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讲 外源基因的表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讲 外源基因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讲 外源基因的表达

2 基因重组的主要目的是要使目的基因在某一细胞中能得到高效表达,即产生人们所需要的高产目的的基因产物,如蛋白质、多肽类生物药物。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是指结构基因在调控序列的作用下转录成mRNA,经加工后在核糖体的协助下翻译出蛋白质,再在受体细胞中经修饰而显示出相应的功能。从基因到有功能的产物这整个转录、翻译及所有的加工过程就是基因表达的过程,它是在一系列酶和调控序列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参考杨汝德《基因工程》p148

3 基因表达在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中的差别 在原核生物中,基因表达是以操纵子的形式进行的。当操纵子的调节基因与RNA聚合酶作用时,结构基因则开始转录成相应的mRNA,与此同时, mRNA立即与核糖体结合转译出相应的多肽或蛋白质,转录完毕时转译也完成。 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系统中,转录是在核内进行的,先生成hnRNA,再加工去掉内含子,外显子相连接,并修饰5′和3′末端后才形成mRNA。而mRNA只能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转译成多肽或蛋白质,再经过加工、糖化、形成高级结构。

4 7.1 基因表达的机制 7.1.1 外源基因的起始转录 外源基因的起始转录是基因表达的关键步骤。转录起始的速率是基因表达的限速步骤。选择可调控的启动子和相关的调控序列,是构建一个表达系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PL和 PR启动子是大肠杆菌λ噬菌体中控制早期转录的启动子。

5 7.1.2 mRNA的延伸与稳定 外源基因起始转录后,保持mRNA的有效延伸、终止及稳定存在是外源基因有效表达的关键。

6 7.1.3 外源基因mRNA的有效翻译 外源基因mRNA有效翻译必须考虑的基本原则 AUG(ATG)是首选的起始密码子。
SD序列为与核糖体16S rRNA互补结合的位点,该序列至少含有AGGAGG序列中的4个碱基。 SD序列与翻译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为3~9个碱基。 在翻译起始区周围序列不易形成明显的二级结构。 p343

7 7.1.4 表达蛋白在细胞中的稳定性 避免外源基因表达蛋白降解的对策: 构建融合蛋白表达系统 构建分泌蛋白表达系统 构建包涵体表达系统
表达蛋白在细胞中的稳定性 避免外源基因表达蛋白降解的对策: 构建融合蛋白表达系统 构建分泌蛋白表达系统 构建包涵体表达系统 选择蛋白水解酶基因缺陷型的受体系统

8 7.2 基因表达的调控元件 启动子 启动子(promoter):是一段能被宿主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并指导目的基因转录的DNA序列,它位于基因的上游。RNA聚合酶正是通过与它的结合而启动基因的转录。原核基因启动子具有-10和-35序列等结构元件,而真核基因启动子则具有TATA盒及上游元件等特征结构。 p346 序列特异性 方向性 位置特性 种属特异性 启动子的特征

9 原核生物的启动子 转录起始位点:大多数细菌启动子转录起始区的序列为CAT,转录从第二个碱基开始,该碱基为嘌呤碱基(A/G)。 Pribnow框: -10bp处的TATA区,又称-10序列区。 Sextama框: -35bp处的TTGACA区,又称-35区。 间隔区:内部无明显的保守性,其序列的碱基组成对启动子的功能不十分重要,但其长度却是影响启动子功能的重要因素。

10 Transcriptional start site
The prokaryotic promoter TTGACA TATAAT Transcriptional start site 5’ 3’ -35 -10 16-19 bp 5-9 bp T80A95T45A60A50T96 T82T84G78A65C54A45 The sequence of DNA needed for RNA polymerase to bind to the template and accomplish the initiation reaction.

11 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Ⅰ型:rRNA基因启动子 Ⅱ型:mRNA基因启动子 Ⅲ型:tRNA基因启动子

12 Ⅱ型启动子 Ⅱ型启动子所属基因绝大多数编码蛋白质。 转录起始位点
TATA框(Hogness框):富含AT的保守序列区,它与DNA双链的解链有关,并决定转录起始点的选择。其中心点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20~-30bp的位置。 启动子基本区 CAAT框: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75bp处,与RNA聚合酶的结合有关。 辅助区 GC框: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00~-300bp处,与转录因子的结合有关。

13 7.2.1.3 启动子与转录启动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亚基成分 RNA聚合酶: 核心酶(α2ββ′)+σ亚基=全酶( α2ββ′ σ)
启动子与转录启动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亚基成分 表引自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下册)p6 全酶的作用是选择和起始,核心酶的作用是链的延伸。 RNA聚合酶: 核心酶(α2ββ′)+σ亚基=全酶( α2ββ′ σ)

14

15 s factor: 真核生物转录启动自学。

16 增强子 增强子(enhancer):是能够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顺式作用序列,又称强化子。

17 7.2.3 终止子(terminator ) 本征终止子:不需要其他蛋白辅助因子便可在特殊的RNA结构区内实现终止作用。
依赖终止信号的终止子:要依赖专一的蛋白质辅助因子。

18 ①本征终止子 发夹结构(茎环结构):延缓RNA聚合酶的运动,不终止RNA的合成,但为转录终止创造条件。 两大特征
寡聚U组成的尾部:转录的终止信号。 插图:trp弱化子mRNA的终止区(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p142)

19 ②依赖型终止子 终止位点上游50~90bp区域,是ρ因子的识别位点。 ρ因子依赖型终止子也能形成茎环结构,但茎环的GC含量较低,因此RNA聚合酶在此移动的速度减慢,但停留时间较短,并且茎环结构的下游没有寡聚U结构,RNA聚合酶只能在ρ因子的协助下才能有效终止转录。 ρ因子是一个相对分子量为2.0×105的六聚体蛋白质分子,它能水解各种核苷三磷酸,实际上是一种NTP酶。由于它催化NTP的水解, ρ因子能促使新生的RNA链从三元转录复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终止转录。

20 参考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p93) 在RNA合成起始以后,ρ因子即附着在新生的RNA链上,靠ATP水解产生的能量,沿着5’ 3’方向朝RNA聚合酶移动,到达RNA的3’-OH端后取代了暂停在终止位点上的RNA聚合酶,并从模板和酶上释放RNA,完成转录过程。终止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所以, ρ因子有终止转录和核苷三磷酸酶两种功能。

21 衰减子 衰减子(attenuator):是位于mRNA分子前导序列中的一段控制蛋白质合成起始速率的调节区,亦即发生弱化作用的转录终止信号序列,又称弱化子。 衰减子最先发现于大肠杆菌色氨酸(trp)操纵子中。 trp前导区的4个片段(1、2、3、4)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碱基配对,有时以1-2和3-4配对,有时只以2-3配对。 在前导肽基因中有两个相邻的色氨酸密码子,所以前导肽的翻译对tRNATrp的浓度很敏感。当培养基中trp浓度很低时,负载有trp的tRNATrp也就少,这样翻译通过两个相邻trp密码子的速度就很慢,当4区被转录完成时,核糖体才进行到1区(或停留在两个相邻的trp 密码子处),这时前导区结构是2-3配对,不形成3-4配对的终止结构,所以转录可继续进行,直到trp操纵子中的结构基因全部转录。而当trp浓度高时,核糖体可顺利通过两个相邻的trp密码子,在4区被转录之前,核糖体就到达2区,这样使2-3不能配对,3-4区可自由配对形成茎-环状终止子结构,终止转录。所以,弱化子对RNA聚合酶的影响依赖于前导肽翻译中核糖体所处的位置。 弱化子定义引自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名词解释。 载图:trp操纵子的转录与翻译调控——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p143)或第二版的p214

