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依附型態的改變與連續性探討 Continuity of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依附型態的改變與連續性探討 Continuity of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依附型態的改變與連續性探討 Continuity of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Julie C. Rothbard Phillip R. Shaver 參考 葉寶玲96/11/23

2 依附理論的重要性 依附理論提供我們對於個人解釋型態的認識、人格 穩定性的瞭解。依附型態影響了我們的『內在運作 系統』,這些內在運作系統,形成了『依附行為系 統』,這系統形成了不同的動機、認知、情緒、行 為傾向,並塑照了我們的人格。 陳怡婷 101/05/21

3 依附理論 Bowlby認為,依附關係能夠幫助個體受到照顧者的 關注,在有危險情境時,個體因受到關注,而獲 得安全,這樣具有演化性的意義。
嬰兒的安全依附關係,扮演了『主要條件性策 略』:安全依附的孩子在壓力情境下尋求親密, 在安全情境下探索好奇。這樣的安全依附關係, 建立於照顧者的敏感、反應性,使得嬰兒能夠信 賴照顧者。 嬰兒的不安全依附關係,扮演了『次要條件性策 略』:不安全依附的孩子,能夠短暫適應壓力狀 態,然而卻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上出現困難。不安 全依附關係,建立於照顧者不一致、不敏感、無 預測性。 陳怡婷 101/05/21

4 內在運作模式 內在運作模式,是依附經驗的副產品。 內在運作模式包括了: 內在運作模式的特性:
affective and defensive as well as descriptive cognitive components。 Accumulated knowledge about self、attachment figures、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內在運作模式的特性: 在早期的經驗中,此模式受環境影響,是具有彈性的 印記歷程,然而當主要照顧者提供重複性的相同互動 關係後,運作模式將較難更動。 以Piaget的理論來看,早期傾向accommodate,之後則是 assimilate發揮效果。 陳怡婷 101/05/21

5 依附型態 依據Bowlby的依附理論,Ainsworth創造了陌生人情 境,依據嬰孩與陌生人的依附行為,瞭解他們的依 附型態。

6 陌生人情境與依附型態 安全依附型(B):對於與母親的分離感到困擾,會尋 求和照顧者重聚,在陌生人在時,能安全探索。(主 要照顧者對嬰兒的反應顯出敏感和具回應性) 焦慮/矛盾型(C):陌生人情境中,比其他嬰兒更愛哭, 在分離情境中感到困擾,不能感到舒適,因過度注意 照顧者,因此無法有效的探索周圍環境。 迴避型(A):陌生人情境中,嬰孩對於分離顯示一些 困擾,不會尋求和照顧者重聚~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於 玩具和物品上。 另外的研究。失序/混亂型(D)或迴避矛盾型(A/C): 顯示混亂和矛盾的行為~如:在分離時哭泣,重聚時 又離開等…這可能和與照顧者有未解決的情感,並且 和依附關係的創傷和失落有關。這狀況通常和照顧者 師施虐、憂鬱、困擾或被忽視有關。 陳怡婷 101/05/21

7 The Case for Nurturant Parenting: Mary Ainsworth and The Strange Situation
陳怡婷 101/05/21

8 總攬 兒童期的依附型態 成人期的依附型態 兒童早期和青少年前期依附類型的關聯 兒童時期的依附型態和內在運作模式 依附行為的不連續性及影響因素
成人依附訪談 成人愛戀的依附情形和與父母親的情感記憶 兒童依附和成人愛戀的依附關係:相同的動力 成人依附型態的不連續性 陳怡婷 101/05/21

9 兒童期的依附型態 1970s行為學派心理學家Masters& Wellman於1974年,亦即Ainsworth的研究之後,抨擊依附理論缺乏證據支持依附行為時間取樣間的穩定性。 96%(48/50)的中產階級嬰兒,在12和18個月大時的依附類型相同 (Waters, 1978) 73 %的母嬰及81%的父嬰,嬰兒在幾個月之間所形成的依附類型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Main & Weston, 1981) 參考 葉寶玲96/11/23

