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倫理學 第12週 Virtue Theor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倫理學 第12週 Virtue Theor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倫理學 第12週 Virtue Theory

2 前 言 例1:John聽說衣索比亞有十萬人挨餓,覺得很難 過,所以捐了100美元給當地的解除飢荒計畫。 Joan也聽說了這個消息,沒有任何感覺,但出於 義務感,她也捐了100美元給同一個組織。 例2:Jack和Jill都有機會從任職的銀行盜用一百萬 美元的公款。Jill從沒動過盜用的念頭,Jack則勇 敢地對抗這樣的誘惑,差點就要臣服於它,最後 終於成功抗拒誘惑。 請問:誰比較有道德,應該得到更多道德讚賞? 為什麼?

3 前 言 德行(virtue):經訓練而得的行為傾向,導致道德 上正確的習慣性行為。
前 言 德行(virtue):經訓練而得的行為傾向,導致道德 上正確的習慣性行為。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主張,道德包含培養卓越 的人,其出於良好性格自發地做對的事,並做為 典範來啟發他人。 目的論的面向:以目標為導向,聚焦在人生的目 標—活得好並達到卓越。 理想的道德人應培養哪些德行:柏拉圖、新約神 學、印度教、儒家給出不同的德行清單。

4 前 言 在今天的課程裡,我們要談: 德行倫理學的主張 對「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之批評 論「德行」與「道德規則」之間的關係
前 言 在今天的課程裡,我們要談: 德行倫理學的主張 理想的類型—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理想的個人 對「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之批評 論「德行」與「道德規則」之間的關係 以德行為基礎的倫理學(virtue-based ethics) 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action-based ethics) 互補(多元論的)倫理學(complementarity (pluralistic) ethics)

5 一、德行倫理學 (一)基本主張: 重要的是擁有成為好人、做對的事之適當傾向 (disposition)、動機和情感。
德行可區分為道德德行和非道德德行。精確分類 有爭議,例如勇氣。 指導行為的原則不是道德的本質。把焦點放在好 人的類型(type),發現和模仿適當的道德典範。

6 一、德行倫理學 (二)理想的類型(The Ideal Type):
亞里斯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Nichomachean Ethics)。 1.人是政治的動物: 要達到幸福(happiness, eudaimonia),適當的社會 制度是必要的。 道德的人不能脫離繁榮的政治環境。 國家不對美好人生保持中立,應積極鼓勵公民教 導德行。

7 一、德行倫理學 2.功能論證(function argument): (1)任何人工製品、職業的好壞評價,取決於它能否 適當執行其功能。
(2)人的獨特功能是表達或遵守理性的活動。 (3)知性德行(intellectual virtue)和道德德行是表達或 遵守理性的活動。 (4)如果能擁有各種德行,就能得到人的最高價值─ 幸福。 結論:幸福的人必然擁有各種德行。

8 一、德行倫理學 3.黃金中庸(Golden Mean): 道德德行必須在生活中學習,養成正確的習慣。
道德德行取決於中庸:德行是過與不及之間的適 當狀態。例如,勇氣介於魯莽和懦弱之間。 在正確的時間、針對正確的目標、對正確的人, 出於正確的理由,以適當的方式行動→實用智慧 (practical wisdom)。 菁英論的觀點:在成為有德者方面,人有不一樣 的能力。

9 一、德行倫理學 4.道德德行是實現幸福的必要條件。 除了德行,幸福還需要某些外在價值物,例如健 康、財富、聰明和好運氣。
道德德行不是幸福的充分條件:能否獲得上述外 在價值物,有時得靠運氣。 道德德行是幸福的必要條件:依據功能論證,缺 乏德行的人不可能得到幸福。 亞里斯多德很少談到道德規則或原則。

10 一、德行倫理學 聖高比神父(Father Maximilian Kolbe)的故事:
1941年,聖高比神父因為出版反對納粹的小冊子 被送進奧斯威辛集中營。因為有人逃出集中營, 所以德軍抽籤選了十個人,以餓死他們的方式作 為懲罰。高比懇求指揮官,讓他代替其中一人。 在潮濕陰暗的地下室裡,他帶領其他人穿過死亡 的幽谷,在死前保持平靜,唱著聖歌。幾個星期 後,高比仍活著,最後被注射毒針而過世。 請問:這類道德聖人的故事能帶來什麼啟發?

