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Polic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Polic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Policy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the property of microeconomics.

2 Ch.1 导论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3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交易(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它运用一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研究国际货物(Goods)、服务(Services)和资产(Assests)交易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4 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与一般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比,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在国内的流动性高于其在国际之间的流动性。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具有独立主权的不同经济实体之间,与之相联系,就产生了不同的疆界和不同的货币。 不同疆界的存在,产生了对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限制,而这在一国内是不存在的; 不同的货币通过汇率随时间的变动,产生了相对价格随时间变动的复杂性,而这在一国之内同样是不存在的。 在政策制定上,一国政策的制定往往考虑的只是本国的国民福利和稳定而非世界的福利和稳定。不同国家之间的政策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这就会导致在某个国家是最优的政策选择,从世界范围来看则往往是非最佳的政策选择。例如,最优关税(Optimal Tariff)的征收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关税大战。 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连系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不仅会影响本国的资源配置,而且还会对其他国家的资源配置造成外溢效应。因此,在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一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就必须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就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制定政策要复杂得多。

5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区分为实物经济(Real Economy)方面和货币经济(Monetary Economy)方面两个部分。 1.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实物经济方面,也称国际微观经济学(International Microeconomics)或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要素流动,包括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要素流动的主要因素,贸易和要素流动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以及福利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影响等。 国际经济学的国际贸易部分通常包括国际贸易理论(Trade Theory)和贸易政策(Trade Policy)两个部分,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它以单个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其决定,这与微观经济学非常相似。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The Basis for Trade)、贸易的模式(The Patterns of Trade)以及贸易的利益(The Gains from Trade)。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的措施及其影响,贸易保护的原因和效果。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货币经济方面,也称国际宏观经济学(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或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它主要研究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及其调整过程,包括外汇市场和汇率决定,国际收支及其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调整过程等。 国际经济学的国际金融部分则包括汇率和外汇市场,国际收支及其调整等内容。它涉及货币和总收支,收入水平和价格指数等宏观经济变量,这与宏观经济学非常相似。外汇市场探讨一国货币与它国货币相交换的框架及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用以测度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和总支出及其平衡;国际收支调整研究在不同汇率和国际货币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调整过程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6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7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 1.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2.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3.1817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 4.穆勒(J.S.Mil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艾奇沃思(F.Y.Edgeworth)等,集中研究了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 5.1919年,赫克歇尔(E.F.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其后,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 6.1936年,哈伯勒(G.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A.P.Lerner)、里昂惕夫(W.Leontief)、米德(J.E.Meade)、萨缪尔逊(P.A.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典学派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7.1951年,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本最丰富的国家,其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R.Krug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8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2)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两大渊源: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即发生在同一产业类别中的双向贸易(Two-way Trade),已成为主流。格鲁珀(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在1975年还构造了一种测量产业内贸易密集度的指数方法,用于测算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G—L产业内贸易指数,与B.Balassa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略有不同。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一次大的突破,特别是博弈论方法被引入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之后,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主要是针对寡头市场)厂商行为的描述与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克鲁格曼在其博士论文《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中,首次将迪克西特(A.Dixit)和斯蒂格利茨(J.Stiglitz)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又称“新张伯伦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条件下,从模型上首次证明了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起因,以及差异性产品决定了贸易形态为产业内贸易。 新贸易理论除了都强调规模经济的作用这一共同点外,并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

9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3) 有三种类型的新贸易理论模型: 由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等人在垄断竞争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
由布兰德(A.Brander)和斯潘瑟(B.J.Spencer)在寡头垄断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该模型不仅阐述了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而且还指出了在同质产品条件下,因厂商的非合作行为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相互倾销”便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围绕着垄断利润,不仅厂商之间,而且政府之间也可能发生争夺垄断利润的博弈行为。因此,该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发众多争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便是基于这一思想提出的。 由埃塞尔(W.Ethiar)最早提出的外部经济模型。该理论模型不仅指出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该模型还指出了国际分工格局对贸易利益不平衡性的影响,即不同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参与贸易的各方的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替代了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从解释对象上看,两种理论分别解释不同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主要解释产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而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则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从理论基础上看,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强调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性差异;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则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强调国家之间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性。两派的观点不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相反实际上表现出一种互补性,两者共同丰富和完善了贸易理论。

10 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 供给方面 市场结构 需求方面 要素禀赋(新古典理论) 完全竞争、同质产品 偏好 收入分配 技术 (古典和新古典)
——要素生产率(古典理论) ——规模经济(新贸易理论) 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同质产品 (古典和新古典) 不完全竞争、差异产品 (新贸易理论) 需求方面 偏好 收入分配 贸易的基础 图1—1 贸易的基础

11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一直是围绕“外部平衡”(External Balance)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展开的。
从古典贸易理论起,贸易平衡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贸易理论不考虑货币因素,国际贸易理论所探讨的是在贸易平衡条件下(或物物交换条件下)的贸易商品相对价格问题,即纯易货贸易条件(The Barter Terms of Trade)问题。但在现实中,国际贸易是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的,因而贸易不平衡现象是一种常态。 1.1720年,伊萨克·杰瓦伊斯(Issac Gervaise)首次提出了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2.1752年,大卫·休谟(David Hume)在《论贸易差额》一文中,论证了著名的“物价——铸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休谟从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在金币本位制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币——贵金额的输出输入来完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恢复平衡,而不需要外部的人为干预。 3.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期间,为取得外部平衡,许多国家对浮动汇率和直接控制国际收支进行了广泛的实验。

12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2) 4.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的确立和发展,对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之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也在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考虑到与固定汇率制相联系的物价水平和工资粘性(Sticky Price and Monetary Wage),在20世纪40~50年代,很多研究文献放弃了古典模型核心的价格调整学说,转而寻求通过收入或就业的变动来调整外部平衡。凯恩斯的乘数理论(Multiplier Theory)说明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强调收入作用的外部调整学说,有着重大的缺陷,它基本上排除了资本流动的可能性,与古典学说一样,仍然只关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调整。这种缺陷,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所改观。 5.20世纪60年代初期,蒙代尔(R.Mundell)在其一系列论文中,更新了国际收支调整的传统观点。在蒙代尔模型中,货币政策被放到了国际收支调整的首要位置,国际资本流动占据了国际收支的重要地位。他提出,当内部平衡(Internal Balance)与外部平衡目标发生冲突时,由于资本流动性的存在,使得在固定汇率制条件下,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资本流出,而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资本流入,这样,借助于针对外部平衡的货币政策和针对内部平衡的财政政策这两个独立的政策工具,就能够同时达成内外平衡的目标,从而解决了固定汇率制条件下政策选择的两难问题。这种把货币政策分配给外部平衡,而把财政政策分配给内部平衡的观点,被称为“蒙代尔分配法则”(Mundell Assignment Rule)。