22 Low Trp High Trp

23 7.2.5 绝缘子(insulator) 既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元件,也是一种边界元件;
它能阻止邻近的调控元件对其所界定基因的启动子起增强或抑制作用; 绝缘子抑制增强子的功能是有极性的。它只能抑制处于绝缘子所在边界另一侧的增强子的作用,而对处于同一结构域的增强子没有抑制作用; 绝缘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内特定的蛋白质因子相互作用而产生调控效应的。 p354

24 7.2.6 反义子 反义子:编码反义RNA的DNA称为反义子。
反义子 反义子:编码反义RNA的DNA称为反义子。 反义RNA(antisence RNA):同某种天然mRNA反向互补的RNA分子称为反义RNA,它是由双链DNA中的无意义链转录产生的,可以用来阻止被其转化的细胞中存在的与之互补mRNA的转译活性。现在编码反义RNA的基因已在基因工程中得到应用,此项技术特称为反义技术学(antisence techology)。 反义子在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水平对基因的表达起调节作用,其中以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最为普遍。

25 7.3 外源基因表达系统 基因表达载体 外源基因表达系统 受体细胞
7.3 外源基因表达系统 基因表达载体 外源基因表达系统 受体细胞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系统:如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芽孢杆菌表达系统、链霉菌表达系统、蓝藻表达系统等。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系统:如酵母表达系统、植物细胞表达系统、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等。

26 原核生物作为基因表达系统的受体细胞所具有的特点:
原核生物大多数为单细胞异养,生长快,代谢易于控制,可通过发酵迅速获得大量基因表达产物。 基因组结构简单,便于基因操作和分析。 多数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质粒或噬菌体,便于构建相应的表达载体。 生理代谢途径及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比较清楚。 不具备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加工系统,表达产物无特定的空间构相。 内源蛋白酶会降解表达的外源蛋白,造成表达产物的不稳定。 p356

27 大肠杆菌基因表达系统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其遗传背景清楚,目标基因表达的水平高,培养周期短。目前大多数外源基因都是以大肠杆菌为受体系统进行表达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表达系统。 与其它表达系统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所具有的优越性: ①经过长期研究,人们已经掌握了十分丰富的有关大肠杆菌基础生物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特别是对其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理有了深刻的了解; ②大肠杆菌已被发展成为一种安全的基因工程实验体系,拥有各类适用的寄主菌株和不同类型的载体系列; ③实验已经证明,许多克隆的真核基因,例如抑制生长素基因和胰岛素基因等,都可以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实现有效的、高水平的表达; ④大肠杆菌培养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进行工业化批量生产。

28 大肠杆菌基因表达载体 载图: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下册)p117或杨汝德《基因工程》p149

29 大肠杆菌基因表达载体可分为3个系统: DNA复制及重组载体的选择系统 外源目的基因的转录系统 蛋白质的翻译系统
*参考杨汝德《基因工程》p148 蛋白质的翻译系统

30 (1)DNA复制及重组载体的选择系统 复制子 复制子:是一段包含复制起始位点(ori)和反式因子作用区在内的DNA片段。
大肠杆菌基因表达载体一般是质粒表达载体,含有能在大肠杆菌中有效复制的复制子。 pMB1、p15A、ColE1:松弛复制型,每细胞质粒拷贝数10~20个。 常见的复制子 pSC101:严谨复制型,每细胞质粒拷贝数少于5个。 在同一大肠杆菌细胞内,含同一类型复制子的不同质粒载体不能共存,但含不同类型复制子的不同质粒载体则可以共存于同一细胞中。

31 选择标记 目的:使转化体产生新的表型,将转化了的细胞从大量的菌群中分离出来。 显性标记 微生物表型选择标记 营养缺陷型标记
在基因克隆中采用的质粒载体的选择标记记号,包括有新陈代谢特性、对大肠杆菌素E1的免疫性,以及抗菌素抗性等多种。而绝大多数的质粒载体都是使用抗菌素抗性记号,并且主要集中在氨苄青霉素抗性、四环素抗性、链霉素抗性、氯霉素抗性以及卡那霉素抗性等少数几种抗菌素抗性记号上。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质粒本身就是带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抗药性R因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抗菌素抗性记号具有便于操作、易于选择等优点。

32 (2)外源目的基因的转录系统 启动子 这一系统包括启动子、抑制物基因和转录终止子。
启动子和终止子因宿主的不同而有差别,往往在不同的宿主中表达的效率也不一样,特别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宿主间完全不同,相互间不能通用。 启动子 启动子(promotor):是一段能被宿主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并指导目的基因转录的DNA序列,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元件。 外源目的基因转录的起始是基因表达的关键步骤。选择可调控的强启动子是构建一个理想的表达系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3 抑制物基因 抑制物基因的产物是一种控制启动子功能的蛋白质,对启动子的起始转录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使抑制物失活,启动子功能重新恢复。 通过抑制物基因产物可使目的基因在宿主培养到最佳状态时进行转录,从而保证转录的有效进行,特别是表达产物对宿主有害时,控制转录的时机尤其重要。理想的可调控的启动子在细胞生长的初期往往不表达或低水平表达,而当细胞增殖到一定的密度后,在某种特定的诱导因子(如光、温度或化学药物等)的诱导下,RNA聚合酶才开始启动转录,合成mRNA。

34 转录终止子 转录终止子(terminator):是一段终止RNA聚合酶转录的DNA序列。
转录终止子可分为本征终止子和依赖终止信号的终止子两类。 转录终止子的功能不同于启动子,但它对基因的正常表达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使转录在目的基因之后立即停止,避免多余的转录以节省宿主内RNA的合成底物,提高目的基因的转录量;另一方面,正常转录终止子的存在能够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转录产物,有效地控制目的基因mRNA的长度,提高mRNA的稳定性,避免质粒上其它基因的异常表达。

35 (3)蛋白质的翻译系统 在原核生物中影响翻译起始的因素有:起始密码子、核糖体结合位点(SD序列)、起始密码子于SD序列之间的距离和碱基组成、mRNA的二级结构、mRNA上游的5′端非翻译序列和蛋白编码区的5′端序列等。 核糖体结合位点(SD序列) 蛋白质的翻译系统 翻译起始密码子 翻译终止密码子

36 核糖体结合位点 核糖体结合位点:是指原核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下游的一段DNA序列,即Shine-Dalgarno序列(简称SD序列)。SD序列与核糖体16S rRNA特异配对而与宿主核糖体结合,它对mRNA的翻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程度越强,翻译的起始效率越高,而核糖体与mRNA 的结合程度主要取决于SD序列与核糖体16S rRNA碱基的互补性,因此,在构建表达载体时,要尽可能使SD序列与16S rRNA序列互补配对。 影响mRNA翻译效率的因素:包括SD序列、翻译的起始密码子和SD序列与翻译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和碱基组成等。 大肠杆菌SD序列的碱基组成为5 ′AGGAGG 3 ′,其中以GGAG四个碱基最为重要,这四个碱基中的任何一个发生突变都会引起翻译效率的大幅度下降。 p357

