情卻成為新 宗教【愛情的正常性混亂》(The Normal Chaos of Love) 】 季登斯(Anthony Giddens)則由現代性出發, 將親密關係的未來構築為平等、自覺、民主與溝 通的純粹關係,此種由下而上的民主化社會變革, 將使個人、家庭、社會、政治都得到解放【《親 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y)】
7
盧曼(Niklas Luhmann )的《激情的愛情:親 密關係的符碼化》(Love as Passion: The Codification of Intimacy)
貝克與季登斯並非以家庭社會學或女性主義角度 來觀照愛情議題,而是由現代性﹝modernity﹞ 的社會理論出發,去探討愛情與社會間的關係。 以歷史社會分析方式,指出愛情為何以某些文化 形式來出現,如何改變,如何呈現,如何操作, 如何構成了男性女性的自我和互動。他們認為, 從愛情可以看到整體現代社會發展的特色與面臨 的問題
8
何謂第二現代? 將1960 年代西方工業社會劇烈轉型後的社會形式 稱為第二現代。當前人類社會已不是現代主義者主 張的,以秩序/同一性/確定性/安定性為本質;也 不是如後現代主義者所主張的,以失序/差異性/不 確定性/不安定性為特色,強調片斷與分離。 然而,在第二現代社會,秩序與失序、同一性與差 異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安定性與不安定性等種 種性質上對立矛盾的要素同時出現,彼此交錯滲透, 生活世界的運行持續出現反覆性同時又充滿偶變性、 受到過度決定同時卻又低度決定的複雜狀態
9
後/第二現代的家庭圖像 「愛情-婚姻-家庭」此一具有時 間序列的生命圖像不再
各種分配制度(教育、職訓、社福、 家庭責任)朝向以個人為單位來設 計 持具個人主義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的身分鬥爭
10
社會福利體制學 ( welfare regimes)
Esping-Andersen 這個人….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自由主義福利國家:市場邏輯、政府不干預為原則 保守組合主義福利國家:較少市場、喜階層化、重分配效 果較少 社會民主主義的福利國家:普及式、充分就業、重分配效 果較強 指標:去商品化、去階層化 關注於所得給付與替代率 in 1980s 充分就業政策與市場變化
11
帶入性別與家庭 過去強調男性養家模式與所得移轉,缺少性別視界 三種模式不足以涵蓋:南歐家庭主義取向、紐澳的 特別自由主義、東亞儒家主義模式…
J. Lewis (1992) ‘Male-breadwinner/female caregiver’ & ‘dual-breadwinner’ D. Sainsbury (1994)’male-breadwinner’ & ’individual model’ Esping-Anderson (1999) 提出 ‘去家庭化’指標 W. Kropi (2000) 掀起後續歐盟的家庭 政策比較 Esping-Anderson (2009)全面檢視後福利國家 的挑戰:多重均衡的理論架構
12
女性主義批判福利國家 1960年以後,第二波婦運開始;女性教育 程度、就業率上升;薪資所得占家戶比例 提高;各種要求職場性別平等的議題浮現
D. Pearce ‘貧窮女性化’ 的論述(1978) 女性主義開始注意並批判福利國家對女性 的不公,歧視,剝削;並要求正視照顧正 義 (care justice);帶動了後續對「公民 權」的反省 一場無聲的革命已經開始,男性卻仍渾然 不覺
13
未完成的革命 Esping-Anderson (2009) the Incomplete revolution: adapting to women’s new roles 婦女角色、少子化與高齡化對風險社會的三重挑戰 市場:高價格、訊息失靈 家庭:婦女照顧角色消失、代間共居改變、男性貢獻 不足 國家:家庭主義與經濟效率的拉鋸
14
無聲的革命:女性角色變化 女性經濟生活的男性化:教育程度、就業率、就業型態、 理想工作、所得提高帶來的改變
家庭形成的新邏輯:生涯規劃、婚育行為與觀念改變、 同居、不婚、非婚生子女、離婚、再婚、退休、社會照 顧等再協商的能力 性別專門化與家庭再生產:性別角色扮演、家務分工、 照顧分工、父權遺緒、男性角色女性化的速度等 推動搖籃的手,也推動了整個宇宙
15
風險社會:Uncertainty 離婚與失業 創造更多新式不平等 最可怕的少子化帶來的高齡化挑戰 階級所得之不平等 人口因素造成更多不平等
女性角色革命催化 最可怕的少子化帶來的高齡化挑戰 不僅是眼前低到不能再低的人口替代水準、或 嬰兒潮世代退休問題、或龐大的老人照顧需求 更是世代的不平等問題、家庭的不平等問題
16
不生育行為:女人 or 男人的選擇? 女人的兩難:生育期望值(2.3in EU) 與實質總生育 率 (0.8-1.8)
