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抗干扰技术 学习要点 1、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2、硬件抗干扰措施。 3、程序运行监视系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抗干扰技术 学习要点 1、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2、硬件抗干扰措施。 3、程序运行监视系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抗干扰技术 学习要点 1、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2、硬件抗干扰措施。 3、程序运行监视系统。

2 引言 8.1 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8.2 硬件抗干扰措施 8.3 软件抗干扰措施 8.4 程序运行监视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题

3 引言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被控变量分布在生产现场的各个角落,因而计算机是处于干扰频繁的恶劣环境中,干扰是有用信号以外的噪声,这些干扰会影响系统的测控精度,降低系统的可靠性,甚至导致系统的运行混乱,造成生产事故。 但干扰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们必须研究干扰,以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本章主要讨论干扰的来源、传播途经及抗干扰的措施。

4 8.1 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干扰的来源 干扰的传播途径

5 8.1.1 干扰的来源 干扰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时甚至是错综复杂的。干扰有的来自外部,有的来自内部。
干扰的来源 干扰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时甚至是错综复杂的。干扰有的来自外部,有的来自内部。 外部干扰由使用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决定。外部干扰环境如图8-1所示,有天电干扰,如雷电或大气电离作用以及其他气象引起的干扰电波;天体干扰,如太阳或其他星球辐射的电磁波;电气设备的干扰,如广播电台或通讯发射台发出的电磁波,动力机械、高频炉、电焊机等都会产生干扰;此外,荧光灯、开关、电流断路器、过载继电器、指示灯等具有瞬变过程的设备也会产生较大的干扰;来自电源的工频干扰也可视为外部干扰。

6 动画链接

7 内部干扰则是由系统的结构布局、制造工艺所引入的。内部干扰环境如图8-2所示,有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引起的耦合感应,电磁场辐射感应,长线传输造成的波反射;多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引入的干扰;装置及设备中各种寄生振荡引入的干扰以及热噪声、闪变噪声、尖峰噪声等引入的干扰;甚至元器件产生的噪声等。 图8-2内部干扰环境 动画链接

8 干扰的传播途径 干扰的传播途径 干扰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静电耦合,磁场耦合,公共阻抗耦合。 1.静电耦合 动画链接

9 静电耦合是电场通过电容耦合途径窜入其它线路的。两根并排的导线之间会构成分布电容,如印制线路板上印制线路之间、变压器绕线之间都会构成分布电容。
图8-3给出两根平行导线之间静电耦合的示意电路,Cl 2是两个导线之间的分布电容,C1g、C2g是导线对地的电容,R是导线2对地电阻。如果导线1上有信号U1存在,那么它就会成为导线2的干扰源,在导线2上产生干扰电压Un 。显然,干扰电压Un与干扰源U1、分布电容Cl2、C2g的大小有关。

10 2.磁场耦合 空间的磁场耦合是通过导体间的互感耦合进来的。在任何载流导体周围空间中都会产生磁场,而交变磁场则对其周围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势。如设备内部的线圈或变压器的漏磁会引起干扰,还有普通的两根导线平行架设时,也会产生磁场干扰,如图8- 4所示。 如果导线1为承载着10kVA、220V的交流输电线,导线2为与之相距1米并平行走线10米的信号线,两线之间的互感M会使信号线上感应到的干扰电压Un高达几十毫伏。如果导线2是连接热电偶的信号线,那么这几十毫伏的干扰噪声足以淹没热电偶传感器的有用信号。

11 动画链接

12 3.公共阻抗耦合 公共阻抗耦合发生在两个电路的电流流经一个公共阻抗时,一个电路在该阻抗上的电压降会影响到另一个电路,从而产生干扰噪声的影响。图8-5给出一个公共电源线的阻抗耦合示意图。

13 在一块印制电路板上,运算放大器A1和A2是两个独立的回路,但都接入一个公共电源,电源回流线的等效电阻R1、R2是两个回路的公共阻抗。当回路电流i1变化时,在R1和R2上产生的电压降变化就会影响到另一个回路电流i2。反之,也如此。 动画链接

14 8.2 硬件抗干扰措施 引言 8.2.1 串模干扰的抑制 8.2.2 共模干扰的抑制 8.2.3长线传输干扰的抑制
8.2 硬件抗干扰措施 引言 串模干扰的抑制 共模干扰的抑制 8.2.3长线传输干扰的抑制 8.2.4 信号线的选择与敷设 8.2.5 电源系统的抗干扰 8.2.6 接地系统的抗干扰

15 引言 了解了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在硬件抗干扰措施中,除了按照干扰的三种主要作用方式——串模、共模及长线传输干扰来分别考虑外,还要从布线、电源、接地等方面考虑。

16 串模干扰的抑制 串模干扰是指迭加在被测信号上的干扰噪声,即干扰源串联在信号源回路中。其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如图8-6所示。图中Us为信号源,Un为串模干扰电压,邻近导线(干扰线)有交变电流Ia流过,由Ia产生的电磁干扰信号就会通过分布电容C1和C2的耦合,引至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输入端。