37 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对保证准确和高效翻译也很重要。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3~9bp,多数情况下为7bp,此间的碱基多一个或少一个都会影响翻译的起始效率。
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之间的碱基组成也影响翻译的起始效率。研究表明,SD序列后面的碱基为AAAA或UUUU时,翻译的起始效率最高,而当序列为CCCC或GGGG时,翻译的起始效率分别为最高值的50%和25%。 有的载体的启动子后接有SD序列,而另一些载体的启动子后没有接SD序列,那么则需要目的基因上游带进SD序列。 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真核基因或本身所含核糖体结合位点较弱的原核基因,则必须从外部同时提供启动子和有效的核糖体结位点。

38 翻译起始密码子 起始密码子是翻译的起始位点,通常为AUG(ATG),编码甲硫氨酸(MET),是首选的起始密码子。也有极少数生物利用其它密码子作为翻译的起始位点,如GUG、UUG等。 翻译终止密码子 翻译终止密码子与核糖体相遇时,能使核糖体从mRNA模板上脱落下来,终止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多肽链的释放由RF1和RF2两个释放因子所调控, RF1识别终止密码UAA和UAG, 而RF2识别终止密码UAA和UGA,由于UAA同时为两个释放因子所识别,一般被选作翻译的终止密码。

39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翻译的有效终止,通常将几个终止密码串连在一起。具报道,在大肠杆菌中以四个核苷酸组成的顺式序列UAAU作为终止密码,可有效地终止多肽链的合成。
不同生物基因组甚至是同种生物不同蛋白质的基因,所用的密码子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有的密码子在一种基因组中使用的频率高,被称为主密码子,而在另一种基因组中使用的频率较低,被称为罕用密码子。 如果外源目的基因mRNA的主密码子和受体细胞基因组的主密码子相同或接近,则该基因的表达效率就高;反之,若外源基因含有较多的罕用密码子,其表达水平就低。因此,在构建大肠杆菌表达载体时,要考虑所表达基因的种类和性质,或对外源基因的碱基进行适当置换,或对克隆载体上的调控序列进行适当的调整。

40 7.3.1.2 宿主菌 重组异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不稳定的原因: 大肠杆菌缺乏复杂的翻译后加工和蛋白质折叠系统;
宿主菌 重组异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不稳定的原因: 大肠杆菌缺乏复杂的翻译后加工和蛋白质折叠系统; 大肠杆菌不具备类似真核细胞的亚细胞结构和表达产物稳定因子; 大量的异源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形成高浓度的微环境,导致蛋白质分子之间的作用增强。 p358

41 7.3.1.3 常见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Lac和Tac表达系统:是以lac操纵子调控机制为基础设计和构建的表达系统。
常见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Lac和Tac表达系统:是以lac操纵子调控机制为基础设计和构建的表达系统。 PL和PR表达系统:是以λ噬菌体早期转录启动子PL和PR构建的。 T7表达系统:是利用大肠杆菌T7噬菌体转录系统元件构建的表达系统,它具有很高的表达能力。 P358 了解几种常见的表达系统及其构建的基础即可。

42 7.3.1.4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的形式 包涵体蛋白 表达形式:不溶性蛋白和可溶性蛋白两种。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的形式 表达形式:不溶性蛋白和可溶性蛋白两种。 包涵体蛋白 包涵体: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在大肠杆菌中积累并致密地集中在一起形成无膜的裸露结构,这种结构称为包涵体。 周质(periplasm):是指在大肠杆菌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的细胞结构部分。 包涵体存在部位:细胞质、细胞周质

43 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占大部分,具有正确的氨基酸序列,但空间构相错误,因而包涵体蛋白一般没有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 受体细胞本身的表达产物:如RNA聚合酶、核糖核蛋白、外膜蛋白以及表达载体编码的蛋白等。 包涵体的组成 非蛋白质 :包括DNA、RNA和脂多糖等。 包涵体形成的本质——是细胞内蛋白质的不断聚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折叠状态的蛋白质的聚集作用; ②非折叠状态的蛋白质的聚集作用; ③蛋白质折叠中间体的作用。

44 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将外源蛋白基因与受体菌自身蛋白基因重组在一起,但不改变两个基因的阅读框,以这种方式表达的蛋白称为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与单独表达的外源蛋白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①稳定性好; ②表达效率高; ③较易于分离纯化。 *参考杨汝德《基因工程》p154

45 寡聚型外源蛋白 在构建外源蛋白表达载体时,将多个外源目的蛋白基因串连在一起,克隆在质粒载体上,以这种方式表达的外源蛋白称为寡聚型外源蛋白。
外源基因多分子线性重组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多表达单元的重组:每个表达单元都含独立的启动子、终止子、SD序列、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形成独立转录与串连翻译的表达单元。表达的外源蛋白不需经过裂解处理。该方式适合表达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 多顺反子重组:多拷贝外源基因有各自的SD序列、翻译起始和终止信号,但转录是在共同的转录启动子和终止子控制下进行的,表达的外源蛋白分子是相互独立的。该方式适合表达中等大小分子量的外源蛋白。 多编码序列重组:将多个外源基因串连在一起,利用同一套转录调控元件、翻译起始与终止密码子,在各编码序列的接口引入蛋白酶酶切位点或可被化学断裂的位点。该方式特别适合表达外源小分子蛋白或多肽。

46 整合型外源蛋白 将要表达的外源基因整合到染色体的非必需编码区上,使之成为染色体结构的一部分而稳定地遗传,以此种方式表达的外源蛋白即为整合型外源蛋白。 实现外源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是根据DNA同源交换的原理,因此在待整合的外源基因两侧必须分别组合一段与染色体DNA完全同源的序列。此外,还必须将可控的表达元件和选择标记基因连接在一起。 为获得含整合基因的重组体,被选择的载体一般是那些在受体细胞内不能自主复制或温度敏感型质粒。那么当外源基因被交换到染色体上后,由于宿主菌的不断分裂和增殖,细胞内的质粒逐渐被稀释直至消失。外源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后虽只含有单拷贝,但在合适的条件下仍能高效表达外源蛋白。

47 分泌型外源蛋白 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通过运输或分泌的方式穿过细胞的外膜进入培养基中,即为分泌型外源蛋白。
外源蛋白以分泌型蛋白表达时,须在N端加入15~3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signal peptides)序列。信号肽N端的最初几个氨基酸为极性氨基酸,中间和后部为疏水氨基酸,它们对蛋白质分泌到细胞膜外起决定性作用。当蛋白质分泌到位于大肠杆菌细胞内膜与外膜之间的外周质时,信号肽被信号肽酶所切割。

48 7.3.1.5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目的基因的策略 高效表达外源基因须考虑的基本原则: 优化表达载体的设计。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目的基因的策略 高效表达外源基因须考虑的基本原则: 优化表达载体的设计。 提高稀有密码子tRNA的表达作用。 提高外源基因mRNA的稳定性。 提高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稳定性。 优化发酵过程。 *楼士林《基因工程》p362

49 7.3.2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芽孢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不含内毒素,能将表达蛋白分泌到细胞外。
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芽孢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不含内毒素,能将表达蛋白分泌到细胞外。 目前常用作基因表达系统的有枯草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等。 利用芽孢杆菌作为表达外源基因的受体菌的优点: 许多芽孢杆菌是非致病性微生物,培养条件简单,生长迅速; 表达产物能分泌到细胞外的培养基中,且多数表达产物具有天然构相和生物学活性; 某些芽孢杆菌的遗传背景比较清楚,便于进行遗传操作; 利用芽孢杆菌进行发酵的技术相当成熟。 书p364 本章了解即可。

