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鄭先祐 (Ayo) Cheng, Hsien Yu 靜宜大學 生態學系 教授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院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鄭先祐 (Ayo) Cheng, Hsien Yu 靜宜大學 生態學系 教授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院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鄭先祐 (Ayo) Cheng, Hsien Yu 靜宜大學 生態學系 教授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院長
自我成長與培力 「人文台灣˙世紀經營」文化種子學院:中台灣研習營:8月2、3日 鄭先祐 (Ayo) Cheng, Hsien Yu 靜宜大學 生態學系 教授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院長

2 一、自我成長的基本認知 1.人類的本質 (Human nature) 2.成長過程:階段與特質 3.「命」與「運」的本質與運作
Lopreato (1984) Bio-culture (生物文化)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 principle of evo-deviation (演化偏離原則) 2.成長過程:階段與特質 出生的印痕 3.「命」與「運」的本質與運作 名詞定義 個人內在「典範」的變遷 改「運」,有兩個途徑

3 二、如何培育力量 4. 大環境:文明歷史的軌跡 5. 清倒夫 vs. 拾荒者 (垃圾大戰 的 大學教育)
摩登的陷阱 (polywater (聚合水) 為例) 天擇的範例 達爾文和愛因斯坦的研究計畫書 6. 一輩子的事 (Hungry for)

4 Lopreato (1984) Bioculture
1.人類的本質 (Human nature) Lopreato (1984) Bioculture (一) 自我提升 (Self-enhancement) 向上努力 (climbing maneuver) 領域 (territoriality) 犧牲的傾向 (the urge to victimize) 復仇的須要 (the need for vengeance) 認同的須要 (the need for recognition) (二) 社會化 相互 (reciprocation) 顯要和差異 (domination and deference) 相同(一致)的須要 (the need for conformity) 社會認同的須要 (the need for social approval) 自淨的須要 (the need for self-purification) 苦修主義 (asceticism)

5 McClelland's learned needs (學習得到的須要)
1. 成就的須要 (the need for achievement) 2. 關係的須要 (the need for affiliation) 3. 權力的須要 (the need for power) 摘取自:Cherrington (1989) Organization behavior.

6 表 1.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一)。 新鮮的空氣。 自然的食物(無:化學添加物,農藥殘留,…等)。 清淨的水。
表 1.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一)。 新鮮的空氣。 自然的食物(無:化學添加物,農藥殘留,…等)。 清淨的水。 無達傷害程度的電磁輻射線。 甚少接觸微生物和原生寄生蟲和病原。 擁有可免於惡劣氣候傷害的住宅。 有情感的支持網路(emotional support network),可提供相互關心(照顧),以及交換共同興趣和關注事項的資訊。 有小團體合作互動的機會與誘因。 感官可享用自然環境的訊息。 有適度的運動,包含:一些短時間的激烈運動,較長時間的中量且多樣的運動,並且有充分的休息。

7 表 1.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二)。 有創造性行為的機會和誘因。 學習和練習手工技術的機會和誘因。 主動參加遊憩活動的機會和誘因。
表 1. 人類基本健康的環境狀況(二)。 有創造性行為的機會和誘因。 學習和練習手工技術的機會和誘因。 主動參加遊憩活動的機會和誘因。 具有因其內人們活動而產生之價值的生活環境。 有自發行為的機會。 具有多樣的每日經驗。 一般行為傾向有滿足的出路。 具有可短期內完成目標的周期。 有如下特質的生活環境:參與感,有目標,有歸屬感,有責任感,有挑戰,有同志,有愛,有成就感。 沒有如下特質的生活環境:疏離感,被剝奪,無聊,孤單,挫折。

8 狩獵採集的生活

9 原始的生活

10 「principle of evodeviation」 (演化偏離原則)
當某種生物生活的環境,與其原演化出此種生物的環境,有顯著的差異時,此種生物往往會有生理與形態(和行為)的偏差出現。 環境愈差異,生理或行為的偏差愈大。 摘取自:Boyden (1992) 生物歷史 (Biohistory)。

