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教授 環境生態碩士班 + 生態旅遊碩士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教授 環境生態碩士班 + 生態旅遊碩士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教授 環境生態碩士班 + 生態旅遊碩士班
環境倫理之實踐 適用對象:環境教育人員認證研習學員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教授 環境生態碩士班 + 生態旅遊碩士班 │ 2013年02月16日(週日) 下午 01: :00│國立台南大學榮譽教學中心 ZA-108│

2 共識 與 爭議 雖然我們有共識: 社會須要永續發展。 社會須要生態環保,也要經濟發展。 但是 以何種狀態「永續」?要如何達到「永續」?
如何才是「生態環保」? 如何達到「經濟發展」? 卻是存在著極大的「爭議」。

3 共識 與 衝突 共識 環境重要 經濟重要 發展重要 衝突: 環境:人為 vs. 自然 經濟:個人 vs. 公眾 發展:經濟 vs. 生態

4 無法切割的關係 人為 +自然 = 環境 個人 +公眾 = 經濟 經濟 +生態 = 發展

5 生態學 與 經濟學 Eco-logy and Eco-nomics
生態學 = 「自然的經濟」 = Economy of Nature 生態學與經濟學的交會: 生態經濟學 (Ecological Economics) 人類生態學 (Human Ecology)

6 能量循流 vs. 貨幣流通 Energy flow vs. cash flow
圖 1. 海灣區的經濟活動。左半部是傳統生態學的研究領域,右半部是傳統經濟學的課題。海灣區對人類的實際價值至少是此區生產的魚獲量價值的10倍。

7 人類文明發展歷程 The Four Ecological Phases Phase one: hunter-gatherer phase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The Four Ecological Phases Phase one: hunter-gatherer phase -- 狩獵 - 採集的時期 (數萬年) Phase two: The early farming phase -- 早期的農耕 (數千年) Phase three: The early urban phase -- 早期的城市(文明的興起) (數千年) Phase four: The high-energy phase -- 高耗能的時期 (近三百年) 適應環境 改造環境

8 圖 1. 十萬年來,人類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能量。 原始時期~10萬年前;狩獵-採集 ~1萬年前至10萬年前; 早期農業~7,000 年前至1萬年前;文明興起:~1400AD; 工業時代~1875AD;科技時代~1950AD。

9 人類倫理關係的歷史演變 個人、家庭、與家族內的關係 (輩分關係) 社會生活的關係,家族間的關係 (家族關係)
極權國家,階級間的關係 (階級關係) 民主革命,經濟自由化 (人民與國家的關係) 生活環境的維護 (人民和人民間的關係) 可持續的未來 (人與自然的關係) 2. 文明歷史背景

10 可持續發展 (The Bruntland Re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生態 生產 生活

11 三好 一公道 社會 (生活)、 經濟 (生產)、 環境 (生態) 環境 倫理 可持續發展的各種資材 (Capital)。 自然資材

12 智慧、資源與未來

13 The coming boom ? Or The coming collapsed ?
未來發展? The coming boom ? Or The coming collapsed ? 無論那一種信仰,都有相同的共識。 『未來』的兩大支柱: Knowledge (智慧) Resources (資源)

14 生態主張 生態主張企圖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建構永續(或持續久些)的文明社會。
建立永續的文明社會,當前的第一步就是放棄「量」(拓荒)的開發策略,改用「保育策略」。電力資源是一個好例子。 長期而言,永續原則可以用以下三個E項說明: (1) 生態保全 (ecological integrity) (2) 經濟效率 (economics efficiency) (3) 公平 (equity)

15 可持續發展 圖6 自然資源與國民福祉的關係示意圖

16 知識的階層 批判力 智慧 (wisdom) 資訊 (information) 數據 (Data) (倫理:好壞、對錯)
Taylor. Liz (2007)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the business process: Revolutionary thinking or common sense? Chandos Publishing (Oxford) Limited. 知識的階層 批判力 (倫理:好壞、對錯) 智慧 (wisdom) 默會的(tacit)、需要學習的 知識 (Knowledge) 明確的、容易獲取 資訊 (information) 數據 (Data) 圖4. A Knowledge hierarchy (知識的階層)

17 科學:對周遭世界,理性了解

18 倫理:向左走?或向右走? 好或壞,對或錯 幾米作品:向左走向右走

19 科學 與 倫理 科學:對周遭世界的了解 倫理:判斷與選擇 科學沒有倫理,是盲目的、(無從判斷) 倫理沒有科學,是虛空的。(沒有依據)
Science without ethics is blind; Ethics without science is empty.