13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3) 6.1960年,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黄金与美元危机》(Gold and Dollar Crisi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60)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特里芬认为,作为储备资产的关键货币(Key Currency)在其充足供应与信心力(Confidence)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7.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一大批经济学家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的倡导者的基本论点是,浮动汇率可以使政府免受国际收支的限制,并允许政府不需要运用货币政策去被动地稳定汇率,从而获得利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主动权,同时浮动汇率也象一堵防火墙,把国内经济与外界隔离开来,使国内经济免受外界因素的冲击。 8.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的兴起,产生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开放经济动态模型。其中,比古典货币数量论更进一步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强调实际平衡效果和长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资产组合平衡(Portfolio-Balance)模型则阐明了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了财富积累中资产的存量和流量之间的区别,并吸收了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ncy)理论的一些基本思想。 9.20世纪80年代,借助于储蓄和投资理论中的跨时(Intertemporary)分析方法,对开放经济动态变化过程的分析已变得日益普遍。 除了外部平衡这一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问题外,国际金融理论在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制度研究方面,也有极为丰富的理论进展。

14 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中重要性程度的指标,它以一国进出口总值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表示。即:
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 =

15 表1—1 中国1979—2000年外贸依存度情况 GDP (亿元) X M 出口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 1979
表1—1 中国1979—2000年外贸依存度情况 GDP (亿元) X M 出口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 1979  4038.2 211.7 242.9 5.24 6.02 11.26 1980  4517.8 271.2 298.8 6.00 6.61 12.61 1981  4862.4 367.6 367.7 7.56 15.12 1982  5294.7 413.8 357.5 7.82 6.75 14.57 1983  5934.5 438.3 421.8 7.39 7.10 14.49 1984  7171.0 580.5 620.5 8.10 8.65 16.75 1985  8964.6 808.9 1257.8 9.02 14.03 23.05 1986  1082.1 1498.3 10.61 14.69 25.30 1987  1470.0 1614.2 12.29 13.49 25.78 1988  1766.7 2055.1 11.83 13.77 25.60 1989  1956.0 2199.9 11.57 13.01 24.58 1990  2985.8 2574.3 16.10 14.79 30.89 1991  3827.1 3398.7 17.70 15.72 33.42 1992  4676.3 4443.3 17.55 16.68 34.23 1993  5284.8 5986.2 15.26 17.28 32.54 1994  9960.1 22.29 21.30 43.59 1995  21.29 18.89 40.18 1996  18.53 17.03 35.56 1997  20.36 15.86 36.22 1998  19.44 14.84 34.28 1999  19.73 16.77 36.50 2000  89404 20.82 43.87

16 2001 109655 2661 (8.2770) 2436 20.08 18.39 38.47 2002 120333 3256 2952 22.40 20.31 42.71 2003 135823 4382 4128 26.70 25.16 51.86 2004 159878 5933 (8.2768) 5614 30.71 29.06 59.77 2005 182321 7620 (8.10) 6601 33.85 29.33 63.18 2006/2 91443 4286 (7.995) 3671 37.47 32.10 69.57

17 Ch.2国际贸易的古典理论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18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重商主义者把金银货币等同于社会财富。
重商主义把金银货币等同于财富的观点是错误的。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国民财富,是一国生产和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一国拥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和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就越大,一国的生活水平就越高,财富和福利水平就越高。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一国财富的增加应来源于商业,而国内商业不影响一国财富的增减,对外贸易的出超才增加一国金银货币,从而增加一国财富。因此,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以保护本国的对外贸易出超,增加国民财富。 重商主义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鼓吹经济民族主义,主张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即你亏我盈。因此,国际贸易不可能是自愿自由的贸易,而需要用枪炮和军舰去打开它国的国门,占据更多的殖民地,通过宗主国与殖民地的不对等贸易来增加宗主国的财富。 尽管重商主义的贸易观是明显错误的,但是,除了1815年至1914年间的英国以外,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曾彻底摆脱过重商主义的影响。

19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Assumptions: 2 countries, 2 goods and 1 factor (labor)
If 2 countries use there factor labor to produce 2 goods and the unit costs measuring in terms of labor time are as follows, then country A has AA in the production of good X (2<3) and country B has AA in the production of good Y (2<4). Each country specialized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good in which it has Absolute Advantage and export that good. Each country will gain from trade (due to the specialization). Trade is a positive-sum game. Country A Country B Good X 2 hours per piece 3 hours per piece Good Y 4hours per piece

20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David Ricardo (1)
Assumptions: 2 country, 2 goods and 1 factor (labor), the same as Adam Smith. AA theory assumed that 2 countries has different AA in the production of 2 goods, but it is rare in reality. If one country has Absolute Dis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2 goods and the degree of these AD are different, this country will h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good in which it has less degree of AD, the other country will has CA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other good. Each country will gain from trade (due to the specialization). Trade is a positive-sum game. Country A Country B Good X 2 hours per piece 3 hours per piece Good Y 4 hours per piece hours per piece 2/3<4/5, country A has CA in good X and country B has CA in Y.

21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David Ricardo (2)
AA theory is a special case of CA theory Country A Country B Good X 2 hours per piece 3 hours per piece Good Y 4 hours per piece hours per piece 2/3<4/2, country A has CA in good X and country B has CA in Y. The patterns of trade are the same as those if judging from AA theory. The exception of CA theory Country A Country B Good X 2 hours per piece 3 hours per piece Good Y 4 hours per piece hours per piece 2/4=4/6, there are no CA for the 2 countries.

