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通史序 連橫 國可滅,史不可滅 段心儀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通史序 連橫 國可滅,史不可滅 段心儀製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通史序 連橫 國可滅,史不可滅 段心儀製作

2 目次 一、聚焦文心─文體源流 二、品茗人物─傳略作品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四、鑑往知來─重要史事 五、語文天地─典故成語
六、閱讀多分─延伸教學 七、大顯身手─地名猜謎 段心儀製作

3 贈序和書序 序跋體的源起 序跋體的發展 序跋的種類
聚焦文心─文體源流 贈序和書序 序跋體的源起 序跋體的發展 序跋的種類 段心儀製作

4 贈序和書序 「序」分贈序和書序(序跋)兩類: 贈序:通常臨別贈言的文章稱為「贈序」,創始於唐。如韓愈 送孟東野序、送李愿歸盤谷序等。
書序:有序文和跋文。或為作者陳述著作的主旨或經過,或是他人對著作的介紹。一般而言,序在書前,跋在書尾,合稱為序跋。 段心儀製作

5 序跋體的源起 序,又稱序言、前言、敘、緒、弁言、引等,是作品或書籍的一種依附性文章,主要介紹作品的內容、主旨,或者作者的創作過程,或對作品加以評論。中國最早的序,一般認為是漢朝人為詩經所作的毛詩序以及為各詩所作的小序。 序一般位於作品之前,也可位於書後,如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即位於史記結尾,位於篇末的序為「後序」,通常稱為跋或後記。 段心儀製作

6 跋又稱後敘、後記,出現比序要晚。一般來說,跋是序的補充說明,文字較簡短,它相當於現代書籍中的「後記」,是寫在作品或書籍之後的序文,用以介紹寫作經過,或對作品進行評價,內容多屬評介、鑑定或考據等性質。篇幅往往較小,內容不如前言全面。 段心儀製作

7 序跋體的發展 書序被當成一種重要文體而被收進書中,大約始於南北朝時期昭明太子蕭統的昭明文選。
清代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一書中,把詩歌之外的文體分成十三類,而把序跋單列為一類。 五四運動以後,序跋更為普及了,許多著名作家,在寫作序跋上成績卓著,魯迅在其中成為佼佼者。 此外,文化名人蔡元培、胡適、馮友蘭、錢鍾書的序跋也極有特色。現代作家中余光中也是常為人寫序,他自己還將這些序文輯為井然有序一書。 段心儀製作

8 序跋的種類 序跋有自序,也有他序。 自序的好處是,對於自己著作的寫作經歷、寫作主旨、寫作甘苦,了解得最真實、最詳細,有許多背景和過程是一般人難以知曉的。 他序的好處是可以對作者與著作發表評論,進行分析,指出優缺點,說明書的價值、作用、地位。這些在自序中不便說的內容,在他序中則可充分發揮。 段心儀製作

9 家世 生平 軼事 連橫與台灣通史 台灣通史體例 連橫其他重要作品
品茗人物─傳略作品 家世 生平 軼事 連橫與台灣通史 台灣通史體例 連橫其他重要作品 big51.chinataiwan.org/.../t _ htm 段心儀製作

10 家世 連橫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祖先連興位在清聖祖康熙年間渡海來臺,卜居於臺灣府城寧南坊馬兵營(即今臺南市府前路臺南地方法院舊址)
這個地方正是明末鄭成功抗清的駐軍故址,連氏以此為居所,正表明了恥仕二姓的心志。興位公臨終之際,遺命家人及子孫後代,凡族人死亡治喪,必以明服殮葬 連家傳到連橫時是第七代。 段心儀製作

11 生平 連橫,初名允斌,字雅堂(又自署雅棠)。及長改名橫,字天縱,號武公,又號劍花。清德宗光緒生於臺灣府府城(今臺南市)。
光緒二十一年,日本人占領了臺灣,成立製糖會社,以新法製糖,壟斷臺灣糖業,民間小本製糖業完全垮臺。不久連家房地也被日本人強行徵購,連氏家族便星散四方,那年連橫十八歲。 光緒二十三年,連橫曾一度至上海聖約翰大學學俄文。不久後,奉母命返臺,與富商沈德墨先生的長女沈筱雲結婚。 段心儀製作