11 演化偏離(Evo-deviation)的現象
例如:野生動物園內的動物。 於動物園內,雖然可以享有人類「文明」的照顧,但是其生理和行為狀態通常會有些異常,與其在野外生活時期不同。 譬如:通常會發胖,比較呆滯,會有一些習慣動作重覆出現,等等。這些就是因為這些動物離開其原演化出現的環境,而產生的「演化偏離」現象。

12 人類的「演化偏離」現象 易發怒,較暴燥。 或是沉悶,焦慮。 不知原因的低潮。 發胖,或是消瘦。 心血管等文明病。 冷酷,暴力傾向。
自殺,自我隔絕。

13 2. 成長過程:階段與特質 出生的印痕:終生的不安與hungry (饑餓)。 神經系統的成長與整合:幼年至孩童階段。
溝通表達與語文的學習:孩童階段。 生理的成熟:十二至十三歲。 少年的喜悅與煩惱:自我意識與挫折的開始。 知識與經驗的整合:大學階段與社會階段。 理想與現實 (權、名、利、與力):中年的心態。 安心與回顧:老年的心境。

14 圖1. 成長過程:階段與特質。

15 出生的印痕:(無奈惶恐不安) hungry for 安心 (權與利)

16 3.「命」與「運」的本質與運作 「命」: 「命」是「先天」的,任何生命個體「先天」就已存在的,非個體可選擇。 「命」可分為兩各部份:
1. 出生的時空 (季節、時辰、家庭、居家環境、社會環境、.....等等)。 2. 基因型 (天份與特質)。

17 名詞定義 「運」: 「運」是「後天」形成的。 雖然受「先天」的「命」所影響,但是「可變」的,是「可選擇」的。 「運」可有兩個主成份:
1. 本體 (能力與選擇) 2. 客體 (機緣)

18 名詞定義 內在狀態(內在文化):指一個人的心態,看法價值觀信念,等等的內在狀態。
內在的飢渴:來自出生的印痕,無力無奈與無助的印痕,此印痕帶來個體終生的飢渴,對「權」、「利」 、「物質」與各種「安心」的飢渴 (內在的「空虛」) 。

19 圖2. 個人的「命」與「運」。 下部的大方塊包圍的內容是屬於「命」的部份。 右上大方塊則是屬於「運」的部份。 每個人對「運」有「選擇權」,由個人的「內在狀態」決定。

20 個人內在「典範」的變遷 任何一個人的「內在狀態」都會傾向於「自我合理化」,成為自己內在的「典範」,成為自己各種行為與反應的特質。
「典範」的改變,是一種「跳躍式」的變遷,或是「不連續」的變化。 這種變遷類似科學發展過程「典範」的變遷(Thomas Kuhn的理論)。 若動力不足超越「轉捩點」(critical point),則會退回「原典範」。

21 選擇權: 每個人的一生中,要作無數的選擇,如:選擇朋友、課程、選書、伴侶、聽講、居住地區、社團、職業、遊憩方式、活動地區、投票對象、....等等。 這些「選擇」,來自個人的「內在狀態」。 這些「選擇」的結果將會是如何,取決於社會的「機緣」與社會「文化」。 這些結果就是個人可能的「時運」。

22 圖3. 「社會文化」可決定社會的「機緣」與「裁判標準」,進而影響個人的「時運」。

23 改「運」,有兩個途徑: 其一,即是改變個人的「內在狀態」。 其二,是進行「社會文化」的變遷。
個人「內在狀態」的改變,可造成個人「選擇」的改變,因而會有不同的「因緣」與「際會」,「時運」將可能不同。 其二,是進行「社會文化」的變遷。 「社會文化」的變遷,意指是「社會典範」的變遷。 如此可改變社會「裁判權」的裁判標準或原則,以及社會的「機緣」。個人的「時運」將因而可能改變。

24 二、如何培育力量? 4. 大環境:文明歷史的軌跡 5. 清倒夫 vs. 拾荒者 (垃圾大戰 的 大學教育)
摩登的陷阱 (polywater (聚合水) 為例) 天擇的範例 達爾文和愛因斯坦的研究計畫書 6. 一輩子的事 (Hungry for)

