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章[教材第十五、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章[教材第十五、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教材第十五、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五节 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资料:近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2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各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3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充分就业——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 物价稳定——低且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4 失业与充分就业 失业的定义与衡量 就业[Employment]
失业[Unemployment]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失业率= = 失 业 人 数劳动力总数 失 业 人 数 1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5 失业的种类 ⑴自然失业[Natural Unemployment] ——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 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 ⑵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6 失业的影响 失业的代价与收益之比较: 收益:个人效率的最大发挥和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代价:社会产量的减少和个人收入的减少。
奥肯定理[Okun’s Law]—— 失业率的变动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动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人力资本的损失和不利的社会影响。

7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2讲《总供给、总需求与产出决定概论 》

8 我国失业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经济学原理》第24讲《失业》

9 物价与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 ——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过程。 物价上涨与货币贬值。
纸币发行量与通货膨胀。 过程与结果。 通货紧缩[Deflation]

10 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的衡量 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P0—基期价格, Q0—基期交易量, Pt—报告期价格 生产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 : 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11 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分类: ⑴温和的通货膨胀 ⑵奔腾的通货膨胀 ⑶恶性通货膨胀或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Moderate Inflation] ⑵奔腾的通货膨胀 [Galloping Inflation] ⑶恶性通货膨胀或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Hyperinflation or Runaway Inflation]

12 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Redistribution Effects of Inflation]
固定收入的领取者受损,固定支出的支付者受益。   雇工受损,雇主受益;   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   出租者受损,承租者受益。 可预见影响小,不可预见影响大。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Anticipated Inflation]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Unanticipated Inflation]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Output Effects of Inflation]

13 二、各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高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 低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适应:经济增长→就业增加; 不适应:经济增长→对劳动需求相对下降。

14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增加→进口增加→对外贸易逆差。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经济政策目标的选择 注意各目标之间的协调; 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选择一定时期内的主要目标。

15 三、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主要内容: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过度,导致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私人经济不能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时,有必要依赖政府对总需求进行调节。政府对总需求的调节表现为:当总需求不足时,设法提高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过度时,设法降低总需求的水平。

16 “相机决策”方法 需求管理通过“相机决策”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得以实施。 “相机决策”
[the Discretionary Approaches]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17 “逆经济风向行事” 原则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当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和扩张性货币政策[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刺激总需求;当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Tight Fiscal Policy]和紧缩性货币政策[Tight Monetary Policy]减少总需求。

18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二、自动稳定器 三、功能财政与预算平衡 四、赤字财政与公债 五、财政政策的效果

19 一、财政政策的工具 政府支出——包括: 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投资);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 转移支付。 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包括:
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财产税和其他税收。 公债

20 ——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的机制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1 扩张性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 减少税 收 增加 总需求 减少 总需求 紧缩性 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 增加税 收
财政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经济萧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失 业 扩张性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 减少税 收 增加 总需求 经济繁荣→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 减少 总需求 紧缩性 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 增加税 收

22 二、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又称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s]
——某些经济政策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趋向于稳定的机制。 经济萧条→所得税减少,转移支付增加, →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下降; 经济繁荣→所得税增加,转移支付减少, →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上升。

23

24 三、功能财政与预算平衡 [Functional Finance and Balanced Budget] 从传统财政到功能财政
传统财政没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其主要原则是:量入为出,节约开支和收支平衡。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财政应当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要使这一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放弃传统财政的旧信条。 因为,要发挥财政调节经济的作用,在经济萧条时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在经济繁荣时就必然出现财政盈余。

25 四、赤字财政与公债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针对经济萧条和失业提出来的。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而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税收,政府必然出现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公债来加以弥补。 但公债不能向公众和厂商发行,否则会抵消刺激经济的作用。 公债只能卖给中央银行。

26 “公债哲学”——公债无害论 有人认为公债负担不仅加在于当代人身上,而且也加在后代的身上,是“爷爷花了孙子的钱”;由于不能增加税收,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公债是有害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无害,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而且作为债务人的政府是长期存在的,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所以,只要公债不用于战争和浪费,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公债增长速度,公债就是安全的和值得的。

27 五、财政政策的效果 乘数效应[Effectiveness of Multiplier] ——政府支出或税收所引起的总需求成倍增长或减少。
政府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 ⊿Y⊿G 1-b(1- t ) = ⊿Y⊿T - b 1-b(1- t ) =

28 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 of Crowding out]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见教材P517] 主要原因: 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消费减少。

29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两个因素: 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 挤出效应的大小。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三个因素:
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 货币需求对国民收入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所以,挤出效应的大小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30 财政政策的效果(1)[教材P513图16-1(a)] r IS2 LM IS1 E2 r2 E1 r1 Y1 Y2 Y3 Y