10 兒童早期與青春期前期 依附類型的關連 早期依附類型的個別差異和未來認知與社會情緒上有顯著的關連 參考 葉寶玲96/11/23

11 依附類型與認知 (Matas, Arend, & Sroufe, 1978)
隨機挑選48個中產階級、18個月大的嬰兒,評估 其依附品質,發現有23個 secure、15個 avoidant、 10個 anxious/ambivalent。 24個月時分3時期觀察4個困難任務,發現secure依 附幼兒運用較多想像力於遊戲中、比較有熱情和 毅力、在問題解決時比較會採納母親的建議、表 現較多正向而較少負向情緒與攻擊。 參考 葉寶玲96/11/23

12 依附類型與社會能力 (Arend, Gove, & Sroufe, 1979)
幼稚園教師以California Child Q-sort評定18個月大 幼兒的依附類型、 再測量4-5歲大時的自我復原 (對問題情境有彈性和一致的反應)與自我控制(能 控制對感覺、慾望、衝動與需求的滿足)。 secure依附幼兒比起另外兩種依附類型的幼兒還要 有更好的自我復原力、且好奇心最高;avoidant依 附幼兒自我控制最高;anxious/ambivalent依附幼兒 自我控制最低。 參考 葉寶玲96/11/23

13 依附類型與社會能力 (Waters, Wippman, and Sroufe, 1979)
測量15個月大的嬰兒依附品質,3歲半時以Q-sort、 Peer Competence Scale測量母親不在場時的社會能 力(social competence)、自我強度(ego strength) 。 secure較常成為同儕領導者、較有同理心,較能自我指 導、喜歡學習新的認知技巧,較有力量去追求他們想 要的。 Insecure表現社交退縮、猶豫與其他幼兒接觸、活動時 旁觀而非參與,對新事物沒有好奇、缺乏關注。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14 依附類型與社會能力 (Pastor, 1981) 62個18個月大的嬰兒,測量其依附類型,2歲時與 安全依附型幼兒配對,觀察與評估自由遊戲30分 鐘。 Secure依附型幼兒社交能力較佳、更有興趣參與夥伴的 活動。 anxious/ambivalent型嬰兒較容易忽視配對夥伴,也較少 與配對夥伴互動。 整體關係:anxious幼兒傾向於和母親更親密,而 avoidant較常保持距離,對於物品感興趣, Secure 兒童傾向於和同儕相處。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15 依附類型與互動對象 (Jacobson & Wille, 1986)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類型與互動對象 (Jacobson & Wille, 1986) 8個18個月大的嬰兒,測量其嬰兒的依附類型, 2、3歲時分別與8個同性別、安全依附、不熟悉 的嬰兒配對,觀察自由遊戲25分鐘。 secure依附類型配對者出現較正向反應;與avoidant 配對者較少正向回應。 anxious/ambivalent配對者有較多破壞夥伴遊戲與衝 突的情形出現。 根據上述互動經驗,不同的依附關係有不同的 回應型態,這些回應型態,可以穩定性的作為 個體對世界、重要他人回應的預期性參考。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16 依附類型與攻擊、被動退縮 (Renken et al., 1989)
學校老師評定學前高危險群幼兒依附類型。 12和 18個月均為avoidant依附者,男孩顯現出最多攻擊 行為(aggressive),這當中與壓力的生活環境、父 母照顧不當或具有敵意有關。 此外,也只有anxious/ambivalent型的男孩顯現出 有較多的被動退縮(passive withdrawal)行為。 參考 葉寶玲96/11/23

17 依附類型與社會行為 (Erickson et al., 1985)
12和18個月大的96個嬰兒,測量其依附類型,4 歲半到5歲大,觀察其在校問題行為(acting out 行為脫序、withdraw退縮、attentional problem專 注困難) 。 insecurely attached型比secure顯著易出現三類行為中 的一項。 avoidant型在互動中觀察者評定發現如下:高度依賴、 不順從、無能力進行社會互動。教師評定發現如下: 有敵意、衝動、退縮、沒有恆心(與Renken et al (1989) 相同) 。 anxious/ambivalent型缺乏肯定與自信。 參考 葉寶玲96/11/23

