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描述貿易發生的原因 瞭解貿易型態與理論模型 解釋比較利益原則與一國參與貿易所能得到的利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描述貿易發生的原因 瞭解貿易型態與理論模型 解釋比較利益原則與一國參與貿易所能得到的利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描述貿易發生的原因 瞭解貿易型態與理論模型 解釋比較利益原則與一國參與貿易所能得到的利益
知悉各種貿易障礙與其設立原因 OBJECTIVES

3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比較小型開放經濟體課徵關稅與進口配額之影響 檢視開放經濟體系下的均衡 瞭解國際收支的內容
知道匯率是如何決定的 知道購買力平價與利率平價 OBJECTIVES

4 21.1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主要在說明 貿易原因 一國為何與他國進行貿易的原因 貿易型態 為何進口這些商品和出口哪些商品 貿易利得
參與貿易對一國福利的影響

5 21.1 國際貿易 進口財(imports) 本國國民對外國購買的財貨與勞務 出口財(exports) 本國國民對外國銷售的財貨與勞務
貿易餘額(balance of trade) 一國在一段期間內進出口金額的差異

6 21.1 國際貿易 貿易順差或稱貿易盈餘(trade surplus) 貿易餘額大於零 貿易平衡(trade balance)
貿易餘額等於零 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trade deficit) 貿易餘額小於零

7 21.1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差異 主權國家的存在必有其國界,國界的存在區隔了商品或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且不同國家對國際貿易有不同的政策

8 21.1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 供給面因素 要素生產力的不同
若一國生產相同產量但所使用的生產要素比另一國少,則該國對此商品的生產技術優於另一國

9 21.1 國際貿易 供給面因素 要素稟賦不同 一國總是出口相對評價較低,進口相對評價較高的商品 自然的氣候與地理因素
某些產品在一定的氣候下或在一定的地區才能生產,或才能有較高的品質

10 21.1 國際貿易 供給面因素 不完全競爭 本國市場為不完全競爭,則在規模經濟的考量下,為擴大產量可以較低價格出口該產品,但在國內市場收取較高價格

11 21.1 國際貿易 需求面因素 嗜好不同 就算兩國在供給面因素完全相同,也可能因為對商品的嗜好不同而產生貿易

12 21.2 貿易型態 貿易型態(pattern of trade) 一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或組合
我國將出口商品分為農產品、工業製品;將進口商品分為資本財、農工原料與消費品

13 21.2 貿易型態 我國產品進出口結構

14 21.3 貿易模型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 認為一國財富表現於所擁有金銀的多寡,主張政府採取政策追求貿易盈餘
亞當 史密斯(Adam Smith)主張 一國要提高財富或國力,應對貿易採取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讓貿易自由進行

15 21.3 貿易模型 絕對利益原則(the principle of absolute advantage)
就某財貨的生產而言,一國生產時所需使用的資源(絕對成本)比另一國低

16 21.3 貿易模型 產品的機會成本(生產1單位產出需要多少單位勞動)
A國生產X財與Y財所需的勞動量比B國低,因此A國對X財與Y財具有絕對優勢

17 21.3 貿易模型 比較利益(或比較優勢)原則 「某國對某商品具有比較優勢」,乃指該國生產1單位某財貨所需放棄之機會成本,比其他國家來得低

18 21.3 貿易模型 比較利益(或比較優勢)原則(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某國對某商品具有比較優勢」,乃指該國生產1單位某財貨所需放棄之機會成本,比其他國家來得低

19 21.3 貿易模型 就X財的機會成本而言: A國 B國 A國對X財具有比較利益

20 21.3 貿易模型 依據比較利益原則,各國專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利益的財貨,交換不具有比較利益的財貨 世界貿易利得
在各國專業生產其所具比較利益之財貨後,貿易後的世界產量組合比貿易前所增加的部分

21 21.3 貿易模型 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
某一財貨貿易後的國際相對價格或交換比率基本上會高於出口國生產此財貨的機會成本,而低於進口國生產此財貨的機會成本