11 一、德行倫理學 (三)理想的個人(The Ideal Individual): 1.透過觀察和模仿典範人物來學習德行:
蘇格拉底、甘地(Gandhi)、德瑞莎修女(Mother Teresa)、聖高比神父、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耶穌的生活,提供了道德卓越的典範。 問「這些聖人和道德英雄會做什麼?」有助於形 塑德行,也賦予了「什麼是正確行為?」的道德 標準。

12 一、德行倫理學 2.道德聖人是無趣的人? Susan Wolf:道德聖人缺乏享受享樂的能力,他們 的生活「不可思議地無趣」。 [回應]:
道德聖人和英雄以遠勝於日常表達道德的方式, 體現了善。 人們覺得什麼有趣或無趣,可能是道德教育、發 展或理解的產物。

13 一、德行倫理學 3.聖人和道德英雄的價值: 這些典範人物給出值得嚮往的生活方式之證明。
啟示:如果這些人能克服誘惑,過深刻的道德生 活,那麼我也可以。 社會若要克服邪惡、促進人類繁榮,那麼有一定 比例極富德行的人是必要的。

14 二、批評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霍布斯:德行(例如正義、感恩、社會性)是維 持和平不可或缺的。 效益主義和康德理論的盛行使德行理論逐漸式微。
彌爾:行為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做,不影響該行為 的道德評價。 康德:擁有德行不意味著將會遵守道德法則。 德行倫理學在近代的復甦,跟越來越不滿意效益 主義和康德的道德理論有關。

15 二、批評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兩種道德理論取向之對比: 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以德行為基礎的倫理學 代表學說 效益主義、康德義務論
德行倫理學 基本主張 (1)應藉由遵守道德規則 適當地行動。 (2)根據人如何行動來判 斷他們。 (1)應獲得良好的性格 特質,不只是根據道 德規則來行動。 (2)道德包含成為(being) 一個有德的人。 主要道德問題 我應該做什麼? 我應該成為哪種人?

16 二、批評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一)缺乏動機的構成要素:
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是消極的,未能推動或激 勵行動。倫理學成為道德詭辯和吹毛求疵的區分。 義務論理論把道德視為必要的惡。 德行理論學者把道德視為本質上有價值的活動。 [回應]:可推崇且明智地運用德行,人甚至有義務 要擁有德行,作為成功執行道德義務的最佳手段。

17 二、批評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二)奠基在過時的神學—法律模式上:
Elizabeth Anscombe:自然法倫理學把道德原則看 成類似法律,上帝類似最高統治者。 當代道德理論的法律取向破壞了道德的精神—道 德是為人而設,而非人是為道德所設。 例子:《頑童歷險記》(Huckleberry Finn)的故事。 [回應]:把理性決策程序跟目的論的程序分離開來。 盡可能制訂出一致的道德體系,以擁有全部的行 為指引。

18 二、批評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三)忽略倫理的自發面向:
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忽略道德行為是從個人根 深蒂固的特質浮現。Jack/Jill、John/Joan的例子。 根據康德的善意志,人的道德性跟執行義務時抗 拒的誘惑大小成正比。 德行倫理學者主張真正的善是自發的、愉快的、 享受地去做好事。 [回應]:擁有德行有助於讓人去做對的行為,但德 行沒有道德上的內在價值。

19 二、批評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四)採最低限度論(minimalism),忽略性格的 發展:
David L. Norton: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僅要求 遵守一套為了讓社會順利運作必要的核心規則。 古典的德行倫理學有兩個預設: (1)沒有不受道德約束的領域,明智(prudence)無法 跟道德分離。 (2)人有道德發展或成長的義務,所有人都可發展出 接近聖人和英雄的道德敏感性和能力。

20 二、批評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回應]:道德的最低限度論有其優點 它訴諸最小的常識,可輕易被普遍化。
它的要求非常溫和,賦予個人相當大的空間,可 按自己覺得適合的方式來發展人格和天賦。

21 二、批評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五)過度強調自律,忽略社群的脈絡:
Alasdair MacIntyre: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誇大 自律原則,僅強調個人的理性能力。 所有道德規範根植於實作(practice),實作則根植 於傳統或生活形式。 從「何謂美好生活」和「什麼是好的社群」之說 明,來發現較好的生活方式。 忠誠、同情、共享關懷等德行是在社群裡產生, 並維繫著整個群體。

22 二、批評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回應]: 如果道德完全取決於社群和文化→倫理相對主義。
如果可以從亞里斯多德式的自然主義脈絡發現人 類的「善」,則可導出一組核心原則對應正確的 德行。 [德行的符應論]