17 对串模干扰的抑制较为困难,因为干扰Un直接与信号Us串联。目前常采用双绞线与滤波器两种措施。
动画链接

18 1.双绞线做信号引线 双绞线是由两根互相绝缘的导线扭绞缠绕组成,为了增强抗干扰能力,可在双绞线的外面加金属编织物或护套形成屏蔽双绞线,图8-7给出了带有屏蔽护套的多股双绞线实物图。 8-7.双交线

19 采用双绞线作信号线的目的,就是因为外界电磁场会在双绞线相邻的小环路上形成相反方向的感应电势,从而互相抵消减弱干扰作用。双绞线相邻的扭绞处之间为双绞线的节距,双绞线不同节距会对串模干扰起到不同的的抑制效果,见表8-1。 双绞线可用来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用于点对点连接和多点连接应用场合,传输距离为几公里,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Mbps。

20 表8-1 双绞线节距对串模干扰的抑制效果 节距(mm) 干扰衰减比 屏蔽效果 100 141 23 75 711 37 50
1121 41 25 1411 43 平行线 11 表8-1 双绞线节距对串模干扰的抑制效果

21 2.引入滤波电路 采用硬件滤波器抑制串模干扰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串模干扰频率与被测信号频率的分布特性,可以选用具有低通、高通、带通等滤波器。其中,如果干扰频率比被测信号频率高,则选用低通滤波器;如果干扰频率比被测信号频率低,则选用高通滤波器;如果干扰频率落在被测信号频率的两侧时,则需用带通滤波器。一般采用电阻R、电容C、电感L等无源元件构成滤波器,图8-8(a)所示为在模拟量输入通道中引入的一个无源二级阻容低通滤波器,但它的缺点是对有用信号也会有较大的衰减。为了把增益与频率特性结合起来,对于小信号可以采取以反馈放大器为基础的有源滤波器,它不仅可以达到滤波效果,而且能够提高信号的增益,如图8-8(b)所示。

22 动画链接

23 共模干扰的抑制 共模干扰是指计算机控制系统输入通道中信号放大器两个输入端上共有的干扰电压,可以是直流电压,也可以是交流电压,其幅值达几伏甚至更高,这取决于现场产生干扰的环境条件和计算机等设备的接地情况。其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如图8-9所示。

24 动画链接

25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一般都用较长的导线把现场中的传感器或执行器引入至计算机系统的输入通道或输出通道中,这类信号传输线通常长达几十米以至上百米,这样,现场信号的参考接地点与计算机系统输入或输出通道的参考接地点之间存在一个电位差Ucm。这个Ucm是加在放大器输入端上共有的干扰电压,故称共模干扰电压。 既然共模干扰产生的原因是不同“地”之间存在的电压,以及模拟信号系统对地的漏阻抗。因此,共模干扰电压的抑制就应当是有效的隔离两个地之间的电联系,以及采用被测信号的双端差动输入方式。具体的有变压器隔离、光电隔离与浮地屏蔽等三种措施。

26 1.变压器隔离 利用变压器把现场信号源的地与计算机的地隔离开来,也就是把“模拟地”与“数字地”断开。被测信号通过变压器耦合获得通路,而共模干扰电压由于不成回路而得到有效的抑制。 动画链接

27 要注意的是,隔离前和隔离后应分别采用两组互相独立的电源,以切断两部分的地线联系,如图8-10所示。被测信号US经双绞线引到输入通道中的放大器,放大后的直流信号US1,先通过调制器变换成交流信号,经隔离变压器B由原边传输到副边,然后用解调器再将它变换为直流信号US2,再对US2进行A/D转换。这样,被测信号通过变压器的耦合获得通路,而共模电压由于变压器的隔离无法形成回路而得到有效的抑制。

28 2.光电隔离 光电耦合隔离器是目前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抗干扰方法。光电耦合隔离器的结构原理在4.1 光电耦合隔离技术中已作过详细介绍。 利用光耦隔离器的开关特性,可传送数字信号而隔离电磁干扰,即在数字信号通道中进行隔离。4.2 数字量输入通道与4.3 数字量输出通道两节中给出了大量应用于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中的电路实例,如图4-4开关量输入信号调理电路中,光耦隔离器不仅把开关状态送至主机数据口,而且实现了外部与计算机的完全电隔离;又如图4-11继电器输出驱动电路中,光耦隔离器不仅把CPU的控制数据信号输出到外部的继电器,而且实现了计算机与外部的完全电隔离。

29 其实在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中也主要应用这种数字信号通道的隔离方法,即在A/D转换器与CPU或CPU与D/A转换器的数字信号之间插入光耦隔离器,以进行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的耦合传送,如图8-11所示。(a)是在A/D转换器与CPU接口之间8根数据线之间都各插接一个光耦隔离器(图中只画出了一个),不仅照样无误地传送数字信号,而且实现了A/D转换器及其模拟量输入通道与计算机的完全电隔离;(b)是在CPU与D/A转换器接口之间8根数据线之间都各插接一个光耦隔离器(图中也只画出了一个),不仅照样无误地传送数字信号,而且实现了计算机与D/A转换器及其模拟量输出通道的完全电隔离。

