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 专制制度终结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 专制制度终结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 专制制度终结的

2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3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4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5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日俄战争( )

6   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继续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后,俄国势力退到东北北部,日本占据东北南部。1903年,英国侵略西藏,随后,西藏变成英国的势力范围。1906年4月,中英在北京订立条约,英国在西藏取得许多特权,但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04年,德国与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发生武装对峙,美、法也准备将军舰开进长江一带湖泊,最后以德国妥协结束冲突。外国列强在中国追求攫取更多的经济权益,1902—1903年,英、美、日三国先后强迫清朝廷签订新的《通商行船条约》,使英、美、日扩大了对华商品输出的权利,并进一步取得在华设立工厂、开矿等特殊权利,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到20世纪初,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急剧上升,他们在华工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加强了对中国路矿权的控制,已经操纵了中国经济命脉,成为操纵中国政治、军事的重要手段。同时,他们垄断了中国金融业,控制了中国关税权。

7  列强在中国开银行,垄断中国的金融、财政。图为汇丰(英)、花旗(美)、东方汇理(法)、道胜(俄)、德华(德)、正金(日)等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钞票。

8 自1859年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即由英国人担任,直到1927年。图为19世纪末的上海海关大楼。

9 20世纪初期,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辛亥革命前,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压得劳动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  图为上海出版的《民呼日报》刊登的一幅漫画。

10 清末“新政”的实质: 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它没有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清末“新政”的实质: 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它没有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11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的发展。 1901年-1911年1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各地办水、电厂31家,资本额1500万元;开办矿冶企业26家,资本额700万元;纺织厂85家,资本额400万元;食品厂95家,资本额1300万元;此外,卷烟、造纸、火柴、玻璃等轻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1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1903年的拒俄运动,各地的抵制外货运动,1905年上海的抵制美货运动,1907年江浙两省的抵制英货运动、山东的抵制德货运动、广东、广西的抵制日货运动等。这些爱国运动,显示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爱国积极性。

13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二)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4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5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乃自取“文以载道”之义),谱名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幼名帝象,后化名为中山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民主先行者,也是中华民国建国元勋,死后被国民政府奉为国父。 孙中山一生的几个重要时期:早年在夏威夷,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学习,1894年上书李鸿章,同年创立兴中会,1905年8月被推为中国同盟会总理,创立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4年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再次改组中国国民党,1925年去世,1929年6月1日奉安于南京中山陵

16

17 章太炎,名炳麟( )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辛亥革命后,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章氏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

18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威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重庆巴县(今渝中区)人。 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在日本,他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文化后,革命倾向日趋强烈。1903年,他完成《革命军》的写作,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该书约两万字,分为七章,其中以“绪论”、“革命之原因”、“革命独立之大义”为全书重点。邹容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指出 “革命”乃对上下古今、宗教、道德、政治、学术,以及日常事物存善去恶、存美去丑、存良善而除腐败的过程,他还揭露了满清政府对国人的压迫和屠戮,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保我独立之大权”,即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革命军》在上海出版后,《苏报》发表章炳麟的文章,称赞《革命军》是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 6月,因《苏报》宣传《革命军》,章炳麟等人被捕入租界监狱。邹容奋起投狱,与章炳麟共患难。在狱中,邹容被折磨致病,于1905年4月3日卒于狱中,年仅20岁。

19 陈天华(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父亲陈善是乡村塾师。陈天华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曾辍学在乡间做小贩,喜爱小说唱词,常仿其文体作通俗小说或山歌小调。1903年春,以官费生被送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不久,拒俄事件发生,他积极投入这个爱国运动,加入了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后回国准备策动武装起义。他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部浅近通俗的宣传作品。这两部书以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勇气,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已迫在眉睫,指出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实行排满,“杀那洋鬼子”,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1904年春,因策动军队起义失败,陈再到日本,入法政大学。1905年6月,与宋教仁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陈任秘书,并被推为同盟会章程起草人之一。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发动了抵制这个规则的强大运动。为了激励人心,陈天华在12月7日留下《绝命书》,投海自杀。

20 《猛回头》摘录: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 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21 1902年11月,黄兴与杨笃生、樊锥、梁彝行创办中国留日学生第一个刊物《游学译篇》。
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

22 在湖北军、学界中秘密传阅的革命报刊 湖北留学生于1903年在日本创办的革命刊物《湖北学生界》。它是留学生中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革命报刊之一。

23 中国同盟会(1905) 兴中会(189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华兴会、光复会(1904) 其他革命团体 孙中山手书中国同盟会纲领。