50 7.3.2.1 芽孢杆菌表达载体 复制子 金色葡萄球菌的复制子:如pUB110、pC194和pE194等
芽孢杆菌表达载体 复制子 金色葡萄球菌的复制子:如pUB110、pC194和pE194等 含金色葡萄球菌复制子的质粒表达载体在宿主细胞中拷贝数高,但不稳定,原因是质粒载体与宿主染色体DNA之间发生遗传重组。 短小芽孢杆菌的复制子:如pHY481和pWT481等 短小芽孢杆菌型复制子的质粒表达载体在宿主细胞中的拷贝数较低,但能稳定存在于宿主细胞中,甚至在没有抗生素选择压力下也不易造成质粒的丢失。

51 芽孢杆菌启动子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它与菌体的生长周期和生理代谢活动密切相关。
芽孢杆菌含多种转录起始识别因子(σ)。 芽孢杆菌启动子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它与菌体的生长周期和生理代谢活动密切相关。 表达载体 自主复制质粒:是一类穿梭质粒,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同时含有能在芽孢杆菌中复制的起始序列,因而也能在芽孢杆菌中进行自主复制。 整合质粒:在大肠杆菌质粒基础上构建而成,不含在芽孢杆菌进行复制的起始序列,因而不能在芽孢杆菌中自主复制,但它能插入到宿主染色体并将外源基因和标记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随细胞染色体复制而复制,该方式表达外源基因解决了芽孢杆菌中质粒不能稳定遗传的问题。 穿梭载体(Shuttle vector):是一类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的复制起点和选择记号,因而可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如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中进行复制与存留的质粒载体。这类载体可携带外源DNA序列在原核生物细胞和真核生物细胞中往返穿梭。【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p502】 噬菌体:以芽孢杆菌温和型噬菌体构建的表达载体能将外源基因定位整合到染色体上,并且在合适条件下(温度)诱导外源基因表达。

52 宿主菌 枯草芽孢杆菌 常用的宿主菌 短小芽孢杆菌 地衣芽孢杆菌

53 7.3.2.3 外源基因在芽孢杆菌中的分泌表达 6.3.2.4 在芽孢杆菌中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策略
外源基因在芽孢杆菌中的分泌表达 芽孢杆菌的细胞膜不同与大肠杆菌,通常只有一层细胞膜,当分泌型蛋白质跨膜后就进入到培养基中,因此,外源蛋白的表达量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其表达量可达30g/L。 在芽孢杆菌中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策略 提高表达质粒在细胞中的稳定性 灭活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

54 7.3.3 链霉菌表达系统 链霉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中,能够产生多种生理活性物质。
链霉菌表达系统 链霉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中,能够产生多种生理活性物质。 链霉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所具有的特点: 为非致病性细菌,不产生内毒素; 可进行外源蛋白的分泌表达; 可进行高密度培养,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途径和初、次级代谢调控体系,表达外源蛋白的时间较长; 链霉菌在传统发酵工业中应用历史悠久,有良好的工业化基础。

55 7.3.3.1 链霉菌基因表达载体 启动子 结构多样,至少存在三类链霉菌基因的启动子: 与大肠杆菌基因-10区和-35区类似的启动子
链霉菌基因表达载体 启动子 结构多样,至少存在三类链霉菌基因的启动子: 与大肠杆菌基因-10区和-35区类似的启动子 仅与大肠杆菌基因-10区类似的启动子 与大肠杆菌基因-10区和-35区序列均不相同的启动子 终止子 具有较长的不完全互补反向重复序列。

56 核糖体结合位点 类似于其它原核生物的SD序列:5′ (A/G)GGAGG3′。 密码子 链霉菌对编码蛋白质的密码子具有明显的偏爱性。 编码蛋白质的碱基序列中GC的平均含量高达73%,密码子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碱基的GC含量分别达66%、53%和93%,而该现象不存在于非编码区。 在所有氨基酸的简并密码子中某些密码子使用频率低于2%。 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一般C的频率明显高于G的频率。

57 7.3.3.2 宿主菌 变铅青链霉菌 主要有 天蓝色链霉菌——是整个链霉菌属中分子遗传学研究最清楚的菌体,但它具有较强的修饰系统。
宿主菌 变铅青链霉菌 主要有 天蓝色链霉菌——是整个链霉菌属中分子遗传学研究最清楚的菌体,但它具有较强的修饰系统。 变铅青链霉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所具有的优点: 遗传背景清楚,不含内源性质粒; 对外源DNA无明显的修饰作用; 能高效表达链霉菌基因以外的其它基因; 具有高效的异源蛋白分泌系统,并且其内源蛋白酶和外源蛋白酶合成量低。

58 7.3.3.3 外源基因在链霉菌中的表达 7.3.3.4 在链霉菌中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策略 外源基因在链霉菌中的表达——了解即可
外源基因在链霉菌中的表达 异源重组蛋白的分泌表达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基因表达 在链霉菌中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策略 启动子的特性 信号肽的序列 影响外源基因在链霉菌中表达的因素 外源基因在链霉菌中的表达——了解即可 基因的结构 发酵条件

59 蓝藻表达系统 蓝藻——又称蓝绿藻或蓝细菌,它含有叶绿素a(缺乏叶绿素b)和藻胆素,具有光合系统Ⅰ (PS Ⅰ) 和光合系统Ⅱ (PS Ⅱ)、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又具有细菌的特征,无细胞核及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染色体裸露,是一种典型的原核生物。 蓝藻与真核生物藻类最大的区别是:它无叶绿体,无真核,有70S核糖体,细胞壁中含有肽聚糖,因而对青霉素和溶菌酶十分敏感等。 蓝藻表达系统了解即可

60 7.3.4.1 蓝藻外源基因表达载体 7.3.4.2 用作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蓝藻
蓝藻外源基因表达载体 用作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蓝藻 蓝藻作为表达外源基因的受体菌兼具微生物和植物的优点,具体表现在: 基因组为原核型,除了裸露的染色体DNA外,不含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遗传背景简单,便于基因操作和外源DNA的检测。 细胞壁属G-,主要由肽聚糖组成,便于外源DNA的转化。 营光合自养生长,培养条件简单,只需光、CO2、无机盐、水和适宜的温度就能满足生长需要。 多种蓝藻含内源质粒,为构建蓝藻质粒载体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蓝藻富含蛋白质,并且多数蓝藻无毒,早已用作食物或保健品,在此基础上采用转基因技术,把一些重要药物的基因转入无毒蓝藻,就可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61 7.3.4.3 外源目的基因在蓝藻细胞中的表达(略) 7.3.4.4 在蓝藻细胞中高效表达外源目的基因的策略
蓝藻在各生长时期均处于感受状态,均可用于转化,但通常采用对数生长中期到后期的细胞进行转化。转化过程中遮光或添加光合作用抑制剂可提高转化效率。 外源目的基因在蓝藻细胞中的表达(略) 在蓝藻细胞中高效表达外源目的基因的策略 构建在蓝藻细胞中稳定性好的表达载体系统。 组装含强启动子的外源基因表达盒。 外源基因融合表达。