31 r LM IS2 IS1 E2 r2 E1 r1 Y1 Y2 Y3 Y 财政政策的效果(2) [教材P513图16-1(b)]
Y1 Y2 Y3 Y

32 IS曲线的斜率 a + e + G0-bT0 d 1-b (1-t) r = - Y 斜率的绝对值 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投资对利息率变化的反应越敏感 [即d越大], 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 小,反之则越大。 ②投资或政府支出的乘数越大,IS 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反之则越大。

33 财政政策的效果(3) r IS2 LM IS1 E2 r2 E1 r1 Y1 Y2 Y3 Y

34 r LM IS2 IS1 r2 E2 E1 r1 Y1 Y2 Y3 Y 财政政策的效果(4)
Y1 Y2 Y3 Y

35

36 r = - + Y J h M0 h k h LM曲线的斜率 斜率 k——货币交易需求对国民收入的敏感程度
LM曲线斜率的大小与k成正比;与h成反比。

37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一、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

38 一、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不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 ——金融企业,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

39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 法定准备金[Legal Reserve]
——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保持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这一比例就是法定准备率。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又称支票货币[Checkbook Money]或存款货币[Deposit Money] ,存款货币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40 举例说明商业银行如何创造存款货币: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 A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原始存款]; A银行将80万元贷给客户甲;
B银行取得客户甲的存款80万元; B银行将64万元贷给客户乙; C银行取得客户乙的存款64万元; C银行将51.2万元贷给客户丙; …… 100万元+80万元+64万元+51.2万元+……=500万元

41 存款总额[D]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R] 法定准备率[r] = (0<r<1)

42 = = 存款总额[D]原始存款[R] 1 1 法定准备率[r] 或=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的作用也是双向的。 1 1
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 ——原始存款扩张的倍数。 货币乘数的作用也是双向的。 存款总额[D]原始存款[R] = 法定准备率[r] = 法定准备率+提现率+超额准备率 或=

43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 货币政策的工具 ①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②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③准备率政策[Reserve Ratio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44 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进而影响总需求。 假设前提——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这两种存在形式。

45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货币供给量增 加 债券价格上 升 利息率下 降 投资增加消费增加 货币供给量减 少 债券价格下 降
货币供给量增 加 债券价格上 升 利息率下 降 投资增加消费增加 货币供给量减 少 债券价格下 降 利息率上 升 投资减少消费减少

46 货币政策的运用 经济萧条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失 业 经济繁荣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经济萧条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失 业 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降低再贴现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 扩张性 货币政策 增加 总需求 经济繁荣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 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提高再贴现率 提高法定准备率 减少 总需求 紧缩性 货币政策

47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
二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的敏感程度,或利率对货币供给反应的敏感程度。 所以,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48 货币政策的效果(1) r IS LM1 LM2 E1 r1 E2 r2 Y1 Y2 Y3 Y

49 r LM1 IS LM2 E1 r1 E2 r2 Y1 Y2 Y3 Y 货币政策的效果(2)
Y1 Y2 Y3 Y

50 r 货币政策的效果(3) IS LM1 LM2 E1 r1 E2 r2 Y1 Y2 Y3 Y

51 r LM1 IS LM2 E1 r1 E2 r2 Y1 Y2 Y3 Y 货币政策的效果(4)
Y1 Y2 Y3 Y

52 投资对利率的反应越敏感( IS曲线的斜率越小),
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 货币政策的效果却越大。

53 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1)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与利率变动相关性很弱,极端表述,是垂直的LM曲线。这时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有最大效应,财政政策只能改变利率,对收入没有影响。这是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倾向性观点:短期货币供应量是决定总需求和真实产出,财政政策则会因为“挤出效应”失去效果。

54 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2)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反应敏感,LM线形状比较平缓。还有一种特殊情形:利率很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不能再降低,因而不再愿意用债券置换货币,结果对货币投机需求无穷大,LM线成水平线,即公众在既定利率水平下,愿意持有任意数量货币:“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这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财政政策则很有效。

55 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3) 垂直的IS线:
私人支出对于利率没有反应,财政政策免去挤出效应,对总需求能够产生强有力影响,货币政策失去作用。

56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化[]

57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更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 也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

58 IS2 LM1 i IS1 LM2 E2 i2 E1 i1 E3 Y1 Y2 Y3 Y

59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化[] 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但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而且这两个目标与其他目标如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只调节财政收支总量和货币供给总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难解决这些矛盾。 所以,后来有人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简单地说,所谓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就是有区别对待地实施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60 1.财政政策的微观化 财政支出政策的微观化——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构成以促进部门结构的调整,使某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部门优先增长;或使某些可以容纳更多非熟练工人就业的部门得到发展,以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失业与空位并存问题的解决。 财政收入政策的微观化——通过调整税收结构、征税范围或税率,使税收政策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不致于降低经济效率。如仅对个别消费品或投资品增税或减税,而不是对所有个人或企业增税或减税。

