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
冶金物理化学 第三章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2 3.1 前言 冶金热力学及动力学 冶金过程中,当几种物质在一起时, a.能否发生反应? b.反应速率多大? c.会发生怎样的能量变化?
d.到什么程度时反应达到平衡? e.反应机理如何? a, c, d 属于冶金热力学问题, b, e 属于冶金动力学问题。

3 3.1 前言 1.1 冶金热力学需要回答的问题 计算给定条件下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 根据G为正值或负值判断给定条件下反应能否 自发地向预期方向进行。 计算给定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P ,确定反应进行的限度。 分析影响反应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G 和平衡常数KP 的因素,促使反应向有利方向进行、提高反应率。

4 3.1 前言 钛冶金中为从钛原料制得金属钛,首先要将原料中的TiO2转化为TiCl4,试根据热力学分析提出可能的方案。 例1 【解】 (1)方案一: TiO2(s)+2Cl2(g)=TiCl4(s)+O2(g) (反应1) G =199024–51.88T J·mol–1 373K时: G = J·mol–1,KP = 6.76×10–26 1273K时: G = J·mol–1,KP = 3.46×10–6 ∴在工程上易达到的温度范围内, 不可能按方案一将TiO2转化为TiCl4。

5 3.1 前言 例1 ∴在工程上易达到的温度范围内, 1273K时: G = –262666 J·mol–1,KP = 6.0×1010
钛冶金中为从钛原料制得金属钛,首先要将原料中的TiO2转化为TiCl4,试根据热力学分析提出可能的方案。 (2)方案二: TiO2(s)+C (s)+2Cl2(g)=TiCl4(g)+CO2(g) (或CO) G = –194815–53.30T J·mol– (式6-3) 373K时: G = – J·mol–1,KP = 1.1×1030 1273K时: G = – J·mol–1,KP = 6.0×1010 ∴在工程上易达到的温度范围内, 按照方案二可将TiO2转化为TiCl4。

6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1.基本概念 (1)过程与途径
在外界条件改变时,体系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过程,变化前称始态,变化达到的状态称终态。 实现过程的方式称为途径。 状态函数的特点:只取决于体系的状态,与达到此状态的途径无关,p、V、T等都是状态函数,U、H、S、G也是状态函数。

7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1.基本概念 (2)等温方程式 在等温等压下,体系变化的自发性和限度的判据: △G>0 逆反应方向自发

8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G与△Gθ的区别 (1)含义 标态确定,则△Gθ确定。 影响△G的因素: T、状态

9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G与△Gθ的区别 (2)应用 反应的方向根据△G值判定。 当△Gθ的绝对值很大时,可直接用其判断反应方向。
| △Gθ|≥40 kJ/mol (常温) 对高温反应,不适用。

10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G与△Gθ的区别 (2)应用 例1:用H2还原CrCl2制备金属Cr的化学反应。
CrCl2(s)+H2=Cr(s)+2HCl(g) 由热力学数据得: 若 T=298K

11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G与△Gθ的区别 (2)应用 CrCl2(s)+H2=Cr(s)+2HCl(g)
例1:用H2还原CrCl2制备金属Cr的化学反应。 若 T=1073K

12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G与△Gθ的区别 例2:碳氧反应: (2)应用 T=1000K : T= 500K :
△Gθ=-RTlnK 与反应吸热、放热有关。

13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G与△Gθ的区别 (2)应用 反应的方向根据△G值判定。 当△Gθ的绝对值很大时,可直接用其判断反应方向。
| △Gθ|≥40 kJ/mol (常温) 对高温反应,不适用。 只能用于比较等温下同一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14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G与△Gθ的区别 (2)应用 例3:炼钢过程中,钢液中[Mn]与渣中(SiO2)可能有
如下反应:2[Mn]%+(SiO2)=[Si]%+2(MnO) 依有关热力学数据: 说明在标态下,上述反应不能正向进行, 要使反应正向进行,调整Ja。

15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G与△Gθ的区别 (2)应用 例3:反应:2[Mn]%+(SiO2)=[Si]%+2(MnO)
产品质量要求: 反应正向进行 造酸性渣

16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G与△Gθ的区别 例3:反应:2[Mn]%+(SiO2)=[Si]%+2(MnO) (2)应用 酸性渣:

17 3.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2.△G与△Gθ的区别 例3:反应:2[Mn]%+(SiO2)=[Si]%+2(MnO) (2)应用 碱性渣:
其它: 耐火材料。

18 3.3 △Gθ的计算 1.积分法 (1)不定积分法 Gibbs-Helmholtz equation: 不定积分:

19 3.3 △Gθ的计算 1.积分法 (1)不定积分法 因为: 由热力学数据手册:

20 3.3 △Gθ的计算 1.积分法 (2)定积分法 Kirchhoff`s law :

21 3.3 △Gθ的计算 1.积分法 (2)定积分法 由热力学数据手册: 在298~T之间若发生相变,则分段积分,计算相变自由能。

22 3.3 △Gθ的计算 1.积分法 (3)二项式法 上述式子均为△Gθ与T的多项式,为计算方便, 常简化为二项式:
数据精度问题。(A)±0.8 (B) (C) (D) ±40以上

23 3.3 △Gθ的计算 2.用标准生成Gibbs自由能 TiC(s)+ O2=TiO2(s)+CO(g)

24 3.3 △Gθ的计算 3.自由能函数法 (Free energy function) 定义自由能函数:
其中,Tref——参考温度,气体0K,凝聚相298.15K。 气态: fef 通过光谱数据计算;

25 3.3 △Gθ的计算 3.自由能函数法 凝聚态:通过量热法即热容计算。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26 3.3 △Gθ的计算 3.自由能函数法 求△Gθ △fef = △fef产物- △fef反应物 参考态与温度对应:

27 3.3 △Gθ的计算 4. Barin和O.Knackc方法 无机物热化学性质 对稳定单质: 对化合物:
(Thermochem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对稳定单质: 对化合物:

28 3.3 △Gθ的计算 4. Barin和O.Knackc方法 无机物热化学性质
(Thermochem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29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1. 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等温等压下,体系变化的自发性和限度的判据: △G>0 逆反应方向自发;
可分析冶金及材料制备中反应的基本规律,选择工艺条件,在计算的基础上改进旧工艺,探索新工艺。 1. 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等温等压下,体系变化的自发性和限度的判据: △G>0 逆反应方向自发; △G=0 反应平衡; △G<0 正反应方向自发。

30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1. 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31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2. 确定反应条件(气氛、温度、反应器)

32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2. 确定反应条件(气氛、温度、反应器)

33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2. 确定反应条件(气氛、温度、反应器)

34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2. 确定反应条件(气氛、温度、反应器) 真空熔炼:分析氧化物在真空中的稳定性。 MgO坩埚 刚玉坩埚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刚玉坩埚

35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1)确定化合物稳定性 单种化合物: A 将A与环境气氛构成化学反应:A→B+C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将A与环境气氛构成化学反应:A→B+C 通过反应的△Gθ判断稳定性。 注意:环境气氛的影响。

36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1)确定化合物稳定性 Ag2CO3(s)=Ag2O(s)+CO2(g)
110℃,空气气氛: △Gθ=14824 J/mol pCO2=0.028%pθ,△G=-11.23kJ/mol 若使其稳定存在,则需改变 ???? pCO2/pθ≥0.0095,△G≥0

37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1)确定化合物稳定性 两种化合物的稳定性: A,B 构建化学反应:A+C→B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构建化学反应:A+C→B 通过反应的△Gθ判断稳定性。 注意:限制条件。

38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1)确定化合物稳定性 通过生成反应的△Gθ判断稳定性。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原则:统一标准,使参加生成反应的某元素摩尔数相等。 Ti(s)+O2(g)=TiO2(s) (1) Mn+1/2O2(g)=MnO(s) (2) 不仅适用于氧化物,还适用于碳、硫、氯、氮等化合物。

39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1)确定化合物稳定性 通过分解反应的△Gθ(或分解压)判断稳定性。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2Me(s) + O2 = 2MeO(s) 在一定的温度下,化合物的生成–分解反应达到平衡时产生的气体的分压。 分解压数值:

40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分解压与温度关系 【例题】
在一般冶炼温度(873~1873K),除Ag2O、Hg2O 等分解压可达到大气压力,绝大多数氧化物的分解压都很低。