62 酵母表达系统 酵母(yeast)——是一类以芽殖或裂殖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是外源基因最理想的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系统。 酵母菌的特点: 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比较清楚,遗传操作相对简便,并于1996年完成了对酿酒酵母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 具有原核生物所不具备的蛋白质翻译后加工和修饰系统; 可将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分泌到培养基中; 对人体和环境安全,不含毒素和特异性病毒; 可进行大规模的发酵,工艺简单而成熟,成本低廉。

63 酵母基因表达载体 酵母克隆和表达载体是由酵母野生型质粒、原核生物质粒载体上的功能基因(如抗性基因、复制子等)和宿主染色体DNA上自主复制子结构(ARS)、中心粒序列(CEN)、端粒序列(TEL)等一起构建而成。 酵母基因表达系统的载体一般是一种穿梭质粒,能在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进行复制。 DNA复制起始区 酵母表达载体包含两类复制起始序列: 在大肠杆菌中复制的复制起始序列 在酵母菌中引导进行自主复制的序列

64 选择标记 营养缺陷型选择标记:它与宿主的基因型有关。 显性选择标记: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宿主细胞,并提供直观的选择标记。 有丝分裂稳定区 酵母菌表达载体相当于微型染色体。表达载体上的有丝分裂稳定区,决定载体在宿主细胞分裂时,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它来源于酵母菌染色体着丝粒片段。

65 表达盒由启动子、分泌信号序列和终止子等组成,是酵母表达载体的重要元件。
启动子的长度一般在1~2kb,其上游含各种调控序列(如上游激活序列、上游阻遏序列、组成型启动子序列等),下游存在转录的起始位点和TATA序列(TATA序列可被质转录因子蛋白识别、结合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一般在构建表达载体时须组入强启动子,如酵母磷酸甘油酯激酶(PGK)基因启动子、甘油醛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启动子等。 分泌信号序列是前体蛋白N端一段长为17~30个氨基酸残基的分泌信号肽编码区,主要功能是引导分泌蛋白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并对蛋白质翻译后的加工起重要作用。常用的分泌信号序列有:α因子前导肽序列、蔗糖酶信号肽序列、酸性磷酸酯酶信号肽序列等。 终止子序列相对较短,是决定酵母中mRNA3′端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与高等真核生物类似,mRNA的3 ′端需经过前体mRNA的加工和多聚腺苷化反应。 参考杨汝德《基因工程》p164

66 7.3.5.2 酵母基因表达载体的种类 自主复制型质粒载体(yeast replicating plasmid, YRP)
酵母基因表达载体的种类 自主复制型质粒载体(yeast replicating plasmid, YRP) 该载体含有酵母基因组的DNA复制起始区、选择标记和基因克隆位点等元件,能够在酵母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在酵母细胞中的转化效率较高,每个细胞中的拷贝数可达200个,但经过多代培养后,子细胞中的拷贝数会迅速减少。 整合型质粒载体(yeast integration plasmid, YIP) 整合型质粒载体不含酵母DNA复制起始区,不能在酵母中进行自主复制,但含有整合介导区,可通过DNA的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整合到酵母染色体上,并随染色体一起进行复制。质粒与染色体DNA的同源重组主要有单交换整合和双交换整合两种方式。 酵母游离型质粒(Yeast episomal plasmids, YEps)

67 着丝粒型质粒载体(yeast centromeric plasmid, YCP)
该型质粒载体是在自主复制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酵母染色体有丝分裂稳定序列元件。在细胞分裂时,质粒载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稳定性较高,但拷贝数很低,通常只有1~2个拷贝。 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YAC) 该载体在酵母细胞中以线性双链DNA的形式存在,每个细胞内只有单拷贝,包含酵母染色体自主复制序列、着丝粒序列、端粒序列、酵母菌选择标记基因、大肠杆菌复制子和选择标记基因等。 在细胞分裂和遗传过程中,能将染色体载体均匀分配到子细胞中,并保持相对独立和稳定。酵母菌选择标记基因SUP4表达时转化子菌落呈白色,不表达时呈红色。外源基因的插入可灭活SUP4基因,获得红色的重组转化子。YAC载体可插入200~800kb的外源基因片段,因而特别适合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68 7.3.5.3 酵母基因表达系统宿主菌 酿酒酵母* 巴斯德毕赤酵母 主要包括 乳酸克努维酵母 多型汉森酵母 酿酒酵母
酵母基因表达系统宿主菌 酿酒酵母* 巴斯德毕赤酵母 主要包括 乳酸克努维酵母 多型汉森酵母 酿酒酵母 它具有作为宿主菌必须具备的许多条件,是最早应用于外源基因克隆和表达的酵母菌。目前已表达了诸如乙型肝炎疫苗、人胰岛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多种外源基因产物。其缺点是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乙醇,影响酵母的生长代谢和基因产物的表达。此外,酿酒酵母在蛋白质的加工过程中会发生过度糖基化作用,其分泌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 p376

69 在酵母中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策略 选择合适的受体细胞系统 提高表达载体在细胞中的拷贝数 提高外源基因的转录水平 p378

70 7.3.6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表达系统 7.3.6.1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特征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表达系统 哺乳动物细胞是最高等的真核生物细胞,其结构、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更加复杂。要表达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和具有特异性催化功能的酶,需要在高等真核生物细胞中进行。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包括基因的转录、mRNA翻译及翻译后蛋白质加工等过程。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特征 质粒载体 P378 杨汝德p166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载体 病毒载体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质粒载体是一类穿梭质粒,能够在细菌(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扩增。

71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载体组成元件一般包括: 基因的转录元件,即转录的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poly(A)信号和内含子剪接信号等; 用于筛选转化子的选择标记; 在细菌中进行复制和筛选的元件; 基因表达的调控元件。

72 病毒载体的增强子位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它可大幅度提高启动子的转录水平。多数增强子具有宿主特异性。
复制子 表达载体的复制子一般采用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子通常用于构建哺乳动物表达载体的复制子有SV40、多瘤病毒和牛乳头瘤病毒等的复制子。不同表达复制子的效率是不相同的。 启动子和增强子 表达载体的启动子长为100~200bp,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一般由核心启动子和上游启动子两部分组成。目前构建的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载体的启动子,主要来源于病毒,如SV40早期和晚期转录启动子、腺病毒晚期启动子等。 病毒载体的增强子位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它可大幅度提高启动子的转录水平。多数增强子具有宿主特异性。 SV40病毒——猿猴空泡病毒40(Simian vacuolating virus)

73 终止信号和加poly(A)信号 RNA聚合酶的转录终止和加poly(A)信号依赖于DNA模板上两种特异的序列,一是位于poly(A)位点上游11~30个核苷酸的一段高度保守的六核苷酸序列AAUAAA,二是poly(A)位点下游的GU丰富区或U丰富区。因此,在构建表达载体的时候必须加上这两种序列。 常用的加poly(A)信号来自SV40,它是一段长为237bp的BamH I-Bcl I限制酶酶切片段,它同时含有早期转录和晚期转录单位的切割信号与加poly(A)信号。

