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端午節與清明節 第1組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端午節與清明節 第1組製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端午節與清明節 第1組製作

2 目 錄 端午節的由來…………………p.1~p.2 端午節的食物歷史…………………p.3 端午節的習俗………………………p.4
目 錄 端午節的由來…………………p.1~p.2 端午節的食物歷史…………………p.3 端午節的習俗………………………p.4 端午節的詩詞精選…………………p.5

3 目 錄 清明節的由來…………………p.6~p.7 清明節的食物歷史…………..p.8~p.9 清明節的習俗………………p.10~p.11
目 錄 清明節的由來…………………p.6~p.7 清明節的食物歷史…………..p.8~p.9 清明節的習俗………………p.10~p.11 清明節的詩詞精選…………p.12~p.13

4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的。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忠臣,非常受到處楚懷王的重用,但卻因此遭到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和即將繼位的頃襄王前說屈原的壞話。楚王也因此疏遠屈原,最後將他放逐。屈原滿懷悲憤,最後抱石頭投汨羅江自盡。 楚國的百姓知道他投江的消息後都很悲傷失去這麼一位忠臣。於是紛紛趕到江邊打撈屈原的屍體,並且祭拜他。

5 端午節的由來 漁夫划著船在將上打撈並且把粽子,雞蛋等其他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還有一個老醫生拿一罈雄黃酒到入江裡,說是要讓蛟龍暈了就不能傷害屈原,而且把雄黃酒抹在七竅,使毒蛇害蟲不敢來傷害人們。 據說屈原投江的日子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6 端午節的食物歷史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 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 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

7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典故,當數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民間在這天多有包粽子與划龍舟的活動。其實端午節的典故不是源自屈原投江,應該是源自「夏至」,因為「端」有起始之意,「午」則與「陽」字相通。五月是夏季的開始,天氣炎熱,食物不易保存,蚊蟲孳生,容易引發各種傳染病。因此端午節的用意是要提醒大家:「惡月」(百毒月)來了,要注意衛生喔! 傳統上,人們會在端午節當天喝雄黃酒,並將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插於門上去毒害。

8 端午節的詩詞精選 五月五日 梅 堯 臣 ( 作 於 一 ○ 四 五 )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 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 應自照千峰。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 顯 祖 ( 一 五 五 0 ~ 一 六 一 六 )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

9 清明節的由來 台灣早期移民,以漳、泉兩地為主。兩地移民掃墓的日期各自不同。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俗稱三日節﹞上墳,泉州人則在清明節掃墓。所謂「掃墓」,只是一種籠統的講法。在台灣,掃墓的方式,很清楚的分為「掛紙」及「培 墓」。「掛紙」又叫「壓紙」,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所用的「墓紙」呈 長方形,顏色有黃、白及五色等三種。

10 清明節的由來 掛紙之前,先鏟除墓上叢生的樹枝野草,再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用小石塊分別壓在墓頭、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也有些地區不拘數量及方位,直接的將墓紙按入墓土之中。如果說,墳墓是祖先死後居住的場所,那麼掛紙也就象徵子孫一年一度為他們的居處所添的新瓦。同時,掛紙也具有識別的作用。到了清明節,凡是墓頭有墓紙的,就表示這座墳有子孫來祭掃。反之,就是無人祭拜的孤墳

11 清明節的由來 「培墓」則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新墓要連續培墓三年,而過去一年中有娶媳婦或生男丁的家庭也要培墓。培墓時要準備三牲﹝祭后土﹞、五牲及 菜碗﹝祭墓﹞。培墓的人家一定要準備一對子孫燈,在墓前點燃,然後帶回 家,象徵子孫興旺。培墓之後要剝鴨蛋殼丟在墳上,象徵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然後焚化紙錢 、點燃鞭炮。

12 清明節的由來 在毋期的農業社會,只要一聽到墓地傳來鞭炮聲,就有許多的兒童會圍攏過來,等候掃墓的人家分贈粿。墓主就會將祭畢的紅龜粿、麵粿等分給他們,若墓粿不夠分發時,就以硬幣來代替。這種習俗,叫做「揖墓粿」。 揖墓粿的寓意是請往在墓地附近的兒童,幫忙看管墳墓,不要隨意踐踏墓園。 在豐衣足食的現代,揖墓粿的習俗已漸漸絕跡了。

13 清明節的食物歷史 東漢的太原奉行寒食一月的禁忌時,當地的居民究竟靠何種食物來渡過三餐,目前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可以提供我們作這方面的想像。不過,到了南北朝時,寒食的日期減為三日,便有人事先準備過節的食品。一直到隋唐時,都還是寒食節的主要食品。另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的食品─環餅。「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面」。 環餅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相當近似現在的點心。

14 清明節的食物歷史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製一種燕子形的麵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明朝人還會留下一部分的棗錮飛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據說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這些清明節的節食都有─共同特色,就是皆可冷食。

15 清明節的習俗 如果把寒食節視為清明節的前身的話,那麼,最早出現的清明習俗應該就是寒食了。由於寒食節禁火,所以當天的食物都必須事先準備好。清明鬥雞的習俗,直到唐朝仍很盛行。唐玄宗在位時,甚至在宮中設置「雞坊」。精挑細選長安城中千餘隻的雄雞,並選五百名兒童來加以訓練。

16 清明節的習俗 寒食節掃墓的習俗也起於唐朝,自唐朝以歸,歷代相沿成俗,直至今日,我們仍保存了清明節前後掃墓的習俗。 由於墓園多座落於郊區,出城拜掃就成一年一度的大事。每到清明節前後,總是可以看到出城的車馬絡繹不絕。許多人更趁這個機會,攜帶酒食,掃墓之餘,就席地飲宴,觀賞春日的美景。

17 清明節的詩詞精選 清明 杜牧(八○三──八五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杜牧(八○三──八五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韓翃(七五四年進士)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18 端午節、清明節的資料來源 清明節: 端午節:

19 第一組的報告結束


Download ppt "端午節與清明節 第1組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