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离散序列与基本运算 5.2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离散序列与基本运算 5.2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离散序列与基本运算 5.2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第五章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离散序列与基本运算 5.2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5.3 离散时间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5.4 离散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5.5 离散序列卷积(和) 5.6 离散时间系统的完全响应与系统特性

2 5.1 离散序列与基本运算 5.1.1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的描述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的描述 离散信号可以从模拟信号中采样得到,样值用f(n)表示(表示在离散时间点nT上的样值)。 也可以由离散信号或由系统内部产生,在处理过程中只要知道样值的先后顺序即可,所以可以用序列来表示离散的时间信号, 它们的一般项为f(n)。  f={f(n)} ∞<n<∞  ={…, f(-2), f(-1), f(0), f(1), f(2), …} (5.1-1)  为简便起见, 常用一般项f(n)表示序列,称为序列f(n)。

3 例5.1-1 解 小箭头表示n=0时所对应的样值。

4 图 例5.1-1的波形

5 常用典型序列 1. 单位脉冲序列 单位脉冲序列也称单位样值序列,用δ(n)表示,定义为 (5.1-2) 单位脉冲序列δ(n)如图5.1-2所示。

6 图 单位脉冲序列

7 δ(n)=u(n)-u(n-1) 2. 单位阶跃序列 单位阶跃序列用u(n)表示,定义为 (5.1-3)
(5.1-4) 亦可用u(n)表示δ(n),即 δ(n)=u(n)-u(n-1) (5.1-5)

8 图 单位阶跃序列

9 3. 单位矩形序列 单位矩形序列用RN(n)表示,定义为 亦可用δ(n)、u(n)表示RN(n), 即

10 图 单位矩形序列

11 图 斜变序列

12 4. 斜变序列 斜变序列是包络为线性变化的序列,表示式为 如图5.1-5所示。

13 5. 实指数序列 图 实指数序列的四种波形

14 x(n)=xa(nT)=sinnω0T=sinnθ0
6. 正弦型序列 正弦型序列是包络为正、余弦变化的序列。  如sinnθ0, cosnθ0,若θ0=π/5, ,即每10点重复一次正、余弦变化,如图5.1-7所示。 正弦型序列一般表示为 x(n)=A cos(nθ0+φn) 对模拟正弦型信号采样可以得到正弦型序列。 如 xa(t)=sinω0t x(n)=xa(nT)=sinnω0T=sinnθ0

15 其中, θ0=ω0T是数字域频率,T为采样周期。 
数字域频率相当于模拟域频率对采样频率取归一化值, 即

16 7. 复指数序列 其中,|x(n)|=eσn, arg∠x(n)=nθ0。

17 *8. 周期序列 则 为周期序列,周期为N点。 对模拟周期信号采样得到的序列,未必是周期序列。例如模拟正弦型采样信号一般表示为 式中, fs为采样频率,f0为模拟周期信号频率。

18 可由以下条件判断x(n)是否为周期序列:
(1) N为整数,则x(n)是周期序列,周期为N。  例如sinnθ0,若θ0=π/5, 如图5.1-7所示。 (2) L、N为整数,则x(n)是周期序列,周期为N=SL。例如sinnθ0,若θ0=8π/3,N=3,如图5.1-8所示。  (3) 为无理数,则x(n)=A cos(nθ0+φn)不是周期序列。 例如sinnθ0,若θ0=1/4,2π/θ0=π/2为无理数,将n=0 , 1 , 2 , 3 , 4 , 5 , …分别代入sinnθ0,得到[ …], 是非周期序列。↑

19 图 正弦型序列

20 图 sin(8nπ/3)

21 9. 任意序列 单位取样脉冲表示为 任意序列可以用单位取样脉冲序列的加权和表示为 (5.1-6) 式中, …、x(-1) , x(0) , x(1)、…为加权系数。

22 10. 序列的能量 (5.1-7)