22 21.3 貿易模型 A國的生產函數 B國的生產函數

23 21.3 貿易模型 李嘉圖模型中的生產可能線 國際相對價格必位於此兩國生產可能線之斜率之間

24 21.3 貿易模型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product life cycle model) 引入(introduction)階段
創新企業總是先以本國市場為主要考量,因此,此階段該產品的進出口較少

25 21.3 貿易模型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成熟(maturation)階段 當新產品在創新國站穩後,創新企業會開始擴展國外市場,開始出口該新產品
已標準化(standardization)階段 產品已標準化,會考量授權國外廠商生產或直接至外國生產

26 21.3 貿易模型 產品生命週期

27 21.4 貿易政策 貿易政策(trade policy) 一國政府旨在影響該國之進口或出口的種種措施,一般將這些措施分為關稅與非關稅措施

28 21.4 貿易政策 貿易干預之原因 保護幼稚產業(infant industry)
認為若無保護則無法在國內市場與進口財相競爭,或無法在國際市場與他國相競爭

29 21.4 貿易政策 對保護幼稚產業之論點的質疑: 認定標準 保護期 被保護產業真能建立起來時,能獲取多少利益呢? 保護措施

30 21.4 貿易政策 提高就業 此論調最容易出現於所謂的夕陽產業或傳統產業的保護上 自給自足或國家安全
此論調常出現於主要糧食產業,或與國防相關產業的保護上

31 21.4 貿易政策 修正市場失靈 若國內某出口產業的生產或消費具有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則自由貿易並無法使資源配置達到最適 維持貿易公平性
人們不只要求不受管制的自由貿易(free trade),也要求公平貿易(fair trade)

32 21.4 貿易政策 貿易政策的措施 關稅(tariffs) 對進出口國境之商品所課徵的租稅 從價關稅(ad valorem tariff)
以進口財的價值(價格)為對象,按進口價格的某一百分比課稅

33 21.4 貿易政策 關稅 從量稅(specific tariff) 以進口財的數量為對象,每一單位進口數量課徵固定稅額
關稅配額(tariff quota) 按配額內與配額外的進口課以不同的稅率

34 21.4 貿易政策 非關稅障礙(non-trade barriers) 關稅以外,其他任何會妨礙貿易的措施 進口配額
限制某商品的進口數量,配額的極限等於禁止進口,乃量的管制

35 21.4 貿易政策 非關稅障礙 出口自動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VERs)
透過兩國政府間的非正式協議,出口國「自動」限制特定貨物出口至對方的數量

36 21.4 貿易政策 非關稅障礙 限制進口地區 某產品只准許或不准由特定地區進口 其他行政措施
如產地證明、進口憑證、檢疫檢驗和產品安全標準等規定

37 21.4 貿易政策 關稅與配額 關稅 一國對某產品是否具有國際價格影響力,會有不同的課徵關稅效果

38 21.4 貿易政策 關稅與配額 小國對國際價格無影響,關稅完全反映在國內價格上
大國由於具有價格影響力,課徵進口關稅降低需求,出口國需負擔部分,亦即國際價格會下降

39 21.4 貿易政策 部分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小國課徵進口關稅會使本國需求量減少、供給量增加、進口量減少 課徵關稅會使消費者剩餘減少、生產者剩餘增加、政府關稅收入增加、福利減少

40 21.4 貿易政策 福利減少分為兩部分 資源錯誤配置損失或生產扭曲損失 因為國內價格因關稅而上升,使資源錯誤的流到此財貨的生產 消費扭曲損失
因為國內價格上升使消費量減少所造成的總效用淨減少

41 21.4 貿易政策 關稅與配額分析

42 21.4 貿易政策 配額 假定小國對限定某進口財的進口數量(配額),由於小國無國際價格影響力,因此會使該進口財的國內供給線右移且右移幅度恰為此配額數量

43 21.4 貿易政策 配額 關稅與配額的等價(equivalence) 配額後的國內價格、生產量、消費量、進口量與課徵關稅下的結果完全相同
關稅下的政府關稅收入在配額下變成配額租(quota rent),由國外出口廠商取得