22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David Ricardo (3)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a)Country A’s close and open economy equilibrium (b)Country B’s close and open economy equilibrium

23 Ch.3 Neoclassical theory of trad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and opportunity cost Social indifference curve Standard model of trade theory Offer curve and the terms of trade

24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and opportunity cost(1)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or product transformation curve represents the maximum amount of one commodity obtainable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the other. This requires that the given fixed amounts of productive factors are optimally allocated between the two commod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certain marginal productivity conditions which are easily found by using the box diagram.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 MRT ):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slope of a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at a point, it represents the amount of one commodity that a nation must give up to produce each additional unit of another commodity. It is another name for the opportunity cost. Opportunity cost: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 commodity is the amount of a second commodity that must be given up to release just enough resources to produce one more unit of the first commodity (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ull employment of resources, and resources are scarce ). Various kinds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s: constant opportunity cost;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 de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

25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and opportunity cost(2)

26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and opportunity cost(3)
Why does opportunity cost increase? Resources or factors are : Not homogeneous Not used in the same fixed propor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all commodities

27 Social indifference curve
Represent th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wo commodities that yield equal satisfaction to the community or nation.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slope of a social indifference curve at a point. It represents the amount of one commodity that a nation could give up in exchange for one extra unit of a second commodity and still remain on the same indifference curve. SIC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IIC: Diminishing MRS; a higher SIC refers to a higher level of satisfaction; any two SIC never cross. Some difficulties with SIC: There would be no SIC because of paradox of voting; trade will cause income distribution change and SIC change, so the SICs before and after trade will cross. But for the convenient of analysis, we assume there are SICs and they will not cross.

28 Standard model of trade theory(1)
Equilibrium in closed economy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ree conditions: XC=XP,YC=YP (Market Clearing)

29

30 Standard model of trade theory(2)
Equilibrium in open economy

31

32 Standard model of trade theory(3)
Gains from trade: Gains from exchange 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33

34 Offer curve and the terms of trade(1)
The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or the commercial terms of trade One export commodity and one import commodity: The ratio of the price of a nation’s export to its import commodities. Two and more export import commodities The ratio of the index price of a nation’s export to its import commodities. Other kinds of the terms of trade: the income terms of trade; the single factor terms of trade; the double factor terms of trade, will be explained later.

35 Offer curve and the terms of trade(2)
Terms of trade: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36 Offer curve and the terms of trade(3)
Offer curve (Reciprocal demand curve) A curve that shows how much of its import commodity a nation demands to be willing to supply various amounts of its export commodity, or the willingness of the nation to import and export at various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 Each point on the offer curve represents the import demand and export supply of the nation. So the offer curve is not only the import demand curve of the nation but also the export supply curve of the nation.

37

38

39 Offer curve and the terms of trade(4)
Terms of trade: general equilibrium

40 Offer curve and the terms of trade(5)
Multi-equilibrium

41 Ch. 4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Factor abundance and factor intensity Assumptions of the theory Factor endowment and H-O theory Empirical test on H-O theory

42 Factor abundance and factor intensity(1)
Defined by factor endowment: assume that if Then we say country A is labor abundance and country B is capital abundance. Defined by relative factor price: assume that if Then we say country A is labor abundance and country B is capital abundance.

43 Factor abundance and factor intensity(2)
Assume that if Then we say product X is labor intensive product and product Y is capital intensive product.

44 Assumptions of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There are 2 nations, 2 goods and 2 factors Both nations use the same technology in production There exists no 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 Both goods are produced under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in both nations There is 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in both nation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 Tastes are equal in both nations There is perfect competition in both goods and factor markets in both nations There is perfect factor mobility within each nation and perfect factor immobility internationally There are no transportation costs, tariffs or other obstructions to the free flow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ll resources are fully employed in both nat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is balanced

45 4 theorems in H-O theory H-O theorem (theorem abou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nce the patterns of trade determined by factor endowment): a nation will export the good whose production requires the intensive use of the nation’s relatively abundant and cheap factor and import the good whose production requires the intensive use of the nation’s relatively scarce and expensive factor. H-O-S theorem (the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international trade will bring about equalization in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returns to homogeneous factors across nations. The Rybczynski theorem (the effect of one factor growth on nation’s production and trade): at constant commodity prices, an increase in the endowment of one factor will increase by a greater proportion the output of the commodity intensive in that factor and will reduce the output of the other commodity. S-S theorem (the effect of trad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a commodity raises the return or earnings of the factor used intensively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commodity.

46

47

48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1)
Relative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49

50

51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2)
Absolute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MPLX·LX + MPKX·KX = X ωA = ωB (MPLX)A=(MPLX)B PX·(MPLX)A=PX(MPLX)B wA = wB

52 Empirical test of the H-O theory(1)
The Leontief Paradox: the empirical finding that U.S. trade patterns contrary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H-O theory. 1.统计方法和资料处理问题 2.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影响 3.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的影响 4.生产要素密集度反向问题 各种新贸易理论,都是在对里昂惕夫之谜产生原因的探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53 表4—1 1947年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 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表4— 年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 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出口 进口替代 进口/出口 里昂惕夫(1947年投入需求,1947年贸易) 资本(美元) 劳动力(年人工) 182 170 资本/劳动(美元/年人工) 14010 18180 1.30 里昂惕夫(1947年投入需求,1951年贸易) 174 168 资本/劳动力(美元/年人工) 12977 13726 1.06 资本/劳动力(不包括自然资源) 0.88 鲍德温(1958年投入需求,1962年贸易) 131 119 14200 18000 1.27 资本/劳动力(除去自然资源) 1.04 资本/劳动力(除去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 0.92 资料来源:Leontief (1951), Leontief(1956), Baldwin (1971), 参见建议阅读书目。

54 H—O理论的数学推导 假设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两种商品X和Y,使用两种要素K和L。如果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即它们的生产函数都是一次齐次生产函数,例如A国X商品的生产函数为:

55

56

57

58 上式表明,商品相对价格是要素相对价格的增函数,也就是说,当要素相对价格
上升时,商品的相对价格也随之上升。 如果A国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B国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则 A国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X具有比较优势(价格较低),B国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 X处于比较劣势(价格较高),这就证明了H—O定理。 当A、B两国开放贸易时,A国出口X商品,B国进口X商品,A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 上升而B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当两国X商品相对价格相等时,两国贸易达到 平衡。由于商品相对价格与要素相对价格存在严格的单调递增关系,因而,两国 商品相对价格相等,也就意味着两国要素相对价格相等,这也就证明了H—O—S 定理的一部分,即要素相对价格的均等化。 在假定两国使用相同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必然有:wA=wB。这就 证明了H—O—S定理的另一部分,即要素的绝对价格均等化。

59 特定要素模型 假定: (1)一国使用资本K和劳动L两种要素生产X和Y两种商品; (2)生产的模型收益不变;
(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4)劳动总量固定,且充分就业; (5)资本是特定要素,即资本不能在两部门之间流动; (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固定不变; (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0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OXOY表示一国固定的劳动总量,在充分就业条件下,=LX +LY。两条纵轴分别表示X和Y部门的工资率wX和wY以及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VMPL)VMPLX和VMPLY。在完全竞争均衡条件下,两部门各要素的报酬分别为: 其中,wX、wY、rX、rY分别为两部门劳动的工资率和资本的利率;PX、PY为两部门产品的价格;MPLX、MPLY、MPKX、MPKY分别为两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MPL)和资本的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MPK)。

61

62 特定要素模型 1.劳动的实际工资变化 2.X部门资本实际利率变化 3.Y部门资本实际利率变化

63 特定要素模型 结论: (1)国际贸易会提高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名义报酬率和实际报酬率,降低进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名义报酬率和实际报酬率;
(2)国际贸易会提高流动要素的名义报酬率,但对流动要素的实际报酬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流动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64 Ch.5新贸易理论 (New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递增收益理论(Increasing Return Theory) 不完全竞争理论(Imperfect Competition Theory)

65 技术差距、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在H—O理论中,由于假定各国使用相同的技术,因而技术及技术进步的国际差异对贸易的影响被假定掉了。
而实际上,各国之间,技术和技术进步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发达国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雄厚,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大,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技术进步的速度快,这就形成了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明显优势。 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就是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理论。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素,因而有人把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

66 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 1956年,克拉维斯发表《可获得性以及影响贸易商品构成的其他因素》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克拉维斯指出,使一国能够出口技术先进的产品的关键因素,是该国与其贸易伙伴相比,具有技术上的优势。 他认为,从本质上说,每个国家将出口其企业家能够开发出来的商品。 克拉维斯的这种可获得性分析方法(The Availability Approach)受到了波斯纳(M.V.Posner)和胡佛鲍尔(G.C.Hufbauer)等人的重视。 1961年,波斯纳发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

67

68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先是由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提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解释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也具有一个生命周期。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即:(1)引入期(Introduction);(2)成长期(Expension);(3)成熟期(Maturity);(4)销售下降期(Sales Decline);(5)衰亡期(Demise)。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69

70 重叠需求理论 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 Linder)在《论贸易与转换》一书中,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重叠需求理论(Theory of Overlapping Demand)。 要素禀赋理论解释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自然资源密集型(Intensive in Natural Resources))),不能解释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国际间制成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由国内市场建立起生产的规模经济和国际竞争力,而后再向国外市场拓展。因为厂商总是出于利润的动机,首先为其所熟悉的本国市场生产新产品,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内市场的扩展受到限制时,才去开拓国外市场。 潜在贸易(Potential Trade)。潜在贸易分为潜在出口(Potential Exports)和潜在进口(Potential Imports),潜在出口是由国内需求决定的,更准确地说,使一种产品成为潜在出口产品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是该产品必须是国内消费品或投资品(资本品),即产品存在国内需求,这种国内需求通常被商人们称为国内市场支持(the Support of the Domestic Market)。同样,潜在进口也是由国内需求决定的,正是对某种商品国内需求的存在,才使得该种商品的进口成为可能。 当一国的潜在出口商品(或其中的一部分)与另一国的潜在进口商品(或其中的一部分)在范围上一致时,两国之间就会发生贸易。也就是说,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的相似性越大,两国之间存在的潜在贸易就越大 该理论强调需求结构的相似性对贸易的影响,因而有时也称为需求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由于人均收入(Per Capita Imcome)与商品需求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需求的收入弹性),因而,需求的相似性也可以用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性来代替。 这样,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也可以表述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的相似性越大,从而两国发生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71 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 在H—O理论中,由于假定两国的生产是在规模收益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就把可能引起贸易的规模经济因素给假定掉了。在现实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生产,即: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收益递减。事实上,生产的规模收益可以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平均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5—3中,平均成本的下降阶段代表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平均成本不变(平坦)阶段代表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而平均成本的上升阶段,则代表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72

73 引起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 (1)专业化分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因市场扩大),专业化分工将加深,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更有效率的设备。大规模生产使更有效率、更专业化的设备的利用成为可能,而这类设备在小规模生产中的运用是不经济的。 (3)投入物的单位成本降低。大规模生产使生产者能大规模雇佣生产要素,从而有可能从生产要素供应者那里获得“数量折扣”的利益,降低投入物的单位成本。 (4)副产品(By-Product)的利用。在某些产业,大规模生产能使在小规模生产情况下作为废弃物的副产品的利用成为可能,从而通过副产品的利用来降低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 (5)辅助设备的开发。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厂商的大规模生产引起其他厂商开发辅助设备(如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通迅、金融等),从而使大规模生产厂商节约成本,精干生产,提高效率。等等。 因此,现实中,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是完全可能存在的。

74 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假定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两种商品(X和Y)具有完全相同的生产技术(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两个国家对两种商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两国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但两国在X和Y两种商品生产中具有规模经济。在这种条件下,两国是否有可能发生互利贸易呢?