12 光緒二十五年,臺澎日報在臺南創刊,連橫即入漢文部為主筆,當時只有二十二歲的他,將滿腔熱血發為縱橫的議論,致力於漢文的寫作。
光緒二十八年八月,清廷在福建補行庚子、辛丑的鄉試。連橫參加了這一次的考試。因正當遭遇國仇家難之際,胸中激越,揮毫暢論,難免有觸犯時忌的激語。結果,考官給他卷子的批語是:「荒唐」,自然是落第了。 段心儀製作

13 清廷向駐廈門日本領事館抗議,用高壓的手段強行封閉了報社。他只得回到臺南,重入臺南新報社(原臺澎日報社),再度主持漢文部。
光緒三十一年,日、俄戰後,因憤恨清政不修,連橫攜眷到廈門,向日本領事館註冊,創辦福建日日新聞,鼓吹排滿言論。南洋同盟會人士閱報後大喜,特從新加坡派人來聯絡,希望把這份報紙改為同盟會的機關報,連橫欣然同意,並加入了同盟會。 清廷向駐廈門日本領事館抗議,用高壓的手段強行封閉了報社。他只得回到臺南,重入臺南新報社(原臺澎日報社),再度主持漢文部。 光緒三十四年,連橫三十一歲,移居臺中,入臺灣新聞社漢文部,同時也開始撰寫臺灣通史。 段心儀製作

14 民國十三年連橫在臺北創辦臺灣詩薈月刊,出版了二十期,後因財力不繼而停刊。
民國十四年十月,他曾攜眷遊杭州西湖,不到兩年又舉家遷回臺灣,在臺北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三段)和朋友合營雅堂書局,因讀中文者日少,門可羅雀。 民國二十二年,連橫夫婦在長女的一再催促下,決定到上海定居,安享晚年。 民國二十五年春,他不幸患了肝病,與病魔搏鬥了五十餘天,在六月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九歲。 段心儀製作

15 軼事 光緒二十六年,連橫二十三歲,任職臺南新報漢文部主筆;是時,國父 孫文先生抵臺,棲止臺北,隔海指揮惠州起義。連橫心儀之,遂自號武公。自言:「孫中山名文,我連橫便叫做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 民國二十五年六月連橫過世,彌留之際,訓子震東說:「今寇燄逼人,中、日終必一戰,光復臺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並為將誕生的孫子取名戰。 段心儀製作

16 連家後人照片 連戰夫婦 連橫與 子連震東 外孫女 名作家 林文月 段心儀製作
big5.china.com.cn/.../22/content_ htm hk.huaxia.com/zt/rdzz/05-028/ html 外孫女 名作家 林文月 連橫與 子連震東 段心儀製作

17 連橫與台灣通史 連橫八歲時,從鄉人魏一經受業,對於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這些書,特別感興趣。
十三歲時,父親連得政曾購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給他,並說: 「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他讀過之後,感覺此書疏略,而且對鄭成功之事,辭多誣蔑,便暗暗立志將來要寫一部臺灣史,以補續修臺灣府志的缺失。 台灣通史 段心儀製作

18 民國七年,他四十一歲時,終於把這部書全部完成。
光緒二十一年,清廷簽下馬關條約,將臺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臺民群起反抗,擁立唐景崧,建立臺灣民主國,誓死保臺。同年六月二十日,連橫父親逝世。連橫遭此國破父亡的雙重不幸,悲憤填膺,遂蒐集臺灣民主國各種文告等,做為日後撰寫臺灣史的資料。 民國七年,他四十一歲時,終於把這部書全部完成。 連橫臺灣通史出版於日治時代,不但不受干擾, 反而受日本朝野的重視。日本人本來有意撰述,但積久無成,今成於臺人之手,甚覺意外。當時任臺灣總督的田健治郎特題「名山絕業」四字,同時,總督府特別購買好幾百部,分發給各機關備閱。 big5.xinhuanet.com/.../28/content_ htm 段心儀製作

