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制度宗教與個人宗教 劉見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制度宗教與個人宗教 劉見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制度宗教與個人宗教 劉見成

2 宗教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要旨、基礎和深層。 Paul Tillich
精神在天性上就是宗教的。 C. G. Jung 宗教是人性尋求上帝的反應。 A. N. Whitehead 宗教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要旨、基礎和深層。 Paul Tillich

3 一.尋找上帝 ─托爾斯泰的生命危機

4

5

6 托爾斯泰的生命危機 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在他近五十歲時發生重大的生命危機。
弔詭的是,這種生命停頓的感覺卻是發生在托爾斯泰美滿幸福的人生時期。 這種感覺越來越頻繁地出現,越來越強烈地要求回應,托爾斯泰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不是偶發的不舒服,而是某種非常重要的現象,是生活中最重要最深刻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便不可能活下去 。 生命意義的問題→尋找上帝

7 二.威廉‧詹姆斯的宗教哲學

8

9 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1842-1910 。 1864進哈佛醫學院學醫 1872擔任哈佛大學生理學講師
1875第一次講授心理學 1885任哲學教授 1890《心理學原理》 出版 至英國愛丁堡大學但任基佛講座 1902《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之探究》 出版 1907《實用主義》出版;自哈佛大學退休

10 基本觀點 「宗教」是一集合名詞,它並沒有唯一的本質,而是同時存在許多不同的特徵。 制度性的宗教↔個人的宗教 一手的宗教生活↔二手的宗教生活
皈依 聖徒性 神秘主義

11 三.個人的宗教 ─人性中的宗教關懷

12 人的宗教本性 宗教乃人類之本性。 人不只是智人(homo sapiens)還是宗教人(homo religiosus)。
詹姆斯對宗教的界定 : 一種對於不可見的秩序(unseen order),以及人的至善(supreme good)就在於將自身與此秩序調整至和諧狀態的信仰。這種信仰與調整是在我們靈魂內的宗教態度(the religious attitude in the soul)。

13 制度宗教與個人宗教 對制度的宗教而言,崇拜與犧牲、界定神性之步驟、神學、儀式與教會組織都是其構成要素。若將宗教限定於此,則宗教成了外在的藝術,一種贏得上帝眷顧之藝術(the art of winning the favor of the God)。 個人的宗教則關心人的內在性情,諸如人的良心、美德、無助感與不完善性等。在此面向上,教會組織、牧師、聖禮以及其他的中介者都居於次要的地位。這是人與其神聖者之間心對心、靈魂對靈魂的直接關係。 個人的宗教比制度的宗教更為基本

14 個人宗教之定義 個體在其孤獨中,當其領會到自身處於與神聖者之關係時的情感、行動與經驗。
the feelings, acts, and experiences of individual men in their solitude, so far as they apprehend themselves to stand in relation to whatever they may consider the divine.

15 神聖者 「神聖者」(the divine)是人類宗教經驗中信仰的對象,是「原初的實在」(a primal reality) ,是「更高的力量」(the higher power)是「不可見者」(the unseen),它決定著某種「不可見的秩序」,對此不可見秩序之信仰就是一個人的宗教信仰,而個體將自身與此秩序調整至和諧狀態就是「至善」(supreme good),這是人生最終的目的,也就是生命意義之所在。

16 皈依 宗教的本質在於個人內心深切的體驗,這也就是「個人宗教」的實質內涵。
真正的宗教即存在於人與上帝此一更高力量的交流之間,一個虔誠的宗教人熱切地將自我交付給這個力量,是詹姆斯所謂的「皈依」(conversion) 。 這種對更高力量的自我交付(self-surrender)總是被視為宗教生活中最為關鍵的轉捩點 。此種自我的交付,使人超越了自己的軟弱無助,也讓人在憂苦煩勞之中帶來內在的平安與寧靜。

17 皈依 人需要自我交付這一事實,神學用「人的絕境是神的機會」來表達 。
皈依的結果為皈依者帶來一種人生態度的改變,在此過程中,人的內在心態轉到一個與過去全然不同的平衡點,從此活在一個新的能量核心 ,用詹姆斯的話說就是:「原來處於邊緣地位的宗教觀念,現在佔據了核心的位置,而且宗教的目標變成其能量的習慣中心。」

18 聖徒性 宗教經驗在一個人性格上成熟的結果,詹姆斯稱之為「聖徒性」(saintliness)。
這是遍在所有宗教之中的特性,它具有四項基本的特徵 。

19 聖徒性的四項基本特徵 一種更寬闊的生命之感,超越塵世微末的私利;確信存在著一種理想力量,他不僅是理智的,似乎也是可感的。
覺得理想的力量與我們自己的生活是連續的,親密無間,並心甘情願受此理想力量的支配。 極度的興奮與自由之感,好像約束自我的界線消融了。 關注非自我的要求,情緒中心轉向愛與和諧,轉向肯定的「是!是!」遠離否定的「不!」

20 祈禱 宗教的實質既存在於個人自覺他與一個和他有關且更高的力量之間的交流,祈禱便成了宗教的靈魂與核心。 詹姆斯區別了兩種不同的祈禱:
─祈求式的祈禱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身體健康、金榜題名、升 官發財之類的請求。 ─感通式的祈禱 →指個人與更高神聖力量的一種內在感應或對話,正是 這種感通的祈禱構成宗教的靈魂與核心。

21 四.神秘主義 ─個人宗教的根基與中心

22 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mysticism)與「神秘的」(mystical)這些詞經常是在貶斥的意義上被使用,用以指責我們視為模糊不清、浩瀚無邊、濫情且缺乏事實或邏輯根據的事務。 個人的宗教經驗卻是以神秘的意識狀態(mystical states of consciousness)為其根基與中心。