20 落實可持續發展的 Basic 3E 科學知識與能力: 判斷與選擇: Env. Ethics (環境倫理學) Ecology (生態學)
Economics (經濟學) 判斷與選擇: Env. Ethics (環境倫理學)

21 環境主義,至少有兩類四種 大家的共識: 「環境重要,經濟活動必要考量到環境」
號稱「重視環境」,甚至是「環境主義」,但是不同的人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內涵。 就以歐洲人為例,至少就有四種兩類不同的「環境主義」。

22 表3. 四種不同的環境主義(以歐州人為例)。 摘譯自:O'Riordan (1989), p.85。
22

23 圖9. 生態中心主義者與科技中心主義者,對人、自然和科技間關係的看法。修改自鄭先祐(1995),p.172。
23

24 生態環保的困境 1 認知:知識上的困境 現實: 生態環保的災難往往是自作他受,而不是自作自受。 2 3 迷信:科技與鈔票

25 1 認知:知識上的困境 環境複雜與不確定 不同學者各有不同的說法? 知識爆炸,個人學習永遠落後的困境! 科技對人們已是猶如『脫韁之馬』 !
譬如:DDT案例 想要追求於知識上肯定其利害之後,才作選擇,似乎已經是不可能! 譬如:核能電廠、基因轉殖作物。

26 2 現實:自作他受。 空間的差距 ─ 享利者可以不必承擔傷害。 時間的落差 ─ 享利是現在,受害卻在未來。 自我與他人之差別 ─
關連不大,兩者利害又有衝突。 2 現實:自作他受。

27 3 迷信:科技與鈔票,解決問題? 科技的崇拜─專家與官僚都科技化
「生態環保」不是科技問題,而是「人的決策」問題,內含有「價值觀」和「信念」。 科技只是一種工具,是接受評估與選擇的工具。 強者的文化─ 為權利爭奪 政經規則的誤導─成長掛帥與問題個人化 3 迷信:科技與鈔票,解決問題?

28 省思的問題: 1.「自然」是否「野蠻」與「殘暴」? 2.「生態主張」對抗「科技的應用」? 3.「生態主張」對抗「經濟發展」?
4.「有錢」之後,才能有「生態主張」? 5.「生態主張」要「回歸」原始? 6.「生態主張」就是要提升個人的「道德」?

29 人類如何適應? 生物文化 (Bio-culture) 於有限資源上,享有文明的生活,這是困難的事! 需要智慧與科技!
更需要生活習性與價值觀(文化)的變遷! 29

30 知識經驗與價值判斷 水深?危險? 可以游泳嗎? To be ? or not to be? 30

31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作者:法蘭西斯‧福山
原文:Francis Fukuyama 譯者:李永熾 出版:時報出版 出版:1993年04月15日

32 尼采認為,近代民主主義已經不是過去的奴隸變成自身的主人,而是指奴隸和奴隸道德獲得全面性的勝利。
自由民主典型的市民是「最後一人」(last man), 這個人是近代自由主義創始人所調教,為保存舒適的自我,喪失了自己卓越的價值觀和值得驕傲的信念。自由民主創造出「沒有胸膛」的人,由慾望和理性組成,但缺乏「氣魄」。 這種人只滿足於自己的幸福,對自己侷限在小小的慾望中,一點也不感到羞恥。總之,「最後一人」放棄做為一個人。 -- Francis Fukuyama,1993

33 倫理(Ethics) 的根基 自然本質:同理心 (Empathy) 實質狀態:自由人 知識經驗成熟 (成年人) 獨立自主能力
知識能力 (學習) 行為能力 (自理) 經濟能力 (生活)

34 World change vs. change the world

35 倫理的內涵 The word ethics (倫理) comes from the Greek ethos, for custom (習俗). = 我們應該有的習俗。 道德責任 (Moral responsibility): Knowledge (知識) (+ 經驗) Capacity (能力) (自由+自主) Value significance (價值意義) Choice (選擇) : Right or Wrong (對與錯) Good or Bad (好與壞)

36 倫理的道德論 與 目的論 責任 (Duty) 正確行為 道德論的 Right action 權利 (Rights) 倫理 Ethics 品行
Deontological 權利 (Rights) 倫理 Ethics 目的論的 Teleological 做好 Being good 品行 (Character) 關係 (Relationships) 後果 Consequences

37 倫理實踐的工作表 環境議題 (environmental issue): 了解與描述環境議題的內涵
建構 ethical presumptions Give reasons (理由) for responding to this issue based on: 責任、權利、品行與關係 考量結果 (consequences) List the likely consequences of acting, and the evidence needed 自己的決定 (Make your decision)