74 为了快速有效地筛选哺乳动物转化细胞,必须在构建表达载体时组入动物细胞特异性选择标记基因。目前已发展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转化筛选标记如下表所示:
剪接信号 外源基因的表达在一级转录物加上poly(A)信号后,内含子被剪除并形成成熟的mRNA。 mRNA剪接所必需的最短序列位于内含子5 ′和3 ′边界上。在构建真核表达载体时都组入一个SV40的内含子,利用该内含子及其剪接信号构建的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的水平比普通的载体要高。若外源基因为cDNA,表达载体中不含内含子剪接信号,也不会影响其表达。 选择标记基因 为了快速有效地筛选哺乳动物转化细胞,必须在构建表达载体时组入动物细胞特异性选择标记基因。目前已发展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转化筛选标记如下表所示: GT-AG法则:几乎每个内含子的5 ′端起始的两个碱基都是GT, 3 ′端最后两个碱基都是AG。

75 附表:p380

76 7.3.6.2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载体 SV40衍生的表达载体 牛乳头瘤病毒(BPV)衍生的表达载体 人疱疹病毒(EBV)衍生的表达载体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载体 SV40衍生的表达载体 牛乳头瘤病毒(BPV)衍生的表达载体 人疱疹病毒(EBV)衍生的表达载体 人腺病毒(adenovirus)衍生的表达载体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衍生的表达载体 P382 杨汝德p167

77 7.3.6.3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宿主细胞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宿主细胞选择的基本原则:来源丰富、转化效率高、表达效果好。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宿主细胞 哺乳动物基因表达宿主细胞选择的基本原则:来源丰富、转化效率高、表达效果好。 在哺乳动物基因表达过程中,与正常细胞生理特性尽可能接近的肿瘤细胞常被选择为基因转移的受体细胞。 目前用作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系统的受体细胞主要有:CHO-K1细胞、COS细胞、鼠骨髓瘤细胞等。

78 ①外源基因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能稳定保持; ②适合多种蛋白质的分泌表达和胞内表达; ③对培养基的要求较低,可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
CHO-K1细胞 CHO-K1细胞是从中国仓鼠卵巢中分离出的一株上皮细胞。目前被用于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是一株缺乏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的突变株,它可在氨甲蝶呤选择压力下,使外源基因拷贝数扩增并得到较高水平的表达,表达量可达10μg/ml以上。 ①外源基因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能稳定保持; ②适合多种蛋白质的分泌表达和胞内表达; ③对培养基的要求较低,可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 ④细胞可进行贴壁培养,也可进行大规模悬浮培养。 CHO-K1 细胞特点 该细胞株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哺乳动物基因表达受体细胞之一,已有多种外源基因如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干扰素β、干扰素γ 、凝血因子Ⅷ等在CHO细胞中得到表达。

79 COS细胞 它来源于非洲绿猴肾细胞系(CV-1),能组成性表达SV40的大T抗原。 COS细胞的特点: ①细胞来源丰富; ②细胞易于培养和转染; ③能使转染到该细胞中的带有SV40复制子的转录载体快速扩增; ④能瞬时大量表达外源基因的产物。 由于转染质粒在COS细胞中无节制复制,最终将导致细胞无法忍受而死亡。利用COS细胞作为外源基因瞬时表达的受体细胞可广泛用于哺乳动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蛋白结构与功能分析等研究。

80 鼠骨髓瘤细胞 鼠骨髓瘤细胞如Sp2/0、NSO和J558L等已被用作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目前已有免疫球蛋白(Ig)、tPA等多种外源基因在鼠骨髓瘤细胞中得到表达。 鼠骨髓瘤细胞的特点: ①细胞易于培养和转染,可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高密度悬浮培养; ②能进行分泌表达,且表达量高; ③能对蛋白质进行糖基化修饰。

81 7.3.6.4 提高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系统表达效率的策略 (1)设法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和产量 方法 (2)改造宿主细胞的特性
提高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系统表达效率的策略 (1)设法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和产量 ①表达载体启动子的强度和宿主范围,是外源基因高表达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外源性强启动子可获得高效表达。 ②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还与细胞中基因的拷贝数有关,拷贝数对于瞬时表达系统尤为重要。为此,可考虑将载体构建为一种自主复制型载体。 ③将外源基因与选择标记基因的表达结合在一起,使细胞在选择压力下培养时,两种基因产物都能获得高表达。 方法 (2)改造宿主细胞的特性 P384 杨p168 宿主细胞的特性对外源基因的表达至关重要。以一种或几种宿主细胞表达不同特性和要求的外源蛋白是不够的。因此,根据表达载体和外源蛋白的特性,对宿主细胞进行改造,或采用一些新的宿主细胞系统,对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有重要作用。

82 (3)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周期 方法 (4)提高表达蛋白糖基化水平 方法 ①为细胞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和充分的氧源;
②加入抗氧化剂延缓细胞凋亡; ③将抗细胞调亡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 方法 (4)提高表达蛋白糖基化水平 哺乳动物蛋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糖基化,而糖基化的方式决定蛋白质的特性。蛋白质糖基化的方式有两种(N-糖基化和O-糖基化)。决定蛋白质糖基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宿主细胞内糖基化酶和细胞的培养环境等。 ①寻找不同类型的哺乳动物宿主细胞(包括人类细胞),使其表达的蛋白质尽可能和人类天然蛋白的糖基化相同或相似; ②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造现有的宿主系统,将某些糖基化酶引入宿主细胞中,使其对表达蛋白进行有效糖基化; ③对哺乳动物细胞表达条件进行改进,使有利于表达蛋白的糖基化。 蛋白质糖基化的作用:1、糖基化蛋白的构型常常会发生变化,有利于抵御蛋白酶的降解反应;2、糖蛋白上的羟基会大大提高该多肽的可溶性;3、糖基化以后往往能使蛋白准确地进入各自的细胞器。(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p234) 方法

83 7.3.7 植物细胞基因表达系统 7.3.7.1 植物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特性
植物细胞基因表达系统 植物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特性 大多数的植物基因表达载体是以Ti质粒为基础构建的,其组成主要包括:启动子、T-DNA、终止子和报告基因等。 根瘤农杆菌 含Ti质粒 诱发冠瘿瘤 一般只侵染双子叶植物,很少感染单子叶植物

84 启动子 由功能和作用方式可分为组成型启动子、诱导型启动子和组织特异型启动子三类
组成型启动子 (constitutive promoter)是指在该类启动子控制下,结构基因的表达大体恒定在一定水平上,在不同组织、部位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组成型启动子是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 启动子、来自根癌农杆菌Ti 质粒T-DNA 区域的胭脂碱合成酶基因Ocs 启动子。 诱导型启动子(inducible promoter)在某些特定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刺激下可大幅度提高外源基因的转录水平,其特点是启动子的活化受物理或化学信号的诱导,启动子具有相应的调控序列(如增强子和沉默子等),能感受化学信号的序列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如光诱导启动子、热诱导启动子、创伤诱导启动子等)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tissue-specific promoter)又称器官特异性启动子,其控制基因的表达只发生在特定器官或组织部位,并表现出受发育过程调节的特性。它一般受增强子、沉默子等调控序列调控,这些调控序列决定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和活性。(如根茎叶花果特异的启动子)

85 终止子 不同来源的终止子对外源基因的表达影响很大,它不仅决定外源基因的转录活性,也决定mRNA在细胞中的稳定性,从而影响mRNA的翻译。 在植物基因中终止密码常用TGA和TAA。 T-DNA序列 T-DNA又称转移DNA(transfer-DNA),是构建植物基因表达载体的一个关键元件。它约占Ti质粒总长度的10%左右(25kb)。在病原菌致病过程中,它能随机且稳定地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并能稳定表达。关于T-DNA转移和整合的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在T-DNA的两端是25bp长的同向重复序列,是它决定着T-DNA转移到植物细胞并整合进核基因组的过程,而且它具有转座子没有的优点,即T-DNA在转基因植物中一般只留有1~2个拷贝,所以它可以作为插入致变效应的突变源。 转座子(transposon,Tn):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任何宿主基因而常被称为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它们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转座子常被定位到特定的基因中,造成该基因的突变。【引自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一版)p50】。