23 5.1.3序列的运算 1. 相加 z(n)=x(n)+y(n) (5.1-8)  z(n)是两个序列x(n)、y(n)对应项相加形成的序列。  2. 相乘 z(n)=x(n)·y(n) (5.1-9) z(n)是两个序列x(n)、y(n)对应项相乘形成的序列。  标量相乘  z(n)=ax(n) (5.1-10) z(n)是x(n)每项乘以常数a形成的序列。 

24 3. 时移(时延、 移序、 移位、 位移) m>0
{z(n)}={x(n-m)} (5.1-11) z(n)是原序列{x(n)}每项右移m位形成的序列。  {z(n)}={x(n+m)} (5.1-12) z(n)是原序列{x(n)}每项左移m位形成的序列。  如图5.1-9所示x(n)、x(n-1)、x(n+1)。

25 图 序列的移序

26 y(n)=x(n)+2x(n)x(n-2)=[0.5 1.5 2 -2]
例 已知x(n)=[ ], 求y(n)=x(n)+2x(n)x(n-2) ↑ 解 x(n-2)=[ ] y(n)=x(n)+2x(n)x(n-2)=[ ]

27 4. 折叠及其位移 {y(n)}={x(-n)} (5.1-13) 是以纵轴为对称轴翻转180°形成的序列。  折叠位移序列 {z(n)}={x(-n±m)} (5.1-14) z(n)是由{x(-n)}向右或向左移m位形成的序列。  折叠序列与折叠位移序列如图5.1-10所示。

28 图 序列的折叠位移

29 5. 尺度变换 y(n)=x(mn),这是x(n)序列每隔m点取一点形成的,即时间轴n压缩了m倍。例如m=2时, 如图5.1-11所示。 图 序列的压缩

30 y(n)=x(n/m),这是x(n)序列每一点加m-1个零值点形成的, 即时间轴n扩展了m倍。例如m=2时,如图5.1-12所示。
图 序列的扩展

31 5.2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离散时间系统的作用是将输入序列转变为输出序列,系统的功能是完成将输入x(n)转变为输出y(n)的运算,记为 y(n)=T[x(n)] (5.2-1) 离散时间系统的作用如图5.2-1所示。

32 图 离散时间系统的作用示意图

33 LTI离散系统 图 系统的线性

34 图 系统的非时变性

35 例 判断下列系统是否为线性系统。 (1) y(n)=T[x(n)]=ax(n)+b; (2) 解 (1)  T[x1(n)]=ax1(n)+b=y1(n)  T[x2(n)]=ax2(n)+b=y2(n)  T[ x1(n) +x2(n)]=a[x1(n)+x2(n)]+b =ax1(n)+ax2(n)+b ≠y1(n)+y2(n) 所以是非线性系统。

36 (2) 所以是线性系统。

37 例5.2-2 判断下列系统是否为线性非时变系统。
(1) y(n)=T[x(n)]=ax(n)+b;  (2) y(n)=T[x(n)]=nx(n)。  解 (1) T[x(n-n0)]=ax(n-n0)+b=y(n-n0),是非时变系统;  (2) T[x(n-n0)]=nx(n-n0)≠y(n-n0)=(n-n0)y(n-n0),是时变系统。

38 LTI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  LTI离散系统的基本运算有延时(移序)、乘法、 加法, 基本运算可以由基本运算单元实现, 由基本运算单元可以构成LTI离散系统。  1. LTI离散系统基本运算单元的框图及流图表示 (1) 延时器的框图及流图如图5.2-4所示。 图 延时器框图及流图表示

39 (2) 加法器的框图及流图如图5.2-5所示。 图 延时器框图及流图表示

40 (3) 乘法器的框图及流图如图5.2-6所示。 图 乘法器框图及流图表示

41 2. LTI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 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是由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的, 而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是由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的。在差分方程中构成方程的各项包含有未知离散变量的y(n),以及y(n+1),y(n+2), …, y(n-1), y(n-2), …。 下面举例说明系统差分方程的建立。 例5.2-3系统方框如图5.2-7所示, 写出其差分方程。 解 y(n)=ay(n-1)+x(n) 或 y(n)-ay(n-1)=x(n) (5.2-2)  

