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2

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游记即事见理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和“深思慎取”的学习态度; 课文背诵,积累虚词、实词。

4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谥shì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

5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北陂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 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 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 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北陂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陂bēi  ◎ 池塘:~塘。~池。◎ 水边,水岸:东海之~。◎ 山坡,斜坡:“~南~北鸦阵黑,舍西舍东枫叶赤”。

6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十六年后(1070年),
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 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 点是一致的。 注释:恤 xù 忧虑

7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1021~1068)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作。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16年后(1070年)拜相。

8 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本朝(宋)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9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10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11 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褒。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12 慧空禅院

13

14

15

16 华阳洞 舒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17 华阳洞

18 华阳洞

19 华阳洞

20 华阳洞

21 华阳洞

22 华阳洞

23 华阳洞

24 华阳洞

25 华阳洞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26 褒禅山(华山) 西 华山洞 慧空禅院 石碑

27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28 空间方位图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慧空禅院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后洞 五六里 慧空禅院 五里 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 泉水

29 作者游踪 后洞 东行5里 翻过一座小山 慧空禅院 前洞

30 朗读正音 zhǒnɡ huā huá huá miù yǎo jiù xiànɡ shēnɡ fǔ 1、庐冢( )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 huā huá huá miù yǎo jiù xiànɡ shēnɡ 课文录音

31 bāochán 褒禅山 卒 庐冢 怠 瑰怪 无物以相之 慎取 zhǒng dài guī xiàng shèn

32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名→动,命名,起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名→动,筑舍定居。 名→动,命名,起名。 名→动,往东行 。 表判断,为,是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33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34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35 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形→名,深度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名→状,从旁边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形→名,深度 形→动,到尽头 “而”,表修饰 动→名,见到的景象 十分之一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形→动,照明。 有人 / 责怪,埋怨

36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

37 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38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平旷 前洞 记游者甚众 记游洞经过 窈、寒、深 后洞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39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40 第三段:重点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夷以近…险以远 因为 / 并且,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心得,收获,名词 因为 / 并且,连词 而且,表并列,连词 观察,动词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到达 / 帮助

41 第三段:重点词句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此余之所得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判断句

42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

43 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44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古人求思之深 余之所得
有志 尽吾志 无悔矣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有物

45 结论:要有志,尽志 照应前文,阐明游洞的感慨 第三段: 第二段 “于是”承上,“叹”启下, “于是余有叹焉” 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尽志

46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因为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尽,完 / 说,动词 ……的原因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47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48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逻辑严密 仆 碑 其文漫灭 古书之不存
何可胜道也哉 音 谬 谬 其 传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9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50 山名(本名、别名) 洞名(前洞、后洞) 仆碑、音谬 游后洞 记游 议论 怠而出 音谬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音谬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51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随之出者—— 游洞之力—— 物(火把)——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 博大精深大学问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求学之力 求学之客观条件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52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入之愈深 进愈难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悔:不得极游之乐 游褒禅山记 记少 随怠者出,所以 乐少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议论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53 文章脉络: 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记叙 游褒禅山记 游洞的经过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论 借仆碑抒发感慨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议论的基础 游洞的经过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论 记叙的深化 借仆碑抒发感慨

54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不能 不能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志  力  物

55 见闻 感受 借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感受? 阐明 提出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阐明 见闻 感受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提出 记游为辅 议论为主

56 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57 写作手法 1、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 语言凝炼

58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以其乃华山之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良乃入,具告沛公 质于齐,兵乃出 家祭无忘告乃翁 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副词,表判断,是 副词,竟然,居然 连词,于是 连词,才 代词,你,你的 名词,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动词,超过,胜过 副词,大概

59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 名词,学说,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
策之不以其道 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理有疏密 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过饰非 名词,路,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学说,主张 动词,说,讲 名词,方法 名词,文字 名词,纹路 名词,文章 动词,掩饰

60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
此余之所得也 古人…往往有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言得之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但,但是。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适宜,正确

61 其 “ ”字的用法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
“ ”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7、其孰能讥之乎?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代词,它,指洞穴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代词,它,指后洞 代词,他们,指游客 代词,他们,指古人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62 其 “ ”字的用法 8、而余亦悔其之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助词,无义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它,指洞壁
“ ”字的用法 8、而余亦悔其之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14、其可怪也欤 15、路曼曼其修远兮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指自己 助词,无义 代词,它,指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助词,调节音节,无义 代词,其中