19 台灣通史體例─紀傳體史書 臺灣通史所記臺灣史事,始於隋煬帝大業元年,終於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上下一千二百九十年(西元六○五~一八九五年)。仿史記之類的紀傳體,分為紀四篇、志二十四篇、傳六十篇,共八十八篇,而表圖則附在諸志之中。 紀分為開闢紀、建國紀、經營紀、獨立紀(後改為過渡紀),以編年紀事方式分別敘述漢人及荷人開闢臺灣的經過、鄭氏三代建國史事、清代的統領經營、臺灣民主國的抗日事蹟。 段心儀製作

20 以志記事:以志(記典章制度)記各方面的制度。臺灣通史有二十四志,依序為疆域志、職官志、戶役志(戶口、丁役)、田賦志、度支志(歲出入及銀錢制度)、典禮志、教育志、刑法志、軍備志、外交志、撫墾志、城池志、關征志(關稅、釐金稅)、榷賣志(記清代官方關於鹽、煤、樟腦、鴉片…‥之類物品的管制與經營)、郵傳志(陸、海運、郵電事業)、糧運志、鄉治志、宗教志、風俗志、藝文志、商務志、工藝志、農業志、虞衡志(動、植、礦物)等。 段心儀製作

21 以傳敘人:以傳(記重要臣民)記敘人物的事蹟。臺灣通史六十篇傳,分屬八卷,前三卷的內容是:列傳一為明鄭時期之豪傑王公、文武大員,以顏思齊、鄭芝龍為首,依次為寧靖王、諸臣、諸老、陳永華、林圯、林鳳、劉國軒諸人。 《怒海雄心》 顏思齊的故事 鄭成功像 段心儀製作

22 列傳二為清初(康熙年間)之人物,首為征臺之施琅,次為反清之吳球、劉卻、朱一貴,再次為平定朱一貴亂事及以後鎮守臺灣之諸將,如歐陽凱、藍廷珍、楊文魁等人。
朱一貴事件 施琅像 段心儀製作

23 吳鳳像 列傳三則以雍正、乾隆年間墾拓、民變及平定民變之人物為主,如王世傑、施世榜、林成祖、吳鳳、林爽文、吳福生、黃教、福康安、楊廷理。
段心儀製作

24 台灣通史體例─不是正史 清四庫全書將書本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
史部包括:正史類、編年史、記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史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 正史:「隋書、經籍志」將史記、漢書等以帝王傳記為綱的紀傳體書例為正史,居史部書之首位。四庫全書欽定「史記」到「明史」等二十四部正統的紀傳體史書為正史,今所謂正史,即廿四史。 段心儀製作

25 台灣通史體例─何謂通史 我國史書,依其所記朝代,有通史與斷代史之分:通貫古今數個朝代者為通史,如史記等;專記一個朝代者為斷代史,如漢書等。
通史貫通古今,並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作敘述。如西漢 司馬遷的史記,是紀傳體的通史。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編年體的通史。南宋 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是紀事本末體的通史。南宋 鄭樵的通志,是政書體的通史。 連橫記臺灣史事,起自隋代,終於割讓,歷時一千二百九十年,故謂之通史。 段心儀製作

26 連橫其他重要作品 臺灣語典四卷 :是臺語研究的先驅者,探討臺語詞彙的語源。擇其與說文解字、爾雅及諸史書有關連的詞語,作訓詁學上的解釋。
大陸詩草:連橫前後往返中國大陸達六次之多,足跡遍及華中、華北及東北各主要城市,他到處追思古今,憑弔興亡,所得一百二十八首詩,印行成書。 臺灣詩乘:他致力集詩,以詩紀史,蒐集了臺灣古今三百餘位詩人的近千首詩作,於民國十年冬編成。 段心儀製作

27 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段落要旨 課文 段心儀製作

28 段落要旨 第一段: 說明舊志誤謬、侷促一隅,文采不彰,而書又甚舊。
所謂「無史」,是指沒有完整的史書,係從反面指出舊史缺失入筆,以逼出正面主旨:自己成書的決心。「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乃是伏筆,與下文「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呼應。 段心儀製作

29 段落要旨 第二段: 說明舊志已舊,不及記載,多所闕漏,不足以知臺灣大事。
本段以「不及載」、「不備載」為眼目;此外,更就建省之後,百事俱興,氣象一新的積極面加以強調,因而歸結到撰寫一部新臺灣史的必要性。 段心儀製作