41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分解压与温度的关系

42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1)确定化合物稳定性 通过化学势判断稳定性。 平衡时:气相中氧的化学势μ= ? 氧势
2Me(s) + O2 = 2MeO(s)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平衡时:气相中氧的化学势μ= ? 氧势 一定温度下,氧化物的氧势就一定。因此可用于 比较化合物稳定性。

43 氧势图 用途: 比较稳定性; 判断T反应开始; 判断分解压T; 扩展标尺。 注意:标准状态。

44 特点 O C氧化生成CO反应的fG*-T 线的斜率为负。 C氧化生成CO2反应的fG*-T 线的斜率约为0。
CO氧化生成CO2反应的fG*-T 线的斜率为正。 对于反应 2H2 + O2 = 2H2O,fG*-T 线的斜率为正,但较一般金属氧化物的fG* -T 线的斜率为小。 H2 -H2O线与反应 2CO+O2=2CO2 的fG*-T线相交于1083K(810℃)。 高于810℃,H2的还原能力强于CO。

45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氧势图 CO-CO2、H2-H2O反应的fG*-T 直线位置较高,CO、H2只能用来还原位置比其更高的氧化物。
在标准状态下,如Cu2O、PbO、NiO、CoO、Fe2O3、Fe3O4、FeO、SnO2等。 2C+O2 = 2CO反应的fG*-T 直线斜率为负,升高温度时可用C作还原剂还原更多的氧化物,如: 1300K以下 可还原NiO、CaO、Cu2O、PbO、FeO等 1300~1800K MnO、Cr2O3、ZnO等; 1800~2300K TiO2、VO、SiO2等; 2300 K以上 CaO、MgO、Al2O3等。

46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1)确定化合物稳定性 同种氧化物不同价态化合物的稳定性。
2V(s) + O2 = 2VO(s) (1) 4/3V(s) + O2 = 2/3V2O3(s) (2)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V(s) + 1/2O2 = VO(s) (1) V(s) + 3/4O2 = 1/2V2O3(s) (2)

47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1)确定化合物稳定性 2000K时,△G=-44.0kJ/mol
2V(s) + O2 = 2VO(s) (1) 4/3V(s) + O2 = 2/3V2O3(s) (2)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整理:2/3V2O3(s)+2/3V(s) = 2VO(s) (3) 2000K时,△G=-44.0kJ/mol 注意:有V存在时,VO更稳定。

48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1)确定化合物稳定性 平衡时: 注意:有O存在时,谁更稳定与氧分压高低有关。
V(s) + 1/2O2 = VO(s) (1) V(s) + 3/4O2 = 1/2V2O3(s) (2)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整理:VO(s) +1/4O2(g) = 1/2V2O3(s) 平衡时: 注意:有O存在时,谁更稳定与氧分压高低有关。

49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2)多相化学反应的平衡 计算△G<0时:T≥1842K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V2O3(s)+3C(S)= 2V(s) +3CO(g) 计算△G<0时:T≥1842K 结论:在高于1842K条件下,即可还原得到V。

50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2)多相化学反应的平衡
V2O3(s)+V(s) = 3VO(s) V(s)+C(S)= VC(s)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2V(s)+C(S)= V2C(s) 分别计算平衡温度:T1=27882K, T2=10658K, T3=43701K V2O3(s)+3C(S)= 2V(s) +3CO(g) V2O3(s)、C(S)、V(s) 三者不可共存。

51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2)多相化学反应的平衡 判断能否共存的方法: 1.相图(或优势区域图)。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1.相图(或优势区域图)。 2.热力学计算。

52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褐铁矿 烧结中的问题。 有没有块矿入炉的问题?