傳統影響生育的因素:男性養家能力+女性的機會 成本 低社經女性的生育率較高 但現代生育率不再如此:女性就業率與生育率已成 正相關 政策讓她們終生有工作、無後顧之憂
17
Outcomes of children 孩子的貨幣價值:parenthood in Sweden $ ;20% of GDP Social value of per child in US: $100,000 社會 外部性 貧窮、失敗兒童的社會成本:4% of GDP 學業成就 健康照顧 犯罪
18
兼顧私人願望與公共利益的家庭政策 Gary Baker (1973):好的政策應考量 貧窮嚴重影響兒童的outcomes
掃除親職障礙 降低親職投資差異 母親就業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兒童家外照顧的潛在利益 貧窮嚴重影響兒童的outcomes 母親就業對孩子卻是正向的影響
19
本世紀福利國家的決戰點 三個基本的去家庭化指標 家庭服務支出 3歲以下幼童的公共托育覆蓋率 老人的照顧安排
家庭政策 directed and indirected family policies 兒童投資 social investment for families with children 老人照顧 social care for elderly people
20
家庭政策 (檢視國家對家庭的態度) 對家庭有「直接影響」的政策群組
對家庭行為的規範法令:包括對結婚、 離婚的規定、對性行為、避孕、墮胎、 對親職與義務、對兒童保護等規範 家庭所得維持政策:包括免稅額、扶養 親屬等寬減規定、家庭與兒童津貼、親 職假與相關福利、強制父親提供兒童扶 養費等 對家庭的服務供給,例如托育措施、社 會住宅、福利服務、社區照顧 20
21
「政府對家庭的責任與態度」 支持-家庭/生育模式(pro-family/natalist model): 以提高生育率為主要目標
政策強調現金給付、親職假、和提供托兒措施 等來降低生育率的阻力並幫助母親調和工作與 家庭生活;以法國為代表國家 支持-傳統模式(pro-traditional model): 以支持傳統家庭為重點 支持男性為主要經濟生產者,國家政策支持婦 女留在家裡;以(西)德國為代表 21
22
3.支持-平等主義模式(Pro-egalitarian model): 追求兩性平等是主要的政策焦點
政府政策全力支持兩性就業的家庭,給予男女 同等對待,同樣的角色分工,同是 breadwinner及carer 以瑞典和丹麥為代表 4.支持-家庭/非干預模式(Pro-family but non- interventionist model): 政策支持僅提供給有需求的家庭 不鼓勵婦女就業所以相關措施也極有限 以英國、美國為例 22
23
All good reforms begin with babies
女性的獨立自主程度 平衡工作與家庭政策(親職假與所得替代) 女性年金資格是否獨立 對特別家庭(如單親)有無特別照顧 年幼兒童的普及式津貼 兒童托育與照顧 兒童課後照顧 學齡前兒童教育 老人居家照顧:服務數量與品質
24
社會投資型、永續經營的家庭政策 看看後共產主義國家的開放改革結果:再家庭 化 統一後的東德與西德政策政治
2001年德國政府大概在與家庭相關的事務上支出€ 180 億 (9% of GDP)。其中 1/3是家庭相關的租稅政策 2/3是則是為家庭而支付的移轉性支出 德國政府大概負擔了46%養育孩子的成本 結果: 出生率依然低 至少在西德,母親們就業情況: 大半part-time and discontinuous
25
每個年滿三歲的小孩都有權利受到家庭外兒童照 顧的服務
主要方向 社會投資:婦女就業與兒童照顧 政策更偏重於孩子及其需求 每個年滿三歲的小孩都有權利受到家庭外兒童照 顧的服務 目的:使女性在孩子三歲以後,可以 part-time 工 作 強調因應父母的需要;促進孩童的能力 透過早年幼兒教育 (‘educare’)達到社會投資 協助父母更能兼顧工作及家庭生活,以提高婦女生 育率
26
重視單親媽媽與幼童的經濟安全 加強對無業單親媽媽有三歲以下孩子的財務支持
放寬單親媽媽領取社會救助的資產調查 加強父親對母親及孩子生活的經濟義務 使單親未婚媽媽與已婚媽媽一樣,可以免於工作 義務,專心照顧三歲以下的幼兒 無婚姻關係之父親至少在孩子三歲以前必須支付母親及 孩子的生活費
27
孩子生活支助費 (Child support payments)
德國孩子生活支助費是依法律程序高度規制及標 準化 每月的支付額隨著孩子的年齡及有支付義務之父 親(母親)賺錢能力而定 低收入者 (未超過 € 1,300 淨所得) 0-5歲:每月至少 € 204 6-11歲:€ 247 12-17歲:€ 291 未同住所得較高的雙親 (€ 4,400-4,800) 則支付上述 金額的兩倍
28
2004, 德國政府通過三歲以下兒童日間托育的新法 (Tagesbetreuungsausbaugesetz).