30 段落要旨 第三段: 以歷史的重要性,說明臺灣無一部良史,實臺人之痛。
從鑑往知來,承傳民族精神,正面論歷史的重要性。行文重鋪陳排比,以見歷史內涵之豐富。又引用古人之言,強調國雖亡,保存歷史尚有復興的希望,點示其撰史的深層目的。 第三段: 以歷史的重要性,說明臺灣無一部良史,實臺人之痛。 段心儀製作

31 段落要旨 第四段: 說明修臺灣史的艱難與迫切。
本段以「固難」、「更難」、「尤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層遞的技巧表現修臺灣史的艱難。修史時徵文難,考獻難,改隸之際之難,三段排比精整,多四言句,極為典雅精緻。以「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說明修臺灣史的迫切。 第四段: 說明修臺灣史的艱難與迫切。 段心儀製作

32 段落要旨 臺灣通史內容分為: 紀、志、列傳, 另有表圖。 第五段: 說明撰寫之敬慎精勤,介紹臺灣通史的內容大要。 段心儀製作

33 段落要旨 說明祖先拓殖之土地與拓荒精神乃子孫之基業,吾人當追懷先德,眷顧前途,發揚「惟仁惟孝,義勇奉公」的民族性。 第六段:
說明撰臺灣通史的宗旨,並勉勵同胞共同奮鬥,發揚種性。 段心儀製作

34 鑑往知來─重要史事 荷蘭人占領臺灣三十八年 鄭氏治理臺灣二十二年 清廷統領臺灣二百一十二年 朱一貴事件與林爽文事件 鴉片戰爭與臺灣—英人之役
羅發號事件—美船之役  牡丹社事件—日本入侵 臺灣景象一新 段心儀製作

35 荷蘭人占領臺灣三十八年 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放棄澎湖,轉攻臺灣。艦隊從鹿耳門進入臺江,占領了今天的臺南安平,並且建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後來又在赤崁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他們就以這兩座城為根據地統治南臺灣,直到被鄭成功率兵趕出臺灣為止,統治臺灣達三十八年之久。 鹿耳門府城天險石雕像 段心儀製作

36 當時的臺灣住民,以平埔族和原住民居多,大約有四萬至六萬之間;漢人移民居其次,大約有二萬五千人;荷蘭人住下來的人數,他們自稱有官民六百名,守兵二千二百名,其實在他們所說的官民之中也包括了相當多的黑人奴隸。 安平古堡 段心儀製作

37 荷蘭人對臺灣的統治和經營,完全是由東印度公司經手,其企業目的和方針,是在執行徹頭徹尾的貿易獨占政策。因此,不但獨占臺灣砂糖和米的輸出而獲得巨利,同時他們更勾結走私船和海盜船,收買中國大陸的生絲和瓷器運到爪哇。臺灣的轉口貿易,使荷蘭在臺每年獲得純利四十萬荷幣之多(相當四噸黃金)。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圖徽 段心儀製作

38 原住民狩獵所得的鹿皮,荷蘭人也沒有放過它,西元一六三八年,從臺灣輸出的鹿皮約有十五萬張,主要是運到日本。當時臺灣鹿的產地,以嘉義、臺中為主。東印度公司最初曾發行「獵鹿許可證」,去獎勵統轄區內的獵戶打鹿,而且一切稅金都可以用鹿皮來繳納。 臺南─赤崁樓 段心儀製作

39 荷蘭人占據臺灣時,曾引進許多新品種的蔬菜水果,例如荷蘭豆、豌豆、番薑、辣椒、番石榴、番介藍、高麗菜、番茄、芒果、釋迦果等。
臺灣測量土地,以「甲」為單位,取自荷制,荷人以戈測量土地,二十五戈四方為一甲,中國則以「畝」為單位,一甲等於十一畝三分一釐。 big5.made-in-china.com/china-products/product s420.ttcsec.gov.tw/centershow/centershow.php?... 釋迦 荷蘭豆 段心儀製作

