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3 课 程颢 程颐 第四课宋明理学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3 课 程颢 程颐 第四课宋明理学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3 课 程颢 程颐 第四课宋明理学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2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1、儒学的困境: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道教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 (信仰危机)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信仰危机)

3 (河南洛阳) 白马寺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缘起缘灭、因果业报、 生死轮回、 道教:东汉末年兴起。 讲究修炼、
追求长生不老、 肉身成仙、 (河南洛阳) 白马寺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 缩影 另类皇帝梁武帝 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 缩影 另类皇帝梁武帝 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 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 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5 儒学无法解决当时王朝更替、社会动荡的现实问题,人们普遍重利轻义,和儒家倡导的伦理纲常、礼乐仁义大相径庭,出现道德危机。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共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 后晋的一个节度使说: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儒学无法解决当时王朝更替、社会动荡的现实问题,人们普遍重利轻义,和儒家倡导的伦理纲常、礼乐仁义大相径庭,出现道德危机。

6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1、儒学的困境: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道教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 尊道、礼佛、崇儒 2、唐宋儒学大师展开儒学复兴运动。 (1)先声——韩愈首先提出复兴儒学。 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7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3.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 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程朱理学 (3)长期以来,儒、佛、道三教的争论和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 7

8 A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A

9 (2015全国卷I)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10 理学,又称“道学”。指从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体系,吸收了道家和佛家部分思想。理学是儒学理论化、哲学化的标志。
本体论问题是指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本源) 本体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 方法论 认识论 认识论通俗地说就是关于认识方法,因素,结果等等的系统理论

11 主要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是理?(本体论) 2、理在什么地方?(认识论) 3、如何得到理?(方法论)

12 ②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4、北宋:张载 唯物思想: 宇宙本原是气; 气理论(先有气后有理)。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2、什么是理学? 划出P14第一段最后一句话 思想来源:儒学思想(基础)+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三教合一) 3、理学的特点: ①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②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4、北宋:张载 唯物思想: 宇宙本原是气; 气理论(先有气后有理)。

13 漫画《一团和气图》乍一看好似一位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而细观之弥勒佛左耳处有一道冠老者,右耳处有一方巾儒士,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这一思潮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 D.糅合了法家、道家及 阴阳家的思想 B

14 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C

15 5、北宋:“二程” (程颢、程颐) 客观唯心主义 (1)思想: ①本体论:(核心)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来获得“理”。 天理: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格物致知:通过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16 三、朱熹与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1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朱熹与理学的成熟 客观唯心主义 1.代表人物: 2.理论来源: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二程+张载 本体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哲学思想): 先有理后有气,理气浑然一体 (2)理学的修养论 (个人修养):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不在求科学之真。 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强调 “仁”(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 人民版独有: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依据—“道统论”、核心—“正君心” 伦理观: 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通过这一方法,达到天下大治,重建儒学信仰。 (4)经典著作: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18 三、朱熹与理学的成熟 4、评价(P15第五段) ①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束缚思想。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有利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 ③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④传播海外,形成“朱子学派”。

19 “格物致知” “理”就是“三纲五常” 万物本源是“理”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万物本源是“理” “理”就是“三纲五常” “格物致知” 据材料一、二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20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据材料三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据材料三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21 小结: 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的本体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程朱理学的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来获得“理”。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程朱理学的本体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程朱理学的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来获得“理”。 程朱理学的道德观:“理”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要求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的终极目标:成“仁”成圣(正君心、强国) 何为“孔颜之乐”? 指不注重物质享受,只追求精神的自由和满足。 (仁者注重孔颜之乐,仁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成为仁者是儒家学者的终极追求。)

22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A

23 D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的生活秩序 D

24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B 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

25 鹅湖之会 · 朱陆之辩(1175年)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朱熹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精微。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陆九渊 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

26 看材料,归纳思想: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27 四、陆王心学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心即理 发明本心 心学的开创者

28 ★ 致良知 ★ 知行合一 龙场悟道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 良知是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去私欲而恢复良知本性。 ★ 致良知 ★ 知行合一

29 四、陆王心学 (主观 ) 唯心主义 吸收佛教禅宗的思想 ①世界观: ◆世界观: 心外无物, “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外无理, “心”即“理”。
(主观 ) 唯心主义 心学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 南宋:陆九渊 明朝中期:王阳明(王守仁) 吸收佛教禅宗的思想 ①世界观: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心”即“理”。 ② 方法论: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世界观: “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方法论:反省内心即可得天理。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心学地位: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儒学信仰的平民化)

30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观点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是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养浩然之气’ A

31 著名作家曹聚仁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如果敌机来了,该怎么办?
朱熹: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 陆九渊:让弟子们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

32 “格物致知”(学习、实践) “致良知” (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33 同:什么是理 异:理在什么地方,如何得到理。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境界论 功能论 天理是世界万物本原,先理后物,理在物中 心是世界万物本原,心外无物,理在心中 格物致知,向外求真 致良知,内省去欲 存心去欲,知行合一 存天理,灭人欲 成贤成圣(得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承担社会责任) 同:什么是理 异:理在什么地方,如何得到理。

34 B 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 )
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B

35 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重视道德 如何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朱熹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重视道德

36 注重人生价值、 气节、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压抑、 扼杀人性。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北宋·程颐 反对妇女改嫁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注重人生价值、 气节、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北宋·程颐 反对妇女改嫁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压抑、 扼杀人性。

37 五、评价宋明理学 儒家强调入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2、积极影响:重视道德教化, 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自立自强,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格 的庄严,有利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3、消极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38 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  )
A.理学逐渐盛行 B.商品经济繁荣 C.儒学受到冲击 D.中央集权加强 A

39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巩固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 C

40 “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B.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 C.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D.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D

41 六、宋明理学的特点 (1)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辨化。 (2)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3)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42 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43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44 宋明理学 影响 小结: ①“理”是万物的本原 程朱 “理”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 灭人欲 理学 ②格物致知。 陆王 流 心学 派
存天理 灭人欲 宋明理学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 ②反省内心即可得“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消极:扼杀人性 积极:塑造人格 影响

45 A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四位思想家都属于儒家,他们的思想应以孔子的“仁”说为基础。 A

46 D A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D A

47 C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C

48 D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D

49 C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C

50 C 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C

5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52 ① ② 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①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②士大夫积极议政;③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6分)

53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② “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③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9分)


Download ppt "第 3 课 程颢 程颐 第四课宋明理学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