86 在Ti质粒上的Vir区和T-DNA区的边界序列是T-DNA转移和整合植物细胞必不可少的。在T-DNA的两端边界处各有一个25bp长的正向重复序列,在不同的T-DNA中,这两个片段是高度保守的。在左右两个边界序列中,右边界序列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突变右边界序列,会使T-DNA的转移功能彻底丧失或大大降低,但如果突变左边界序列则影响较小。实验证明,只要两端序列中间插入任何一个DNA片段都可能被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去,这一原理就是目前我们用Ti质粒进行遗传转化的理论基础。

87 内含子序列 研究表明,内含子与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内含子能促进基因的表达是通过增加活性mRNA的含量来实现的,通过内含子的正确剪切,能有效地提高细胞内成熟mRNA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基因的表达。 构建植物基因表达载体时,可根据不同基因的类型,有选择地插入内含子序列。 选择标记基因与报告基因* 选择标记基因(selectable marker genes) *参考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p183~p186 选择标记基因简称选择基因,是指可使被转化的细胞获得其亲本细胞所不具备的新的遗传特性,从而使得人们能够使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将转化的新细胞从亲本细胞群体中选择出来的一类特殊的基因。

88 选择标记基因,主要是一类编码可使抗菌素(诸如新霉素、链霉素、潮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或除草剂失活的蛋白酶的基因。最常见的有:
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Ⅱ, NPTⅡ )基因( neo ) 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 DHFR)基因(dhfr) 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ygromycin phosphorransferase , HPT)基因(hpt) 膦丝菌素乙酰转移酶(phosphinothricin acetyltransferase)基因(亦称bar基因)

89 报告基因:系指其编码产物能够被快速地测定、常用来判断外源基因是否已经成功地导入寄主细胞(器官或组织)并检测其表达活性的一类特殊用途的基因。
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 报告基因:系指其编码产物能够被快速地测定、常用来判断外源基因是否已经成功地导入寄主细胞(器官或组织)并检测其表达活性的一类特殊用途的基因。 一种理想的报告基因,最基本的要求是在转化的寄主细胞中应不存在相应的内源等位基因的活性,其表达产物不仅不会损害寄主细胞,而且还应具有快速、灵敏、定量和可重复的检测特性。 目前已筛选出的效果最好的报告基因有: β-葡萄糖醛酸糖苷酶(β-glucuronidase, GUS)基因 萤光素酶(luciferase, LUC)基因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 CAT)基因

90 7.3.7.3 植物基因表达的受体系统 植物基因表达的受体系统是指用于转化的植物细胞,它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具有高效稳定的再生能力。
植物基因表达的受体系统 植物基因表达的受体系统是指用于转化的植物细胞,它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具有高效稳定的再生能力。 ②保持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③具有稳定的外植体来源。 ④对选择性抗生素敏感,便于转化株的筛选。 ⑤对农杆菌侵染敏感,能有效接受外源基因。 p388

91 植物细胞基因表达受体系统主要包括五类: ①愈伤组织再生系统。 ②直接分化再生系统。 ③原生质体再生系统。 ④胚状体再生系统。 ⑤生殖细胞受体系统。

92 提高外源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表达效率的策略 选择合适的启动子类型(如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强启动子等) 组入完整的基因表达调控序列(包括5′调控序列和3′调控序列) 合理插入内含子 合理使用转译过程中的调控序列 正确利用增强子 防止外源基因失活 优化先导序列、提高翻译效率。

93 7.4 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 7.4.1 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检测的过程就是对特异性mRNA或蛋白质的检测。
7.4 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 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检测的过程就是对特异性mRNA或蛋白质的检测。 检测特异性mRNA的方法 Northern杂交法 生化反应检测法 检测特异性蛋白质的方法 免疫学检测法 生物学活性检测法 当转化的外源目的基因表达产物没有可供直接检测的性质时,可把外源基因与标记基因或报告基因一起构成嵌合基因,通过检测嵌合基因中的标记基因或报告基因间接确定外源目的基因的存在和表达。

94 外源基因转录产物的检测 Southern杂交可以检测到外源基因是否存在于受体细胞中,但不能确定外源基因是否转录。而利用Northern杂交技术可以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 Northern与 Southern杂交过程类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提取总RNA 分离mRNA。 制备RNA探针。 Northern杂交。 检测外源基因转录产物还可采用RT-PCR的方法。

95 7.4.1.2 报告基因的酶法检测 报告基因必须具备两大特点: 其表达产物及其功能在未转化的植物细胞中并不存在; 其表达产物便于检测。
报告基因的酶法检测 报告基因必须具备两大特点: 其表达产物及其功能在未转化的植物细胞中并不存在; 其表达产物便于检测。 目前植物基因工程中使用的报告基因一般是编码酶的基因,主要有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基因)、冠瘿碱合成酶基因(胭脂碱合成酶基因、章鱼碱合成酶基因)、抗卡那霉素基因(npt-Ⅱ基因)等。

96 cat(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的检测 氯霉素最早是从放线菌属委内瑞拉链霉菌中分离出来的,现在使用的是化学合成品。氯霉素能选择地与原核细胞50S亚基或真核细胞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cat基因编码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该酶催化酰基由乙酰CoA转向氯霉素,而乙酰化的氯霉素不再具有氯霉素的活性,失去了干扰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真核细胞不含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无该酶的内源性活性,因而cat基因可作为真核细胞转化的标记基因及报告基因。cat基因转化的植物细胞能够产生对氯霉素的抗性,并可通过对转化细胞中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活性的检测来了解外源基因的表达。 cat的活性可以通过反应底物乙酰CoA的减少或反应产物乙酰化氯霉素及还原型CoASH的生成来测定,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硅胶G薄层层析法及DTNB分光光度法。 参考王关林《植物基因工程》p523

97 gus( 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的检测 gus基因存在于某些细菌体内,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该酶是一种水解酶,能催化许多β-葡萄糖苷酯类物质的水解。绝大多数的植物细胞内不存在内源的gus活性,许多细菌及真菌也缺乏内源gus活性,因而gus基因被广泛用作转基因植物、细菌和真菌的报告基因,尤其在基因外源基因瞬时表达的转化实验中,gus基因应用得最多。 常用于gus基因检测的底物 对应的检测方法 5-溴-4-氯-3-吲哚-β-D-葡萄糖苷酸酯(X-Gluc) 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法 4-甲基伞形酮酰-β-D-葡萄糖醛酸苷酯(4-MUG) 荧光测定法 对硝基苯-β-D-葡萄糖醛酸苷(PNPG) 分光光度测定法