40 鄭氏治理臺灣二十二年 明永曆十四年(西元一六六一年)四月,鄭成功率領三萬五千名部隊,自金門料羅灣啟程,先取澎湖,繼而渡鹿耳門,利用漲潮,率師入臺江,進逼普羅民遮城,接著移師一鯤鯓(今安平),圍困熱蘭遮城,用二十八門大砲猛攻。這場艱苦的戰役,歷時八、九個月,直到翌年的二月,才迫使荷蘭人開城投降。 鄭成功來臺之初,統轄範圍僅及南部平原,而後以臺南為中心,分別向南北漸次發展。 鄭成功來臺翌年即去世,由兒子鄭經繼承。 段心儀製作

41 陳永華把中國封建文化的價值與制度引進臺灣,尊孔崇儒、科舉取士,在臺南建孔廟,號稱「全臺首學」。
鄭經時代對臺灣的經營,有一位重要的關鍵人物不可不提,他就是陳永華,原籍福建省同安縣,受鄭成功賞識,經常參贊內外軍政事務。對於臺灣的開發與經營,有一句話說:「鄭成功開之,陳永華營之」,可見其影響。 陳永華把中國封建文化的價值與制度引進臺灣,尊孔崇儒、科舉取士,在臺南建孔廟,號稱「全臺首學」。 臺南孔廟 段心儀製作

42 外貿仍持續進行,由於清廷嚴禁外人互市,臺灣竟成為遠東中國商品的集散地,鄭經甚至廣招各國來臺貿易。
臺灣史學者黃富三評論說:「鄭氏王朝秉承其家族之海上活動傳統與閩南地區的特性,來臺後並未改變荷蘭人的重商路線。此乃大量軍民突然入臺,經濟未崩潰,且以小國寡民能與大中國抗衡的奧祕所在。」 鄭成功降荷雕像 段心儀製作

43 清廷統領臺灣二百一十二年 鄭經在參與三藩之役,率部眾反攻大陸失敗後,整日失意縱酒,翌年(西元一六八一年),以三十九歲結束了他的生命。鄭經一死,內部紛亂, 朝政腐敗。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八月,清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入臺灣,鄭克塽投降。 在清廷統治臺灣的二百一十二年之中,除了後二十年左右採取積極開山撫番及近代化政策,臺灣景象一新之外,其餘的前一百九十年間,對臺灣大抵採取消極的隔離政策。這種消極的隔離,也表現在限制移民的措施上。清廷唯恐臺灣成為「奸宄逋逃之淵藪」,所以不想拓土聚民。 段心儀製作

44 清廷初領臺灣,即公布臺灣編查流寓例,被稱為「移民三禁」,此三禁即:(1)想渡航臺灣,必先在原籍地申請渡航許可證,並經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海防同知的審驗核可,方可渡臺。嚴禁無照偷渡;(2)渡臺者一律不准攜家帶眷,既渡臺者,也不准招致家眷;(3)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不准粵地人民渡臺。 然而,臺灣這個新天地,仍不斷 提供中國東南沿海饑民的出路, 因此禁者自禁,來者自來。 清代台灣行政區 1 段心儀製作

45 也由於偷渡客禁不勝禁,清廷只好逐漸放鬆隔離政策,承認既定的事實。直到清德宗. 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清廷才正式解除移民臺灣的限制。
隨著大量移民的進入,臺灣的土地開發,也由原來的府城(臺南)南北一帶為中心而逐漸向北延伸, 越過斗六門,而半線(彰化)、 竹塹,包括大甲溪以北至桃園 附近的西海岸平地,淡北亦漸 拓展。清代在臺灣的行政區域, 也隨著臺灣的開發而次第擴增。 清代台灣行政區 2 段心儀製作

46 朱一貴事件 朱一貴在清領臺灣之初,從福建漳州移民臺灣, 曾充任役吏,因故被革職,在旗山一帶以養鴨為業,人稱「鴨母王」
當時臺灣知府王珍的苛政,引起民間怨聲載道。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友人黃殿等人聚集在朱一貴家中商討大計,以其姓朱,認為是明代後裔,遂以此來號召鄉里。大家奉朱一貴為王,豎旗起事。 反抗軍直逼臺灣府城(臺南),許多文武官員嚇得紛紛逃往澎湖。朱一貴開入府城,被奉為中興王,恢復明制。 不久,群臣發生內訌,自相殘殺,並演成客、閩大械鬥。最後,滿清動用南澳總兵藍廷珍、水師提督施世驃(施琅的兒子)加以平定。朱一貴被解送北京處死,此事件前後歷時五十天。 段心儀製作