18 6歲兒童的依附分類系統研究 (Main & Cassidy, 1988)
6歲兒童與父或母分離一小時,進行觀察與評定。 設計出一個依附分類系統,secure型重聚時會交 談、高興互動、有高度反應、會藉著找玩具來 接近父母、與父母有身體接觸。 avoidant重聚時減少和限制與父母互動、語言簡 要、注意力在玩具、藉拿玩具離開父母。 anxious/ ambivalent型則以動作、姿勢、語調來 誇大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依賴父母、尋求接近 與接觸但有明顯的抗拒與矛盾、有時出現逃避 與敵視。 參考 葉寶玲96/11/23

19 依附類型與同儕關係、壓力因應策略(Grossmann and Grossmann, 1991)
德國兒童從嬰兒時期到十歲大,採用Main & Cassidy依附分類系統。 87%的同儕關係和早期依附有高相關。 同儕關係:Secure依附兒童至少有一個或是一些好 朋友;anxious/ambivalent依附兒童沒有任何好朋友、 朋友很少,常認為自己被朋友利用或排拒。 壓力因應:Secure依附兒童會求助;avoidant兒童靠 自己解決問題。 社會行為:不安全依附兒童不是忽略訪談者的魯莽, 就是表現了不合宜的親密。 依附穩定性有10年以上!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20 依附類型與人際關係 (Elicker at al., 1992) (1/2)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類型與人際關係 (Elicker at al., 1992) (1/2) 47個小孩在12和18個月大做依附分類,而後10至11歲 左右參加4週夏令營,觀察這整個過程,並於最後一週 接受訪談。 母嬰的依附關係是培養孩子未來能力與人際關係最重 要的指標。 又一個研究支持依附穩定性有10年以上! 參考 葉寶玲96/11/23

21 依附類型與人際關係 (Elicker at al., 1992) (2/2)
安全依附的兒童被評價有較健康的情緒、自信、 有能力,與同儕在一起的時間較多,較少孤單 一人或是與成人在一起,較受人喜歡、較有社 會能力以及人際互動技巧,對同儕的表現評價 較為正向。 不安全依附的兒童較依賴成人,對同儕有較負 向的評價。avoidance兒童在人際關係上的瞭解 與敏感性最低。 在跨性別的互動中,不安全依附的孩子更常有 冒犯性別界線的行為、坐在異性旁邊。安全依 附得孩子則有較多友誼性行為的出現。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22 兒童時期的依附型態和內在運作模式 40個家庭縱貫性研究的第6年(Main et al., 1985) 。
12、18個月嬰兒分別評估與父母親的依附類型。 6歲參與任務並以Main & Cassidy (1988)依附分類 來評估 。 6歲對母親的依附與嬰兒時對母親的依附相關為 r=.76;對父親的依附在6歲與嬰兒間相關為 r=.30,連續性不如與母親的強。 可能多數孩子5歲前與母親相處時間較多 參考 葉寶玲96/11/23

23 兒童期內在運作模式 依附認知表徵的測量(Main et al., 1985)
分析兒童與父母分離一小時之後的對話 早期依附類型與對父母說話流利(fluency of discourse)有高相關。 安全依附的孩子和父母親對話中,有最大的流暢性和平 衡互動,並且彼此間直接分享和交談訊息。 D型依附者(disorganized/ disoriented)出現最大困難與停 頓,並且交談由孩子主導。 avoidant型依附者也會出現停頓, 並且他們討論的話題教局限, 而且是討論非人物的主題,如玩具。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24 兒童期內在運作模式 依附認知表徵的測量(Main et al., 1985)
分析對一系列與兒童與父母分離的圖片的反應,發現 情緒開放性(emotional openness)與早期依附有高相關。 安全依附的孩子更能有建構性的處理分離,並直接表 達情緒。 分析看家庭照片的反應,發現secure型依附而童笑著 談論、avoidant型依附轉開視線不想看、D型依附突然 變沮喪、失序。 判斷自己社會和情緒適應(social and emotional adaptation) 與整體功能,發現早期母親依附與整體功能有顯著相 關,與父親則無。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25 兒童期內在運作模式 Grossmann & Grossmann (1991)
德國6歲兒童畫家人的圖畫。 secure依附者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較高,家人親 密但不過度,也不是一直在微笑。 Avoidant依附兒童增加家人之間的距離、漏畫手臂、 家人都有相似的微笑。 D型依附兒童畫中有未完成與過度快樂的部分未統 整到畫中。 參考 葉寶玲96/11/23