44 21.4 貿易政策 配額 對國內廠商而言,在配額下較易擬訂生產計畫
配額特租可能由政府收入變成相勾結的官商收入,或造成尋租(rent-seeking)活動,因此在執行成本上關稅比配額來的低

45 台灣毛巾挑動了產業的末梢神經 核心概念 反傾銷 時間讀解

46 22.1 開放經濟體系下的均衡 開放經濟體系循環圖

47 22.1 開放經濟體系下的均衡 開放經濟體系下,一國之總產出等於 Y = C + I + G + (EX - IM)
淨出口 NX 又稱為國際貿易餘額(trade balance) NX= EX – IM

48 22.1 開放經濟體系下的均衡 貿易順差(trade surplus) 出口大於進口,即淨出口額為正,我們稱之為貿易順差或貿易出超
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 如果出口小於進口,即淨出口額為負,我們稱之為貿易逆差或貿易入超

49 22.1 開放經濟體系下的均衡 貿易平衡(balanced trade) 出口等於進口,淨出口額為零
淨國外投資(net foreign investment, NFI) 即是本國居民所購買的國外資產減去外國居民所購買的本國資產差額,淨出口必然等於淨國外投資

50 22.1 開放經濟體系下的均衡 國民儲蓄等於投資加上淨出口。又淨出口恆等於淨國外投資 S = I + NFI
一個經濟體系的儲蓄除供給本國投資的需求外,還用來購買外國的資本財

51 22.2 國際收支 針對國際收支內容特定項目計算其餘額高低,可顯示特定經濟活動在一定期間內的變化情形
當商品貿易餘額大於零,表示本國商品出口金額大於商品進口金額 整體餘額大於零,表示本國外匯存底持續累積增加

52 22.2 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的記載方式及內容 以複式簿記(double-entry book keeping)方式做為原則,國際收支永遠保持會計平衡(accounting balance),亦即國際收支恆等於零

53 22.2 國際收支 經常帳(current account, CA)
所記載的交易包括進出口、勞務收支、所得收支與經常移轉(current transfer) 商品出口、勞務收入、所得收入與經常移轉收入記為正號(貸方);商品進口、勞務支出、所得支出與經常移轉支出記為負號(借方)

54 22.2 國際收支 經常帳 經常帳若為貸餘,謂之經常帳順差(CA surplus)或經常帳盈餘
經常帳若為借餘,謂之經常帳逆差(CA deficit)或經常帳赤字

55 22.2 國際收支 資本帳(capital account)
記載官方與民間資本移轉(capital transfers)與獲得或處分非生產性(nonproduced)、非金融性(nonfinancial)資產的交易

56 22.2 國際收支 資本帳記錄的包括 金融帳(financial account)
當期「資本財」的移轉 不具生產性或非金融性資產的買賣 金融帳(financial account) 根據投資種類與功能分為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準備資產

57 22.2 國際收支 金融帳 資本流出(capital outflow) 本國人購買外國公司股票、外國政府公債、外國房地產等,一般稱資本流出
資本流入(capital inflow) 外國人購買本國的資產,一般稱資本流入

58 22.2 國際收支 金融帳根據投資的種類或功能區分為 直接投資 指直接購買外國公司或到國外設立分公司等投資行為 證券投資
指國人(外國人)投資外國(本國)股市,或購買外國(本國)證券、票券、公債等

59 22.2 國際收支 金融帳根據投資的種類或功能區分為 其他投資 包括貿易信用、借款、現金或存款及其他資產等項

60 22.2 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簡表

61 22.2 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簡表

62 22.4 匯兌制度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會針對目前世界各國匯率制度的分類,主要匯率制度區分為 爬行釘住
依據經濟環境或相關數量指標,如通貨膨脹等之變化,定期地以固定、預先宣布之幅度進行匯率之調整