75 规模经济是引起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因素 在两国要素禀赋、需求偏好、技术等影响贸易的因素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仅仅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两国也可能发生互利的贸易。 值得注意的是,规模经济理论虽然解释了为什么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引起互利贸易的一个独立因素,但我们无法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来预测贸易模式。 此外,如果规模经济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然存在,一国少数几个企业或一个企业就会占有某种商品的整个市场,从而导致寡头垄断(Oligopoly)或完全垄断(Monopoly)。

76 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或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与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即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因而又称为内部经济(Internal Economy)或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y of Scale)。 外部经济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y of Scale)或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累积产量扩大时,该产业各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通常被称为动态的外部经济(Dynamic External Economy),该产业随累积产量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的平均成本曲线,通常被称为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77 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 传统贸易理论(Orthodox Trade Theory,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定是:(1)完全竞争;
(2)国际贸易商品是完全同质的,且在不同国家也是如此。 传统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国际贸易只有产业之间的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传统贸易理论只考虑了不同产业间产品的交换。也就是说,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一国不可能同时出口和进口相同的商品。因而,传统理论不能解释当今世界普通存在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现象。

78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是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属于同一产业的商品。 在当今世界,产业内贸易现象不是偶然的例外,而是一种普遍现象。随意的观察就可以发现: (1)与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 Competition)不同的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以及寡头(Oligopoly)市场的存在并不是一种例外,而是一种常态; (2)产品的差异性(Product Differentiation)比产品同质性(Product Homogeneity)更为普遍; (3)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来说,产业内贸易也许是其国际贸易中更大的一部分。 为了探讨与上述三个特征相关的国际贸易现象,就需要放弃完全竞争和同质产品这两个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假定,把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pproach)运用到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形成新的贸易理论。因此,新贸易理论的显著特点是讨论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新贸易理论的显著特点:讨论制成品贸易的理论,讨论差异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79 产品的垂直差异(Vertical Differentiation)与产品的水平差异(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
产品的垂直差异是指仅由产品的质量(Quality)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在产品存在垂直差异的情况下,消费者相对于低质量的商品更偏好于高质量的商品,假定对产品质量存在一种可接受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对不同质量商品的需求是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的,高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需求高质量的商品(假定商品价格与商品质量正相关)。 产品的水平差异则指相同质量的商品因特征(Characteristics)不同(真实的或假定的)而产生的差异。 在产品存在水平差异的情况下,不同消费者对商品的特征有不同的评价(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颜色、式样,等等)。一般而言,消费者喜欢多样性(即使喜欢红色的消费者,也会购买各种不同颜色的产品,而不会购买完全相同颜色的各种产品)。因此,人们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商品的需求,是与人们喜欢多样性(或与人们对商品特征具有不同的主观评价)相关的。

80 巴克尔(J.Barker)的多样性假说(Barker's Variety Hypothesis)
消费者喜欢多样性,“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购买者有能力购买更多种类的产品;由于更大数量的额外品种来自国外而非国内,因而,随着收入的增加,进口需求的份额将增加。如果考虑全部进口的话,随着实际人均收入的增加,进口需求的增加将快于实际人均收入的增加。” 巴克尔认为,人们购买商品,并不是要购买商品本身,而是购买包含在商品中的商品的各种特征。这样,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变量就应该是商品的特征而非商品本身,因此,在一定预算约束下,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应该由消费者预算线与以商品特征为变量的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来决定。这样,在一定收入预算约束下,消费者总是喜欢消费更多的商品特征,即喜欢多样性。

81 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1) 国际贸易商品通常根据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iton,简称SITC)系统划分为不同类型。 这种分类(按1974年修订本)把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以第一位数字表示,从0-9)、63章(以第一和第二两位数字表示)、233组(以第一至第三位数字表示)、786分组(以第一至第四位数字表示)和1924个基本项目(以第一至第五位数字表示)。除前5位数字以外,各国为了进一步细分商品类型,可以增加分类数字的位数(实际应用中最大的分类数字位数为7位),并自由选择商品描述和商品范围。 习惯上把0-4类产品称为初级产品,5-9类产品称为制成品. 很显然,分类数字所包含的位数越多,分类就越细,所定义的同类商品就越准确。

82 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2) 巴拉萨(B.Balassa)曾经对产业内贸易现象作过统计研究,并提出测量产业内贸易重要性程度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IIT)

83 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3) 格鲁贝尔(H. G. Grubel)和劳艾德(P. J. Lloyd)于1975年在其合著的《产业内贸易:差异性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一书中,系统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 .

84 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4) 运用他们所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格鲁贝尔和劳艾德计算了1967年10个工业化国家不同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他们发现,对于原油、润滑油产业,10个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为30%,而对于与之相关的化学工业,10个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加权平均值为0.66,这表明,产品越是自然资源密集的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小,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越小,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性越大;而随着加工程度的加深,产业内贸易指数增大,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增加。 同时,他们还计算了1958、1964和1967年这10个工业化国家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分别为0.36、0.42和0.48,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10个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逐渐增大,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增加。1990年沃纳(S. Vona)对这10个工业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最近估计,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增大,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增加

85 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5) 研究产业内贸易现象,我们有必要区分同一产业的相同产品和不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种情况。
就同一产业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而言,最古老的解释是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 Costs)。第二种解释是格鲁贝尔和劳艾德提出的周期性贸易(Periodic Trade)说,包括季节因素和需求状况变化,前者如水果蔬菜等的贸易,后者如电力需求的峰值差异,这些都与不同国家处于地球的不同纬度,从而季节气候和工作时间存在差异有关。第三种解释是港口贸易(Entrepot Trade)或再出口贸易(Re-export Trade)。第四种解释是政府干预的影响,如A、B两国达成自由贸易区协定,而A国对自由贸易区外的关税较低,B国较高,则A国可以从C国进口某种产品,同时又向B国出口这种产品。 就同一产业差异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而言,一旦我们放弃传统理论的产品同质性假定,在SITC分类中被看成相同类别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差别产品了,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由贸易就必然发生。

86 完全竞争与新H—O理论 (1) 新H—O理论,又称新要素比例理论(Theories of Neo Factor Proportions),是1981年由法尔斐(R. E. Falvey)提出的。 假定: (1)每个产业不再生产单一的同质产品,而是生产质量不同的差异化产品,每种质量的产品都由许多企业生产; (2)存量资本也是不同质的,它由不同部门的特定资本设备所构成,资本因其特定性不能在不同部门流动,但可以在同一部门不同质量的产品生产之间流动,劳动是同质的,因而可以在不同部门流动。 为了简单起见,分析被限定在单一产业中,即在局部均衡的框架下进行分析。