30 动画链接 动画链接

31 利用光耦隔离器的线性放大区,也可传送模拟信号而隔离电磁干扰,即在模拟信号通道中进行隔离。例如在现场传感器与A/D转换器或D/A转换器与现场执行器之间的模拟信号的线性传送,如图8-12 所示。

32 动画链接 动画链接

33 在图8-12(a)输入通道的现场传感器与A/D转换器之间,光电耦合器一方面把放大器输出的模拟信号线性地光耦(或放大)到A/D转换器的输入端, 另一方面又切断了现场模拟地与计算机数字地之间的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抗共模干扰作用。在图8-12(b)输出通道的D/A转换器与执行器之间,光电耦合器一方面把放大器输出的模拟信号线性地光耦(或放大)输出到现场执行器,另一方面又切断了计算机数字地与现场模拟地之间的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抗共模干扰作用。

34 光耦的这两种隔离方法各有优缺点。模拟信号隔离方法的优点是使用少量的光耦,成本低;缺点是调试困难,如果光耦挑选得不合适,会影响系统的精度。而数字信号隔离方法的优点是调试简单,不影响系统的精度;缺点是使用较多的光耦器件,成本较高。但因光耦的价格越来越低廉,因此,目前在实际工程中主要使用光耦隔离器的数字信号隔离方法。

35 3.浮地屏蔽 浮地屏蔽是利用屏蔽层使输入信号的“模拟地”浮空,使共模输入阻抗大为提高,共模电压在输入回路中引起的共模电流大为减少,从而抑制了共模干扰的来源,使共模干扰降至很低,图8-13给出了一种浮地输入双层屏蔽放大电路。

36 动画链接

37 计算机部分采用内外两层屏蔽,且内屏蔽层对外屏蔽层(机壳地)是浮地的,而内层与信号源及信号线屏蔽层是在信号端单点接地的,被测信号到控制系统中的放大器是采用双端差动输入方式。图中,Zs1、Zs2为信号源内阻及信号引线电阻,Zs3为信号线的屏蔽电阻,它们至多只有十几欧姆左右,Zc1、Zc2为放大器输入端对内屏蔽层的漏阻抗,Zc3为内屏蔽层与外屏蔽层之间的漏阻抗。工程设计中Zc1、Zc2、Zc3应达到数十兆欧姆以上,这样模拟地与数字地之间的共模电压Ucm在进入到放大器以前将会被衰减到很小很小。这是因为首先在Ucm、 Zs3、Zc3构成的回路中,Zc3>>Zs3,因此干扰电流I3在Zs3上的分压US3就小得多;同理,US3分别在Zs2与Zs1上的分压US2与US1又被衰减很多,而且是同时加到运算放大器的差动输入端,也即被2次衰减到很小很小的干扰信号再次相减,余下的进入到计算机系统内的共模电压在理论上几乎为零。因此,这种浮地屏蔽系统对抑制共模干扰是很有效的。

38 8.2.3长线传输干扰的抑制 由生产现场到计算机的连线往往长达几十米,甚至数百米。即使在中央控制室内,各种连线也有几米到十几米。对于采用高速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来说,长线的“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否“长线”取决于集成电路的运算速度。例如,对于纳秒级的数字电路来说,l 米左右的连线就应当作长钱来看待;而对于10微妙级的电路,几米长的连线才需要当作长线处理。 信号在长线中传输除了会受到外界干扰和引起信号延迟外,还可能会产生波反射现象。当信号在长线中传输时,由于传输线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影响,信号会在传输线内部产生正向前进的电压波和电流波,称为入射波。

39 1.波阻抗的测量 为了进行阻抗匹配,必须事先知道信号传输线的波阻抗RP,波阻抗RP的测量如图8-14所示。图中的信号传输线为双绞线,在传输线始端通过与非门加入标准信号,用示波器观察门A的输出波形,调节传输线终端的可变电阻R,当门A输出的波形不畸变时,即是传输线的波阻抗与终端阻抗完全匹配,反射波完全消失,这时的R值就是该传输线的波阻抗,即RP=R。

40 为了避免外界干扰的影响,在计算机中常常采用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作信号线。双绞线的波阻抗一般在100~200Ω之间,绞花愈密,波阻抗愈低。同轴电缆的波阻抗约50~100Ω范围。

41 2.终端阻抗匹配 最简单的终端阻抗匹配方法如图8-15(a)所示。如果传输线的波阻抗是RP,那么当R=RP时,便实现了终端匹配,消除了波反射。此时终端波形和始端波形的形状一致,只是时间上迟后。由于终端电阻变低,则加大负载,使波形的高电平下降,从而降低了高电平的抗干扰能力,但对波形的低电平没有影响。 为了克服上述匹配方法的缺点,可采用图8-15(b)所示的终端匹配方法。