26 兒童期內在運作模式 (Bretherton et al, 1990)
3歲幼兒,完成5個故事(story completion task)如打翻 果汁、膝蓋受傷、房間有鬼、父母分離與重聚。 Secure依附者故事中父母責罵打翻果汁少、膝蓋受 傷則父母貼Band-Aid、怕鬼時靠近父母、可以因應 與父母分離、重聚時家人會擁抱。 不安全依附者的回應,則是迴避上述的故事情節, 或者加入一些古怪的情境。 依據「故事模式」測量依附分類,發現依附分類彼 此間,具有高度關聯性(r=.49)。而3歲和18個月 的依附關聯性弱,但仍具有顯著相關(r=.33)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27 小結 依附研究最大的挑戰就是澄清內在運作 模式的建構,並找出方式有效評量。 而上述研究都是試圖測量因內在運作模 式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表徵。
參考 葉寶玲96/11/23

28 依附行為的不連續性與影響因素 參考 葉寶玲96/11/23

29 環境因素 62%在12個月和18個月嬰兒依附分類相同(Vaughn, Egeland, Sroufe, & Waters,1979)
58 %在12.5個月和19.5個月嬰兒依附分類相同 (Thompsonet al., 1983) 壓力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s)或是家 庭環境的改變(change in family circumstances)影響照顧環境的穩定性,可能 造成兒童依附行為穩定性的改變。 社經地位弱勢可能受到壓力生活事件及家庭環 境改變較可能發生的因素影響,而使得早期依 附類型和後期行為問題的關係在發展上缺乏穩 定性(Erickson et al., 1985)。 參考 葉寶玲96/11/23

30 照顧者-照顧品質 不安全依附兒童(insecure children)出現行為問題>不安全 依附兒童有能力的功能表現>安全依附兒童 (secure children)出現行為問題(Erickson et al., 1985) 安全依附兒童後來出現行為問題者:在2歲時母親對其 問題解決較少支持、溫暖與鼓勵,以及較無法安排任務 或設限。3.5歲時家庭環境缺少適齡的玩具,對母親有 較少的情感以及較多逃避的行為。4歲時母親感到困惑、 沒有能力處理其需求。 (Erickson et al., 1985) 早年安全依附而後來沒出現行為問題者: 3.5歲時其母 親尊重兒童自發性、溫暖、支持、少侵犯、能安排任務、 給限制的。母親本身朋友與家人的情緒與社會支持比較 多。 (Erickson et al., 1985) 參考 葉寶玲96/11/23

31 照顧者-照顧品質 這些研究指出照顧品質會影響兒童的行為, 甚至 內在運作模式。 但照顧品質的轉變不會完全覆蓋 過去得到的好經驗, 只是早期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會使兒童變得易受傷害且持續相當時日,而早期安 全依附關係的兒童,儘管後來照顧環境變差,如果 後來依附關係再變成支持的,可以很快恢復 (Erickson et al., 1985) 。 參考 葉寶玲96/11/23

32 照顧者-人格和情感特質(1) 12個月時為安全依附/18個月變成不安全依附之幼兒母 親的照顧技巧與維持安全依附幼兒的母親類似,但是在 情感與人格特質有差異。這些照顧者,在嬰兒出生前與 3個月大時,自評有較高的敵意與懷疑,並且較少對嬰 兒顯出愉快的表情 (Egeland and Farber, 1984)。 因此我們可說,照顧技巧對早期安全依附形成很重要, 然而母親人格和情感特質,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維持 安全依附感扮演更重要角色。 對於不安全依附到安全依附的孩子,主要重點在於照顧 者的照顧技巧~尤其是針對尚不成熟的母親。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33 照顧者-人格和情感特質(2) 主要生活事件(生病、搬家)與依附類型的改變沒有直接 關係 (Frodi, Grolnick, & Bridges, 1985)。 當母親敏感、不 懲罰、支持嬰兒的自主性,嬰兒在20個月時也會維持或 變成安全依附。反之亦然,會變成不安全依附。 情境間(cross-situational)年齡間 (cross-age)依附類型的一致性不能歸因於天生氣質(temperament)。氣質不如父母親教養重要。 參考 葉寶玲96/11/23