87 完全竞争与新H—O理论 (2) 部门拥有一定数量的特定资本,其报酬r调整到保证该部门的资本充分就业,劳动以当前的工资率w雇佣。所考虑的产业生产质量连续变化的产品(为数学处理的方便),且使用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 定义产品的质量。引入一个数量指数α,较大的α值对应于较高的产品质量,同时假定,较高质量商品的生产要求每一劳动配备较多数量的资本,即随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也应提高。假定两国生产的技术相同,即一个单位α质量的商品生产要求投入一个单位的劳动和α个单位的资本,在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α质量的商品的价格就应当等于其单位生产成本。这样,A、B两国具有α质量的同一商品的价格就可表示为:

88 完全竞争与新H—O理论 (3)

89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特征是,每一企业生产具有水平差异的商品,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生产的商品由于具有(真实的或假想的)特征(除质量差异以外),使得消费者认为这种商品不同于同一产业内其它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 由于产品差异的存在,每个企业就象一个垄断者那样可以选择自己的销售价格,并运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法则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如果企业具有进出行业的自由,当该产业内的企业能够获取垄断利润时,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供应类似的产品,与现有的企业展开竞争,从而使该行业内企业的利润下降;当现有企业发生亏损时,就会有企业退出该行业,从而使该行业内企业的利润上升。 企业的自由进出,使得该行业内的企业获得正常水平的利润,这一过程也使该行业存在众多小型的垄断企业,使市场表现出即有垄断又有竞争的特征。

90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2) 为什么消费者需求差异化的商品,有两种解释,
斯彭斯(A. M. Spence)以及迪克西特(A. K. Dixit)和斯蒂格利茨(J. E. Stiglitz)提出的斯彭斯——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偏好(Spence-Dixit-Stiglitz Preferenes,简称S—D—S偏好) 兰卡斯特(K. Lancaster)提出的兰卡斯特需求理论(Lancaster's Demand Theory)。

91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3) 先从一个一体化的世界经济(An Integrated World Economy)开始,然后再把它分成两个国家(按萨缪尔逊的说法,它由一个精灵将这个一体化世界分成两个国家,因此被经济学家们称为“萨缪尔逊精灵”(Samuelson's Angel))。开始时,整个世界经济作为一个封闭经济,生产两种商品A和B,其中A为差异化商品,比如说制成品,B为同质商品,比如说食品。A产业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B产业则存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两个产业都使用同质劳动和同质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两种要素都充分就业且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给定一组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则可以决定两种要素在两个部门的配置。

92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4)

93 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1) 在寡头市场上,企业的数量极其有限,企业之间会发生战略上的相互依存,每一个企业的决策都会对其它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
寡头企业可以串谋(隐蔽的或公开的),也可能相互不合作。 当他们不合作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如企业的决策变量(价格或产量)、企业推测变量的性质(即各企业作出关于其它企业对其价格或数量变化的反应假定)、产品的特殊性以及市场的性质(市场是否是分割的)等等。 因此,我们也不可能给出关于寡头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一般分析模型。

94 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2) 1.同质商品:相互倾销模型(Reciprcal Dumping Model)
考虑最简单的双头垄断(Duopoly)情形。1国和2国各有一个厂商,二者都生产相同的同质商品。假定决策变量为产量,二者都必须决定在国内生产的全部产量如何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销售,运输成本假定完全由生产者承担且具有对称性,即1国企业的产品销往2国市场的运输成本等于2国企业的产品销往1国市场的运输成本。为了使模型进一步简化,假定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生产成本相同且边际成本不变,需求函数也相同。同时假定两个市场是分割的,这样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按不同价格销售其产品(即可以实行国际价格歧视)。由于产品是同质的,因此在任何一个市场,国内外生产的产品将按相同的价格销售。 企业之间的战略性相互作用按古诺假设(Cournt Hypothesis)模型化,即每个厂商在假定另一个厂商供给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选择其决策变量——产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与传统的古诺双头垄断模型唯一不同的是,这里我们所讨论的两个企业都在两个不同的市场活动。

95 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3)

96 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4) 寡头之间相互作用的产业内贸易表现为一种相互倾销。从均衡的对称性这一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市场的总供应量是相同的,而且由于假定两国的需求函数相同,因而两个市场的价格也是相同的。那么,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则每个企业出口的离岸价格(Free On Board价格,简称FOB价格),必定低于其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价格,从而表现为一种相互倾销。 根据这一模型,我们可以推论,当一国对进口商品实施关税或其他限制措施时,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就会下降,而国内企业的销售份额则会上升,这样,国内市场的总规模将缩小,价格上升。如果新的企业能够自由进入该市场,则由于征收进口关税减少国外企业出口的利润,使国外企业离开这个市场,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盈利增加,从而吸引国内新的企业加入竞争,引起国内价格下降。这一分析表明,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增加一国福利。

97 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5) 2.垂直差异产品 假定研究开发支出(Expenditur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支出)使企业能够生产更好的产品。当高额的固定成本支出如R&D支出成为产品质量改进的负担时,能够取得盈利的企业数量就有限了,这就必然导致寡头垄断,这种相对于变动成本而言,固定成本较高的情况,通常被称为自然寡头垄断(Natural Oligopoly)。 在需求方面,我们假定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偏好,但收入水平不同,高收入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购买高质量的商品。这样,市场就以相当简单的方式细分化,高质量的商品供应被收入水平超过一定临界水平的消费者购买,而低质量的商品则被收入水平低于某一临界水平的消费者购买,如此等等。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存在对各种不同质量商品的需求。