42 式(5.2-2)左边由未知序列y(n)及其移位序列y(n-1)构成, 因为仅差一个移位序列, 所以是一阶差分方程。若还包括未知序列的移位项y(n-2), …, y(n-N), 则构成N阶差分方程。 
未知(待求)序列变量序号最高与最低值之差是差分方程阶数; 各未知序列序号以递减方式给出y(n)、y(n-1)、y(n-2)、…:、y(n-N),称为后向形式差分方程。一般因果系统用后向形式比较方便。 各未知序列序号以递增方式给出y(n)、y(n+1)、y(n+2)、…、 y(n+N),称为前向形式差分方程。在状态变量分析中习惯用前向形式。

43 图 例5.2-3离散时间系统

44 例 系统方框如图5.2-8所示, 写出其差分方程。 (5.2-3) 这是一阶前向差分方程, 与后向差分方程形式相比较,仅是输出信号的输出端不同。前者是从延时器的输入端取出,后者是从延时器的输出端取出。  当系统的阶数不高,并且激励不复杂时,用迭代(递推)法我们可以求解差分方程。

45 图 例5.2-离散时间系统

46 例5.2-5 已知y(n)=ay(n-1)+x(n),且y(n)=0,n<0,x(n)=δ(n),
最后

47 3.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 例5.2-6 电路如图5.2-9所示,已知边界条件v(0)=E,v(N)=0, 求第n个节点电压v(n)的差分方程。  解 与任意节点v(n-1)关联的电路如图 所示,由此对任意节点v(n-1)可写出节点方程为 整理得到  v(n-2)=3v(n-1)-v(n) v(n)-3v(n-1)+v(n-2)=0 或 v(n+2)-3v(n+1)+v(n)=0

48 N阶LTI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常系数N阶线性差分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
(5.2-4)

49 图 例5.2-6离散时间系统

50 图 例5.2-6任意节点电路

51 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一般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有下列四种: (1) 递推(迭代)法 此法直观简便, 但往往不易得到一般项的解析式(闭式或封闭解答), 它一般为数值解, 如例5.2-5。 (2) 时域法 与连续系统的时域法相同,分别求解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完全响应为二者之和。 其中零输入响应是齐次差分方程的解,零状态响应可由卷积的方法求得, 这也是本章的重点。 

52 (3) 时域经典法 与微分方程求解相同,分别求差分方程的通解(齐次解)与特解, 二者之和为完全解,再代入边界条件后确定完全解的待定系数。  (4) 变域法 与连续系统中用拉氏变换相似,离散系统可利用Z变换求解响应,优点是可简化求解过程。

53 5.3 离散时间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y(n)-ay(n-1)=0 5.3.1 一阶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一阶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一阶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齐次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5.3-1) 将差分方程改写为 y(n)-ay(n-1)=0

54 用递推(迭代)法,y(n)仅与前一时刻y(n-1)有关,以y(0)为起点:
(5.3-2)

55 由式(5.3-2)可见,y(n)是一个公比为a的几何级数,其中C取决于初始条件y(0),这是式(5.3-1)一阶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利用递推(迭代)法的结果,我们可以直接写出一阶差分方程解的一般形式。因为一阶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为 α-a=0 (5.3-3) 由特征方程解出其特征根 α=a 与齐次微分方程相似,得到特征根a后,就得到一阶差分方程齐次解的一般模式为C(a)n,其中C由初始条件y(0)决定。

56 5.3.2 N阶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有了一阶齐次差分方程解的一般方法, 将其推广至N阶齐次差分方程, 我们有 (5.3-4) N阶齐次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 (5.3-5)

57 (1) 当特征根均为单根时,特征方程可以分解为
(5.3-6) 利用一阶齐次差分方程解的一般形式, 可类推得

58 N阶线性齐次差分方程的解是这N个线性无关解的线性组合,即
(5.3-7) 式中,C1、C2、…、Cn由y(0)、y(1)、…、y(N-1)N个边界条件确定。 (5.3-8)

59 写为矩阵形式 (5.3-9) (5.3-10) 其系数解为 (5.3-11)