23 三、論德行與規則的關係 德行與道德規則的三種關係: 純粹以德行為基礎的倫理學:德行居首位且有內 在價值。道德規則或義務源自德行。
標準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指導行動的原則是 道德的本質。德行源自道德原則,有助於執行正 確行動。每個德行有一個對應的原則。 互補(多元論的)倫理學:德性和規則彼此互補, 且二者都有內在價值。

24 三、論德行與規則的關係 (一)純粹以德行為基礎的倫理學: 賦予德行最強的道德重要性。道德規則是從德行 抽取出來或反映了德行。 [困難]:
(1)認識論的問題:如何知道哪些習慣和情緒構成德 行?誰是有德者?缺乏原則,德行將缺乏方向。 德行相對主義(virtue relativism)的問題:什麼算 是德行會隨著不同時間和地點而改變。 (2)實踐的問題:無法提供指導方針來解決道德兩難。

25 三、論德行與規則的關係 (二)標準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 1.三個論旨(thesis):
規則的行動本質論旨:道德規則要求人去做或不 做某些行動,該行動可被缺乏和擁有德行者做出。 化約論論旨:道德德行是遵守道德規則的傾向。 採德行的符應論(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virtues)。 工具價值論旨:道德德行沒有內在價值,只有工 具價值或延伸性價值。

26 三、論德行與規則的關係 分離對「行為者」和「行為」的評價。基於道德 的本質,行為優先。
Geoffrey Warnock強調社會福祉必要的四種德行, 以對抗人類某些自然傾向。 (1)不傷害的德行。 (2)慈善的德行。 (3)公平的德行。 (4)誠實或說真話的氣質傾向。

27 三、論德行與規則的關係 2.德行的符應論: 法蘭克納(William Frankena):「沒有原則的品格 特質是盲目的」。
各種道德原則和德行之間有對應關係,德行衍生 自原則。例如,愛的德行源於去做能促進他人利 益的事的義務。 德性的重要性在於它們是動機上不可或缺的。 「沒有品格特質的原則是無能的」。

28 三、論德行與規則的關係 區分兩類德行: (1)標準的道德德行:相應於特殊種類的道德原則。
(2)非道德德行:使得人有可能去履行道德義務的 「賦能德行」(enabling virtues)。 Ethics: Discovering Right and Wrong. (2017) p.149.

29 三、論德行與規則的關係 (三)互補(多元論的)倫理學: 1.拒絕標準以行動為基礎觀點的三個論旨:
(1)規則的行動本質論旨→忽略德行和行動具密切因 果連結,且未能指出人有成為某種人的道德責任。 (2)化約論論旨→忽略德行包含某些不涉及行動的態 度。例如愛和自尊。人對自己的性格負有責任, 可透過某些方式獲得正確的傾向和態度。 (3)工具價值論旨→忽略德行是美好人生的構成要素, 不只是衍生性價值。

30 三、論德行與規則的關係 2.標準以行動為基礎的觀點和多元論觀點之比較: (1)相同點:同意道德的基本目標是促進人類繁榮。 (2)相異點:
以行動為基礎的觀點:道德只跟產生人類繁榮這 種事務狀態的「行為」有關。 多元論的觀點:德行是人類繁榮的構成要素,部 分定義了應透過行動嘗試去產生的事務狀態。 Q:「德行的符應論」和「多元論的倫理學」都支 持德行與規則,哪種觀點比較合理?為什麼?

31 結 語 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有三要素—目的、幸福、 德行。為道德理論提出重要洞察。
結 語 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有三要素—目的、幸福、 德行。為道德理論提出重要洞察。 「以德行為基礎的倫理學」對「以行動為基礎的 倫理學」構成重要挑戰。 德行使得道德原則變得更有活力,且為道德生活 賦予了力量。 完整的道德生活需要德行,也需要道德原則。 下週課程主題:生物學與倫理學(Biology and Ethics)

32 討論課—討論問題 德行倫理學家認為我們可以藉由觀察和模仿典範 人物來學習德行,透過問「有德行的人在某情況 中會怎麼做?」可以為「什麼是正確行為?」提 供道德標準。 請舉出一個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情境,指出這個主 張可能會遭遇什麼困難,並說明德行倫理學家能 否回應這些質疑?

33 閱讀教材 指定閱讀:Louis P. Pojman and James Fieser, Ethics: Discovering Right and Wrong Chapter 9 Virtue Theory. 延伸閱讀: 1.林火旺,《基本倫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2009。第一篇第四章〈亞里斯多德的德行論〉。 2.James Rachels and Stuart Rachels,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Chapter 12 Virtue Ethics.


Download ppt "倫理學 第12週 Virtue Theor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