98 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6) 假定两个国家大小相同,每个国家生产不同质量的同类产品的企业的最大数量为B,且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质量的产品(以取得规模经济)。当两国开放贸易时,在由两国市场构成的统一市场上,最多也只能存在B种不同质量的商品或B个企业,从而有些企业(B个企业)将通过价格竞争被排除出这个统一的市场(这里我们假定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古诺型的数量反应,而是伯特兰——艾奇沃思型的价格反应)。这样,通过两国不同质量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降低(得益于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但消费者仍能购买到B种不同质量的产品(有些由1国生产,有些则由2国生产)。 如果两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同,则两国对不同质量商品需求的种类会发生差异,因而两国开放贸易形成统一市场时,对不同质量商品需求的种类会比两国收入分配相同时要多。从而消费者的选择更多样化,有利于提高消费福利不平,同时也因为每个国家的企业都由面对国内市场生产转向面对统一的国际市场生产,能取得规模经济的利益,同时通过竞争又能降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99 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7) 3.水平差异产品 考虑一个生产两种商品A和B的经济系统,其中A为同质商品,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B为水平差异商品,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A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B产品市场为寡头竞争市场。 B部门的企业首先选择生产B产品的种类(假定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B产品),然后再决定价格。更准确地说,由于企业选择一种B产品的生产需要承担固定成本(因资产的专用性),因此,它在决定产出和价格之前,必须首先选择生产何种B产品。也就是说,企业进入 一种B产品的生产与决定产出和价格的决策是分离的。这与林德关于生产一般先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然后再向国外市场扩展的观点是一致的。

100 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8) 假定寡头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价格决策发生的。更准确地说,当一个企业想要作出降价决策时,它假定其它企业不改变价格,而当它考虑提高价格时,假定其竞争对手将降低价格。 对差异性产品的需求主要是对产品特征的引伸需求(采用兰卡斯特的分析方法)。这里我们假定当商品价格不高于某个临界价格水平时,消费者对这种差异产品有需求,而当价格高于这个临界水平时,消费者只需求同质商品。

101 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9) 分析两国开放贸易时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开放贸易前后两国存在的企业数量。由于这种影响的种类繁多,因此在分析时必须采用类型学的分析方法(Taxonomic Approach)。一些学者进行这种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有些情况下,自由贸易对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政策,相反,对差异性产品的进口征收关税,有利于改善一国福利。

102 寡头竞争与国际贸易(10) 假定贸易前2国不生产差异性产品B(比如,由于其价格高于临界价格,使得该国消费者对B商品没有需求,而将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同质产品A),1国的消费者对同质产品A和差异性产品B(但只由一个企业生产一种类型的B产品)都有需求,比如因为1国消费B商品的临界价格高于2国消费B商品的临界价格。这里我们只考虑短期情况,因此假定生产情况不变。当两国开放贸易时,1国B产品的生产者将试图通过降低价格在2国销售B产品,但由于假定不存在价格歧视(即假定两个市场是一体化的),该生产者也必须在本国(1国)市场降低价格。这样,1国的消费者就能获得降价的好处,而生产者则因取得规模经济而增加利润。 那么,对2国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由于1国生产B产品企业的垄断地位(2国不存在生产B产品的企业),使得该企业可以对2国消费者制定这样的价格,在这个价格下,2国的消费仅消费同质A商品与同时消费A商品和进口的B商品无差异,这样,这种贸易并不能使2国获得利益,这一结论与传统理论的结论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证明,如果2国对进口的B产品征收关税,则1国B产品的生产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降低价格在2国销售B产品,但保证完税价格(即出口价格+关税)不变,即2国消费者个人的价格不变,如果2国政府将所征收的关税补贴给国内消费者,则2国的消费福利增加。这说明在寡头垄断条件下,关税或其他保护有利于增加一国的福利。

103 Ch.6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运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一般地讨论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特别是不同形式的经济增长对贸易量、贸易模式、贸易条件以及福利的影响。而关于贸易对增长和发展的影响,我们将留待以后的章节讨论。 首先介绍小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 其次介绍大国的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 再其次讨论要素增长型的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最后探讨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04 小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 小国,是指该国的进出口贸易变动不能影响国际市场价格,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小国的经济增长不会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改变,即小国的经济增长没有贸易条件效应(Terms of trade Effect)。 由于某种产品的进出口量与国内供求量有关,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经济增长对国内供求量变化的影响来分析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

105 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分类 就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而言,在假定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对可进口商品(Importable)需求的增长是大于、等于还是小是国民收入的增长(这里国民收入以实际收入衡量,即可以用任一种商品来衡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是使一国减少自给程度(Less Self-sufficient)、保持自给程度不变还是增加自给程度。 在不考虑增长的生产效应的情况下,如果增长的结果,使得对可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则这种增长必然会增加贸易量,因而将其定义为顺贸易偏向的(Pro-trade Biased)消费增长 相反,如果增长的结果,使得对可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小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则这种增长称为逆贸易偏向的(Anti-trade Biased)消费增长 如果增长的结果,使得对可进口商品需求的增长等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则这种增长称为中性的(Neutral)消费增长 此外还有超顺贸易偏向的(Ultra-pro-trade Biased)消费增长和超逆贸易偏向的(Ultra-anti-trade Biased)消费增长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不仅可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在比例上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后者则指在国民收入增长时,可进口商品需求不仅不增长,反而还减少。

106

107 经济增长的生产效应分类 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小国),可进口商品生产的增长趋向于增加一国经济的自给程度,从而减少贸易量。

108 经济增长的贸易量效应(或总效应) 可进口商品需求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以及可进口商品生产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可以分别用可进口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可进口商品供给(生产)的收入弹性来表示 定义可进口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 以Md / Y定义可进口商品的平均消费倾向

109 1.消费效应 中性 顺贸易 逆贸易 超顺贸易 超逆贸易

110 2.生产效应 中性 顺贸易 逆贸易 超顺贸易 超逆贸易

111 增长对贸易量影响的各种组合(1) 用gd、gs、gm和gY分别表示可进口商品的需求增长率、可进口商品的国内生产增长率(供给增长率)、进口需求增长率以及国民收入增长率

112 增长对贸易量影响的各种组合(2) 如果gm = gY,我们称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是中性的;

113 生产效应 消费效应 中性N 顺贸易P 超顺贸易UP 逆贸易A 超逆贸易UA N P P或UP A或UA UA 非UP UP 非UA 不确定

114 大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 大国经济增长的结果除了产生贸易量效应以外,还会通过贸易量的变化影响世界市场的价格,从而使大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发生改变,即大国的增长会产生贸易条件效应(Terms of Trade Effect)。 首先探讨大国的不同增长类型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其次,我们介绍大国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的分解, 最后讨论大国可能发生的不幸增长或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