60 (2) 当特征方程中α1是m阶重根时,其特征方程为
(5.3-12) 式中, (α-α1)m对应的解为(C1+C2n+…+Cmnm-1)α1n,此时零输入解的模式为 (5.3-13) 式中, C1、C2、…、CN由y(0)、y(1)、 …、 y(N-1) N个边界条件确定。

61 例 已知某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 y(n)+6y(n-1)+12y(n-2)+8y(n-3)=0 且y(0)=0,y(1)=-2,y(2)=2,求零输入响应y(n)。  解 这是三阶差分方程,其特征方程为 α3+6α2+12α+8=0 (α+2)3=0,α=-2是三重根,y(n)的模式为 y(n)=(C1+C2n+C3n2)(-2)n

62 代入边界条件 整理: 解出 最后得到

63 (3) 特征方程有复根 与连续时间系统类似,对实系数的特征方程,若有复根必为共轭成对出现,形成振荡(增、减、 等幅)序列。一般共轭复根既可当单根处理, 最后整理成实序列, 亦可看作整体因子。
因为 所以解的一般形式为 (5.3-14) 代入初始条件可以计算系数A、B。

64 y(n)-2y(n-1)+2y(n-2)-2y(n-3)+y(n-4)=0
例5.3-2 已知某系统差分方程 y(n)-2y(n-1)+2y(n-2)-2y(n-3)+y(n-4)=0 且y(1)=1,y(2)=0,y(3)=1,y(5)=1,求y(n)。  解 这是四阶差分方程,其特征方程为 α4-2α3+2α2-2α+1=0 (α-1)2(α+1)2=0 特征根 α1=1 (二阶), α3=j, α4=-j

65 y(n)=(C1+C2n)(1)n+C3jn+C4(-j)n
方法一: y(n)=(C1+C2n)(1)n+C3jn+C4(-j)n 代入边界条件 y(1)=C1+C2+jC3-jC4=1 (A) y(2)=C1+2C2-C3-C4=0 (B) y(3)=C1+3C2-jC3+jC4=1 (C) y(5)=C1+5C2+jC3-jC4=1 (D) 由式(A)-式(D)得 -4C2=0, C2=0 由式(A)+式(C)得 2C1=2, C1=1

66 代入式(C),得C3=C4。由式(B)解出

67 方法二: (A′) (B′) (C′) (D′)

68 2B=0, B=0 由式(D′)-式(A′)得 由式(D′)-式(C′)得
分别代入式(A′)、 式(B′), 解出C1=1, A=1,则 由此例可见,N阶差分方程的N个边界条件可以不顺序给出。

69 5.4 离散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5.4.1 离散系统的转移(传输)算子
5.4 离散时间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离散系统的转移(传输)算子 类似连续时间系统的微分算子,离散系统也可用移序算子表示。 由此可得到差分方程的移序算子方程,由算子方程的基本形式可得出对应的转移算子H(E)。  移序(离散)算子定义: (1) 超前算子E  f(n+1)=Ef(n)  f(n+m)=Emf(n) (5.4-1)

70 (2) 滞后算子 (5.4-2) 于是有

71 y(n+N)+aN-1y(n+N-1)+…+a1y(n-1)+a0y(n) 
N阶前向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y(n+N)+aN-1y(n+N-1)+…+a1y(n-1)+a0y(n)  =bMx(n+M)+bM-1x(n+M-1)+…+b1x(n+1)+b0x(n)

72 用算子表示 可以改写为 (5.4-4) 定义转移(传输)算子 (5.4-5)

73 图 简单非因果离散时间系统

74 单位脉冲响应h(n) 1. 迭代法 例5.4-1 已知某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利用迭代法求h(n)。

75 一般项:

76 当系统的阶数较高时,用迭代法不容易得到h(n)的一般项表示式,可以把δ(n)等效为起始条件,将问题转化为求解齐次方程(零输入)的解。 这种方法称为转移(传输)算子法。

77 2. 转移算子法 已知N阶系统的传输算子为 设H(E)的分母多项式D(E)均为单根,即

78 将H(E)部分分式展开, 有 (5.4-6) (5.4-7) 式(5.4-7)中任一子系统的传输算子为  (5.4-8)

79 hi(0)-αihi(-1)=Aiδ(-1)=0
由此得到任一子系统差分方程,并对其中任一子系统的传输算子求hi(n) (5.4-9) (5.4-10) 将式(5.4-10)的激励等效为初始条件,把问题转化为求解齐次方程(零输入)的解。由于因果系统的hi(-1)=0,令n=-1, 代入式(5.4-10), 得 hi(0)-αihi(-1)=Aiδ(-1)=0 解出h(0)=0。

80 hi(1)-αihi(0)=Aiδ(n)=1 再令n=0,代入式(5.4-10)得 解出hi(1)=Ai,即为等效的初始条件。
因为齐次方程解的形式为 ,代入等效边界条件hi(1)=Cαi=Ai,解出 ,由此得出hi(n)的一般形式为 (5.4-11)

81 代入式(5.4-7),h(n)的一般形式为 (5.4-12) 若将H(E)展开为 (5.4-13) (5.4-14)

82 对应的hi(n)为 将式(5.4-12)代入上式, 代入式(5.4-7),h(n)的一般形式为 (5.4-15)

83 (E2-5E+6)y(n)=(E2-3)x(n) 例5.4-2 已知某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例 已知某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y(n)-5y(n-1)+6y(n-2)=x(n)-3x(n-2) 求系统的脉冲响应h(n)。 解 方程同时移序2个位序 (E2-5E+6)y(n)=(E2-3)x(n)

84 表5-1 H(E)对应的h(n)

85 零状态响应 已知任意离散信号可表示为 ,并且δ(n)→h(n),那么与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相同,基于离散LTI系统的线性与时不变特性, 可以用时域方法求解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因为 δ(n)→h(n)  由时不变性  δ(n-m)→h(n-m)  由比例性 x(m)δ(n-m)→x(m)h(n-m)

86 yzs(n)=x(n)*h(n)=h(n)*x(n)
最后由叠加性  (5.4-16) 式(5.4-16)是离散序列卷积公式。 因为离散序列卷积是求和运算,所以又称其为卷积和,也有称其为卷和的。  利用变量代换, 卷积的另一种形式为 (5.4-17) 离散序列的卷积公式简写为 yzs(n)=x(n)*h(n)=h(n)*x(n) (5.4-18)

87 5.5 离散序列卷积(和) 离散序列卷积的一般表达形式为 (5.5-1)
若令f1(n)=x(n),f2(n)=h(n),正是求解零状态响应的式(5.4-16)。 离散序列的卷积与连续信号的卷积有平行相似的性质与运算关系, 这里我们不加证明地给出结论。

88 5.5.1 卷积的性质 (1) 当f1(n)、f2(n)、f3(n)分别满足可和条件,卷积具有以下代数性质: 交换律 (5.5-2)
卷积的性质 (1) 当f1(n)、f2(n)、f3(n)分别满足可和条件,卷积具有以下代数性质: 交换律 (5.5-2) 分配律 (5.5-3)

89 δ(n)*f(n)=f(n) δ(n-m)*f(n)=f(n-m) 结合律 (5.5-4) (2) 任意序列与δ(n)卷积 (5.5-5)
(5.5-6)

90 (3) 任意序列与u(n)卷积 (5.5-7) (4) 卷积的移序 (5.5-8) (5.5-9)

91 卷积的运算 离散序列卷积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图解法, 其步骤与连续信号的卷积相似, 可以分为:两个序列变量置换, 任选其中一个序列折叠位移, 两个序列相乘, 对相乘后的非零值序列求和这四步计算。 例 已知x(n)=RN(n),h(n)=anu(n),求yzs(n),其中, 0<a<1。 解 让h(n)折叠位移, 则

