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完形心理學之格式塔學派Gestalt theorie
組員:李冠興 李啟銘 粘婉菁
2
完形心理學的含義 完形心理學,又稱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這個字 源自德文,它有兩種涵義:
一是指形狀(shape)或形式(form)的意思,也 就是指物體的性質;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 體和它具有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徵。 Gestalt如果用在心理學上,它則代表所謂「整體」 (the whole)的概念。
3
何謂形式 1.是物質的結構。 2.是支配和構造簡單性質的那些絕對現實的規律 和規定性。 3.是物體性質的內在基礎和根據
4.是物質內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質的力量。
4
完形主義的根本要義 部份之總和不等於整體,因此整體不能分割;整體是由各部份所決定。反之,各部份也由整體所決定。整体完全不同於它的部份之和,不只是大於它的部份之和,而是比其部份之和更重要。
5
Gestalt Psychology 完形觀念推論
我們可以閱讀書籍和圖像來加以說明,人們在閱讀一段英文寫成的文章時,看到的是一個個由26個字母組成的單字,再由每一個單字 彼此間的相對關係與文法結構,串接成一個可以被他人了解完整的文字意義,而非一連串各自獨立的長短符號與間隔。 Gestalt Psychology
6
人類在進行認知行為時,會自動將形狀中缺失的部份填滿,進而認識此形狀的觀點。觀賞者並不是逐一看到各個元素,再把它們組成整體的,而是直接看到整體,一個完形。 所以只有在特別留意的情況下,才會意識到分立的元素。因此我們會從上圖四個點看出一個正方形;從中間的眾多水平線看出一個三角形;從右邊的五個弧形看出一個圓形。
7
完形觀念推論 人們在欣賞一幅圖畫或一張攝影作品時,畫面裡的每一個部份形成了各自獨立之視覺元素,如果想讓觀者留下深刻的視覺認知,元素與元素之間必須彼此產生某種形式之關連。人類的認知系統,如何把原本各自獨立的局部訊息串聯整合成一個整體概念。
8
完形觀念 完形心理學從現象學的理論出發,主要以「直接經驗」或「現象經驗」做為其研究對象,具體而言就是指意識組織結構和整體的行為。完形心理學反對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排斥事物的對象和意義而只強調感覺元素的內省分析法 ,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派(Behaviorism)那種排斥意識和直接經驗而只強調對「刺激與反應」的觀察方法。 完形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個體對整個刺激情境所做整體性的反應,而非向部分刺激去做分解式的反應。 比如音樂、美術不能用拆開的方式去欣賞。
9
完形心理學領域 Gestalt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實際它卻超越整個感覺領域。其形式或形狀上的意義已退居次要地位。廣義地說,完形心理學家是用Gestalt這個術語,來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它對於人類視覺「場」之形成與視覺上「整體性」(wholeness)之問題,有很大的貢獻。
10
Gestalt Law(完形法則) 「圖與地」之概念,「相似性」、「對稱性」、「連續性」、「封閉性」、「共同命運」及「異質同形」等法則。
完形心理學派研究歸納的視覺規律: 「圖與地」之概念,「相似性」、「對稱性」、「連續性」、「封閉性」、「共同命運」及「異質同形」等法則。 此規律可幫助我們,闢建一條能夠穿透點線面及空間重重繁瑣之造形、色彩、圖案、質感、動作等罣礙,進而通往形成視覺認知的道路。
11
完形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 完形心理學派最初創於德國,後期至美國發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
魏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 柯勒 (Wolfgang Kohler,1887~1967) 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12
魏泰默 完形心理學的創始人。首先從事似動現象 (apparent movement)的實驗,揭櫫了完形主義的根本要義。對於「創造性思維」(productive thinking)無論是在心理學對於思維的觀點上,或是在教育實踐的啟發上,都是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柯勒 以小雞視覺辨別實驗為驗證完形心理學提供實驗的依據;並且以黑猩猩為對象,進行著名的實驗研究,研究頓悟學習,將完形心理學系統化。 考夫卡 將完形理論貫徹到發展心理學的體系中,擴展了完形主義理論的研究範疇。
13
完形學派主要貢獻 1. 完形學派的整體觀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完形心理學堅持心理的整體觀,認為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是一個完形,都是一個被分離的整體。在他們 看來,部份相加不等於整體,整體不等於部份之總和。 2. 對於人類知覺現象與學習理論的研究---- 完形學派提出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稱之為:「完形組織法則」(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這些法則迄今仍為說明人類知覺運作的重要依據。
14
完形心理學爭議處 1.是完形心理學家多注重現象經驗,提出的許多說法:如「格式塔」(gestalt)的概念、場域論、心理環境、等均非客觀存在的經驗環境,而是一種現象性的描述,並且以此解釋許多心理現象,這樣的觀點有著唯心論以及先驗論的傾向。 2.是完形心理學者所從事的實驗,由於在方法上乃是從現象學的基礎出發,較為重視質的研究,並不十分強調精準的量化研究。
15
人臉與陰影
16
印地安人還是愛斯基摩人?
17
一個老人 or 三個女人在洗澡
18
只要仔細觀察,便可看出上圖形均為小小扇形的集合體,但大家還是會將它們辨識為"圓形"
19
完形心理學的法則 圖形--背景法則 接近法則(the principle of proximity)
相似法則(the principle of similarity) 閉合法則(the principle of closure) 連續法則(the principle of continuation) 對稱法則
20
1.圖形-背景法則 在一個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域內,有些刺激突出,容易被察覺;而其他刺激則退居於次要地位形成背景。例如:色盲表。
21
2.接近法則(the principle of proximity)
空間或時間彼此接近的刺激,容易被視為整體。例如:桌子上散置很多筷子,其中兩支較為接近者,傾向於看作為一雙。以下圖為例,圖a容易被認為是5條橫線,圖b則被認為是5條直線。
22
3.相似法則(the principle of similarity)
互相類似的個體刺激,容易被看成一個整體,例如,顏色、大小相近的圖形。參考下圖:
23
4.閉合法則(the principle of closure)
刺激的特徵傾向於聚合成形時,即使其間有斷缺處,也傾向於當做閉合而完整的整體。例如,畫一留有缺口的圓圈,看的人往往忽略其缺口而仍視為封閉的圓圈。以下圖為例,中間的形狀雖然殘缺不全,但依然可以察覺其為一個正方形: 黑色圓形是牆上的洞→錯覺輪廓消失
24
5.連續法則:(the principle of continuation)
刺激中能彼此連續成為圖形者,即使其間無連續關係,人們也傾向於組合在一起看作於整體。參考下圖:
25
6.對稱法則 在若干刺激中,對稱的刺激常會被視為一個整體。如下圖, 圖a的8個點會被視為一個整體;圖b的8個點,因為4個彼此對稱,容易被視為兩個整體。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