42

43 适当调整R1和R2的阻值,可使R=RP。这种匹配方法也能消除波反射,优点是波形的高电平下降较少,缺点是低电平抬高,从而降低了低电平的抗干扰能力为了同时兼顾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情况,可选取R1=R2=2RP,此时等效电阻R=RP。实践中宁可使高电平降低得稍多一些,而让低电平抬高得少一些,可通过适当选取电阻R1和R2,并使R1>R2来达到此目的,当然还要保证等效电阻R=RP。

44 3.始端阻抗匹配 在传输线始端串入电阻R,如图8-16所示,也能基本上消除反射,达到改善波形的目的。一般选择始端匹配电阻R为
R=RP-RSC (8-3) 其中,RSC为门A输出低电平时的输出阻抗。

45 这种匹配方法的优点是波形的高电平不变,缺点是波形低电平会抬高。其原因是终端门B的输入电流在始端匹配电阻R上的压降所造成的。显然,终端所带负载门个数越多,则低电平抬高得越显著。

46 8.2.4 信号线的选择与敷设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信号线的选择与敷设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能合理地选择信号线,并在实际施工中又能正确地敷设信号线,那么可以抑制干扰;反之,将会给系统引入干扰,造成不良影响。 1.信号线的选择 对信号线的选择,一般应从抗干扰和经济实用这几个方面考虑,而抗干扰能力则应放在首位。不同的使用现场,干扰情况不同,应选择不同的信号线。在不降低抗干扰能力的条件下,应该尽量选用价钱便宜,敷设方便的信号线。

47 表8-2 屏蔽信号线性能及其效果 (1)信号线类型的选择
在精度要求高、干扰严重的场合,应当采用屏蔽信号线。表8-2列出几种常用的屏蔽信号线的结构类型及其对干扰的抑制效果。 屏蔽结构 干扰衰减比 屏蔽效果(dB) 备注 铜网(密度85%) 103:1 40.3 电缆的可挠性好,适合近距离使用 铜带迭卷(密度90%) 376:1 51.5 带有焊药,易接地,通用性好 铝聚酯树脂带迭卷 6610:1 76.4 应使用电缆沟,抗干扰效果最好 表8-2 屏蔽信号线性能及其效果

48 有屏蔽层的塑料电缆是按抗干扰原理设计的,几十对信号在同一电缆中也不会互相干扰。屏蔽双绞线与屏蔽电缆相比性能稍差,但波阻抗高、体积小、可挠性好、装配焊接方便,特别适用于互补信号的传输。双绞线之间的串模干扰小、价格低廉,是计算机控制实时系统常用的传输介质。 (2)信号线粗细的选择 从信号线价格、强度及施工方便等因素出发,信号线的截面积在2mm2以下为宜,一般采用1.5 mm2和1.0 mm2两种。采用多股线电缆较好,其优点是可挠性好,适宜于电缆沟有拐角和狭窄的地方。

49 2.信号线的敷设 选择了合适的信号线,还必须合理地进行敷设。否则,不仅达不到抗干扰的效果,反而会引进干扰。信号线的敷设要注意以下事项: (1)模拟信号线与数字信号线不能合用同一根电缆,要绝对避免信号线与电源线合用同一根电缆。 (2)屏蔽信号线的屏蔽层要一端接地,同时要避免多点接地。

50 (3)信号线的敷设要尽量远离干扰源,如避免敷设在大容量变压器、电动机等电器设备的附近。如果有条件,将信号线单独穿管配线,在电缆沟内从上到下依次架设信号电缆、直流电源电缆、交流低压电缆、交流高压电缆。表8-3号线和交流电力线之间的最少间距,供布线时参考。

51 表8-3 信号线和电力线之间的最少间距 电力线容量 信号线和电力线之间的最少间距(cm) 电压(V) 电流(A) 125 10 12 250
18 440 200 24 5000 800 48 表8-3 信号线和电力线之间的最少间距

52 (4)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必须分开,并尽量避免平行敷设。如果现场条件有限,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不得不敷设在一起时,则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电缆沟内要设置隔板,且使隔板与大地连接,如图8-17(a)所示。 ②电缆沟内用电缆架或在沟底自由敷设时,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间距一般应在15cm以上,如图8-17(b)(c)所示;如果电源电缆无屏蔽,且为交流电压220VAC、电流10A时,两者间距应在60 cm以上。 ③电源电缆使用屏蔽罩,如图8-17(d)所示。

53

54 8.2.5 电源系统的抗干扰 计算机控制系统一般是由交流电网供电,电网电压与频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实践表明,电源的干扰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个主要干扰,抑制这种干扰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55 1.交流电源系统 理想的交流电应该是50HZ的正弦波。但事实上,由于负载的变动如电动机、电焊机、鼓风机等电器设备的启停,甚至日光灯的开关都可能造成电源电压的波动,严重时会使电源正弦波上出现尖峰脉冲,如图8-18所示。这种尖峰脉冲,幅值可达几十甚至几千伏,持续时间也可达几毫秒之久,容易造成计算机的“死机”,甚至会损坏硬件,对系统威胁极大。在硬件上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56

