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河北省沧州市颐和中学高一语文:3.9《赤壁赋》课件(人教版必修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河北省沧州市颐和中学高一语文:3.9《赤壁赋》课件(人教版必修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河北省沧州市颐和中学高一语文:3.9《赤壁赋》课件(人教版必修2)

2 赤 壁 赋

3 苏轼书法

4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诗—— 词—— 书画—— “ 唐宋八大家 ” “苏、黄” “苏、辛” “宋四家”

5 在诗歌方面 苏轼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 “苏黄”

6 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7 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 南宋词人辛弃疾以苏、辛词为豪放派的代表,故常以并称。

8 苏轼 黄庭坚米芾 蔡襄 苏轼《赤壁赋》墨迹

9 二、赤壁赋写作背景提示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10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11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 的方式阐述观点。

12 诵读全文,请大家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并考虑文中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赤壁赋朗读.flv

13 注音 rénxū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1、壬戌( ) 、酾酒( ) 2、桂棹( ) 、横槊( ) 3、余音袅袅( ) 、渔樵( ) 4、幽壑( ) 、扁舟( ) 5、嫠妇( ) 、匏樽( ) 6、愀然( ) 、蜉蝣( ) 7、山川相缪( ) 、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狼籍( ) 9、旌旗( ) 、枕藉( ) shī zhào shuò qiáo niǎo piān páo qiǎo (fúyóu liáo zàng zhúlú jīng jiè

14 通 假 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读zhǔ,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15 词 类 活 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下江陵,顺流而东 (下,名词作动词,攻占)

16 一 词 多 义 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 低 的,与“上”相对。) 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17 一 词 多 义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之 惟江上之清风。(之:结构动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之: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之:助词,不译。)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乎:动词,形容词词尾。) 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乎:介词,在。)

18 特殊句式 2、凌万顷之茫然。( ) 3、渺渺兮予怀(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而今安在哉?( )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2、凌万顷之茫然。( ) 3、渺渺兮予怀(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而今安在哉?( )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19 积累富有生命力的词语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冯虚御风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20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1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22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3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4 赏 文

25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苏轼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悲观 苏子-乐观

26 情感变化 乐 悲 乐 强乐 苦中作乐 旷达

27 划出写景的句子; 请用自己的话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28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倾之茫然

29 为何而乐? 观景而乐

30 清风、明月、美酒使苏轼不由陶醉其中,快乐的唱起歌来,那唱的是什么?
是不是都是快乐之音?你能从歌中品出一些其它味来吗?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1 客人的箫声又因何而悲呢?

32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3 天地阔远 而自身渺小

34 长江无穷 而人生短暂

35 欲求仙而不得 托遗响于悲风

36 小 结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促。客看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进而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是,这本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而忧伤愁苦,并把这忧伤愁苦通过冷清秋风里的箫声传达出来,“托遗响于悲风”,点出了“悲”字。

37 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是否产生了共鸣? 看看苏子是怎样从眼前的水月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去开导客人的? 他又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了 何方?

38 小 结 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39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40 理 景 情 理解构思和表达艺术 悲 客 乐 乐 赤壁之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乐极生悲 , 释悲生议 英雄易逝、人生 苦短、仙愿难成 夜游之行(“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借景议理,解客之悲 变则万物皆短、不变则物我皆长、物各有主、共食清风明月 苏子

41 感情基调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极,而能主动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42 悟 理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返回

43 知人论世

44 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有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入世 出世 建功立业 超然物外 政治思想 人生思想 统一 外儒内道 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有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45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46 三星学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

47 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

48 字 头 背 诵 壬,七,苏。清,水。举,诵,歌。少,月,徘。白,水。纵,凌。浩,而;飘,羽。 于,扣。歌:“桂,击。渺,望。”客,倚。其,如,如,余,不。舞,泣。 苏,正:“何?”客:“‘月,乌’,此?西,东,山,郁,此?方,下,顺,舳里,旌,酾,横,固,而?况,侣,驾,举。寄,渺。哀臾,羡。挟,抱。知,托。” 苏:“客?逝,而;盈,而。盖,则;自,则。而!且,物,苟,虽。惟,与,耳,目,取,用,是,而。” 客,洗。肴,杯。相,不。

49 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Download ppt "河北省沧州市颐和中学高一语文:3.9《赤壁赋》课件(人教版必修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