目的: 2010前要增加 個位子. 以社會救助改革所省下的經費支持兒童照顧的費用 德西,兒童與兒童照顧位子的比例(child-place-ratio)幾 乎成長兩倍, 80%的社區還打算進一步擴充 (BMFSFJ 2006). 基民黨家庭部長, Ursula von der Leyen,更擬定2013以 前,要再為三歲以下兒童提供 位子,使child- place-ratio 提高到 35%。 2007 八月,德國政府同意支持擴張,投入€ 2.15億於社 區初步投資,以後每年還會再提供上千萬歐元做營運補助 之用。
29
親職假新法目的 適應有工作的父母的需要 促進彈性就業 給雙親更多選擇 回應雇主的需要: 提高父親請親職假的比率 家庭政策邏輯主要改變在於:
使父母在休親職假的同時仍能part-time留在工作崗位 上 提高父親請親職假的比率 家庭政策邏輯主要改變在於: 工作的男性重新成為照顧的父親,母親則為工作者 家務工作讓雙薪工作者互相分擔資源或時間,而且 以孩子的利益為考量
30
紅綠聯盟改革前後親職假比較 1986嚴格限制 2000父母選擇較多 父母不可同時申請親職假 ‘三年的假’ 須在孩子出生後立刻申請
父母親在請假期間只准每周頂多工作19小時 父母親可以同時請親職假 請假期間最多可每周工作30小時 集中於一年內休假(且通過所得調查)者可領到較高給付每月 € 450 教養津貼 在孩子八歲以前,父母可以視個別需求把最多三年的親職假拆開來請(小學只上半天課)。
31
2000 2004 2004年親職假再次修法: 促進較短期勞動市場的存在 鼓勵有工作的夫妻採取part-time親職假
想減少津貼領取人,尤其那些高所得者 2000 2004 取得津貼income-test的門檻(年收入) 夫妻€51130 單親€ 38350 夫妻€ 30000 單親€ 23000 失業或疾病津貼 不列為收入 改列為收入
32
2005年末親職假再修改 有給假縮短為最多自小孩出生起14個月 復職保證(包括有給與無給,最長三年) 給付的津貼(來自稅收)與所得相關
基民黨及社民黨的大聯合政府引進新的親職假模式: 以Elterngeld (2007)取代之前的Erziehungsgeld 有給假縮短為最多自小孩出生起14個月 條件:其中兩個月是特別保留給父親及母親,如果一方 不請這兩個月,則喪失給付,因此,最多只給付12個月。 復職保證(包括有給與無給,最長三年) 給付的津貼(來自稅收)與所得相關 67%的替代率(上限€ 1800,下限€ 300) 目的: 提倡短期離職 吸引更多父親請親職假
33
育兒津貼(child benefit) 育兒津貼(child benefit)有兩種形式: 具請領資格的家庭可以擇一採用
現金津貼 (cash benefit) 免稅扣除額 (tax allowance) 具請領資格的家庭可以擇一採用 請領現金 每名€ 154 為第一個到第三個孩子 每名€ 179 為第四個到更多個孩子 免稅扣除額 (€ 3,648 per year) 由於育兒津貼是為養育孩子而保證父母的 基本收入,因此如果孩子受高等教育,父 母可以在孩子25歲為止,享有免稅扣除額。 這個規定反映了父母對於尚未自立的孩子的需求有支 持的義務。
34
每年的免稅扣除額項目 2002 起 € 2,160: Betreuung- und Erziehungsfreibetrag
€ 1,500(上限):14歲以下孩子的托育照顧 支出免稅,補償父母均有工作,無法同時照 顧孩子之必要 每年€ 924:Ausbildungsfreibetrag,如 果孩子( 歲)離家在外求學 1985起,單親家長有特別扣除額,以彌補單 親家庭無法基於另一半有其他報稅之優惠。
35
免稅扣除額設計目的: 由於認為父母會利用少納的稅來教養孩子 低收入父母: 有其他補助津貼supplementary benefit , 最高每月€ 140 (類似 an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當其收入高於社會 救助的門檻時會減少補助。 目的:促使父母就業來對抗貧窮
36
結論:新的家庭政策邏輯 紅綠聯盟(1998-2005)開始把家庭政策的重點轉 向 大聯合政府繼續該政策方向,以結合
孩子:未來的資產 父母就業:解決父母把孩子視為事業發展阻礙的問題 大聯合政府繼續該政策方向,以結合 親職津貼(Elterngeld) 三歲以下幼兒托育擴張 支持短期親職假 早年的幼兒教育 德國已為三歲以上兒童設立家長負擔得起,同時 具有高品質的 part-time 兒童照顧 (可達6小時, 大半提供午餐)的覆蓋率將近 100%
37
家庭政策新邏輯的主要特徽 視兒童教育為社會投資 (Investing in the potential of every child):
德國幼稚園被賦與教育目的:從只是協助兒童到 如今透過遊戲達到幼年認知教育(educare)的目的 隨著‘educare’ 的發展也擴張了兒童照顧服務 減少兒童貧窮 希望父母進入職場 低收入家庭給予補助(tax credits) 增加母親part-time工作: 公立兒童照顧服務使母親免除照顧責任,進入職 場,進而有助於社會保險及維持家庭生活水準 支持父母在工作及家庭責任中達到平衡: 促進 part-time 工作的權利 + 親職假鼓勵彈性就 業、短期離職以及父親參與子女照顧工作
38
討論與分享 謝謝聆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