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國中公民 國民所得的概念
2
GDP與GNP的意義 國內生產毛額(簡稱GDP): 指一國「境內」的常住居民,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之「最終財貨與勞務」 ,按「市場價格」計算之總產值。 國民生產毛額(簡稱GNP): 指一國的「全體國民」,在「一定期間內 」,所「生產」之「最終財貨與勞務」,按「市場價格」計算之總產值。
3
GDP與GNP的差異 GDP是以「國境」為界限,衡量「一國境內」的常住居民,在一定期間內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市場價值。
4
GDP與GNP的關係 公式 GNP=GDP+(本國生產要素在國外的所得-外國生產 要素在本國的所得) GNP=GDP+國外要素的所得淨額
台灣 美國
5
GDP的內涵 以「一國境內」的常住居民為對象 在「一定期間」內 須於「當期」所「生產」 1.非本期生產但於本期售出的財貨或勞務不 列入GDP 。 2.不具生產之交易不列入GDP中。 3.「移轉性支付」不列入GDP中。 4.計算「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價值。 以「市場價值」為計算基礎。
6
國民所得的計算方法 生 產 面 支 出 面 所 得 面
7
經濟循環週流圖
8
生產面法 為避免重覆計算,可採取下列二種方法: 最終產值法 附加價值法
生產面法估算 ,是將國內不同產業所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按市場價值加總計算,此即所謂之「最終產出法」,此法可統計出各產業對該國GDP的貢獻。 為避免重覆計算,可採取下列二種方法: 最終產值法 附加價值法
9
範例 由表可知,該生產過程中,最終產品為麵包,市場售 價40,000元即所創造的GDP,為各生產階段的附加價
值加總,即:10,000+11,000+19,000=40,000(元)
10
支出面法 支出面法估算GDP,是將國內四大部門(家計部門、企業部門、政府部門、國外部門)購買最終財貨與勞務所支出的金額加總,其值亦稱為國內支出毛額(GDE)。 公式 :國內投資毛額 :出口 :進口 其中 :民間消費支出 :政府支出
11
民間消費支出 指家計部門購買財貨與勞務的支出。依其性質可分為耐久財、非耐久財、勞務三項支出。通常消費支出占一國的GDP比例最大。
12
國內投資毛額 即國內資本形成毛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新建築物、新機器設備)及存貨增加。 公式
投資毛額=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存貨增加 =(新建築物+新機器設備)+存貨增加 公式
13
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二項:(1)政府購買之最終財貨與勞務,(2)僱用軍公教人員的薪資支出。但不包括非生產性的「移轉性支付」,例如退休年金、失業救助、急難救助及金援外交支出等。
14
淨輸出 本國境內生產,銷往國外的商品為出口(X),視為本國生產的最終財貨,列入GDP,而進口(M)則非本國生產,應予扣除,故統計GDP時,應以淨輸出(X-M)來計算。 貿易順差與逆差
15
國內各項支出占GDP比例 單位:%
16
所得面法 以所得面法估算GDP,是將國內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企業能力)參與生產活動,其要素所有者獲得的報酬加總,又稱國內所得毛額(GDI)。 要素所得法是由生產的成本面來計算GDP,而生產要素報酬的總合,即國民所得(NI)。
17
所得面法(續) 國民所得=工資+地租+利息+利潤 公式
18
所得面法(續) 的耗損。 (2)上市前繳納的間接稅。
最終的產值,除了支付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外,尚須包括下列二項成本: (1)生產過程中廠房、機器設備等資本財 的耗損。 (2)上市前繳納的間接稅。 公式 GNP=(工資+地租+利息+利潤)+間接稅淨額+折舊 GDP=GNP-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19
國民生產淨額(NNP) NNP=GNP-資本折舊
公式 NNP=GNP-資本折舊 由支出面衡量如下 公式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表投資毛額 表投資淨額 -折舊 其中
20
國民所得(NI) NI=工資+地租+利息+利潤 NI=NNP-間接稅淨額 =NNP-(間接稅+政府補貼) =NNP-間接稅+政府補貼
公式 NI=NNP-間接稅淨額 =NNP-(間接稅+政府補貼) =NNP-間接稅+政府補貼
21
個人所得(PI) PI=NI-勞而不獲+不勞而獲 =NI-(營利事業所得稅+公司未分配 盈餘+社會安全支付)+移轉性支付
公式 PI=NI-勞而不獲+不勞而獲 =NI-(營利事業所得稅+公司未分配 盈餘+社會安全支付)+移轉性支付
22
可支配所得(DI) DI=PI-個人直接稅=消費(C)+儲蓄(S)
公式
23
國民所得會計帳
24
國民所得的結構
25
物價水準的變動 = X100 名目所得 實質所得 物價指數 物價指數:指GDP平減指數。
公式 物價指數:指GDP平減指數。 名目所得:又稱貨幣所得,是以「當期」 的市場價格計算的所得水準。 實質所得:又稱「真實所得」,是以「基 期」的市場價格計算的所得水 準。
26
人口的變動 = 「平均每人實質所得」,同時剔除了「物價水準變動」及「人口變動」二項因素,是衡量一國人民生活水準與經濟福利的較佳指標。
公式 平均每人實質所得 實質所得 人口數 =
27
國民所得應用上的其他限制與缺點 無 顯 示 非 市 場 性 的 經 濟 活 動 未 列 入 地 下 、 非 法 的 經 濟 活 動
忽 略 休 閒 的 價 值 無法反映財貨與勞務品質與結構的變動 無 法 測 度 所 得 分 配 之 公 平 性 忽 視 外 部 成 本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