57 图8-19 利用干扰抑制器的电源系统 (1 )选用供电比较稳定的进线电源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电源进线要尽量选用比较稳定的交流电源线,至少不要将控制系统接到负载变化大、晶闸管设备多或者有高频设备的电源上。 (2)利用干扰抑制器消除尖峰干扰 干扰抑制器使用简单,利用干扰抑制器消除尖峰干扰的电路如图8-19示。干扰抑制器是一种无源四端网络,目前已有产品出售。 图8-19 利用干扰抑制器的电源系统

58 图8-20 一般交流供电系统 (3)采用交流稳压器稳定电网电压
计算机控制的交流供电系统一般如图8-20所示。图中交流稳压器是为了抑制电网电压的波动,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交流稳压器能把输出波形畸变控制在5%以内,还可以对负载短路起限流保护作用。低通滤波器是为了滤除电网中混杂的高频干扰信号,保证50HZ基波通过。 图8-20 一般交流供电系统

59 (4)利用UPS保证不中断供电 电网瞬间断电或电压突然下降等掉电事件会使计算机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是可能产生严重事故的恶性干扰。对于要求更高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采用不间断电源即UPS向系统供电,如图8-21所示。正常情况下由交流电网通过交流稳压器、切换开关、直流稳压器供电至计算机系统;同时交流电网也给电池组充电。所有的UPS设备都装有一个或一组电池和传感器,并且也包括交流稳压设备。如果交流供电中断,系统中的断电传感器检测到断电后就会将供电通路在极短的时间内(3ms)切换到电池组,从而保证流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电流不因停电而中断。这里,逆变器能把电池直流电压逆变到正常电压频率和幅度的交流电压,具有稳压和稳频的双重功能,提高了供电质量。

60 图8-21 不间断电源UPS供电系统

61 (5)掉电保护电路 对于没有使用UPS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为了防止掉电后RAM中的信息丢失,可以采用镍电池对RAM数据进行掉电保护。图8-22是一种某计算机系统64KB存储板所使用的掉电保护电路。系统电源正常工作时,由外部电源+5V供电,A点电平高于备用电池(3V)电压,VD2截止,存储器由主电源(+5V)供电。系统掉电时,A点电位低于备用电池电压,VD1截止,VD2导通,由备用电池向RAM供电。当系统恢复供电时,VD1重新导通,VD2截止,又恢复主电源供电。

62

63 对于没有采用镍电池进行掉电保护的一些控制系统,至少应设置电源监控电路即硬件掉电检测电路。在掉电电压下降到CPU最低工作电压之前应能提出中断申请(提前时间为几百微妙到数毫秒),使系统能及时对掉电作出保护反应——在掉电中断子程序中,首先进行现场保护,把当时的重要参数、中间结果以及输入输出状态作出妥善处理,并在片内RAM中设置掉电标志。当电源恢复正常时,CPU重新复位,复位后应首先检查是否有掉电标记。如果没有,按一般开机程序执行,即首先系统初始化;如果有掉电标记,则说明本次复位是掉电保护之后的复位,不应将系统初始化,而应按掉电中断子程序相反的方式恢复现场,以一种合理的安全方式使系统继续工作。这种监控电路有许多,其中一种简便实用的应用电路见后面的图8-31 X5045与CPU的接口电路。上电时,电压超过4.5V后,经过约200ms的稳定时间后RESET 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掉电时,当电源电压低于4.5V时,RESET 信号立即变为高电平,使CPU响应中断申请并转入掉电中断子程序,进行现场保护。

64 2.直流电源系统 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无论是模拟电路还是数字电路,都需要低压直流供电。为了进一步抑制来自于电源方面的干扰,一般在直流电源侧也要采用相应的抗干扰措施。 (1)交流电源变压器的屏蔽 把高压交流变成低压直流的简单方法是用交流电源变压器。因此,对电源变压器设置合理的静电屏蔽和电磁屏蔽,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抗干扰措施,通常将电源变压器的一、二次绕组分别加以屏蔽,一次绕组屏蔽层与铁心同时接地,如图8-23(a)所示。在要求更高的场合,可采用层间也加屏蔽的结构,如图8-23(b)所示。

65

66 (2)采用直流开关电源 直流开关电源是一种脉宽调制型电源,由于脉冲频率高达20kHZ,所以甩掉了传统的工频变压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70%)、电网电压范围大[(-20%~10%)×220V]、电网电压变化时不会输出过电压或欠电压、输出电压保持时间长等优点。开关电源初、次级之间具有较好的隔离,对于交流电网上的高频脉冲干扰有较强的隔离能力。 现在已有许多直流开关电源产品,一般都有几个独立的电源,如±5V,±12V,±24V等。

67 (3)采用DC-DC变换器 如果系统供电电网波动较大,或者对直流电源的精度要求较高,就可以采用DC-DC变换器,它们可以将一种电压的直流电源,变换成另一种电压的直流电源。它们有升压型或降压型,或升压/降压型。DC-DC变换器具有体积小、性能价格比高、输入电压范围大、输出电压稳定(有的还可调)、环境温度范围广等一系列优点。 显然,采用DC-DC变换器可以方便地实现电池供电,从而制造便携式或手持式计算机测控装置。