115 大国增长与贸易条件 除了超逆贸易的经济增长(gm<0)以外,在其它情况下,我们都有gm>0。也就是说,1国只有在超逆贸易增长的情况下,才减少对2国的进口需求,从而改善1国的贸易条件,而在其它情况下,1国对2国的进口需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而使1国的贸易条件下降。1国贸易条件在逆贸易增长情况下下降较少,在超顺贸易增长情况下下降最多

116

117 大国增长的福利影响(1) 如果不考虑增长的原因和类型,只要增长在不变价格条件下增加一国的贸易量,那么它就倾向于使该国的贸易条件下降(恶化);相反,如果增长在不变价格下减少一国的贸易量,则它倾向于使该国的贸易条件上升(改善)。这就是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Terms-of-Trade Effect)。其中使贸易条件上升的效应称为正的贸易条件效应。而使贸易条件下降的效应称为负的贸易条件效应。 如果一国总产出Y的增长伴随着人均产量(或人均收入)的增长,我们称这种效应为正的财富效应(Wealth Effect);相反,如果总产出的增长伴随着人均产出的下降,我们称这种效应为负的财富效应。简而言之,我们把总产出增长所引起的人均产出变化,称为增长的财富效应。

118 大国增长的福利影响(2) 如果我们可以将经济增长区分为要素增长和技术进步两种类型,则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仅因劳动力增长引起经济总量增长(资本不增加,技术不变),则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的作用,该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将下降,即这种类型的增长将造成负的财富效应。在资本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经济总量增长的情况下,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将提高,该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将上升,即这些类型的增长将带来正的财富效应。正因为如此,一国经济的合意增长,应该建立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以获得增长的正的财富效应。 由此可见,大国的增长会产生两种影响福利的效应,一是增长的财富效应,另一则是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只要这两种效应的总和大于0,则大国增长就导致该国福利水平的增加,增长是合意的;如果这两种效应的总和小于0,则大国的增长就导致该国福利水平的下降,增长就是不合意的,也称为不幸的增长或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

119 大国增长的福利影响(3)

120 不幸的增长 (1) 即使大国增长的财富效应为正,但如果大国增长的结果,使其贸易条件急剧下降,增长的负的贸易条件效应超过正的财富效应,则大国增长的总福利效应为负(出现福利的净下降),这种情况被巴格瓦蒂(J. Bhagwati)称为不幸的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

121

122 不幸的增长 (2) 在下述情况下,大国A更有可能发生不幸的增长: (1)大国A仅因劳动力增长引起经济总量增长;
(3)世界其它国家对A国出口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非常低,或因其它原因(如贸易障碍等)减弱了对A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使得A国的贸易条件大大下降; (4)A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很高,以致贸易条件恶化时极易造成国家净福利下降。

123 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1)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要素增长(劳动力或人口增长、资本积累) 要素质量改进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长、知识技术进步)
结构变化以及制度创新等 其中结构变化通常是由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推动的,而制度创新则是通过影响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而发生对增长的作用的。

124 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2) 要素增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125 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3) 当劳动与资本以相同比率增长,两种商品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要素生产率及要素报酬在增长前后都不变时,如果该国劳动参与率(即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不变,则增长前后该国人均实际收入和福利水平也将保持不变。 如果仅有劳动增长(或劳动增长快于资本增长),则资本劳动比率下降(资本浅化),劳动生产率将因边际收益递减而下降,从而劳动报酬和人均收入都下降; 如果仅有资本增长(或资本增长快于劳动增长),则资本劳动比率上升(资本深化),劳动生产率将上升,从而劳动报酬和人均收入都将上升。

126 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在H—O理论的假设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在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小国的增长不影响国际价格),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给定另一种要素不变),将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增加而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则减少。 也就是说,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一国劳动力增加而资本不变,则引起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增加而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减少。

127

128

129 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1) 技术进步的类型 根据希克斯的定义,技术进步可以划分为中性的(Neutral)、资本节约型的(Capital-Saving,也称为劳动使用型的,Labor-Using)、劳动节约型的(Labor-Saving,也称为资本使用型的,Capital-Using)三种类型。 中性的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的条件下,中性的技术进步使得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按相同的比率增长。或者说,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中性的技术进步使得生产中要素使用的最优比例保持不变。即不发生劳动和资本的相互替代。 资本节约型(劳动使用型)的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动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资本节约型(劳动使用型)的技术进步使得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增长超过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增长。或者说,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资本节约型(劳动使用型)的技术进步使得生产中使用的最优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即发生劳动对资本的替代。 劳动节约型(资本使用型)的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的条件下,劳动节约型(资本使用型)的技术进步使得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增长超过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增长。或者说,在要素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劳动节约型(资本使用型)的技术进步使得生产中使用的最优资本劳动比率上升,即发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130 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2) 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象生产要素的增长一样,技术进步由于提高了要素的生产率,使得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因而扩大了一国的生产可能性,使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的情况和种类,取决于各部门技术进步的情况和种类。在2个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本密集型部门)和3种类型的技术进步(中性的、劳动节约型的、资本节约型的)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的情况如何确定的问题,将变得极为复杂。

131 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3) 当两种商品生产中发生同等程度的中性的技术进步时,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在各个方向上均匀地向外扩张,这与生产要素平衡增长时的效果相同,即由原点引一射线与新旧两条生产可能性曲一相交时,两个交点的切线的斜率相同。 当仅有一个部门发生中性的技术进步时,发生技术进步的部门产出增加,而未发生技术进步的部门产出不变

132

133 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某一部门中性的技术进步引起该部门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如果该部门的产品是可出口产品,这种价格下降将导致贸易条件下降;如果该部门的产品是可进口产品,这种价格下降将导致贸易条件上升。 2.资本密集型部门的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具有非常明确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本质上与第一条相同,即创新部门生产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将下降。如果创新部门是出口部门,则导致贸易条件的下降;如果创新部门是进口部门,则导致贸易条件上升。 3.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以及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具有非常不确定的影响,它可能导致创新部门生产的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从而它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经济增长,其财富效应必然为正,因而,一旦确定技术进步引起正的贸易条件效应后,我们就可以肯定,技术进步导致合意的增长。但如果技术进步引起一国贸易条件下降,就有可能引起不幸的增长。


Download ppt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Polic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