38 環境倫理之實踐

39 環保的真與假

40 假環保:揭開環保的21個迷思 第一章 環保生活? 拒用塑膠袋→徒勞無功 環保筷→徒勞無功 不喝瓶裝水→舉棋不定
拒買溫室蔬菜與養殖魚→徒勞無功 用生質能(乙醇) →徒勞無功 節能減碳,阻止暖化→ 做不到 冷氣設定在攝氏28度→毫無意義 暖化海面上升,淹大水→不會

41 拒用塑膠袋→徒勞無功 塑膠袋是活用石油剩餘價值的好產品 我們已經可完全善用石油中的所有成分,煉油廠裡也不在燃燒廢棄的石油了。
拒用塑膠袋,反而會消耗更多石油 停用塑膠袋後果,其一石油轉為其他用途,其二製作購物袋,其三製造垃圾專用垃圾袋。 塑膠袋用量 – (環保袋數量+垃圾袋用量)

42 假環保:揭開環保的21個迷思 第二章 危險環境? 戴奧辛有害 →無害 狂牛症很可怕→不可怕 廚餘推肥→危險 塑膠回收→危險
用肥皂,不用清潔劑→不好 無毒無菌才安全→危險

43 假環保:揭開環保的21個迷思 第三章 回收,愛地球? 廢紙回收→不好 牛奶紙盒回收→毫無意義 寶特瓶回收→不好 鋁罐回收→愛地球
玻璃瓶回收→不好 食物容器回收→不好 垃圾分類→毫無意義

44 假環保:揭開環保的21個迷思 第四章 真正的環保生活 比起回收,更應該惜物 自然和人類和平共存 珍惜當地農業 心靈滿足,夠用就好
心比物質更可貴

45 Ayo NUTN website: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
問題與討論 Ayo NUTN website:

46 我們能作什麼? 社會文化的變遷 理想的提出 匯集「社會動力」,推動理想的文化變遷。(社會運動)

47 社會運動 (social movements)
社會運動是群體活動。 經由群體活動喚醒大眾,教育大眾,進而匯合大眾的力量,要求執政者和整個社會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與苦難,以恢復社會的價值。 經由激起大眾直接參與政治運作的力量,社會運動將促使社會邁向一個民有、民治與民享的民主政治體。

48 轉捩點 這是一種典範的變遷,是一種跳躍的改變。 換句話說,假若推動力量不足「轉捩點」,那一切將又回到原點(原社會典範);
若推動力量一旦超過「轉捩點」,就將躍昇至新社會典範。 這是兩種力量的競爭,一種是推動改革(理想追尋者),另一種是維持原狀(既得權利者)。 其力量的著力點是置放於「民意」上,爭取更多民意的支持,以推動「社會文化」的變遷。

49 圖 8. 「政治改造」的兩大力量來源,「社運活路線」與「政黨路線」。
「政黨路線」講求「現實」,瞭解或影響「民意」,以獲得「選票」。 「社運路線」講求「理想」,推動「社會運動」,經由「社會涵化」和「個人濡化」的過程,造成「文化變遷」, 致使更多民眾成為「有心人士」。

50 大環境:文明歷史的軌跡 集權與造神:安心之道。 作法:法術操弄與垃圾大戰。 知識的爆炸與捕風捉影:學習速率永遠趕不上知識的成長率。
「物質與技術」超越「精神與科學」的結果:脫韁之火。 失落、空虛、無意義的世代!? 老人與海。 50

51 一輩子的事 (Hungry for) 認知與經驗的互動與成長:蘆山煙雨浙江潮。 認知與經驗的整合:反省與批判 (運功練氣)。
經驗欠缺知識是淺的,知識欠缺經驗則是空的。 認知與經驗的整合:反省與批判 (運功練氣)。 自省知識間的矛盾與空白 信念與力量的形成:生命與永恆 (安身立命)。 有信仰,才有力量 破除「法障」與「表象」:出世與入世。 學術真實是可理解的,無法理解的,往往是法術。

52 我自己可以作什麼?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 認同與歸屬的培育 價值的構建與培力 學術知識與生活經驗的交會 破除法障與迷思 合作學習,共同成長
營造社區的願景 價值的構建與培力 本體:真誠友善,多元多樣 運作:理性、感性、與藝術 目標:朝向我們共同美好的,可持續的未來

53 永續力,從自己的社區開始!Sustainability starts in your community

54 Ayo NUTN website: http://myweb.nutn.edu.tw/~hycheng/
問題與討論 Ayo NUTN website:


Download ppt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教授 環境生態碩士班 + 生態旅遊碩士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