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Ari Sumadi Modified 6年之前
1
第九章 張力與壓力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9-3 蒲松氏比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2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1 張應力與壓應力 在第Ⅰ冊中,我們已經知道力學的研究範圍包括剛體力學與非剛體力學兩大類,而在第Ⅰ冊中,我們已經對剛體力學有了完整的概念。而本冊則將針對非剛體力學中的材料力學予以討論。 剛體力學是研究物體受外力作用後的外效應。然而,自然界中並無剛體存在,也就是說,物體受外力作用後,除了產生外效應外,物體本身也會產生變形。所以,探討物體受外力作用後,所產生之內應力及變形狀態者,稱為材料力學。如圖9-1(a)所示,足球選手將球踢出,我們看見球往球門飛射,這是球的外效應;而在圖9-1(b)中,當球在踢出的那一刻,球會產生變形,這便是球的內效應了。
3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4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材料所承受的負荷常見的有張力(Tension)、壓力(Compression)、剪力(Shear)、彎曲力矩(Bending Moment)及扭矩(Torque)等五種,如圖9-2 所示。本章將就張力及壓力對材料的影響詳加討論。至於另三種負荷,將於往後章節中介紹之。
5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6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物體受外力作用後,若沒有發生運動,則從任一截面的自由體圖中可知,物體的內部必產生一個與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抵抗力,這個抵抗力稱為內力(Internal Force),如圖9-3 所示。
7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如果內力是離開截面者,稱為張力(或拉力);相反的,若內力是指向截面者,則稱為壓力。因為力是向量,故我們定義張力為「正」,壓力為「負」。如圖9-4 所示。
8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9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10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11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12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13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14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15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16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17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2 張應變與壓應變
18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19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20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21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3 彈性係數 我們若將一軟鋼材料測試棒,置於張力試驗機(Tensile-testMachine)中作張力試驗,如圖9-10 所示。若將此一材料的應力與應變之關係,繪製成一直角座標圖,則此直角座標圖即稱為應力-應變圖(Stressstrain Diagram)。
22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23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24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上圖中,各區域及各點之意義如下: (1)OA 區域:為線性區域(Linear Region),在此區域內 應力與應變成正比。 (2)A 點:為應力與應變成正比之最大界限,稱為比例限度(Proportional Limit)。另外,材料受外力作用,而將外力移去後,材料會恢復原狀的最大界限,稱為彈性限度(Elastic Limit)。一般而言,彈性限度會稍大於比例限度,但在比例限度與彈性限度之間,並非成線性關係。 (3)B 點:為降伏點(Yielding Point),材料在此處開始產生降伏現象。
25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4)BC 區域:此區域稱為完全塑性(Perfect Plasticity)或降伏(Yielding)。材料在通過A點後,受外力變形會無法完全恢復原狀,而產生永久變形,此性質稱為塑性。在此區域內,應力並沒有顯著增加,但應變卻增加迅速,此現象即為降伏。 (5)CD 區域:此區域為應變硬化(Strain Hardening)區。所謂應變硬化是指材料在此區間,負荷增大後會繼續變形,但其應力與應變間已無線性關係。另從材料的觀點來說,此區代表了材料因變形改變其內部原子及晶體結構,產生了對進一步變形的阻力,這種因變形而增強強度的作用,稱為應變硬化。
26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6)D 點:為材料之極限應力(Ultimate Stress),即材料能承受之最大應力值。 (7)DE 區域:材料在此區域會產生頸縮(Necking)現象。所謂頸縮現象是指材料在通過極限應力後,在材料即將破壞時,其截面直徑會有迅速縮小的現象。其材料試驗結果,如圖9-12 所示。
27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8)E 點:材料之破壞斷裂處,其應力值會小於極限應力。 (9)在上述應力應變圖中,實線部分的應力係以材料未變形 前之截面積(為一定值)來計算的結果,而虛線部分的應力則是以實際變形後的截面積(逐漸變小)計算的結果。
28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 )於1678 年發表了虎克定律(Hooke's Law),即在比例限度範圍內,應力與應變成正比。但遲至1802 年才由英國人湯姆斯.楊(Thomas Young, )推算出多種材料的應力與應變之比值,此比值稱為彈性係數(Modulus of Elasticity)或楊氏係數(Young'sModulus)。彈性係數的值只與材料之種類有關, 彈性係數愈大者,材料愈不容易變形;反之,彈性係數愈小者,材料則愈容易變形。
29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30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由上式可知,材料受外力作用變形後,在比例限度內,其變形量與外力大小及長度成正比,而與面積及彈性係數成反比。上式中的AE值稱為材料的軸向剛度(Axial Rigidity),AE值愈大,表示材料受軸向負荷後,愈不容易伸長或縮短。
31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32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33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34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35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36
9-1 張應力、張應變、壓應力、壓應變及彈性係數
37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1 容許應力 一般而言,延性材料(Ductile Material)如鋼、銅及鋁等材料的應力應在降伏應力以下,以避免材料超過此限度而產生永久之變形;而脆性材料(Brittle material)如鑄鐵、木材及混凝土等材料的應力應在極限應力以下,以避免材料超過此限度而產生破壞。 但是,在實際的情形下,若我們以材料的降伏應力或極限應力來計算材料之受力大小,會有相當程度的危險。例如:某材料之極限應力為50 MPa,斷面積為40mm2,那麼此材料能承受的負荷為2000 N。 試想,當負荷只要超過一些,材料便會有破壞的危險。
38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另外,任一材料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都會產生疲勞的現象,久而久之,便無法再承受原先應有的負荷。
所以,我們必須限制負荷之大小,使其所產生之應力低於降伏應力或是極限應力,如此,材料在使用時就不致發生危險,此應力稱為容許應力(Allowable Stress)或工作應力(Working Stress)。
39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40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設計安全因數的主要因素,是為了材料在設計或使用時,容許其: (1)外加負荷的誤差。 (2)材料性質的誤差。
(3)材料幾何形狀的誤差。 (4)其他元件破壞所引起的連鎖效應。 安全因數愈大,則容許應力愈小,此時,材料的安全性愈高,但比較浪費材料;相反的,若安全因數愈小,則容許應力愈大,此時,雖比較節省材料,但材料的安全性則較低。
41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一般而言,延性材料安全因數可取3~5 之間。而脆性材料,因降伏應力不明顯,故定義安全因數為極限應力與容許應力之比值,而此類脆性材料之安全因數會比延性材料之安全因數大。 常用材料之安全因數的參考值,如表9-1 所示。
42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43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44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45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46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47
9-2 容許應力及安全因數
48
9-3 蒲松氏比
49
9-3 蒲松氏比
50
9-3 蒲松氏比
51
9-3 蒲松氏比
52
9-3 蒲松氏比
53
9-3 蒲松氏比
54
9-3 蒲松氏比
55
9-3 蒲松氏比
56
9-3 蒲松氏比
57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1 單軸向應力
58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59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2 雙軸向應力 物體在受到二個或三個軸向應力時,其在任一軸向的應變等於各單獨應力作用所產生的應變之代數和,此為重疊法(Method of Superposition)。
60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61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3 三軸向應力
62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63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64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65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66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67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68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69
9-4 應變的相互影響
70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1 體積應變
71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72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1 體積應變
73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74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75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2 體積彈性係數
76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77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78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79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80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81
9-5 體積應變與體積彈性係數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