92 当n<0时, yzs(n)=0 当0≤n<N-1时, 当n≥N-1时,

93 图 例5.5-1求解过程与结果

94 例5.5-2 已知x(n)=[ 1 2 3],h(n)=[ 3 2 1], 求y(n)。  ↑ ↑
解 将两个序列的样值分成两行排列,逐位竖式相乘得到(三行): x(n) h(n) y(n)

95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逐项将竖式相乘的乘积对位相加,结果是y(n)。
也可以 x(n) h(n) y(n)

96 也可用MATLAB计算x(n)与h(n)的卷积。计算例5.5-2卷积的MATLAB程序与结果为
conv(x,h)% 卷积计算 ans =

97 表5-2 卷积和

98 5.6 离散时间系统的完全响应与系统特性 5.6.1 系统完全响应的时域求解方法
系统完全响应的时域求解方法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离散时间系统的全响应y(n)可分为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即 (5.6-1)

99 例5.6-1已知系统的差分方程y(n)-0.9y(n-1)=0.05u(n), 边界条件y(-1)=0,求系统的全响应。 
系统的转移算子为 单位脉冲响应 y(n)=0.9nu(n) 响应为 yzs(n)=(0.9)nu(n)*0.05u(n)  查表5-2的第3条,可得 n≥0

100 y(n)=yzs(n) +yzi(n)=0.5+0.45(0.9)n n≥0
例 已知系统的差分方程y(n)-0.9y(n-1)=0.05u(n), 边界条件y(-1)=1,求系统的全响应。  解 此题与上题除边界条件不同外,其余都相同,可分别求其零状态与零输入响应。 零状态响应方程与解同上题 y(n)= (0.9)n n≥0 由yzi(n)-0.9yzi(n-1)=0,得零输入响应的一般表示 yzi(n)=C(0.9)n 代入初始条件 yzi(-1)=C(0.9)-1=1 解出C=0.9,则 yzi(n)=0.9(0.9)n 全响应  y(n)=yzs(n) +yzi(n)= (0.9)n n≥0

101 yp(n)=D0+D1n+D2n2+…+Dknk
用经典法求解完全响应 这是与微分方程经典法类似的解法,即先求齐次解(通解)yc(n),然后求特解。 特解形式与激励模式一样,完全解的形式确定后, 再利用边界条件求任意常数。  一般N阶差分方程应给出N个边界条件以确定N个任意常数C1、C2、 …、CN。当考虑特征方程无重根情况时,差分方程的通解为 (5.6-2) 差分方程的特解yp(n)由x(n)的形式确定,常见特解形式有 (1) 激励为多项式序列x(n)=nk时,则特解形式亦为多项式 yp(n)=D0+D1n+D2n2+…+Dknk (5.6-3)

102 yp(n)=Dan (5.6-4) (2) 激励为指数序列x(n)=an时, 则特解形式亦为指数序列 最后, 差分方程的完全解
(5.6-5) 引入边界条件 (5.6-6)

103 上式可简化为 (5.6-8) 式中,k为边界条件的序位。 借助范德蒙特逆阵可求得C矩阵的一般表示形式 (5.6-9) 则N阶差分方程的全响应为 (5.6-10) 其中, Ci由式(5.6-9)所确定。

104 同理可推得特征方程有一m阶重根时,差分方程的通解为
(5.6-11) 则完全解为 (5.6-12)

105 例5.6-3 y(n)-2y(n-1)=4,y(0)=0,用经典法求y(n)。 
解 (1) 齐次解 (E-2)y(n)=0, yc(n)=C2n (2) 特解yp(n)=A,代入原方程得 A-2A=4, A=-4 (3) 完全解 y(n)=C2n-4 代入边界条件 y(0)=C20-4=0, C=4 y(n)=4(2n-1) n≥0