68 (4)每块电路板的直流电源 当一台计算机测控系统有几块功能电路板时,为了防止板与板之间的相互干扰,可以对每块板的直流电源采取分散独立供电环境。在每块板上装一块或几块三端稳压集成块(7805、7805、7812,7812等)组成稳压电源,每个功能板单独对电压过载进行保护,不会因为某个稳压块出现故障而使整个系统遭到破坏,而且也减少了公共阻抗的相互耦合,大大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也有利于电源散热。

69 (5)集成电路块的VCC加旁路电容 集成电路的开关高速动作时会产生噪声,因此无论电源装置提供的电压多么稳定,VCC和GND端也会产生噪声。为了降低集成电路的开关噪声,在印制线路板上的每一块IC上都接入高频特性好的旁路电容,将开关电流经过的线路局限在板内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旁路电容可用0.01~0.1μF的陶瓷电容器,旁路电容器的引线要短而且紧靠需要旁路的集成器件的VCC或GND端,否则会毫无意义。

70 8.2.6 接地系统的抗干扰 广义的接地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即接实地和接虚地。接实地指的是与大地连接;接虚地指的是与电位基准点连接,当这个基准点与大地电气绝缘,则称为浮地连接。正确合理的接地技术对计算机控制系统极为重要,接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保证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防止地环路引起的干扰,常称为工作接地;二是为了避免操作人员因设备的绝缘损坏或下降遭受触电危险和保证设备的安全,这称为保护接地。本节主要讨论工作接地技术。

71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大致有以下几种地线:模拟地、数字地、信号地、系统地、交流地和保护地。
模拟地作为传感器、变送器、放大器、A/D和D/A转换器中模拟电路的零电位。模拟信号有精度要求,它的信号比较小,而且与生产现场连接。有时为区别远距离传感器的弱信号地与主机的模拟地关系,把传感器的地又叫信号地。 数字地作为计算机各种数字电路的零电位,应该与模拟地分开,避免模拟信号受数字脉冲的干扰。 系统地是上述几种地的最终回流点,直接与大地相连作为基准零电位。

72 交流地是计算机交流供电的动力线地或称零线,它的零电位很不稳定。在交流地上任意两点之间往往就有几伏乃至几十伏的电位差存在。另外,交流地也容易带来各种干扰。因此,交流地绝不允许与上述几种地相连,而且交流电源变压器的绝缘性能要好,绝对避免漏电现象。 保护地也叫安全地、机壳地或屏蔽地,目的是使设备机壳与大地等电位,以避免机壳带电影响人身及设备安全。 以上这些地线如何处理,是接地还是浮地?是一点接地还是多点接地?这些是实时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中的重要问题。

73 1.单点接地与多点接地 根据接地理论分析,低频电路应单点接地,这主要是避免形成产生干扰的地环路;高频电路应该就近多点接地,这主要是避免“长线传输”引入的干扰。一般来说,当频率低于1MHZ时,采用单点接地方式为好;当频率高于10MHZ时,采用多点接地方式为好;而在1~10MHZ之间,如果采用单点接地,其地线长度不得超过波长的1/20,否则应采用多点接地方式。在工业控制系统中,信号频率大多小于1MHZ,所以通常采用单点接地方式,如图8-24所示。

74

75 2.分别回流法单点接地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各种地一般应采用分别回流法单点接地。模拟地、数字地、安全地的分别回流法如图8-25所示。汇流条由多层铜导体构成,截面呈矩形,各层之间有绝缘层。采用多层汇流条以减少自感,可减少干扰的窜入途径。在稍考究的系统中,分别使用横向汇流条及纵向汇流条,机柜内各层机架之间分别设置汇流条,以最大限度减小公共阻抗的影响。在空间将数字地汇流条与模拟地汇流条间隔开,以避免通过汇流条间电容产生耦合。安全地(机壳地)始终与模拟地和数字地隔离开。这些地之间只是在最后才汇聚一点,而且常常通过铜接地板交汇,然后用线径不小于30mm2的多股软铜线焊接在接地板上深埋地下。

76 图8-25 单点回流法接地方式

77 3.输入系统的接地 在计算机控制输入系统中,传感器、变送器和放大器通常采用屏蔽罩,而信号的传送往往使用屏蔽线。对于屏蔽层的接地要慎重,也应遵守单点接地原则。输入信号源有接地和浮地两种情况,接地电路也有两种情况。在图8-26(a)中,信号源端接地,而接收端放大器浮地,则屏蔽层应在信号源端接地(A点)。而图8-26(b)却相反,信号源浮地,接收端接地,则屏蔽层应在接收端接地(B点)。这样单点接地是为了避免在屏蔽层与地之间的回路电流,从而通过屏蔽层与信号线间的电容产生对信号线的干扰。一般输入信号比较小,而模拟信号又容易接受干扰。因此,对输入系统的接地和屏蔽应格外重视。