61 2.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局部地调整不同部门、不同市场或不同类型借贷的放款限额、信贷条件、利息率或规定各类从事放款业务的银行的法定准备率等,以增加资本的流动性,调剂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促进某些部门或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又不致于影响整个物价水平的升降。

62 第五节 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一、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二、供给学派的财政激励政策

63 一、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Monetarism]的货币政策在传递机制上与凯恩斯主义不同: 他们认为,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供给量。

64 假设前提: 人们的财富具有多种形式:货币、债券、股票、住宅、珠宝和耐用消费品等。 在这一假设前提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不是影响利息率,而是影响各种形式的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货币本身是经济失调的根源。因而,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当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实行“简单规则”或“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

65 二、供给学派的财政激励政策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不是调节总需求,而是刺激总供给,以刺激经济增长。
他们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应着眼于对人们经济行为的激励,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增加总供给。 他们认为,高税率和高社会福利导致“干不如不干”或“干等于白干”的后果,因而主张降低税率和社会福利支出。

66 减税政策: 当经济萧条时,凯恩斯主义认为可以采取减税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是针对西方国家的高税收制度的提出的,是为了增加储蓄和投资以及劳动的供给,以刺激经济增长。 他们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增加储蓄才能有效增加投资。他们所说的增加投资不是增加投资需求,而是增加供给。

67

68 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政策: 凯恩斯主义主张在通货膨胀时减少政府支出,也可以包括减少政府福利支出,以减少消费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则主张增加包括政府福利支出在内的政府支出,以增加消费需求。 供给学派的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政策是针对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提出的,是为了刺激人们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提高经济的竞争性和充分发挥个人独创性,以增加总供给。

69 三、供给管理政策 收入政策: 有人认为现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收入增长过快所推动的,因而主张限制工资收入的增长,使其增长率不致于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具体措施有:工会和企业自愿达成限制工资增长的协议;政府直接管制、直至冻结工资和物价;以税收作为奖励或惩罚遵守或超过工资增长率界限的企业和个人。

70 人力政策 有人认为现在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或摩擦性失业,因而主张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减少失业、增加供给。
具体措施有:进行劳动力再培训;帮助劳动力迁移;提供劳动力市场更充分而准确的信息;发展能在一定投资水平上容纳较多劳动力的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如发展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

71 宏观经济政策的五个争论问题: 1.货币与财政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2.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3.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吗? 4.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 5.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 参见[美]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中译本,下册), 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 页。

72 资料:近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 1.七次降息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卢锋:《经济学原理》 第23讲《IS-LM模型运用》 货币政策 1.七次降息 1996年5月1日到1999年6月10日约三年间,7次降低利率,五次是在1997年10月以后进行的,1998年下调了三次。1年期存款利率下降到2.16%,降幅在70%以上;贷款利率下降到5.85%,降幅近一半。

73 2.公开市场操作 1998年累计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1761亿元,净投放基础货币701亿元。1999年进一步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亿元,占当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加上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基础货币投放1013亿元,1999年公开市场操作共投放基础货币2933亿元,占当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80%。

74 3.调整准备金比率 1998年3月21日,法定准备金比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11月21日,中央银行进一步把准备金率降低到6%。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约2000亿元。

75 财政政策 1.国债投资 从1998年8月到2000年8月共发行了四次国债。其中三次发行的2100亿元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内支出,用于基础建设重点投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典型运用。提升总需求作用大小,取决于政府支出乘数大小。假定2100亿元国债投资在 两年内全部完成,又假定政府支出乘数为2,即1元政府国债投资支出上升能够带来2元总需求增加,那么上述国债投资支出对提升总需求的贡献应为4200亿元,分摊到两年间,大约能使每年GDP增长率各提升1.2个百分点。

76 2.降低税费 减税主要是“增加出口退税和减免固定资产调节税”。这类措施具有更为明显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向和效果,但与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减税措施也有所不同。 5次较大取消收费措施,共取消了几百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收费项目。这些措施本质上属于体制改革举措,然而长期政策在某个时点引入会发生短期效果(减轻居民和企业负担,降低政府收入)。

77 3.转移支付 1998年11月,财政部将42.5亿元专款由中央财政借给地方,用于支持各地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直接收益人员84万人,由于低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比较低,这类措施有助于增加消费。但是数量力度较小。

78 第十三章 教学要求 1.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 3.理解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
第十三章 教学要求 1.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 3.理解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 4.理解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5.理解凯恩斯主义的功能财政(特别是赤字财政)理论及其公债理论。 6.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 7.理解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8.了解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Download ppt "第十三章[教材第十五、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