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新帝國主義 歷史科 廖芝青
2
新帝國主義 新帝國主義的意義 新帝國主義的成因:經濟、戰略、心理、外交 新帝國主義國家的發展: 1.非洲 2.亞洲 3.拉丁美洲
1.帝國主義的意義 2.新舊帝國主義的差異 新帝國主義的成因:經濟、戰略、心理、外交 新帝國主義國家的發展: 1.非洲 2.亞洲 3.拉丁美洲 新帝國主義的影響 1.殖民競爭造成國際政治危機 2.對殖民地的侵略與剝削 3.民族自覺運動
3
新帝國主義的意義 帝國主義(Imperialism):是強權國家將統治權或經濟權向國外擴張,強制其他國家或民族接受其控制的一種侵略政策。
新帝國主義:由於採取手段殘暴,侵略範圍廣闊,和早期帝國主義不同,又是在舊帝國主義消沈後興起,因此被稱「新帝國主義」。 歷史上原無「舊帝國主義」的稱呼,但為區別,有人將十六~十八世紀間的帝國主義稱為舊帝國主義,而將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稱為新帝國主義。
4
帝國主義的分期~ 舊帝國主義 1.背景:因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而興起 2.時間:16~18世紀 3.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
4.侵略地區:整個西半球及亞洲一些地區 5.國力:殖民強國以農業為基礎,國力不強 6.被侵略國:尚能閉關自守,如:中國、日本 7.影響:歐洲富強 ★觀念連結:台灣史「荷西時期」
5
觀念連結:~ 台灣史荷西時期 荷蘭人 西班牙人 貿易、傳教 基督教、天主教 項 目 佔領時間 西元 1624~ 1662年
項 目 荷蘭人 西班牙人 佔領時間 西元 1624~ 1662年 西元1626~ 1642年 佔領地區 西元1624年佔領台灣 南部 西元1642年打敗西班牙, 佔領全台。 西元1626年佔領台灣 北 部 (雞籠、滬尾、蛤仔蘭一帶) 目 的 貿易、傳教 相關建築 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 聖多明哥城 傳入宗教 基督教、天主教 結束據台 原 因 1662年被鄭成功逐出台灣 1642年被 荷蘭人逐出台灣
6
帝國主義的分期~ 新帝國主義 1.背景:工業革命後,挾著強大的經濟力向外侵略 2.時間:19世紀下半期起
3.國家:英、法、俄、德、義、荷、美、日等國 4.侵略地區:非洲、亞洲、拉丁美洲 5.國力:工業強國,具有軍、政、經、文化優勢 6.被侵略國:無法閉關自守,毫無抵抗能力 7.影響: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7
1900A.D.列強佔領的殖民地 日不落國動畫 比 法 葡 英 德 俄 義 西 荷 鄂 美
8
新帝國主義的成因~ 經濟因素 工業革命後,工商業急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原料、勞工與市場。 剩餘的資本需要尋找投資的機會。 解決經濟需要的方法:佔領或控制一些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做為 a.搾取工業原料 b.提供廉價勞工 c.傾銷產品 d.投資剩餘資本 的地方
9
新帝國主義的成因~ 戰略因素 為保障帝國的安全或交通,乃佔領具戰略價值的地點,作為軍事基地或船運補給站,如:英國之佔領直布羅陀、蘇伊士運河和控制新加坡。 地居廣大內陸或邊區的國家,以國家安全與生存需要為藉口,佔領戰略據點及廣大領土,以滿足其帝國發展的野心,如:日、俄對中國的侵略。
10
直布羅陀 英國:1. 原料 → 商品 2. 賣到印度 蘇伊士運河 印度:1. 原料 → 英國 2. 向英國購買商品
英國:1. 原料 → 商品 2. 賣到印度 蘇伊士運河 位於地中海門戶的「直布羅陀海峽」,串聯歐非兩大洲,自古以來因戰略及經貿因素, 為兵家必爭之地。蘇伊士運河開通前,直布羅陀海峽是歐洲各國進出地中海及大西洋的唯一水道。 蘇伊士運河:西元1869年竣工,是連接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的重要航線,大大縮短東西方航程。 3. 將印度的棉花運至英國,在英國加工、製成商品,再傾銷至印度等市場。 印度:1. 原料 → 英國 2. 向英國購買商品