63 22.4 匯兌制度 爬行區間浮動 依實際狀況訂出一中心匯率價位,並維持實際匯率在一定區間內波動 管理浮動
由貨幣主管當局以無預警宣布方式於外匯市場上進行主動干預,決定匯率價位

64 22.4 匯兌制度 自由浮動匯率 匯率主要是由市場加以決定 無法定貨幣之匯率機制
以他國貨幣做為本國之流通通貨,或該國以所屬貨幣同盟(monetary union)之通貨做為法定貨幣

65 22.4 匯兌制度 貨幣發行局制度 透過立法方式將本國貨幣與特定外國貨幣間維持一定的固定價位,同時本國貨幣的發行完全以此特定外國通貨做為發行備,此又稱為聯繫匯率制度

66 22.4 匯兌制度 傳統釘住匯率機制 匯率以固定方式釘住一主要通貨或一籃通貨 匯率目標區 匯價在當局所決定之中心匯率上下區間進行變化

67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顯示匯率的方式 直接標價法(direct quotes)
外國幣以本國幣表示的價值,即1單位外國幣可兌換若干單位本國幣 間接標價法(indirect quotes) 本國幣以外國幣表示的價值,即1單位本國幣可兌換若干單位外國幣

68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升值與貶值 當外匯市場(foreign exchange market)的外國貨幣出現超額供給時,其價值會下降,相對地本國貨幣價值將會上升。換言之,當外國幣貶值(depreciation)時,本國幣將相對地的升值(appreciation)

69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匯率決定理論 匯率流量分析之架構
流量分析模型認為即期匯率水準乃是經由外匯市場對於外匯的供給與需求雙方所共同決定

70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台灣對於美元的需求曲線
由台灣的觀點來看,美元為本國(台灣)購買外國(美國)商品所需使用的外國貨幣,為以新台幣表示的美元價格(NT/$)

71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外匯市場與匯率決定

72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外匯需求增加

73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外匯供給增加

74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從開放體系國民所得恆等式中,當國家儲蓄發生赤字時,資本淨流入會導致外匯供給增加,新台幣升值
台灣取消外國專業投資機構制度(QFII)之投資限制,會吸引外資流入,導致外匯市場外匯供給增加,造成匯率下降,新台幣升值

75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敘述匯率與兩國物價間的一種關係,貨幣購買力為物價的倒數,物價愈高貨幣購買力愈低。以相同貨幣表示時,兩國物價應該相等,亦即兩國的貨幣購買力也會相等

76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單價法則(Law of One Price) 在無任何交易成本下,一種商品在兩地的售價應該完全相同
由於套利(arbitrage)(套取價差)的行為,若商品可以自由移動,且運輸不需任何成本的話,兩地的物價水準應該相同

77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購買力平價分為: 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均衡匯率應由兩國貨幣購買力的比較來決定

78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絕對購買力平價 e = Pd / Pf

79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相對購買力平價(compar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均衡匯率應隨著兩國物價水準的變動率而調整

80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相對購買力平價 et 表示 t 期時的匯率,e0 表示基期的均衡匯率,P 表示物價水準,下標d、f,表示本國、外國;而上標 0 表示基期,t 表示 t計算期

81 大麥克指數測口袋的「麥克」 核心概念 購買力平價 時間讀解

82 22.5 外匯市場與均衡匯率 利率平價(interest parity) 以國內外利率差距調整貨幣相對交換比率之匯率的方式,即是利率平價
資金因本國利率高於外國利率,熱錢流入本國購買債券,在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增加,造成外國貨幣匯率下跌,本國貨幣就會升值

83 禿子跟著月亮走 核心概念 匯率聯動 國際貿易 時間讀解


Download ppt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描述貿易發生的原因 瞭解貿易型態與理論模型 解釋比較利益原則與一國參與貿易所能得到的利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