47 林爽文事件 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臺灣又發生林爽文事件,這是清代臺灣最大的革命事件。
林爽文卜居彰化縣大里杙莊,從事農業,由於近鄉多巨族,時常發生械鬥,林爽文也集村眾自衛。乾隆四十九年,林爽文入天地會,被視為會黨首領。 兩年後,北部天地會會員因抗官被官府追捕,逃入大里杙莊,擁林爽文為首領。林爽文召集天地會兄弟兩百餘人,豎旗起事,進攻彰化城,各地響應者不少。 清廷調來重兵,並且發動「義民」協助,僵持相當時日,林爽文最後逃往集集,入埔里,最後在苗栗被捕,解送北京處死。此事件前後歷時十四個月。 段心儀製作

48 鴉片戰爭與臺灣—英人之役 臺灣的戰略、商業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其糖、煤、樟腦的市場價值,一直受到國際的覬覦。於是「外交兵禍,相逼而來」。
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年),清廷為了嚴禁鴉片,跟英國打了三年的戰爭。戰爭一開始,閩、浙總督鄧廷楨即命令臺灣總兵達洪阿、兵備道姚瑩嚴守臺灣。翌年七月,英艦向三沙灣砲臺開砲,守將邱鎮功加以還擊,英艦退卻時觸礁沉沒,艦上二百四十名印度兵為我方所俘虜。 道光二十二年(西元一八四二年)三月,英船阿恩號又來梧棲外洋窺伺,臺灣總兵達洪阿飭令嚴加戒備,是月三十日, 阿恩號到大安港外,我方漁船誘其從土地公港駛進, 果然中計,為暗礁所擱,兵勇乘勢追擊,船遂破沉,生擒士兵三十名。 段心儀製作

49 羅發號事件—美船之役 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清廷簽訂天津條約,規定臺灣開港通商後,西方人陸續來到臺灣,在臺灣引起一些對外糾紛。
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三月,有美國商船羅發號在屏東七星岩觸礁,逃生的十餘人被原住民殺害,只剩下一名粵籍水手逃到打狗(高雄)告官。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德趕來臺灣,親率兩艘艦往討,遭土著還擊,失利而回。 臺灣總兵劉明燈恐美國再行大舉前來,乃與李仙德商議會討原住民地,威脅利誘,與南部十八番社大酋長締結條約,約定此後如有船難,由該土著妥為救護。這個條約,經美國政府承認,是正式的國際條約。 段心儀製作

50 牡丹社事件—日本入侵 牡丹社事件是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之後,開始準備師法西方列強,躍入海權爭霸、對外拓展的一個具體行動;也是影響臺灣歷史,具有關鍵性的一個事件。 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十月,有六十六名琉球人漂至臺灣南端(今滿州鄉),遭原住民殺害五十四人。翌年,又有日本小田縣縣民四人漂流到臺灣南端遇害。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日本全權特使副島種臣趁互換修約之便,提出要求懲處臺灣番民。 因為清廷官吏不予處理,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三月,日兵三千六百人,由長崎出發,向臺灣開征,在今天屏東縣車城南方登陸。日軍首先死傷五百多人,後來採迂迴包抄戰術,打敗原住民,占領牡丹社。 段心儀製作

51 牡丹社事件的發生,使得統治臺灣已經一百九十年的清廷才開始用心在臺灣的建設,可惜這已經是他們在臺灣的最後二十年。
清廷得知消息,趕緊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全權處理。沈葆楨調來部隊一萬多人,動用了各機器局所製造的軍器,以及福州船政局、招商局的船隻,來支援臺灣的防備,一面派員通知日方撤兵,準備議和。雙方在北京經過兩個月的冗長談判,終於簽訂和約,和約中最重要的是清廷必須承認日本這次出兵臺灣,是一項「保民義舉」。此項承認,等於承認琉球是日本的屬地。 牡丹社事件的發生,使得統治臺灣已經一百九十年的清廷才開始用心在臺灣的建設,可惜這已經是他們在臺灣的最後二十年。 億載金城沈葆楨銅像 段心儀製作