11
開鑿蘇伊士運河
12
日、俄對中國的侵略 日佔東北:南侵中國 俄佔外蒙:南侵中國 英佔新加坡:印度洋→太平洋
13
民族主義的影響:列強認為自己的文化、種族、宗教都是最優秀的,負有領導世界的使命。
新帝國主義的成因~ 心理因素 民族主義的影響:列強認為自己的文化、種族、宗教都是最優秀的,負有領導世界的使命。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 1. 領導世界的使命感成為侵略的藉口。 2. 認為非施行帝國主義,不足以顯示國家 民族的優秀。 社會達爾文主義:十九世紀中葉,達爾文提出演化論,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 原則,原是對生物演化的闡釋,但不久救被衍伸為人類社會的演化原則,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
14
吉卜林〈白種人的負擔〉 內容呈現典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The White Man's Burden 挑起白種人的負擔 把你們最優秀的品種送出去 綑綁起你們孩子們將他們放逐出去 讓他們背負著沈重馬韁 去替你們的奴隸服務 去伺候那些剛被抓到 又急躁又野蠻,又慍怒 一半像邪魔,一半像小孩般的人們 TAKE up the White Man's burden - Send forth the best ye breed - Go bind your son's to exile To serve your captives' need; To wait in heavy harness On fluttered folk and wild - Your new-caught sullen peoples, Half devil and half child. Joseph Rudyard Kipling,是英國的詩人與小說家 ,曾在 1907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也是一位強烈的帝國主義者。〈白種人的負擔〉是美國在1898年美西戰爭勝利 ,獲得菲律賓後所寫的,鼓勵美國人要擔負起教化當地土人的義務。這首詩很典型地顯示了西方人的文化優越感。 THE WHITE MAN'S BURDEN Take up the White Man‘s burden 挑起白種人的負擔 Send forth the best ye breed 把你們最優秀的品種送出去 Go bind your sons to exile 捆綁起你們孩子們將他們放逐出去 To serve your captives'need; 去替你們的奴隸服務 Take up the White Man‘s burden 挑起白色種人的負擔 To wait in heavy harness 讓他們背負著沉重馬韁 On fluttered folk and wild 去伺候那些剛被抓到 Your new-caught,sullen peoples, 又急躁又野蠻,又慍怒 Half devil and half child﹒ 一半像邪魔一半像小孩一樣的人們 Take up the White Man‘s burden 挑起白種人的負擔 In patience to abide 堅持著耐心 To veil threat of terror 掩飾起恐懼 And check the show of pride; 隱藏起驕傲 By open speech and simple, 用公開與簡易的語言 An hundred times made plain, 不厭其煩的說清楚 To seek another's profit, 去替別人謀福利 And work another's gain﹒ 去為別人爭利益 這首詩聲稱要為和平作野蠻奮鬥,即使得到的只是被幫助者的咒罵和被保護者的怨恨,也要堅持為飢餓 者餵飯、為嬴弱者治病。而且覺得這樣的責任是白種人,同時也唯有白種人才能扛得起.是個很可怕的帝國思想展現. RUDYARD KIPLING ( )
15
送黑人到學校接受文明教化,是白種人的使命
