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1章 人口(二) 第一節 人口的空間分布與人口遷移 第二節 現今的世界人口遷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1章 人口(二) 第一節 人口的空間分布與人口遷移 第二節 現今的世界人口遷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1章 人口(二) 第一節 人口的空間分布與人口遷移 第二節 現今的世界人口遷移

2 第一節 人口的空間分布與人口遷移 一 人口分布 二 人口遷移的推拉模式 三 人口遷移的種類

3 一 人口分布 全球的人口分布不均,約有9/10的人口定居在北半球;2/3人口分布在北緯20~60度的範圍內;9/10的人口僅分布於1/5的地面上。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地形、氣候;亦有人文因素,如開發早晚、耕作方式、都市化程度、經濟發展條件與交通狀況等。通常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來自兩者雙重交互的影響。

4 世界三大人口聚集區 氣候與地勢高低是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亞到南亞等季風亞洲區、歐洲與美國東部。

5 季風亞洲區 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人口大多集中在沿海的三角洲平原或河谷平原,除了日本、臺灣外,大部分地區都市化程度不高。
大部分人口以農作為主,尤其是稻作農業,顯見耕作方式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6 歐洲 人口主要分布於歐洲中部的煤產區、部分沿海及內陸河谷平原區。
歐洲國家都市化程度較高,如德國85%、英國90%、法國74%,大部分歐洲居民都住在城市中,廣大的鄉村人口較為稀疏。

7 美國東部 北美洲的美國東北部與加拿大東南低地區是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 人口聚集於都市,特別是從波士頓到華盛頓約600公里的地區。

8 臺灣地區的人口分布 臺灣地區人口分布極不均勻,低平的西部平原人口密集,其次是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而高聳崎嶇的中央山脈則人口稀疏,顯見地形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9 臺灣地區的人口分布 西部平原人口也呈現不均勻的分布,人口高度集中於北部都會區,其次是南部和中部,可見都市化也會影響人口分布。

10 二 人口遷移的推拉模式 地理學家通常以推力與拉力來解釋人類空間移動的機制。 推力:讓人們移出原居地的原因,包括有自然災害、戰爭、傳染病、貧窮、高失業率、低工資、缺乏土地等因素。 拉力:吸引人們遷移入目的地的條件,教育水準高、經濟條件好、就業機會佳、醫療衛生優良或是燦爛的都會生活等。

11 推拉模式(舉例說明) 鄉村人口向都市移動的現象頻繁,係因都市的拉力含就業機會、教育、生活水準等優越環境;相反的,鄉村的推力有經濟貧困、就業機會不足等較差的環境。

12 城鄉遷移的動機與影響

13 推拉模式圖 在人口的遷移過程中可能出現干擾遷移活動的因素,稱為中間障礙,如距離、國界、移民法、個人性格及適應能力等。

14 三 人口遷移的種類 人口遷移的種類十分複雜,以範圍來分,有國內性與國外性(國際性);以時間來論,有暫時性與永久性;以動機來說,有強迫性與非強迫性(自願性)等不同的分類,本文將永久性的人口遷移依據遷移動機分為以下二種: 強迫遷移(forced migration) 自由遷移(free migration)

15 強迫遷移(forced migration)
居民無從選擇下,被迫的人口遷移。此種遷移通常發生於特殊的環境中, 例如:非洲黑人被強迫遷移至新大陸;印度人遷移到東南亞、加勒比海以及東非等英國殖民地;華人遷移至東南亞(圖11-5)或美國。

16 華人的外移

17 自由遷移(free migration) 居民可以自由選擇移出或不移出。
例如:白人遷移到新大陸;歐洲的大量移民,至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拉丁美洲與南非。 這股白人的外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美國制定限制移民的法案後,才稍減緩。

18 開發中國家的自由遷移 開發中國家居民為追求新的機會遷移到已開發國家。如近年來美國移民以墨西哥人比例最高、數量最多;2004~2005年英國湧入近60萬名東歐移民。 人口壓力大而移民至新大陸。如日本人移民至美國夏威夷、拉丁美洲的巴西與阿根廷、澳洲與紐西蘭等。

19 世界人口遷移(1855~1915)

20 世界人口遷移圖(1950以前) 歐洲人移植北美 南歐人移植拉丁美洲 英人移植南非和澳、紐 非洲黑奴運至美洲 印度移民 中國移民
歐洲人移植北美 南歐人移植拉丁美洲 英人移植南非和澳、紐 非洲黑奴運至美洲 印度移民 中國移民 北美殖民西移 俄人向東殖民

21 鄉村地區的自由遷移 鄉村居民因為經濟因素而遷移至都市,使得都市人口比例高,都市化愈顯著,經濟發展因而更快速,而人口持續遷移到都會地區的現象更趨顯著,如2005年臺灣地區約70%人口居住在面積僅占17%的都會區。

22 半自願性遷移 發生於較原始社會的半自願性遷移,稱為原始遷移(Primitive migration),此種遷移多為暫時性遷移。
為了適應環境所產生的人口遷移,例如:高緯地區的因紐特人為追尋食物而不斷遷移;或是在熱帶雨林中,為維持土地負載力而進行游耕的遷移活動。