24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一)民族主义 (二)民权主义 (三)民生主义

25 三民主义分析 16字政纲最早出现在1903年孙中山的《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中。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将16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伟大的民主革命 先行者孙中山

26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时,三民主义得到充分阐释,代表人物是: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
三民主义的发展变化比较复杂: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时,三民主义得到充分阐释,代表人物是: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 孙中山革命受挫后,总结革命经验,构建革命理论,代表作有:《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 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转变 胡汉民 朱执信 汪精卫

27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檀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88页

28 (一)民族主义 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局限性: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9 (二)民权主义 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性: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0 (三)民生主义 内容: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局限性: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31 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着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他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革命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 ——列宁

32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民报》第3号刊发号外,提出与《新民丛报》论战的12条纲领

33 (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革命派宣称满族非中国臣民,满族入主中原,中国早已亡国,满族入关后对汉民族实行血腥统治,故“反满”和暴力革命十分必要。反满是要“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不会引发内乱、招致外国干涉和瓜分。 改良派宣称满族早就是中国臣民,清朝取代明朝,只是政权的更迭,不是亡国,满族入关后已和汉民族同化,故“反满”和政治变革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改良派的主张掩盖了清朝政府的种种罪恶。

34 (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革命派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通过革命实践,人民的政治程度可迅速提高,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一定能够建立世界上最完善的“共和政体”。 改良派宣称中国国民没有自治能力,政治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君主共和是必经的阶段,不能“躐等”。

35 (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宣称革命派的主张破坏了私有制的“自然法则”,将妨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革命派主张“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在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

36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建立

37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38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位于广州市先烈中路。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于1911年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在广州发动起义,攻打两广总督府而壮烈牺牲的七十二位烈士墓园.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庄严肃穆,绿树成萌。正门是凯旋式的大门楼,门额上刻有孙中山手书的“浩气长存”金色大字。内有230米的墓道、石拱桥、七十二烈士墓碑等。还有孙中山亲植青松和高举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

39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40 二、中华民国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1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2年,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4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政制,不设总理,分作九部,由总统提出各部总长、次长名单如下:   陆军部总长兼参谋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   海军部总长:黄钟瑛,次长:汤芗铭   司法部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   财政部总长:陈锦涛,次长:王鸿猷   外交部总长:王宠惠,次长:魏宸组   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次长:居正   教育部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   实业部总长:张謇,次长:马君武   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   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

43 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令和革新措施,主要包括:     1.革除社会陋习,如禁止续辫、缠足、赌博,严禁种植和吸食鸦片
    2.树立民主新风,如官员、官民之间均为平等关系,废除清朝官场称呼“大人”、“老爷”的恶习,废除跪拜之礼,改行鞠躬礼。     3.保障人权平等,允许女子参政权,禁止买卖奴婢,禁绝贩卖华工,禁止刑讯、体罚等。

44   4.鼓励实业发展,保护私人财产和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颁布一系列保护工商业发展的章程、则例,提倡垦殖事业。
  5.实行教育改革,提倡男女同校、奖励女学,将各种旧式学堂改为学校,禁止使用清廷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增设自然科学、工商业和工艺方面的课程。

45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为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章,共56条。其主要特点是: 1.它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   2.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3.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   4.规定了对约法的严格修订程序,保障约法的稳定性。

46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泽东

47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48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49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50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51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图为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52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宋教仁

53 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外交上,出卖国家主权。

54 以二十一条为例 “二十一条” 是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21条秘密条款。 “二十一条”要求的内容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山东问题,要求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原先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给他国;准许日本建造胶济铁路专线;开辟山东省主要城市为商埠。 第二部分,关于南满内蒙古东部,要求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日本人有居住、购地、经营工商农业、开矿等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及南满铁路、安奉两铁路期限,均延长至99年,吉长铁路由日本管理,期限也为九十九年。 第三部分共两条,要求把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不得自行处理,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之人开采。

55 第四部分,要求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第五部分,关于控制中国政治、财政、军事、警察等,要求中日合办地方警察或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兵工厂且必须聘用日本技师;将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的铁路修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日本人在中国有传教之权。

56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57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派继续战斗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6年,护法运动 讨袁事败,袁世凯下令通缉革命领导人,这是安徽省警察厅通缉黄兴等人的密令和照片。

58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59 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60 思考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61 参考书目 1.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 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4.《民报》:《〈民报〉与〈新民从报〉辩驳之纲领》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ownload ppt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 专制制度终结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