25 表2. 哈伯馬斯(Habermas)的認知論架構。 大体摘取自: 黃瑞祺 (1986), p.129。

26 4. 大環境:文明歷史的軌跡 集權與造神:安心之道。 作法:法術操弄與垃圾大戰。 知識的爆炸與捕風捉影:學習速率永遠趕不上知識的成長率。
「物質與技術」超越「精神與科學」的結果:脫韁之火。 失落、空虛、無意義的世代!? 老人與海。

27 5. 垃圾大戰 的 大學教育 清倒夫 vs. 拾荒者 平時上課:教授丟垃圾,學生代表撿垃圾! 考試前:圾圾copy,各自回家作垃圾分類!
進入考場:掃瞄垃圾場,傾倒垃圾! 傾倒完畢,如釋重負!

28 基本認知:摩登的陷阱 知識的爆炸 與 學習速率。 polywater (聚質水) 為例。

29 天擇的範例:peppered moths 鄭先祐 生態主張者 Ayo工作室
Ref: Wells, J. (1999) Second thoughts about peppered moths. The Scientist 13:13.

30 Fig. 10.8 Two forms of Biston betularia, the peppered moth.

31 Conclusion The fact that peppered moths do not normally rest on tree trunks invalidate Kettlewell’s experiments and poses a serious problem for the classical explanation of industrial melanism in peppered moths. Yet textbooks continue to present the classical story of industrial melanism as an example of evolution. Clearly, this is misleading. In particular, it is misleading to illustrate the story with photographs showing moths on tree trunks where they do not rest in the wild.

32 Proposal of C. Darwin (達爾文)

33 Proposal of A. Einstein (愛因斯坦)

34 TIP 你個人的情況? 讀過多少本書(完整的)? 屈服於「摩登」的誘惑? 知識間是否有矛盾?空白?有無問題? 清倒夫? 拾荒者?
清倒夫? 拾荒者? 企圖心?願景? Darwin? Einstein? TIP 作禪打坐,靜思。 捕捉剎那!

35 6. 一輩子的事 (Hungry for) 認知與經驗的互動與成長:蘆山煙雨浙江潮。 認知與經驗的整合:反省與批判 (運功練氣)。
經驗欠缺知識是淺的,知識欠缺經驗則是空的。 認知與經驗的整合:反省與批判 (運功練氣)。 自省知識間的矛盾與空白 信念與力量的形成:生命與永恆 (安身立命)。 有信仰,才有力量 破除「法障」與「表象」:出世與入世。 學術真實是可理解的,無法理解的,往往是法術。

36 我自己可以作什麼?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 認同與歸屬的培育 價值的構建與培力 學術知識與生活經驗的交會 破除法障與迷思 合作學習,共同成長
營造社區的願景 價值的構建與培力 本體:真誠友善,多元多樣 運作:理性、感性、與藝術 目標:朝向我們共同美好的,可持續的未來

37 知識不同,經驗也會不同 知識和經驗是相輔相成的兩面。知識增長經驗的深度和廣度。
經驗引發求取知識的動力。 欠缺經驗的知識,是空的;欠缺知識的經驗,是淺的。 不同的個人,同時走過同一座森林,所得的經驗往往會因個人知識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38 蜥 蜴 從什麼時候,就 棲息在我家院子的 蜥蜴,鮮綠搭配艷彩的變色龍 因為羞於表達情感 幾千年來務實木訥 它的視覺不是眼睛 是心靈
/ 杜潘芳格 從什麼時候,就 棲息在我家院子的 蜥蜴,鮮綠搭配艷彩的變色龍 因為羞於表達情感 幾千年來務實木訥 它的視覺不是眼睛 是心靈

39 紐西蘭「反對食品與環境基因工程」的媽媽團體 2003/10/3 自由時報
紐西蘭「反對食品與環境基因工程」的媽媽團體 /10/3 自由時報 Ecology of Transgenic Crops

40 多元文化和諧的理想世界

41 靜宜大學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http://www.pu.edu.tw/~humanity
生態主張者:Ayo 靜宜站

42 問題與討論


Download ppt "鄭先祐 (Ayo) Cheng, Hsien Yu 靜宜大學 生態學系 教授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院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