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2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中央室 周边室 按分布平衡速度不同分为:双室和三室。 人体由不同的组织组成 药物对各种组织的亲和力不同 不同的平衡速度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中央室 周边室 按分布平衡速度不同分为:双室和三室。 人体由不同的组织组成 药物对各种组织的亲和力不同 不同的平衡速度 平衡的快慢与组织中血流速度有关。

3 第九章 多室模型 双室模型: 由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由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与血流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快,能够迅速达到分布平衡;周边室一般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构成,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分布平衡。一般假定消除发生在中央室。

4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室模型: 由中央室与两个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为血流高灌注隔室,药物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中央室;以较慢的速度进入浅外室,浅外室为血流灌注较差的组织或器官,又称组织隔室;以更慢的速度进入深外室,深外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或器官,如骨髓、脂肪等,又称深部组织隔室。药物消除一般也发生在中央室。

5 第九章 多室模型 Xc,Vc Xp,Vp 一、静脉注射给药 1. 模型建立 k12 X0 iv k21 k10 Xc : 中央室药量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一、静脉注射给药 1. 模型建立 Xc,Vc Xp,Vp X0 iv k12 k21 k10 Xc : 中央室药量 Xp : 周边室 K12: 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速率常数 k21 : 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速率常数 k10 : 从中央室消除速率常数

6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lnC t 分布相 快处置相 消除相 慢处置相

7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拉氏变换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分布速度常数(快配置速度常数)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拉氏变换 :分布速度常数(快配置速度常数) :消除速度常数(慢配置速度常数)

8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9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10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参数的计算 ①求 B 和  。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①求 B 和  。 一般 >>,当t充分大时,A·et→0,C = A · e t + B · et可简化为:C′ = B· et 两边取对数,得: 根据斜率和截距可求得 和B 。

11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参数的计算 ②求  和 A 。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②求  和 A 。 将曲线前相各时间点代入直线方程, 求出外推浓度值C′,以实测浓度C减去C′,得残数浓度Cr,Cr = C  C′ = A · eαt, 两边取对数,得: 根据斜率和截距可求得 和 A 。

12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残数法求基本参数示意图

13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参数的计算 t1/2=0.693/  t1/2 =0.693/  C0 = A + B = X0/VC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t1/2=0.693/  t1/2 =0.693/  C0 = A + B = X0/VC

14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参数的计算 例 1: 双室静注100mg,测的各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 试求出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T(h)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例 1: 双室静注100mg,测的各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 试求出 T(h) 0.165 0.5 1.0 1.5 3.0 5.0 7.5 10.0 C(ug/ml) 65.03 28.69 10.04 4.93 2.29 1.36 0.71 0.38

15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参数的计算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T(h) 0.165 0.5 1.0 1.5 C外(ug/ml) 4.7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T(h) 0.165 0.5 1.0 1.5 C外(ug/ml) 4.7 4.2 3.7 3.3 Cr (ug/ml) 60.33 24.49 6.34 1.63 logB=0.68, B=4.8 mg/ml logA=1.98, A=96 mg/ml

16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C0 = A+B = = (mg/ml)

17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三、参数的计算

18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二、静脉滴注给药 k12 中央室 周边室 k0 XC, VC XP, VP k21 k10 1.模型的建立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静脉滴注给药 1.模型的建立 中央室 XC, VC k21 k0 k12 周边室 XP, VP k10

19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静脉滴注给药 2.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0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静脉滴注给药 2.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1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二、静脉滴注给药 2.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滴注期间血药浓度-时间过程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静脉滴注给药 2.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滴注期间血药浓度-时间过程 设机体总表观分布容积为Vb, 则: = Vc. k10

22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静脉滴注给药 2.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静脉滴注停止后的血药浓度-时间过程

23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二、静脉滴注给药 2.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静脉滴注停止后的血药浓度-时间过程

24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一、模型的建立 X0 Xa Xc Xp ka k10 k21 k12 F

25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26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27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28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29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①根据尾端血药浓度数据求和M。通常ka >>,又因为α>>,因此当t充分大时, 和et均趋于零, 取对数得: 由斜率和截距即可求出和M。

30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②根据第一残数浓度求和L。将尾端直线外推求出曲线前相不同时间对应的血药浓度,以实测血药浓度C减去外推浓度值C′,得到第一残数浓度Cr1,Cr1 = Ne-kat+ Let。 通常,ka>,当t 较大时,e-kat→ 0,则上式简化为Cr1′ = Let 。取对数得: 根据第一残数线的斜率和截距求得和L。

31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③根据第二残数浓度求ka和N。以第一残数线尾段直线方程lgCr1′-t外推在第一残数曲线前相的浓度值Cr1′,用Cr1′减去残数曲线前相相应时间点的浓度值Cr1,得到第二残数浓度Cr2 ,方程为: 取对数得: 根据第二残数线的斜率和截距求得ka和N。

32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半对数图

33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例 2: T(h) 口服某双室模型药物500mg,测的各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 C(ug/ml) 试求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例 2: 口服某双室模型药物500mg,测的各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 试求 T(h) 0.5 1.0 1.5 2.0 3.0 4.0 5.0 7.0 9.0 11 13 C(ug/ml) 3.71 4.93 5.5 5.7 5.33 4.8 4.1 3.1 2.2 1.8 1.4

34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血药浓度实测数据及根据参数法求得的残数浓度

35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Slope =- 0.04907, I0 = 0.7853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Slope = , I0 = b = ×(-2.303) = h-1 M = 6.1 mg/ml

36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ka > a, 当 t 充分大时,e-kat0, 则 LogCr  t 作图: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ka > a, 当 t 充分大时,e-kat0, 则 LogCr  t 作图: slope = , I = a= ×(-2.303)=0.34h-1; L=3.4ug/ml

37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Cr2=-Ne-kat logCr2=-kat/2.303+log(-N)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C-Me-bt–Le-at = Ne-kat; Cr1 = C-Me-bt 故: Cr1–Le-at=Ne-kat 或 Le-at-Cr1=-Ne-kat Cr2=-Ne-kat logCr2=-kat/2.303+log(-N) logCr2t 作图: slope= , I=0.9777 ka= ×(-2.303)=1.16 h-1; N=-9.5ug/ml

38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39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一、作图判断 lnC t iv po 单室模型 双室模型

40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二、残差平方和与加权残差平方和判断 SUM与Re越小,拟合越好

41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三、拟合度(r2)进行判断 r2值越大,拟合越好

42 第九章 多室模型 四、AIC判据(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 N ln(Re) + 2P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四、AIC判据(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 N ln(Re) + 2P N = 数据组数, Re: 权重残差平方和,参数个数P = 隔室数  2 AIC越小,拟合越好;AIC判据更为常用。

43 第九章 多室模型 五、F检验 Re1和Re2分别为由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型得到的权重残差平方和; 自由度df=实验数据个数-参数个数P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五、F检验 Re1和Re2分别为由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型得到的权重残差平方和; 自由度df=实验数据个数-参数个数P F值>F(临界值),则模型2优于模型1


Download ppt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血管内给药 第二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第三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