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9-1 探測海底的方法 9-2 海底地形
2
探測海底的方法 海底微地形起伏:側掃聲納儀 海洋地殼掃瞄:震波反射、折射探勘 海洋鑽探 深海潛艇
3
側掃聲納儀 功能:描繪海床小尺度不規則的起伏落差。
側掃聲納海上作業示意圖。上圖顯示由船底兩側斜向發射聲波,覆蓋一部分海床。下圖顯示海床表面起伏的側掃聲納圖像,中間空白條帶的是未經聲波覆蓋的航線。
4
側掃聲納儀成果 側掃聲納紀錄分別顯示海床上的飛機殘骸及沉船。
5
各種測深儀器的比較 多聲束回聲探測儀 測量海底深度。 側掃聲納儀 觀測海床表面小尺度起伏。 人造衛星
測量海底地形,由衛星高度計算出當地重力值,再由重力資料繪製成海底地形,方法非常省時省力,但是精確度不如研究船的實際測量 。
6
衛星與船舶測量結果的比較 據衛星高度資料繪製的南海海底地形圖;依據實測水深資料繪製的南海海底地形圖。
7
反射震測 原理:水中受波器接收反射回來的震波,震源和受波器的距離約幾百公尺。
偵測範圍:震波進入海底岩層,能量隨深度迅速衰減,只能測得6公里度以內的岩石。主要測量海洋沉積物的層次和厚度。
8
折射震測 原理:震源和水中受波器的距離增長,由另一研究船在遠處接收深處岩層折射之震波。
偵測範圍:震波藉由岩層介面折射後,能量衰減較小,折射波可傳播至較深的岩層,因此海洋地殼和上部地函的資料,主要來自折射震測。
9
海洋鑽探的重要 深海沉積物磁性物質記錄沉積當時的地磁方向,和地磁年代表對比之後,可得知整段岩心沉積的時間。
沉積物中海洋生物殼中氧同位素比值(即18 O- 16 O)與水溫有關,海底岩心樣本氧同位素分析可獲得地質時代溫度的變化。
10
海洋鑽探的成果 證實海底擴張學說 海洋地殼由中洋脊湧出的岩漿冷卻形成,之後向兩側移動,遠離中洋脊的海洋地殼較古老。
建立1億5千萬年的地質年代表 古生物學家建立詳細而完整的生物地層紀錄;古地磁學者獲得詳細的地磁反轉紀錄。 了解海洋地殼的構造與組成(如下圖)
11
海洋鑽探的成果 解開板塊中的海底線型山脊與島鏈的成因
島鏈是由地函中的熱點噴發所形成,岩漿成分隨噴發時間逐漸改變,顯示岩漿來源有向地函內部加深的現象。 古海洋學的興起 由氧同位素分析,建立全球海洋溫度變化的模型,推算地球冰河期及間冰期的年代。 古代海洋地殼的演變 5~6百萬年前的地中海曾經是乾涸盆地。 海底礦產資源的發現 發現廣泛分布在南北極的永凍層,和水深超過400公尺的大陸斜坡沉積物中的天然氣水合物。 地下生物圈的探測 在海床下方數百公尺的岩心中,仍然有細菌存在並且活躍繁殖。
12
台灣參與的國際海洋鑽探計畫 臺灣自1997年起,也成為海洋鑽探計畫的會員國。 參與計畫:整合型海洋鑽探計畫。
計畫目標: 2007年日本建造的新型鑽探船──地球號 ──將於日本東部外海執行鑽探,著手研究全球變遷、地殼移動過程、地震緣起、尋找生命起源以及鑽穿莫氏不連續面探測地函等項目。
13
直擊現場—深海潛艇 深海潛艇的貢獻: 見證海底擴張學說的真相:水中攝影技術清楚顯現巨大熔岩流從裂谷的軸心往下流,有很多斷崖和枕狀熔岩,火山地形十分壯觀,而且有湍急的海流。 觀察到深海的熱泉(溫度達到350℃)及一根根高約6~7尺貌似黑煙囪。
14
黑煙囪 熔岩流縫隙中冒出豐富的金屬離子的熱泉(溫度達到350℃)。含鐵、銅、鋅等金屬的礦物自溶液中析出沉澱在周圍較冷的岩石上,形成一根根高約6~7尺黑煙囪
15
陸地和海洋高度與深度的變化 大陸的平均高度在海平面以上840公尺,海洋平均深度為海平面以下3800公尺。
16
海底地形的分類 三個主要地形區:大陸邊緣、洋底盆地及中洋脊(大西洋)。
17
大陸邊緣 可細分為三段─大陸棚、大陸坡和大陸緣積。
大陸邊緣坡度最大之處。寬度常小於20公里,水深可達數千公尺。局部地區偶爾出現斷崖,或受底流侵蝕的V字形斷面的海底峽谷。 大陸坡底部的沉積地帶,平均坡度小於1,表面比洋底盆地高 。 坡度甚緩,約為1:1000寬度各地不一,最外緣的深度約為200公尺 。
18
大西洋型大陸邊緣 有明顯的大陸緣積。
19
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大陸坡緊鄰海溝,缺乏明顯的大陸邊緣。 典型的例子為智利海溝,海溝緊鄰山脈。
海溝深度常超過6000公尺,走向大致和大陸邊緣的外緣或島弧平行,在太平洋周圍分布最廣。 馬里亞納海溝深度達11034公尺,是地表最深之處。
20
洋底盆地 屬海洋地殼,上有沉積物覆蓋,水深在4000~ 6000公尺之間,可分為深海平原、深海丘陵和海底山三個主要地形區。
高度超過1000公尺的山峰,大多為火山,海底火山頂部遭到侵蝕形成平頂的火山稱為海桌山。 洋底盆地最平坦之處,也是地表最平之處。因有沉積物覆蓋在原來不規則的海底,坡度常小於1:1000。 深海平原上的小山丘。
21
中洋脊 除了北太平洋外,多半位在各大洋的中間 。
脊頂比附近海底盆地高出1000 ~ 3000公尺,其中央斷裂谷地形與東非裂谷非常相像,為海底地形最崎嶇之處,常伴隨著斷層活動、火山噴發和地震。 脊頂和洋底盆地之間坡度較緩之處稱為側翼。兩側翼的地形對稱,上面有沉積物覆蓋,距脊頂愈遠堆積愈厚。
22
轉形斷層與破裂帶 中洋脊被轉形斷層斷開,箭頭所指為運動方向。板塊A與板塊B以中洋脊為界,反向運動 。
23
轉形斷層與地震 只有在轉形斷層CD以及EF處的兩側才有相對運動,故破裂帶上只有此處有淺源地震。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