52 臺灣景象一新 沈葆楨在牡丹社事件後,上了一篇萬言建議奏章,奏請清廷在臺灣增設府縣,重視臺灣防務。
因此,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北路增設一府(臺北府)三縣;南路方面,在琅王喬(恆春)築城置官,增設恆春縣。 他從法國聘來工程師,建造億載金城(在今臺南市),又請來英國技士,建造鵝鑾鼻燈塔。打狗(高雄)港砲臺、東港砲臺,也相繼出現。 鵝鸞鼻燈塔 段心儀製作

53 繼沈葆楨之後對臺灣的建設最有績效的,要算是擔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
沈葆楨進行所謂「開山撫番」的山地政策,一反過去隔離的措施。他分南、北、中三路開山,進行交通建設,通語言、禁仇殺、教耕稼、給鹽茶、設番學、選土目等項。此外,他也注意煤礦的勘察與開採。沈葆楨來臺主政共兩次,先後停留共約一年左右,對臺灣往後的建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繼沈葆楨之後對臺灣的建設最有績效的,要算是擔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 沈葆楨治臺─ 二府八縣四廳 段心儀製作

54 在其主政下,臺灣礦業振興,煤礦的開採,設有官煤局統其事。臺南到高雄的電話線也架設完成,這是全清廷治下最早出現的電線。
中、法戰爭結束後,清廷更加感到臺灣地位的重要,因此將臺灣從福建省分出來,獨立建省。並派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治理臺灣六年,積極推動臺灣的近代化。除了重劃行政區、開山撫番、加強防務、整頓財稅制度…… 之外,並大力進行洋務運動。 丁日昌治臺建樹 段心儀製作

55 繼丁日昌之後擴架電線,完成臺北基隆線、滬尾臺南線、滬尾福州線,接連中國大陸。
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大稻埕與松山之間已有蒸汽機車(騰雲一號火車)往來;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基隆、臺北之間的火車通車,兩年後通車直達新竹。全清廷第一條由國人主導修建的鐵路,在臺灣完成。 而全清廷第一個自辦的電力公司,也在臺灣出現。電燈、自來水、醫院等同時興辦,臺北市開始呈現近代化的都市雛形。 劉銘傳 段心儀製作

56 語文天地─典故成語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郢書燕說 晉乘楚杌 郭公夏五 金匱石室之書 風雨名山之業
段心儀製作

57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用竹管觀看天空,用葫蘆瓢量海水;比喻所見之小。蠡,音 ,葫蘆瓢。
語出漢書東方朔傳,比喻對事物觀察了解狹窄片面。這兩句又可簡化為「管窺蠡測」。也常用「管窺之見」作為謙詞,比喻所見往往不夠高明。 葫蘆水瓢 段心儀製作

58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乘坐柴車,穿著破衣,開闢山林;形容創業艱難。篳,音ㄅ一ˋ ,荊條竹木之類。路,通「輅」,古代車的通名。藍縷,通「襤褸」,破爛的衣服。 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段心儀製作

59 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語見元 歐陽玄 進金史表。意謂能滅他人的國家,而不能消滅它的歷史。此指縱然國家淪亡,但歷史絕不容消滅。
歐陽玄進金史表:「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善吾師,惡亦吾師;矧夫典故之源流,章程之沿革,不披往牒,曷蓄前聞。」 段心儀製作

60 郢書燕說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 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韓非 段心儀製作

61 楚國國都郢,有人寫信給燕國的宰相,因在晚上書寫,蠟燭的光度不夠,於是就吩咐拿蠟燭的人:「 把蠟燭舉高。」那人嘴裡這樣說著,同時誤把「舉燭」二字寫進信裡了。可是「舉燭」二字並不是那人在信裡準備寫的。燕國宰相收到這封信後,卻將這兩個字解說為:「舉燭,乃是崇尚光明的意思;崇尚光明嘛,就是要我選拔賢能之士加以重用啊!」於是,燕相國把這意思上呈給燕王,燕王聽了非常高興並照著辦了,國家因而治理得很好。燕國治理是治理好了,但任賢畢竟不是那人寫信的原意啊! 段心儀製作