34 環境-家庭生活穩定 Easterbrooks and Goldberg(1990)研究至幼稚園時期, 依附行為的不連續性與雙親在初學步時期的依附品質之 相關性。 20個月時為安全依附者,家庭生活穩定(母親工作模式 穩定而有固定時間與孩子相處)與自我復原力(ego resiliency)有高度相關。 參考 葉寶玲96/11/23

35 互動影響Interaction 12個月評定依附類型、兒童6歲時母親填寫FES問卷(Lewis & Feiring,1991) 。
早期依附類型與家庭凝聚力(cohesion)、衝突(conflict)交 互作用下成為6歲時行為與精神病理的決定因子,提出 依附X環境互動對情緒困擾影響的模式(vulnerable child / invulnerable child models)。 研究方法:孩子在12個月大時依據陌生人情境而提出依 附分類,六歲時,母親填寫家庭環境量表,發現: 只有5% secure male在6歲出現精神疾患徵兆,卻有40% insecure male出現。高衝突的家庭, 50% male出現精神疾患徵兆,而低 衝突家庭, 0% male出現精神疾患徵兆。 環境壓力對secure male發展出精神疾患,只有低影響力, 然而對insecure male發展出精神疾患的原因,則有高影 響。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36 互動影響Interaction 適應為發展歷史與目前環境的產物(Sroufe, Egeland, & Kreutzer,1990) 。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互動影響Interaction 適應為發展歷史與目前環境的產物(Sroufe, Egeland, & Kreutzer,1990) 。 以系統性回歸分析,發現Strange situation中測出安全 依附與不安全依附者,若學前階段適應差,小學時 早期安全依附歷史者會朝向正向發展(Sroufe, Egeland, & Kreutzer,1990)。 早期依附關係成為發展的關鍵點,對未來造成影響。 參考 葉寶玲96/11/23

37 小結 Ricciuti(1992)對雙胞胎的研究認為,依附的型態並 沒有基因的依據。
早期形成的依附類型有可能受到日後環境改變(家庭生 活、重大生活事件發生)、照顧者品質及性格改變而影 響 然而兒童將認知表徵的照顧環境帶入新的狀況中。環境 因素影響運作模式而表現在可觀察到的行為中。照顧環 境的改變導致運作模式改變。亦即依附類型與照顧環境 具有交互影響效果。 先天氣質較環境對依附關係的影響,更不重要。 Ricciuti(1992)對雙胞胎的研究認為,依附的型態並 沒有基因的依據。 環境因素 Working models Observable behavior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38 早年依附與成人期依附 參考 葉寶玲96/11/23

39 依附型態從嬰兒持續到成人嗎? 「依附行為是人類從搖籃到墳墓所具有的特徵」(Bowlby,1979,p29 參考邱暐茜95/12/29資料)
參考 葉寶玲96/11/23

40 早年依附存在成人期嗎? 嬰兒期依附類型繼續在成人愛戀(romantic)與親子 (parenting)關係中存在(Ainsworth et al., 1978) 依附動力(dynamics)在兒童與成年可能是相似的, 只是成人期形式較複雜。 依附型態起源於與父母的關係,之後變得更精緻, 在重要的親密關係脈絡下有所改變。 參考 葉寶玲96/11/23