63 其 “ ”字的用法 17、亦各言其志也 代词,自己的 1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20、安陵君其许寡人
“ ”字的用法 17、亦各言其志也 1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20、安陵君其许寡人 2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2、其皆出于此乎 23、其业有不精…心不若余之专耳 24、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代词,自己的 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代词,这种 副词,表祈使,一定 副词,表祈使,一定 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 表假设,如果 代词,你的,指赵太后

64 其 “ ”字的用法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指代对象 人称代词 代词 这(里),那(些) 其中
“ ”字的用法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指代对象 人称代词 代词 这(里),那(些) 其中 指示代词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连词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副词 助词 调节音节,不翻译

65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 3、有泉侧出 名→状,从侧面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则其见愈奇 7、则其至又加少矣 名→动,筑舍定居 名→动,命名 名→状,从侧面 形→名,深 形→动,走到尽头 动→名,见到的景象 动→名,到达的人

66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8、火尚足以明也 9、常在于险远 10、至于幽暗昏惑 11、后世之谬其传 12、后世之谬其传 13、莫能名者
形→动,照明 形→名,危险偏远的地方 形→名,幽暗的地方 令人迷乱的地方 使动,弄错,使…错 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67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1、非常之观 古:不同寻常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不同寻常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古:到达(某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古:求学的人,治学的人 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的学问的人

68 知识归纳 ——语句翻译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而(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的人)又更加少了。

69 知识归纳 ——语句翻译 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6、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的事)(就)越困难,可是那见到(的景象)(就)越奇特。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把(也) 还足够(继续)照明。

70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 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 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71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这首诗以梅比喻人的高洁、刚毅的品格。那墙角边的几枝梅花,迎着严寒独自开放出洁白的花朵。远看就知道不是雪,因为有阵阵清幽的花香飘过来。 凌寒: 冒着严寒。 遥:  远。 暗香: 清幽的香气。

72

73 【原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屠苏: 酒名。元旦时喝屠苏酒能去除疫气。曈曈: 太阳初升, 将明未明的样子。 桃符: 古人用桃木在门上刻符驱鬼, 后人改用门联。 【白话】在爆竹声中, 一年又过去了, 春风送来的和煦也溶进了屠苏酒里, 就在旭日东升, 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 所有的人家都以新桃符代替去年的旧桃符, 以迎接崭新的一年。 【欣赏】一年复始, 万象更新, 每年的春节, 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张贴门联, 以驱邪避鬼。 从字义上来看, 这首诗并无不妥, 然而作者王安石却别有用心, 当时他正拜相推行新政, 因此想借着新年新气象隐喻自己的雄才大志, 在他的心目中, 新政犹如春风有助屠苏酒的酿造。 后段则影射百姓引颈祈盼的心情, 全诗寓意深长, 在不违反「一语道破」的情况下, 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与期望。

74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75 注释   (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76 译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77 赏析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人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78 赏析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79 赏析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80 赏析   该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81 赏析: 塔顶红日,照见万里山河,在耀煌壮丽景色前,胸中自会有豪迈气概升起。不畏浮云,只因心中光明磊落,身处极顶高处。 写景时议论形象而有哲理,诗人的才华,志趣此时显露无遗。

82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83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84 拓展

85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86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87 在警世通言中提到,首先看到此句,王安石心里还是有点不高兴的。(引原文:荆公心下踌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但后来一想,苏轼应该是没看过菊花落地,于是翻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只看黄州府。(引原文:单看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因为他想让苏轼去实地看看,这在后来苏轼自己也领悟到了(引原文:苏轼说,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花也)其实王安石早就原谅他了,所以才会在苏轼上任之前宴请他,并托以重任。

88 王安石逸事:改 诗 。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喜欢改诗。他为同时代的诗人改诗,而且还为古人改诗。 有一次 王安石看见一首诗中的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后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而他给人家改错了。谢贞的《春日闲居诗》:“风定花犹舞”,王安石改“舞”字作“落”字,其语顿工。(《彦同诗话》)。对于自己的诗,王安石更是斟酌了再斟酌。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诗人在试过“到”、“过”、“入”、“满”之后才敲定的。春风本是看不见的,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的“绿”,把感觉切换成视觉形象,使留在读者心里的印象更加鲜明。