106 例 5.6-4 已知y(n)+2y(n-1)=x(n)-x(n-1), 其中,x(n)=n2, y(-1)=-1, 用经典法求y(n)。 
解 齐次解 (E+2)y(n)=0 特征方程为E+2=0,通解为yc=C(-2)n。 特解x(n)=n2,由x(n)-x(n-1)=n2-(n-1)2=2n-1,特解形式为D1n+D2,其中D1、D2为待定系数。 代入原差分方程 D1n+D2 +2[D1(n-1)+D2]=2n-1 整理得 3D1n+3D2-2D1=2n-1

107 比较同次项系数 完全解 代入边界条件

108 y(k)=yzi(k)+yzs(k) 5.6.3 系统完全响应分解
系统完全响应分解 与连续系统相同,完全响应可按不同的分解方式, 分解为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自由响应、 强迫响应、 瞬态响应、 稳态响应。  若完全响应分解为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由所给定的边界值可分为零输入边界yzi(k), 零状态边界yzs(k)两部分。 y(k)=yzi(k)+yzs(k) (5.6-13) 在零输入情况下,yp(k)=0, 所以 (5.6-14)

109 在零状态情况下 而系数 从而有: 自然响应 强迫响应

110 同样,完全响应中不随n增长而消失的分量为稳态响应,随n增长而消失的分量为瞬态响应。 
要指出的是以上分析中边界条件可不按序号0 、1、 2、…、 N-1给出,只要是N阶方程有N个边界条件即可。n=n0时接入激励, 对因果系统零状态是指 y(n0-1)=y(n0-2)=….=y(n0-N)=0 特别地, 若n0=0,则 y(-1)=y(-2)=…=y(-N)=0 系统的全响应边界条件中一般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系统零输入时的边界条件,另一部分为系统零状态时的边界条件。应根据给定的情况正确判断所给定的边界条件。

111 例5. 6-5 已知系统的差分方程y(n)-0. 9y(n-1)=0
例5.6-5 已知系统的差分方程y(n)-0.9y(n-1)=0.05u(n), 边界条件y(-1)=1,用经典法求系统的完全响应, 并指出各响应分量。 解 齐次解 yc(n)=C(0.9)n n≥0  特解 yp(n)=D, n≥0 代入原方程 D-0.9D=0.05, D=0.5 完全解为 y(n)=C(0.9)n+0.5

112 再解出完全边界条件。由y(0)-0.9y(-1)=0.05,解得y(0)=0.95, 代入完全解
y(0)=0.5+C=0.95, C=0.45 所以完全解为 y(n)=[0.45(0.9)n+0.5]u(n) 其中0.45(0.9)n为自由响应,瞬态响应;0.5u(n)为强迫响应,稳态响应。  此题与例5.6-2相同,所以 yzs(n)=[ (0.9)n]u(n) yzi(n)=0.9(0.9)n

113 5.6.4 系统特性 单位脉冲响应h(n)表征了系统本身的性能,所以在时域分析中,由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h(n),可判断离散时间系统的因果稳定性。  具有因果性的系统,其输出是激励的结果,激励是响应的原因。由于输出变化发生在输入变化之后, 因此y(n)只取决于此时及以前的激励x(n)、x(n+1)、… 离散LTI系统具有因果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h(n)= n<0 (5.6-17) 或 h(n)=h(n)u(n) (5.6-18)

114 与连续系统相同,具有BIBO稳定性的离散系统是输入信号有界输出必为有界的系统。离散LTI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单位脉冲响应满足绝对可和,即
(5.6-19) 由因果、稳定系统的条件,离散LTI系统同时具有因果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5.6-20)

115 |a|≥1 例5.6-6 已知单位脉冲响应h(n)=anu(n),判断系统的因果稳定性。 
解 因为n<0时,h(n)=0, 所以是因果系统;且有 |a|≥1 由于|a|<1时系统稳定,因此|a|≥1时为不稳定系统。


Download ppt "第五章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离散序列与基本运算 5.2 LTI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