23 第二節 現今的世界人口遷移 一 全球化潮流下的人口遷移 二 難民潮—特殊的遷移潮 三 全球化下的人口議題

24 一 全球化潮流下的人口遷移 1950年代以後的人口遷移大都屬於自由遷移,但形式十分複雜,不僅有全球性的,如跨洲、跨洋的遷移;也有區域性的,如鄉村與都市的遷移。 特性:大致具有由落後地區(開發中國家、鄉村)到富裕地區(已開發國家、都市)。

25 全球性的移民

26 世界人口遷移圖(1950年代以後)

27 第一波全球性移民潮 出現於1950年代西歐的比利時、法國與德國等,其移民來自南歐、北非、土耳其的海外勞工;加上同時由海外回國的前殖民地官員眷屬以及殖民地勞工,形成國際性的移民潮。

28 歐洲地區國際性的移民潮示意圖(1950年代)

29 第二波全球性移民潮 出現在中東和東亞各國。由於1970年代西歐各國緊縮移民政策,加上油價的上漲,波斯灣產油國以及北非利比亞吸引來自埃及、巴勒斯坦、約旦、蘇丹等國移民。在同時期,由於日本與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來自東南亞與南亞大批勞工,到1980年代石油的收益下降,部分波斯灣國家也轉從南亞各國輸入勞工。

30 第三波全球性移民潮 出現在拉丁美洲與東歐。以美國為主要目的地的拉丁美洲移民,一直是美國西南各州的主要外移人口來源,包括令人頭痛的非法移民。在二十世紀末的東歐,隨著共產主義瓦解,大批移民潮往西歐前進。

31 美國與拉丁美洲間的非法移民(1990年代)

32 區域性的遷移 區域性遷移在當代也十分頻繁。以美國為例,1790~2000年的人口重心,是由東向西、向南的陽光帶遷移;另外中國的人口亦有往東向沿海經濟發展地帶遷移的明顯趨勢。

33 美國人口重心的遷移( )

34 移民所引發的現象 人口外移雖可紓解國內人口壓力,卻也造成開發中國家人才的外流,例如:牙買加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只有40%留在國內,其餘均定居於美國。 外移的人民也會將大部分的所得匯款回家鄉,增加母國的經濟來源,如在賴索托就有40%居民依賴親人在國外的匯款為生。

35 移民所引發的現象(續) 因資訊與通訊、交通技術革新發展,全球化的人口遷移有了新樣貌:許多國際移民利用網際網路或行動電話,和家鄉親人保持聯繫。
富裕的華人企業家,將家人遷居加拿大,利用客機穿梭於臺灣、香港、中國與新加坡做生意。 全球的勞動人口遷移更造就了所謂「外勞仲介業」或「人口販子」、「外籍新娘」等特殊現象。

36 臺灣外籍新娘國籍統計圖(2004) 依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我國每4.1對結婚登記者中,就有一對是與外國人士結婚,每7.5個出生嬰兒,就有一個是外籍新娘所生。

37 二 難民潮—特殊的遷移潮 難民潮的現象在戰後的人口遷移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據聯合國難民高級委員會估計,2004 年全球約有 1,920 萬難民,其中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

38 難民潮的例子 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促成約 600 萬難民逃往鄰國。
1991年波斯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軍隊對庫德族人進行的鎮壓,導致約150 萬庫德族人越過邊境紛紛逃往鄰國伊朗和土耳其。 1994年盧安達境內圖西族與胡圖族的種族衝突,導致約 100 萬人被屠殺,加上蘇丹內戰與連年旱災,造成東非難民人口的大遷移。

39 全球難民分布與種類比例圖(2004)

40 伊朗邊界難民營

41 三 全球化下的人口議題 貧窮問題 過度都市化現象 人口高齡化問題 環境負載力的問題

42 貧窮問題 貧窮最可能出現在人口快速增加的開發中國家。首先是幼年人口太多,以致扶養比偏高,國家負擔沉重。加上就業機會不多,當這一群快速增加的幼年人準備進入就業市場時,因國家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而產生社會問題,便又加重國家負擔,如此的惡性循環,始終無法脫離貧困。

43 過度都市化現象 開發中國家尤其拉丁美洲,不但人口快速增加,而且人口大量擁入都市,導致高度都巿化現象;但因工業化程度低,都市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結果在都市地區產生許多充滿著罪犯與髒亂的貧民窟。

44 人口高齡化問題 已開發國家因出生率與死亡率都很低,導致人口逐漸高齡化,衍生出照護與醫療的問題,加上因老化造成勞動力欠缺,必須引進外勞,同時也造成國內的文化與種族融合問題。

45 移民的社會衝突 2005年10月法國由於兩個阿拉伯裔青少年之死,燃起了移民者的憤怒,爆發嚴重的種族暴動。
據指出,目前在歐洲主要國家中,移民人口占總人口比例7~8%,德國和奧地利的移民都超過本國人口總數的10%,瑞士甚至達到了28%。 移民的大量湧入,除了紓緩歐洲各國因高齡化造成的勞動力壓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種社會矛盾。

46 2005年巴黎郊區的暴亂

47 環境負載載力的問題 指在特定範圍內的土地資源所能供應特定物種的數量。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現,目前人類耗用的天然資源,較地球生產的多出20%,而支持人類生存的生物族群數量卻在近30年(1970~2000)間減少40%,天然資源的再生速度遠低於人類的耗用速度。


Download ppt "第11章 人口(二) 第一節 人口的空間分布與人口遷移 第二節 現今的世界人口遷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