23 神秘經驗之四項特性 不可言傳性(Ineffability) 可知性(Noetic quality) 暫時性(Transiency)
被動性(Passivity)

24 神秘經驗之實在性 宗教的實質在於個人內心的體驗,體驗到神聖更高力量的存在,這種宗教體驗不同於日常經驗,亦超越理性意識,儘管它不可言傳,卻是實實在在的經驗,就像感官知覺經驗一樣的實在。

25 神秘經驗之實在性 關於宗教對象的實在感,也就是在人的意識中「有某種東西在那裡」(something there)的感受,詹姆斯強調,他從來不是以視覺、聽覺、觸覺或是任何平常知覺的方式被感知到。但是,對有這種實在感受的人而言,它們與任何一種直接的感官經驗一樣真實可靠,也比那些僅僅透過理性推論的邏輯關係所得到的結果更令人信服。「那是一種對於真理的知覺,一種對於某種實在的揭露。」 (VRE)

26 神秘經驗之實在性 日常的覺醒意識,即我們所謂的理性意識,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在其周圍還存在許多全然不同形式的意識狀態,彼此之間僅以一層薄幕相隔開。我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察覺它們的存在,但若有必要的刺激,它們將一觸即發,完全呈現,表現為某種確定的心理狀態,也許某處正是其應用與適用的範圍。任何關於宇宙整體的論述,若忽略這些形式的意識狀態,是不會有什麼結論的。 (VRE)

27 神秘經驗之實在性 在宗教之中,我們人性的某一部分通常是與意識界外或閾外意識領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它也是孕育宗教的源泉………對深入宗教生活的人而言,通向此區域的門似乎是異常寬敞地打開著-這就是我的結論。無論如何,使他們進入此門的經驗,在塑造宗教歷史方面,始終發揮著重要影響。(VRE)

28 神秘經驗對生命之影響 當我們由日常意識進入神秘的意識狀態,這不僅僅是進入更寬廣的意識領域,從而擴大了我們生命的範圍,更是進入了一種從騷動到安寧的幸福狀態,人們生命中的不安經由與更高力量的交流而得到解救,從而獲得一種宗教上的平安 。 神秘經驗,指出了甚至非神秘經驗者都會傾向的宗教情懷。它門訴說著至高的理想、訴說廣大、訴說合一、訴說安全,也訴說平靜。(VRE)

29 詹姆斯的宗教哲學 一般將詹姆斯的宗教思想稱為「實用主義的宗教觀」並不恰當,這只說了故事的其中一半。
正確的稱呼應該是「超自然的實用主義」(supernatural pragmatism),或者用詹姆斯自己的說法:「實用主義的有神論」(the pragmatistic type of theism) 。

30 五.尋著上帝 ─生命意義的安立

31 尋找上帝 托爾斯泰五十歲時的生命危機驅迫他去尋找上帝,但是它所要尋找的上帝並非是存在於人們理性中的上帝概念(哲學家的上帝),也不是他從小就受洗之東正教中所崇拜的上帝(教堂中的上帝),而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尋找上帝乃是人性中宗教關懷的具體展現,那是人性中一種深層的靈性需求。

32 人性中的靈性需求 R. Assagioli (1888-1974)
在前兩類(生理上及心理上的)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令人不解的是,它會引發某種無聊、倦怠、空虛及無意義感,它會令人不知不覺地開始尋求「其他某種東西」,另有它求。我們常見到許多人在世界中已得到相當大的成就及滿足後,反而愈來愈焦躁不安,開始有叛逆思想或是憂鬱沮喪………大部分的時刻都在潛藏狀態的高層境界遲早會要求實現,它要人接納它並活出它來,這是人的無奈也是人的榮耀。 (The Act of Will)

33 靈性危機 托爾斯泰在他幸福美滿的人生時期所發生的生命停頓的強烈感受,無疑就是這種「別有它求」浮現所引發的靈性危機(spiritual crisis)。 詹姆斯則稱之為「思辯性的憂鬱」(speculative melancholy),那是受挫的宗教需求所引發的病態顫慄(the sick shudder of the frustrated religious demand)。

34 尋著上帝 靈性需求乃是人性中相當根本而重要的一部分,就像生理與心理的需求一樣真實,也同樣要求滿足。
當此需求出現時,壓抑或者忽視都是不健康的態度,此一需求若無法得到滿足,將導致像托爾斯泰那樣感到生命停頓的存在虛無感,也就是詹姆斯所謂人生不對勁的某種不安。

35 尋著上帝 靈性需求的滿足則會給人帶來生命意義的安立,這讓我們覺得生命是值得活的,不至於在死亡到來之時方悔虛度年華,一生白活,也就是對生命不安的解救,這就是托爾斯泰在尋著上帝之後的生命狀態。

36 結語 在我們身上有某種深刻的東西,他告訴我們,事物中有一種我們應予忠誠的精神(There is a Spirit in things to which we owe allegiance.) ,為此之故,我們必須保持嚴肅的心態(the serious mood)。 Is Life Worth Living?

37 結語 宗教是人性中的靈性需求,那是我們必須以嚴肅心態認真對待的事。每個人都必須嚴肅而認真地作出自己的選擇,做出什麼選擇當然是我們的意志自由,但不要忘了詹姆斯教授的提醒: 相信,則你將是對的,因為你將拯救了自己; 懷疑,則你將還是對的,因為你將滅亡。 唯一的差別在於:相信對你大大有利。


Download ppt "制度宗教與個人宗教 劉見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