89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 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

90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91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92 宋·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 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残菊》
《枯菊》宋·陆游 翠羽金钱梦正阑,空余残蕊抱枝干。 纷纷轻薄随流水,莫与桃花一样看。 《菊花》 宋·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  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残菊》 宋·梅尧臣 零落黄金蕊,  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  犹得车清觞。  《赵昌寒菊》 宋·苏轼 轻肌弱骨散幽葩,  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  百草摧时始起花。 《 咏菊》 宋·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  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不是春光外菊花。

93 花中英雄——菊花 菊花品种繁多,秀姿万千,凌寒怒放,或端正如明月高悬,或素装如少女婷立,或飘逸似仙女舒袖,或生动如白鸥展翅。
晋代陶渊明癖爱菊花, 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 白居易有诗日:“满圆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他特别喜爱白菊的纯洁。 陈毅同志也十分赞赏菊花:“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菊花斗霜而开,秉性刚强,因此被誉为“花中英雄”。

94 菊花——傲霜斗寒争春华

95   邮票上的菊花,以观赏菊居多。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春秋时代的《尔雅》、《礼记》中就有关于菊花的文字记载了。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名作《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等诗句。自古至今观赏菊品种丰富异常,变异层出不穷。中国家菊是从晋代开始,人们逐渐把菊花作为观赏植物加以栽培。陶渊明( 年)在江西故里咏菊花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之千古。他是著名的田园诗人,诗中关于菊之名句叠出,如“秋菊有佳花,褎露掇其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等等,表明菊花已在田园栽植。

96   唐代兴起艺菊,花色纷繁,极呈一时之盛。诗人咏菊渐多。黄巢的“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等咏菊诗句,则反映出菊花已在庭院栽种。白居易的《赋白菊》有云:“满园菊花郁金典,中有孤丛色如霜”,是专门为白菊而咏的诗篇。到了宋代,菊花栽培越加普遍,并且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爱国诗人和画家郑思肖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誉菊之坚强性格,元代翰林学士王恽以“骚客赋诗怜晚节,野人修谱是头花”,赞菊花之不凡,明代民族英雄张皇言曾做诗:“已看铁骨经霜志,莫遣金心带雨斜”,颂扬菊花之坚韧不催,清代诗人许廷荣用“颜色只从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风”的题画诗赞美菊花之不趋炎附势。这些诗句常以花喻人励志,为人们所称诵。

97 宋代艺菊大战,艺菊专著也相继问世,至今仍存有刘蒙的《菊谱》等七部宋代菊谱。刘蒙的《菊谱》中记载菊的35个品种,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菊花专著。范大成的《范村菊谱》、史铸的《百菊集谱》,列举了洛阳、苏州等地菊花品种160多个。至清代,菊谱和专著更多,新品种不断增加。如陈淏子《花镜》记有品种153个,刘灏的《广群芳谱》的花卉百科全书中,菊花部分记载了153个品种。此外还有陆廷灿的《艺菊志》等。到了近代,菊花的栽培技术更加提高,品种大大发展,目前全国已有三千种左右。

98 菊花被誉为高雅之花。性格也较复杂,有的落英,有的不落英。古代相传苏东坡一日去看望他的恩师王安石,不过,在书房中桌上看到有一首未完的诗稿,诗云:“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以为其师是把菊花写错了,哪里听说菊花还落芙的,自恃其才,续写上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此句很不满意,后来籍故把苏东坡贬到黄州作团练副使,一夜秋风过,落英菊吹落遍地,他才猛悟是恩师教育他,也深责自己的疏陋寡闻。

99 《神农本草经》里,更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论述。可见古时候人们已经了解菊花的习性、用途和药性功能了。
  中国菊花在唐末(公元900年前后),东传日本,在日本定居,逐步扩大栽培规模。日本于十二世纪初,将菊花用于国徽,并为皇帝用徽上的花。1688年菊花传到荷兰,1789年传至法国。英、美的菊花也是辗转传去,后又传入美洲,现在已成为世界著名花卉之一。据考清代晚期,若干日本菊花品种回传到我国。

100

101 再见


Download ppt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