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佛教的中心觀念
2
佛教的開創者為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otama),前者為名字,後者為姓氏。釋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
3
原始佛教學說的主要文獻出處為《阿含經集》(a^gama,又作阿笈摩,意譯法本、藏、教法等;意指所傳承之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之聖典)。以漢譯而言,有《長阿含》、 《中阿含》、 《雜阿含》與 《增一阿含》四種。
4
一 「緣起性空」的觀念 「緣起性空」此觀念是佛教各宗所共同承認的基本觀念,它表示中印佛教各派的一個普遍的原則(佛教稱「共法」)。
一 「緣起性空」的觀念 「緣起性空」此觀念是佛教各宗所共同承認的基本觀念,它表示中印佛教各派的一個普遍的原則(佛教稱「共法」)。 此原則包念了兩個同一命題(identical proposition): /緣起(又稱「緣生」)-指一切事物都是由條件所組成的。 /緣-因緣,即因果或條件 ╲起-生起,產生 ╲性空-指一切事物都是無獨立實在性的。 /性-自性,即獨立實在性 ╲空-副詞,表示否定之義
5
兩個命題的意義其實是相通的,意思是說現實的人象宇宙其他一切事物那樣,偶然的、變化不居的、被決定的、不能自我主宰的,整個世界如幻如化。於此,可說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的。
「緣起性空」的觀念,亦可以通過原始佛教所說的「三法印」(三個體證佛法的道理)來說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眾生皆苦」。 佛教所說的人生的痛苦說的不是經驗表相,而是人生的本質,具普遍性,可以《涅槃經》所說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陰等「八苦」來說明。 ∵佛教以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的,∴人生的目的在於使人的精神超越痛苦而得以安頓,這就是佛教常說的「覺悟」。→佛教各派的基本的共同精神可說是一種捨離/離苦的精神,是一種出世意識濃厚的思想。
6
二 「般若」與「佛性」的觀念 佛教在長時間的發展中,在世界上形成了好幾個大的系統,當中以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最為重要。根據牟宗三先生的說法,此兩大系統可以「般若」和「佛性」兩觀念來加以區分,此二觀念可說是中、印佛教的「不共法」: /般若-印度佛教所重 ╲佛性-中國佛教所重
7
/般若-可稱為消極的覺悟主體 -指主體消極地體會到現實的緣起性空的一面,並且在精神上超越痛苦的機能。 ╲佛性-可稱為積極的覺悟主體 -指主體積極地開展其本性中常、樂、我、淨等價值的機能。 →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並無根本的矛盾,前者只是在後者的離苦的精神之上,更進一步地肯定價值的人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