78 图8-26 输入系统接地方式

79 高增益放大器常常用金属罩屏蔽起来,但屏蔽罩的接地也要合理,否则将引起干扰。放大器与屏蔽罩间存在寄生电容,如图8-27(a)所示,由图8-27(b)的等效电路可以看出,寄生电容C1和C2使放大器的输出端到输人端有一反馈通路,如不将此反馈消除,放大器可能产生振荡。解决的办法就是将屏蔽罩接到放大器的公共端,如8-27(C)所示。这样便将寄生电容短路了,从而消除了反馈通路。

80

81 4.印制线路板的地线分布 设计印制线路板应遵守下列原则,以免系统内部地线产生干扰。
(1)TTL,CMOS器件的地线要呈辐射状,不能形成环形。 (2)印制线路板上的地线要根据通过的电流大小决定其宽度,不要小于3mm,在可能的情况下,地线越宽越好。 (3)旁路电容的地线不能长,应尽量缩短。 (4)大电流的零电位地线应尽量宽,而且必须和小信号的地分开。

82 5.主机系统的接地 计算机本身接地,同样是为了防止干扰,提高可靠性。下面介绍三种主机接地方式。 (l)全机一点接地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机架内采用图8-25所示的分别回流法接地方式。主机地与外部设备地的连接采用一点接地,如图8-28所示。为了避免多点接地,各机柜用绝缘板垫起来。这种接地方式安全可靠,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一般接地电阻选为4~10Ω左右。接地电阻越小越好,但接地电阻越小,接地极的施工就越困难。

83 图8-28 全机一点接地

84 (2)主机外壳接地,机芯浮空 为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将主机外壳作为屏蔽罩接地,而把机内器件架与外壳绝缘,绝缘电阻大于50MΩ,即机内信号地浮空,如图8-29所示。这种方法安全可靠,抗干扰能力强,但制造工艺复杂,一旦绝缘电阻降低就会引入干扰。

85

86 (3)多机系统的接地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多台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资源共享。如果接地不合理,将使整个网络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近距离的几台计算机安装在同一机房内,可采用类似图8-28那样的多机一点接地方法。对于远距离的计算机网络,多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通过隔离的办法把地分开。例如,采用变压器隔离技术、光电隔离技术或无线通信技术。

87 8.3 软件抗干扰措施 引言 指令冗余技术 软件陷阱技术

88 引言 介绍了这么多的硬件电路抗干扰措施,再来看看软件上又有哪些好的措施。
首先是在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通道中,采用某种计算方法对通道的信号进行数字处理,以削弱或滤除干扰噪声,这就是在7.2节中讨论过的数字滤波方法。这是一种廉价而有效的软件程序滤波,在控制系统中被广泛采用。 而对于那些可能穿过通道而进入CPU的干扰,可采取指令冗余、软件陷阱以及程序运行监视等措施来使CPU恢复正常工作。

89 指令冗余技术 当计算机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了CPU正常的工作时序,可能造成程序计数器PC的值发生改变,跳转到随机的程序存储区。当程序跑飞到某一单字节指令上,程序便自动纳入正轨;当程序跑飞到某一双字节指令上,有可能落到其操作数上,则CPU会误将操作数当操作码执行;当程序跑飞到三字节指令上,因它有两个操作数,出错的机率会更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在程序中人为地插入一些空操作指令NOP或将有效的单字节指令重复书写,此即指令冗余技术。由于空操作指令为单字节指令,且对计算机的工作状态无任何影响,这样就会使失控的程序在遇到该指令后,能够调整其PC 值至正确的轨道,使后续的指令得以正确地执行。

90 但我们不能在程序中加入太多的冗余指令,以免降低程序正常运行的效率。一般是在对程序流向起决定作用的指令之前以及影响系统工作状态的重要指令之前都应插入两、三条NOP指令,还可以每隔一定数目的指令插入NOP指令,以保证跑飞的程序迅速纳入正确轨道。 指令冗余技术可以减少程序出现错误跳转的次数,但不能保证在失控期间不干坏事,更不能保证程序纳入正常轨道后就太平无事了。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采用软件容错技术,使系统的误动作减少,并消灭重大误动作。

91 软件陷阱技术 指令冗余使跑飞的程序安定下来是有条件的,首先跑飞的程序必须落到程序区,其次必须执行到冗余指令。当跑飞的程序落到非程序区(如EPROM中未使用的空间、程序中的数据表格区)时,对此情况采取的措施就是设立软件陷阱。 软件陷阱,就是在非程序区设置拦截措施,使程序进入陷阱,即通过一条引导指令,强行将跑飞的程序引向一个指定的地址,在那里有一段专门对程序出错进行处理的程序。如果我们把这段程序的入口标号称为ERROR的话,软件陷阱即为一条JMP ERROR指令。为加强其捕捉效果,一般还在它前面加上两条NOP指令,因此真正的软件陷阱是由3条指令构成:

92 NOP JMP ERROR 软件陷阱安排在以下四种地方:未使用的中断向量区,未使用的大片ROM空间,程序中的数据表格区以及程序区中一些指令串中间的断裂点处。 由于软件陷阱都安排在正常程序执行不到的地方,故不影响程序的执行效率,在当前EPROM容量不成问题的条件下,还应多多安插软件陷阱指令。

93 8.4 程序运行监视系统 引言 Watchdog Timer工作原理 8.4.2 Watchdog Timer实现方法

94 引言 工业现场难免会出现瞬间的尖峰高能脉冲干扰,可能会长驱直入作用到CPU芯片上,使正在执行的程序跑飞到一个临时构成的死循环中,这时候的指令冗余和软件陷阱技术也无能为力,系统将完全瘫痪。此时必须强制系统复位,摆脱死循环。由于操作者不可能一直监视系统,这就需要一个独立于CPU之外的监视系统,在程序陷入死循环时,能及时发现并自动复位系统,这就是看守大门作用的程序运行监视系统,国外称为“Watchdog Timer”,即看门狗定时器或看门狗。

95 Watchdog Timer工作原理 为了保证程序运行监视系统的可靠性,监视系统中必须包括一定的硬件部分,且应完全独立于CPU之外,但又要与CPU保持时时刻刻的联系。因此,程序运行监视系统是硬件电路与软件程序的巧妙结合。图8-30给出了Watchdog Timer的工作原理。 CPU可设计成由程序确定的定时器1,看门狗被设计成另一个定时器2,它的计时启动将因CPU的定时访问脉冲P1的到来而重新开始,定时器2的定时到脉冲P2连到CPU的复位端。两个定时周期必须是 T1<T2,T1就是CPU定时访问定时器2的周期,也就是在CPU执行的应用程序中每隔T1时间安插一条访问指令。

96 在正常情况下,CPU每隔T1时间便会定时访问定时器2,从而使定时器2重新开始计时而不会产生溢出脉冲P2;而一旦CPU受到干扰陷入死循环,便不能及时访问定时器2,那么定时器2会在T2时间到达时产生定时溢出脉冲P2,从而引起CPU的复位,自动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程序。

97 动画链接

98 8.4.2 Watchdog Timer实现方法 以前的Watchdog Timer硬件部分是用单稳电路或自带脉冲源的计数器构成,一是电路有些复杂,二是可靠性有些问题。美国Xicor公司生产的X5045芯片,集看门狗功能、电源监测、EEPROM、上电复位等四功能为一体,使用该器件将大大简化系统的结构并提高系统的性能。

99 X5045与CPU的接口电路如图8-31所示。X5045只有8根引脚:
SCK:串行时钟。 SO:串行输出,时钟SCK的下降沿同步输出数据。 SI:串行输入,时钟SCK的上升沿锁存数据。 CS:片选信号,低电平时X5045工作,变为高电平时将使看门狗定时器重新开始计时。WP:写保护,低电平时写操作被禁止,高电平时所有功能正常。 RESET:复位,高电平有效。用于电源检测和看门狗超时输出。 VSS:地。 VCC:电源电压。

100 动画链接

101 它与CPU的接口电路很简单,X5045的信号线SO、SI、SCK、 CS与CPU的数据线D0~D3相连,用软件控制引脚的读(SO)、写(SI)及选通( CS )。X5045的引脚RESET与CPU的复位端RESET相连,利用访问程序造成CS引脚上的信号变化,就算访问了一次X5045。 在CPU正常工作时,每隔一定时间(小于X5045的定时时间)运行一次这个访问程序,X5045就不会产生溢出脉冲。一旦CPU陷入死循环,不再执行该程序也即不对X5045进行访问,则X5045就会在RESET端输出宽度100ms400ms的正脉冲,足以使CPU复位。 这里,X5045中的看门狗对CPU提供了完全独立的保护系统,它提供了三种定时时间:200ms、600ms和1.4s,可用编程选择。

102 本章小结 计算机控制系统总是处在干扰频繁的恶劣环境中,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抗干扰措施,即使系统的各种硬件与软件的设计都很合理,也未必能正常地工作。抗干扰能力是设计与运行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指标。但干扰的形式与危害多种多样,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又是各式各样。因此,应当根据具体的实际系统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 本章从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入手,分析了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各种抗干扰措施。重点讨论了对系统过程通道中串模干扰与共模干扰的抑制,对CPU主机的程序运行监视复位系统,另外对施工工程中的信号线、电源系统与接地系统的抗干扰措施也作了介绍。

103 习题与思考 1.简述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2.串模干扰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抑制串模干扰? 3.共模干扰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抑制共模干扰?
4.结合图8-11,分析说明利用光耦隔离器的开关特性也可以应用在模拟量输入或输出通道中。

104 5.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敷设信号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大致有哪几种地?最终如何接地? 7.结合图8-30,简述程序运行监视系统的工作原理。


Download ppt "第八章: 抗干扰技术 学习要点 1、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2、硬件抗干扰措施。 3、程序运行监视系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