62 晉乘楚杌 孟子離婁下:「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言周自平王東遷,文、武、成、康等王業之遺跡,如火之熄滅,詩經中頌揚文、武、成、康之詩,無人再詠。唯有史官,尚記載當時之大事。此種記載大事之書,在晉國曰乘,在楚國曰檮杌,在魯國曰春秋,其名雖異,其實一也。 乘者,載也。徐鍇繫傳曰:「乘者,無所不載也。」 段心儀製作

63 郭公夏五 指文字脫漏。春秋 莊公二十四年:「郭公……」;又春秋 桓公十四年:「夏五……」,兩處經文皆有脫漏。 段心儀製作

64 金匱石室之書 泛指國家珍藏的書籍、史料。金匱、石室,皆為古代國家藏書之處。匱,音 ,同「櫃」。 段心儀製作

65 風雨名山之業 在亂世中完成著書立說的功業。風雨,喻亂世。名山,古帝王藏書之所,借指著書立說。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誠已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及史記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序云:「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段心儀製作

66 閱讀多分─延伸教學 婆娑 段心儀製作

67 漸 名詞,事物的開端,萌芽狀態。蘇軾教戰守策「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 動詞,發展變化、逐漸形成。
 漸 名詞,事物的開端,萌芽狀態。蘇軾教戰守策「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 動詞,發展變化、逐漸形成。 動詞,流入、侵入。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 動詞,浸泡,荀子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副詞,逐漸、越來越…… 。孔雀東南飛:「轉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 段心儀製作

68 稔 莊稼成熟。錢公輔義田記:「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
年。國語晉語八:「國無道而年穀龢熟,鮮不五稔。」韋昭注:「稔,年也。」連橫臺灣通史序: 「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 熟悉。蒲松齡聊齋志異神女:「予出入其門最稔。」 段心儀製作

69 遑 本義為閒暇,用在否定句或反問句之前,表示沒有閒暇去做某事。
引申為偷閒。連橫臺灣通史序:「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 通「惶」,驚慌、恐懼。後漢書馬援傳:「諸郡遑急,各以狀聞。」 段心儀製作

70 佞 能言善道,有口才。論語公冶長:「雍也,仁而不佞。」 諂媚、巴結。史記佞幸列傳:「嫣善騎射,善佞。」
 佞 能言善道,有口才。論語公冶長:「雍也,仁而不佞。」 諂媚、巴結。史記佞幸列傳:「嫣善騎射,善佞。」 才能。左傳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連橫臺灣通史序:「此則不佞之幟也。」 善於諂媚的人。論語衛靈公:「放鄭聲,遠佞人。」,「佞人」即小人。 段心儀製作

71 婆娑 舞蹈的樣子。詩經陳風東門之枌:「子仲之子, 婆娑其下。 引申為起伏騰湧的樣子。連橫臺灣通史序:,「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猶言「扶疏」,形容枝葉紛披。宋韓彥直賣柑:「真柑在品類中最可珍貴,其柯木與花實,皆異凡木,木多婆娑。」 流淚的樣子。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他老人家這話說了可不是一遭兒了,提起來就急得眼淚婆娑的。」 段心儀製作

72 大顯身手─地名猜謎 段心儀製作

73 飲水思源(臺東縣風景區名一) 知本 改邪歸正(臺南市區名一) 君子之交(新北市區名一) 善化 筍(縣市名一) 往來無白丁(臺北市區名一)
淡水 新竹 士林 段心儀製作

74 沃野千里(臺中市區名一) 豐原 美輪美奐(桃園縣鄉鎮市名一) 取法乎上(臺南市區名一) 新屋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新北市區名一) 學甲
平心靜氣(新北市區名一) 豐原 新屋 學甲 深坑 中和 段心儀製作

75 萬世太平(新北市區名一) 永和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新北市區名一) 摩天嶺(苗栗縣鄉鎮市名一) 國姓爺(臺東縣鄉鎮市名二) 烏來
雞兔同籠(嘉義縣鄉鎮市名一) 永和 烏來 通霄 延平、成功 六腳 段心儀製作

76 圖片出處 連家後人 台灣通史 施琅像 吳鳳像 劉銘傳像 行人騎柴車
台灣通史 施琅像 吳鳳像 劉銘傳像 行人騎柴車


Download ppt "台灣通史序 連橫 國可滅,史不可滅 段心儀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