以漫畫呈現「白種人的負擔」:送黑人到學校接受文明教化,是白種人的使命。
16
新帝國主義的成因~ 外交因素 普法戰爭後:俾斯麥恐懼法國報復,便與列強結盟邀好,刻意孤立法國。
柏林會議:俾斯麥自命「和平掮客」,召開柏林會議,以劃定勢力範圍的方式,滿足列強的侵略野心。
17
新帝國主義的發展~ 瓜分非洲 19世紀前被稱為黑暗大陸。 1.除埃及和沿海地區外, 世人對非洲大陸全無瞭解。 2.居民多為黑人。
新帝國主義的發展~ 瓜分非洲 19世紀前被稱為黑暗大陸。 1.除埃及和沿海地區外, 世人對非洲大陸全無瞭解。 2.居民多為黑人。 19世紀中葉: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深入非洲,其報導引起歐洲人對非洲的興趣。 1880年以後,各國政府入侵非洲獲取商業據點或原料產地。並在外交會議上劃分勢力範圍。
18
殖民者、探險家與非洲土著 殖民者、探險家與非洲土著
19
瓜分非洲 英國:瓜分列強中,以英國最重要。有貫穿非洲南北的「2C計畫」。
法國:在非洲的發展是東西向,主要屬地在撒哈拉沙漠四周,以及北非地中海沿岸。 德國:加入殖民競爭較晚。佔領德屬東非與西南非,東西之間也因英國的南北軸線而隔斷。 尚有比、葡、義、西等國家參與瓜分歐洲。
20
2C計畫 19世紀初:英國已從荷蘭取得南非好望角殖民地。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鑿通航,埃及地位更見重要,英國將其收為保護國。
2C:開羅(Cairo)、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好望角 「立足英國,胸懷南非,放眼埃及」
21
在1875年時歐洲在非洲所擁有的殖民地尚不足全非的1/10,到1895年時非洲只剩1/10未在歐人未在歐人的控制之下。
在瓜分非洲的各 主要國家中,所 佔的領土比例: 法國 33% 英國 30% 德國 8% 比利時 8% 葡萄牙 6% 義大利 5% 西班牙 < 1% 英國 教學時可提醒同學: 英國的「2C計畫」欲連接開羅與好望角,建立貫穿非洲的南北軸線。但受阻於德屬殖民 地,並未成功。 2. 獨立國家:僅存賴比瑞亞、衣索比亞。 德國
22
新帝國主義的發展~ 掠奪亞洲 19世紀期間,新帝國主義列強在亞洲的活動分兩路進行: (1)海路:英、法、美、德、荷、日來自海 上,主要目標是南亞和東亞。而英 國又圖染指中亞和西亞。 (2)陸路:俄國來自陸路,侵略目標是北亞、 中亞和西亞。
23
觀念連結:清末中國藩屬的喪失 俄國:南侵中亞、西亞、北亞。 英國:以印度為中心,圖謀南洋、西藏、中亞、西亞。
日本:以朝鮮、台灣為跳板,圖謀中國、南洋。 法國:中法戰爭後,併吞越南。 美國:美西戰爭後,取得菲律賓。 觀念連結:清末中國藩屬的喪失
24
觀念連結~ 清末中國藩屬的喪失 侵略國 喪失藩屬 利用時機 日 本 法 國 英 國 1. 琉 球 2. 朝 鮮 越 南 中法戰爭 緬 甸
日 本 1. 琉 球 2. 朝 鮮 1. 牡丹社事件後,併吞琉球。 2. 甲午戰爭後,朝鮮獨立 → 1910年被日本併吞 法 國 越 南 中法戰爭 英 國 緬 甸 清末藩屬喪失順序:琉球→越南→緬甸→朝鮮。
25
列強瓜分中國 《時局圖》是中國近代時事漫畫的傑作。它將清末中國面臨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危機,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
熊:俄。 太陽:日。 虎:英。 青蛙:法。 鷹:美。 香腸:德。
26
新帝國主義的發展~ 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控制 華盛頓的開國叮嚀與美國外交傳統。 門羅宣言:美國為保護支持拉丁美洲獨立,在1823年發表。 美國的新帝國主義:19世紀中葉起,開始侵略拉丁美洲: (1)美西戰爭(1898年) (2)老羅斯福的外交政策: a.巨棒外交(Bug Stick Policy ) b.金元外交(Dollar Diplomacy)
27
門羅宣言(Monroe Doctrine)
背景:梅特涅(Metternich)曾計議派兵 鎮壓新大陸的民族獨立運動。 時間:1823年由美國總統門羅(J.Monroe) 發表。 內容:美洲的事務應由美洲的國家自行解 決,反對歐洲國家干涉,必要時美 國將肩負捍衛鄰邦的責任。 結果:1.拉丁美洲獨立成功。 2.雖反對歐洲國家干涉美洲,但未 保證美國不干涉其鄰邦的事務。