41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
AAI能夠有效預測(80%)一個家長的小孩在陌生情境 中會形成什麼樣的依附行為(e.g.,Ainsworth&Eichberg, 1991;Fonagy,Steele,&Steele,1992;Grossmann&Grossmann,1991’Main et al.,1985), 亦即家長對於他們父母的原始感受想法不知怎麼地 會直接關連到子女的依附關係。 儘管有些成人在成長過程中依附模式改變了(可能 受其他更緊密的親密關係影響),然而目前的研究 傾向成人雙親般的行為,時常且相當地直接反映出 他們早期依附史。 補充:AAI由兩種rating scales組成,其一是 成人回顧其早年的雙親教養經驗,其二是成人 現在對父母的想法(current state of mind)。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42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
在那些於陌生情境中被標定為有安全依附的孩子,長大後回 憶親職經驗,具有Main et al.(1985)所謂的”coherence of discourse”、”coherence of mind”,他們能夠回憶特定的童年期 事件,並對事件給予平衡和真實的描述。 然而,也有一些成人與雙親或雙親之一,有不安全的依附關 係,然而他們在成年期後,也有安全性依附關係的出現,他 們的認知運作模式,也具有、”coherence of mind”的特徵。 另外,Dozier and Kobak學者們發現,迴避或排除依附的大學 生,有更強烈的膚電傳導性,這可視為防衛和拒絕的現象~ 這樣的反應,和Sroufe and Waters’s(1977)提及,陌生情境中 迴避型嬰兒的更容易被激發(有更高的心跳比率)有關連。 陳怡婷 101/05/21

43 成人依附模式根源於兒童期的依附關係(Hazan and Shaver, 1993)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依附相似的動力 (Simpson, Rholes, and Nelligan, 1992) 成人期依附型態的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Hazan & Hutt, 1993)

44 成人依附模式根源於兒童期的依附關係(Hazan and Shaver, 1993)
研究方法:自陳報告(adjective checklist) 對象:大學生和成年人 Hazan and Shaver測得三種類型的比例: 56%secure 25%avoidant 19%(anxious/ambivalent) 這樣的比例,和陌生人情境測驗差不多雷同。

45 成人依附模式根源於兒童期的依附關係(Hazan and Shaver, 1987)
Ainsworth(1978)嬰兒依附研究結果一樣。 Feeney&Noller(1990),澳洲成年人:安全依附有支持性關係,焦慮依 附缺少父親支持,迴避依附者經驗到更多母親的分離經驗。 Milulincer et al.(1990),以色列成人:迴避依附者經驗到母親更少的 正向回應,焦慮依附者經驗到父親更少正向回應。 缺點:使用adjective checklist,並非是最佳方法。 1.無法區辨程度:每個母親都可能有回應、批判、不信賴的時刻。 2.回想的記憶有可能是最近的經驗。 補充:陳怡婷 101/05/21

46 成人依附模式根源於兒童期的依附關係(Rothbard and Shaver, 1991)
以180種形容詞等級-因素分析-量表修改成31個量尺, 作為測量工具。 安全類型:描述母親更放鬆、有趣可愛(幽默、自信、好相 處、耐心)、獨立性。 不安全類型(逃避、焦慮/矛盾):描述母親充滿困擾(神經質、 憂鬱、焦慮、困擾),描述父親身心不適應,並且他們在父 親出現時感受到疏離,以及父親也在困境中(缺乏彈性、沒 有耐心、沒有合理的情緒)。 統計出現高度明顯的發現,可以知道是符合理論基礎預期。 補充:陳怡婷 101/05/21

47 成人依附模式 Hazan&Shaver (1987,1990) Bartholomew (1989) Secure
Anxious/ambivalent Proccupied Avoidant Frearful dismissing Batholomew認為,四種分類的概念模式,和人格變向相關連的理論較一致,並且和成人人際經驗上較相合,並且在內在運作模式上,更能區辯自己和他人。 補充:陳怡婷 101/05/21

48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依附相似的動力 (Simpson, Rholes, and Nelligan, 1992)
約會的大學生在一個類似陌生情境實驗室,男女分開填 問卷。回到等候室的路上,給女生看一間陰暗的心理生 理實驗室,告訴他們下一階段的活動會產生很大的焦慮。 回到等候室後錄影5分鐘,作為口語和非口語型為編碼 的依據。 Secure的女生向其伴侶尋求情緒與身體的安撫; avoidant的女生反而在情緒和身體上遠離伴侶、較少對 伴侶提及激起焦慮的活動、較抗拒身體接觸。 Secure男生提供安慰與支持較多。 焦慮以及逃避依附為尋求支持(support seeking)、提 供支持( support provision)的決定因子。