98 荧光素+ATP+ O2 氧化荧光素+CO2+AMP+PPi+光 RCHO+ O2+FMNH2 RCOOH+H2O+FMN+光
荧光素酶基因的检测 用作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主要来自细菌或萤火虫。 萤火虫荧光素酶催化的底物是6-羟基喹啉类,在Mg2+、ATP及O2作用下,酶使底物氧化脱羧,生成激活态的氧化荧光素,其发射光子后转变成常态的氧化荧光素,反应中化学能转变成光能。 萤火虫荧光素酶 荧光素+ATP+ O 氧化荧光素+CO2+AMP+PPi+光 细菌荧光素酶以脂肪醛为底物,需要还原型的黄素单核苷酸及氧参与,使脂肪醛氧化为脂肪酸,同时放出光子。 参考王关林《植物基因工程》p527 细菌荧光素酶 RCHO+ O2+FMNH RCOOH+H2O+FMN+光 活体内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检测方法有两种: 体外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99 dhfr(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检测 dhfr基因又称氨甲蝶呤抗性基因,编码二氢叶酸还原酶。该酶能催化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而四氢叶酸在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氨甲蝶呤与二氢叶酸结构类似,能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植物细胞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对氨甲蝶呤极为敏感,而来自于细菌或小鼠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对氨甲蝶呤的敏感性很低。用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作为报告基因,可使转基因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氨甲蝶呤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而非转化的植物细胞则不能生长。

100 7.4.1.3 免疫学检测 免疫沉淀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学检测 Western沉淀法 固相放射免疫法 免疫沉淀法
免疫学检测 免疫沉淀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学检测 Western沉淀法 固相放射免疫法 免疫沉淀法 可应用于表达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优点: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可检测出100pg水平的放射性标记蛋白,并可从蛋白质混合物中提纯出抗原-抗体复合物。

101 免疫沉淀法的步骤: ①对靶细胞进行放射性标记。 ②细胞裂解。 ③形成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④靶蛋白的免疫沉淀。 ⑤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102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
ELISA是一种利用免疫学原理检测抗原、抗体的技术。它与经典的以同位素标记为基础的液-液抗原-抗体反应体系不同之处是建立了固-液抗原-抗体反应体系,并采用酶标记。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通过酶反应来检测。由于酶反应的放大作用,使测定的灵敏度极高,可检出1pg的目的物。同时酶反应还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因此ELISA是基因表达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法。除了可溶性抗原(抗体)之外,ELISA还可以检测含表面抗原的细胞。 ELISA检测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四个步骤: ①抗体制备 ②抗体或抗原的包被 ③免疫反应 ④特异性表达产物的检测 参考王关林《植物基因工程》p586

103 Western印迹法 Western杂交是将蛋白质电泳、印迹和免疫测定融为一体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它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可从植物细胞总蛋白中检测出50ng的特异蛋白质。若是提纯的蛋白质,可检至1~5ng。 原理:转化的外源基因正常表达时,转基因植株细胞中含有一定量的目的蛋白。从植物细胞中提取总蛋白或目的蛋白,将蛋白质样品溶解于含去污剂和还原剂的溶液中,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使蛋白质按分子大小分离,将分离的各蛋白质条带原位印迹到固相膜上,膜在高浓度的蛋白质溶液中温育,以封闭非特异性位点。然后加入特异抗体(一抗),印迹上的目的蛋白(抗原)与一抗结合后,再加入能与一抗专一结合的标记的二抗,最后通过二抗上标记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检出。 王关林《植物基因工程》p591

104 Western印迹法的五个步骤: ①转基因植株蛋白质的提取 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③蛋白质条带印迹 ④探针制备 ⑤杂交

105 7.4.1.4 表达产物生物学活性检测 当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是一种酶蛋白时,可根据酶的催化反应来确定外源基因表达与否和表达的程度。
表达产物生物学活性检测 当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是一种酶蛋白时,可根据酶的催化反应来确定外源基因表达与否和表达的程度。 该方法简便且易于操作,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特定的底物和基因表达产物的抽提物就可根据反应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106 7.4.2 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 6.4.2.1 细胞的破碎 基因表达产物分离纯化的步骤: 细胞破碎 离心分离 柱层析 电泳
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 基因表达产物分离纯化的步骤: 细胞破碎 离心分离 柱层析 电泳 细胞的破碎 对于进行分泌型表达的细胞来说,这一步可以省略。对于非分泌型表达的细胞可采用不同的细胞破碎方法。 变性剂裂解法 P395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 超声波破碎法 常见的细胞破碎方式 机械破碎法 酶裂解法

107 7.4.2.2 离心 高速离心: 离心力一般在数万g范围以内,主要用来去除未破碎的细胞和细胞壁碎片等; 超速离心:
离心 高速离心: 离心力一般在数万g范围以内,主要用来去除未破碎的细胞和细胞壁碎片等; 超速离心: 离心力一般100,000g以上,可用来去除细胞膜碎片等高分子复合物。 附:离心力和转速的换算公式: RCF=11.18×(N/1000)2×r RCF:相对离心力,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 N:转头旋转速度(转速),用r/min表示 r:转头半径,为离心管中轴底部内壁到离心机转轴中心的距离,单位为厘米(cm)

108 特异性表达蛋白的初步分离 沉淀法: 简便有效,能处理大量的样品、并除去大量的杂蛋白。常用硫酸氨或有机溶剂对离心后的样品进行分步沉淀。该法也常用于蛋白质的浓缩。 超滤浓缩法: 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的不同而进行初步分离的一种方法。

109 7.4.2.4 柱层析 柱层析:包括凝胶柱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吸附层析、金属螯合层析、共价层析、疏水层析和亲和层析等。
柱层析 柱层析:包括凝胶柱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吸附层析、金属螯合层析、共价层析、疏水层析和亲和层析等。 层析的基本原理:所有的层析系统都是由互不相容的两相组成,一个是固定相即层析介质,一个是流动相。利用混合溶液中蛋白质分子的理化特性差异(如吸附力、分子形状大小、分子极性、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相中,并以不同的速度移动,最终彼此分开。 柱层析纯化蛋白质的步骤: 装柱 柱平衡 上样 洗脱 分部收集 检测

110 7.4.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 它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很常用的一种技术,适用于分离低分子质量蛋白质、小于1kb DNA片段及DNA序列分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acrylamide)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在有引发剂和增速剂的情况下聚合而成的。通常是丙烯酰胺单体在过硫酸氨(AP)的引发和N,N, N′, N′-四甲基乙二胺(TEMED)的增速下,产生聚合反应,形成长链。又在N,N′-甲叉双丙烯酰胺的作用下,聚丙烯酰胺长链发生交叉连接而形成凝胶。聚合链的长度和交叉连接的程度决定了凝胶网孔的大小。由于空气中的氧能够抑制丙烯酰胺单体的聚合,所以凝胶的制备是向封闭的双玻璃板夹层中灌胶完成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常采用垂直的方式。 参考张维铭《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手册》p122

111 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相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整个过程显得有些繁琐。
缺点: 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相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整个过程显得有些繁琐。 优点: 分辨率极高,可分开长度仅相差0.1%的DNA分子,即1000bp中相差1bp; 其装载量远大于琼脂糖凝胶,多达10μg的DNA可加样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一个标准加样孔(1cm×1cm),而其分辨率不会受到显著影响。 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的DNA纯度很高,可用于要求最高的实验,如鼠胚显微注射。 SDS-PAGE:参考张维铭《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手册》p138 Native-PAGE:主要用于不能变性的表达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PAGE SDS-PAGE:在样品介质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离子去污剂和强还原剂后,蛋白质亚基的电泳泳动率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质量的大小,而蛋白质分子的荷电状态可以不考虑。


Download ppt "第七讲 外源基因的表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