28
美西戰爭: 佔領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 菲律賓 波多黎各 古巴
美西戰爭:西元1898年,美國為了爭奪西班牙的殖民地而發動的戰爭。美國從西班 牙手中 取得關島、波多黎各等殖民地,還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取得菲律賓宗主權。 此外,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國佔領。但戰後美國並未 撤出軍隊。美西戰爭進行期間,美國亦乘機兼併夏威夷群島,並佔領具有軍事 價值的威克島。通過美西戰爭,美國大大加強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遠東地 區的軍事和政治經濟地位。 Uncle Sam watches as the "Goddess of Liberty" heralds freedom for Cuba, Puerto Rico and the Philippines 自由女神向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宣示自由的來臨
29
巨棒外交(Bug Stick Policy )
出處:老羅斯福在要求國會批准增加海軍軍費時用過的話,源出非洲諺語:「說話要輕聲,手中持巨棒」。 意義:指羅斯福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他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高壓政策。 事例:以軍事力量支持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取得巴拿馬運河開鑿權和運河兩岸運河區管理權。 ▲拉丁美洲根本不是美國巨人的對手。 整個海域寫的是加勒比海,四周環繞著 中南美洲小國的國名,小艦上寫的是收 債、海軍等字,都是美國用以威脅小國 的手段。
30
金元外交(dollar diplomacy)
定義:係指保護美國投資者的利益,或利用投資作為干預藉口,為一種經濟與政治的結合與運用。 事例:美國向拉丁美洲各國從事經濟侵略,藉以獨佔各國生產與交通事業,控制各國財政,將拉丁美洲當作自己的勢力範圍。 老鷹代表美國,表面上維持拉丁美洲的 獨立與自主,骨子裡卻以拉丁美洲的老 大哥自居,施以武力干涉和經濟侵略。
31
新帝國主義的影響 國際政治危機: 商業利益或殖民地的爭奪,導致列強間的衝突引發國際政治危機,甚至引發戰爭。 對殖民地的侵略與剝削
→ 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自覺運動: 武力反抗 :孫中山領導革命推翻滿清。 非武力反抗:甘地領導「不合作運動」,抵制 英國統治。 甘地領導不合作運動(戰間期) 孫中山領導革命,推翻滿清
32
舊帝國主義 新帝國主義 項 目 時 間 16~18世紀 19世紀後期 興起背景 地理大發現 工業革命的衝擊 國 力 以農業為基礎, 國力不強
項 目 舊帝國主義 新帝國主義 時 間 16~18世紀 19世紀後期 興起背景 地理大發現 工業革命的衝擊 國 力 以農業為基礎, 國力不強 工業強國,除軍事外, 還挾著優勢的政、經、 文化力量 侵略目標 亞洲、美洲 非、亞、拉丁美洲 主要國家 葡、西、荷、法、英、俄 英、俄、法、德、 美、日…… 被侵略者 措 施 尚可閉關自守,如:中國、日本 無法閉關自守, 毫無抵抗能力 影 響 使歐洲富強 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33
參考資料、網址 國民中學《社會》課本、教師手冊。 高亞偉,《世界通史》,台北:幼獅,1964。
王曾才編著,《西洋近世史》,台北:正中,1976 。 歷史文化學習網: world civilization: Global History: The Spanish American: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