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Social Identity Self Identi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Social Identity Self Identit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Social Identity Self Identity
社會認同:自我與性別的建立   Social Identity Self Identity

2 Looking Glass Self: 人透過社會互動:從與家人的互動,然後擴及到與所遇到的每個人的社會互動,而獲得自我認同或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組特殊的架構,決定我們如何處理周遭與「我」有關的訊息,像是動機、情緒狀態、自我評價、能力等等。

3 Self schema 自我概念:一個核心基模 自我基模:一個人對於自己瞭解與想像的總和 個人自我基模對認知的影響

4 八類自我概念的內容 人際取向 基因性質 興趣與休閒 存在特質 內在信念 自我知覺評價 社會分化 自我決定

5 功能 它使我們能更有效的處理與自我有關訊息。
自我參照效果(self reference effect)更佳。瞭解與自我有關訊息能更快速被處理的原因。 自我基模除了影響一個人的認知外,也同時會對個人的行為造成影響。

6 自我概念落差 Self Discrepancy Theory (Higgins, 90) 真實我、應該我與理想我
他人與自我之間對自我的認知差距,經常造成我們的不舒服;而讓我們更不舒服的則是,處在期待中自我和現在自我夾縫中的自己(Higgins,1990)。

7 Self Discrepancy Theory
Higgins, (1986) 應該 自我 真實 自我 焦慮 理想 自我 真實 自我 憂鬱

8 Carl Rogers的自我理論 自我和理想的差距和人格的改變。
他和他的研究小組將焦點放在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而認為這種不一致是導致適應偏差的主因。

9 未來我 future selves Carver、Reynolds和Scheier曾研究樂觀和悲觀對未來自我想像。 面對負面評價

10 增加自我的可能面向 Day和她的同僚對墨西哥裔的小孩作了自我概念的改變

11 自我與角色的交互作用 自我概念並非個人固著不動的部分,而且它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改變。
有一個核心自我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會以許多不同的社會自我與他人互動。 有角色的自我概念

12 自尊:自我的評價 我們將對自己的態度稱為自尊。一個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對自己有較好的評價、覺得自己較有能力、也較有價值。
這些不同程度自我評價的總和成為我們的自尊(Marsh,1993)。

13 自尊和社會比較 我們透過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來作自我評價,這個比較的過程是我們評價自己的主要方法(Brown et al.,1992)。當你將自己與較親近的人比較,且當你發現他們有一些很好的特質,也會提昇自己的自尊,這種效果稱為同化效果(assimilation effect)。 當人將自己與團體內和團體外的成員同時作比較時,當比較的結果都是負面時,與團體內成員的比較會造成更低的自尊。 社會同化可彌補自我認同中的瑕疵。

14 自我評價的動機 Sedikides(1993),自我評價的動機有三個: 自我評估(增進正確的自我瞭解) 自我激勵(尋求好的自我價值),
自我澄清(清楚的瞭解自我)。 低自尊傾向的人非常努力作自我保護。

15 不穩定的自尊

16 小結 自我概念是一種基模(第三章),包含一組有系統的自我信念、記憶、感受和未來自我的概念。此一重要的基模影響我們如何處理與個人認同有關的社會與個人資訊。 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最有影響力的態度(第九章)是與自我有關的態度,它就是一組複雜的評價組合,它被稱作自尊。個人的自尊來自他人對自己的直接評價,或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社會比較。

17 自我聚焦 向內聚焦或向外聚焦 而自我聚焦是指對自我注意的程度
簡單的引導或是一些環境的暗示,像是鏡子或攝影機,即可引導自我聚焦的行為(Fenigstein & Abrams,1993)。

18 正面和負面自我訊息的儲存 人們似乎將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分開來儲存。
Showers也發現,有一些人是將正面和負面自我訊息儲存在一起。清楚的區辨自我的優點和缺點部分,有助於將自我正向的訊息轉化成為對抗負面事件時的保護網,使得面對壓力時不會陷入沮喪的狀態。

19 自我調節:外在因素引導行為 前一個人非常穩定,而另一個人則像是社交變色龍一樣。
自我調節(self-monitoring)是指個人依據外在事件或內在因素,而調整自己行為的一種傾向。外在事件包括其他人的反應(高自我調節),而內在因素則指個人的信念、態度或興趣(低自我調節)。低自我調節者的社交行為較穩定,個人在不同情境中行為的一致性較高;而高自我調節者則會依據外在情境的不同,而調節自我的行為反應(Koestner, Bernieri, & Zuckerman, 1992)。

20 自我效能 我想我能,我想我會…… 自信心是個人對完成一項任務,達到一個目標或克服一項障礙的能力或信心的評估(Banduar,1997)。
增加個人自我效能感

21 整合原則 自我功能的發揮和認知、情感與外顯行為等許多因素有關。例如,一個人的注意力可以把焦點放在自我的正面或負面因素,或情境因素上,其結果是造成認知和情感因素的相互影響。 個人對外顯行為的自我調節也有差異,不論是順從內在的標準或適應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反應,以獲得他人的喜歡或接納。由於個人自我調節行為的差異,有些人的行為不會改變,即使在不同的情境,也不會出現不同的行為,而有些人則是因地制宜表現行為。

22 整合原則 自我效能:是對個人執行任務或因應特定壓力情境的自我效能感覺的強度。高度的自我效能所影響的,不只是任務的執行,而且影響人際行為這一廣泛領域,有效的因應行為、維持身體的健康。

23

24


Download ppt "Social Identity Self Identi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