49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依附相似的動力 (Mikulincer & Nachshon,1991)
參與者聽到將要互動的人人格的描述、相關訊 息(此人喜歡分享個人的想法與感受與否)。然 後評定喜歡此伴侶的程度及願意對此伴侶開放 自己的程度。 Anxious/ambivalent依附最可能對高度自我揭 露伴侶開放甚於低度自我揭露伴侶。 avoidant依附則對高低自我揭露者開放程度沒 有差別,但是與二者互動時,對高度自我揭露 者有較多負面情緒。

50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romantic附相似的動力 (Mikulincer & Nachshon,1991)
觀察和評定與高低自我揭露者的互動。 Secure、Anxious/ambivalent對高度自我揭露者透露較 多個人資訊、互動時表達較多情緒和判斷、較喜歡 高度自我揭露者。 Avoidant因為開放的互動經驗到不舒服而對高度自 我揭露者有較多負面情緒。

51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依附相似的動力 (Mikulincer & Nachshon,1991)
戰後訪談三種依附的以色列人並進行壓力、因 應、健康的問卷。 Secure較會去尋求社會支持和有效因應、無延宕 的哀傷。 Avoidant戰時使用否認、逃避因應策略,戰後對 飛彈攻擊較生氣、較多有身體化症狀。 Anxious/ ambivalent戰時強烈難過、聚焦在情緒 的因應策略。 Grossmann and Grossmann(1991)1歲在陌生情境中評出依附類型,10歲時訪談依附相關的感覺和經驗。secure兒童害怕、難過或是生氣時較會去找人;avoidant自己解決問題。

52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romantic附相似的動力 (Hazan & Shaver, 1990)
成人的工作相等於嬰兒的探索活動。 Secure成人與同事相處佳、對工作感到滿足、收 入與教育程度適配。 Avoidant成人與同事相處較差、喜歡獨自工作、 工作提供一個避免社交的好理由、賺很多錢、 和secure差不多、其員工流動率高但是仍賺錢 〈因為工作大多自己做〉(此部份為Hutt, 1992的 研究) Anxious/ ambivalent不欣賞工作、錢賺較少。

53 兒童與成人依附動力之間的平行 安全依附成人如安全依附兒童有較多正向情緒 (Simpson, 1990 )、較信任人(Collins & Read, 1990) 安全依附成人較可能找到安全依附伴侶(Brennan & Shaver, 1994;Collins & Read, 1990;Kirkpatrick & Davis, 1994;Senchak & Leonard, 1992 ) Anxious/ ambivalent兒童有較多同儕關係中的衝 突; Anxious/ ambivalent成人也經驗較多關係快 速破裂。

54 成人期依附型態的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Hazan & Hutt, 1993)
回溯式的訪談38歲成人發現有一組對關係的信 念與期待十分穩定、另一組則有改變。 與Bowlby的觀點相同,關係的運作模式傾向於 穩定,改變的比穩定的要少(22% vs 78%)。 改變發生在secure的比insecure的多(98% vs 2%)。 若是改變發生在兩種不安全依附之間,從 avoidant到preoccupied的比較多(100%)。

55 結論(1/2) 依附型態雖然不是固定不變,不像遺傳的人格特質 般穩定,但是有相當的一致性。
依附型態雖然不是固定不變,不像遺傳的人格特質 般穩定,但是有相當的一致性。 依附風格的連續性是由於內在運作模式是固定的。 生命前幾年,依附模式較開放而可能改變,隨照顧 者行為而改變,透過重複的經驗,在兒童期與青少 年期保持恆定,在潛意識下運作。 依附型態是有可能改變,改變的因素需進一步確認 (早期經驗依附困難,溫暖與支持的婚姻、增進與 父母的關係或人際間關係的改變可以促使依附改 變。)。

56 結論(2/2) 未來研究可包含影響依附型態的穩定與不穩定 因素,尤其是成年期。 目前依附關係的什麼程度與態度影響依附類型?
成人依附可以說明早年依附關係多少比率? 青少年與成年早期的友誼或戀愛關係影響個人 描述早期依附經驗?

57 THE END 謝謝聆聽 參考 葉寶玲96/11/23


Download ppt "依附型態的改變與連續性探討 Continuity of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