53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3)逐级转变原则 Fe←→FeO ←→ Fe3O4 ←→ Fe2O3
  温度高于570 ℃时(高温转变): Fe←→FeO ←→ Fe3O4 ←→ Fe2O3   温度低于570 ℃时(低温转变): Fe←→ Fe3O4 ←→ Fe2O3

54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铁氧化物还原规律 Fe-C-O

55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3. 复杂体系热力学分析 Mn、Nb、Ti等 Si等情况不同。 还原逐级进行。
逐级转变原则仅适用于纯凝聚相体系,即多价化合物和金属都是凝聚态。 若存在溶解态或气态,则化学势会随分压或活度而变。 Si等情况不同。

56 3.4 等温方程式的应用 4. 同时平衡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1)同时考虑多反应 (2)存在浓度限制条件的平衡 通过独立反应进行分析。
分析浓度限制条件。

57

58

59 3.5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化学反应的平衡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改变,则平衡被打破,直至建立新的平衡。 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平衡体系的条件,则平衡向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60 3.5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1.改变温度 △H>0, 吸热反应 K↗;若K>J时,△G<0。

61 3.5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改变压力 对有非凝聚态物质存在的反应: 对增容反应,减少体系压力对正向有利;
对减容反应,增加体系压力对正向有利。

62 3.5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3.改变活度 对凝聚态物质: 影响活度的因素: 温度,压力

63 3.6 活度的实验测定 1.蒸气压法

64 Cd-Sn合金中Cd的分压(682℃)

65 3.6 活度的实验测定 1.蒸气压法

66 3.6 活度的实验测定 2.化学平衡法 1.直接法 [C]+CO2(g)=2CO(g) [Si]+2[O]=(SiO2)

67 3.6 活度的实验测定 2.化学平衡法 [S]+H2(g)=H2S(g) 2.间接法

68 3.6 活度的实验测定 3.分配平衡法 一定温度下,溶质i能溶于互不相溶的A、B两相并达平衡, 若标态选择相同: 若标态选择不同:
分配常数:

69 3.6 活度的实验测定 4.电动势法 将待测组元参加的反应构成原电池或浓差电池:
(Pt)Pb(l)|PbO-SiO2|O2(100kPa),(Pt) Pt(l)+1/2O2=(PbO) (Pt)Pb(l)|PbO(l)|O2(100kpa),(Pt)

70 3.6△Gθ的实验测定 1.化学平衡法 测不同T时的K,回归: (1)直接法 例:Si(s)+SiO2(s)=2SiO(g)
测得不同温度下的pSiO(Pa) A和B是待定常数,由不同温度下的pSiO回归求得:

71 3.6 △Gθ的实验测定 1.化学平衡法 (2)间接法 Si(s)+1/2O2= SiO(g) (1) 反应难控制,难免产生SiO2
Si(s)+O2(g)=SiO2(s) (2) 前:Si(s)+SiO2(s)=2SiO(g) (3) 由式3、2可得1, 可根据△G3、△G2求△G1

72 3.6 △Gθ的实验测定 1.化学平衡法 (2)间接法 Fe(s)+1/2O2=FeO(s) (1) 1000K,平衡 直接测量困难。
FeO(s)+CO(g)=Fe(s)+CO2(g) (2) CO(g)+1/2O2 (g) =CO2(g) (3) 由2、3式可求得 1式: 采用CO2~CO或H2O~H2平衡(定组成气体)来实现。

73 3.6 △Gθ的实验测定 2.电化学法 将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参加反应的物质处标准状态: Pb(l)+1/2O2=PbO(l)
(Pt),Pb(l) |PbO(l)| O2(Pө),(Pt)

74 3.6 △Gθ的实验测定 2.电化学法 测FeO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Pt)Fe,FeO(s)|ZrO2+CaO|Ni,NiO(s)(Pt) 正极 NiO→Ni+O2- 负极 O2-+Fe→FeO+2e 电池反应 NiO(s)+Fe(s)→Ni(s)+FeO(s)

75 3.6 △Gθ的实验测定 2.电化学法 (Pt)Fe,TiO2,FeO·TiO2(s)|ZrO2+CaO|Ni,NiO(s)(Pt)
参比极(+):NiO+2e→Ni+O2- 待测极(-):O2-+Fe+TiO2→FeO·TiO2 +2e 电池反应:NiO2+ Fe+TiO2→Ni+FeO·TiO2

76 3.6 △Gθ的实验测定 2.电化学法 注意:此处求得的 对应下面哪个反应? FeO (s) +TiO = FeOTiO2 (s)
注意:此处求得的 对应下面哪个反应? FeO (s) +TiO = FeOTiO2 (s) Fe(s)+1/2O2+TiO2 (s) = FeOTiO2 (s) Fe (s) + Ti (s)+3/2O2 = FeOTiO2 (s)

77


Download ppt "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