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綠色環保 製商整合概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綠色環保 製商整合概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綠色環保 製商整合概論

2 環保概念的興起 世界上人口成長快速且往都市集中。 貧富差距日益增大 臭氧層破洞 溫室效應 空氣污染 雨林濫墾 酸雨 水污染 水資源枯竭
富人的過度浪費的消費型態。 窮人為了生計而過度捕食、採收、放牧或其他濫用資源的情形,對於地球的環境都會有所影響。 臭氧層破洞 溫室效應 空氣污染 雨林濫墾 酸雨 水污染 水資源枯竭 固體廢棄物污染 噪音污染 臭味污染 野生動物保護等與環境及生態相關的議題受到關心

3 環保與產業發展 環保議題受社會重視,對企業是一大衝擊
社會大眾期望制定更嚴格的環保標準來保護自己的生活環境 但企業主擔心過於嚴格的環保標準會使成本提高、競爭力下降 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 一九九六年六月間制訂ISO 14000國際環境管理標準 要求企業組織遵行的環保條文予以具體化 國貿局估計實施ISO 14000的國家,將佔臺灣對外貿易額的50%以上,若全面要求交易的對象需通過ISO 14000才願意進行交易,臺灣企業將遭受嚴重打擊。 在面對全球環境的競爭及國內環保意識提高下,企業須透過「綠色管理」(Green Management),以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的角度來進行各項管理工作。

4 企業與各環境成員的連結關係

5 企業社會責任演進圖

6 目前環境保護的問題 I 溫室效應問題 空氣污染 酸雨 水資源污染
在2050年地球的平均溫度將比現在上升攝氏二度;這個幅度相當於過去一萬年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情形。 溫室效應將導致全球氣候異象,可能會產生乾旱、豪雨及冰山的融化,若南北極中所有的冰山融化,將使得海平面上昇六十公尺,到時將有許多的陸地低於海平面,像荷蘭、孟加拉等低勢較低的國家將沈入海底。 空氣污染 一個健康的成人每分鐘呼吸所需的的空氣約十三公升,而且若超過五分鐘而有空氣,人類將會死亡。 臺灣地區每年所排放的粒狀污染物總量約一百萬公噸,這些粒狀污染物對人體有極大的傷害,因此空氣污染亦是目前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酸雨 目前世界上受酸雨危害最嚴重的地區,是美國東北部及西北部、加拿大東部、北歐和亞洲某些地區。 水資源污染 臺灣養豬的廢污水遠超過家庭污水,養一頭豬相當於四至六個人的廢污水排放量 臺灣地區約有半數的工廠在排放廢水,這些廢水有的是含有重金屬的有毒物質,有的是生物難分解的有機物,這些都是造成水污染的元兇之一。 1961發明的紙尿布亦會造成水污染,由於紙尿布一般都是與垃圾一樣處理,其中的糞尿未經污水處理就直接滲入地下,易造成地下水嚴重的污染。

7 目前環境保護的問題 II 廢棄物污染 土壤污染 化學品污染 其他消費性污染
臺灣地區每年約產生三千萬噸的事業廢棄物,其中約有10%是屬於有害物質;而最大的廢棄物來源為營建廢棄物。 土壤污染 根據環保署調查報告顯示,臺灣地區約有五萬公頃的農地含有高量的重金屬,而其中有80%是經由廢水污染,13%是空氣落塵,其餘7%是農藥、肥料、廢棄物、酸雨等的污染。 化學品污染 1995年7月份的科學週刊(Science)報導一個案例:位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鱷魚角」(Cape God)半島中,有四座城市的飲用水遭受到軍事基地廢料棄置廠的化學品污染,這將影響到將近七萬人的健康,美國國防部估計需要花費數億美元才能讓此污染環境恢復原狀。 其他消費性污染 含磷酸鹽的洗衣粉、易開罐飲料、免洗餐具、塑膠的大量使用,雖然在使用上是方便了許多,但一不小心卻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8 世界重要的環保協定 華盛頓公約(1975) 蒙特婁議定書(1989) 威靈頓公約(1991) 巴賽爾公約(1992)
即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主要在管制約三萬九千種瀕臨絕種之野生動植物的國際貿易。 蒙特婁議定書(1989) 主要在規範含破壞臭氧層化學物質的生產及消費。 威靈頓公約(1991) 目的是限制於南太平洋區域內使用流刺網捕魚。 巴賽爾公約(1992) 主要是管制有害廢棄物越境移轉及處理。 二十一世紀議程(1992) 巴西里約地球高峰會各出席國家,所獲共識並宣示保護地球環境的最高指導原則。 生物多樣化公約(1993) 保育及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1994) 防止全球暖化繼續惡化。 奧斯陸議定書(1994) 主要目的在減少硫化物排放,目前尚未生效(協議中)。 國際熱帶原木協定(1995) 主要在保育各類森林資源。

9 臺灣訂定之環保相關法律 基本法 管制法規 預防法規 救濟法規 行政組織法規 具有環保憲法性質的「環境保護基本法」。
空氣污染防治法、空氣品質標準、交通工具污染排放標準、公共場所禁煙辦法、水污染防治法、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噪音管制標準、噪音管制法、機動車輛噪音管制辦法、民用航空器噪音管制辦法、廢棄物處理法、事業廢水代處理業與事業廢水委託處理管理辦法、公民營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管理輔導辦法、環境檢驗測定機構管理辦法、放流水標準、飲用水管理條例、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徵收辦法等等。 預防法規 全盤考量環境資源利用的「環境影響評估法」。 救濟法規 「公害糾紛處理法」為迅速處理公害糾紛而設立的。 行政組織法規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組織條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檢驗所組織條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組織條例」。

10 ISO 14000國際標準制度 ISO 14000是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於1993年成立的207技術委員會(TC207),針對環境管理與環境監控之環境管理系統規範,主要包括六個項目: 環境管理系統(SC1) 為整合環境管理系統,使企業及工業界能以環保政策為導向並提供環境活動監測,此為一自我規範,乃是以資訊為基礎的管理工具,促使組織調整策略方向。 環境稽核(SC2) 環保標章(SC3) 為自願體制,若產品符合特定標準,便能取得此榮譽標章。 環境績效評估(SC4) 生命週期分析(SC5) 指分析一個產品從製造、使用到廢棄過程中可能對環境的影響,期使產品自原料的取得經生產所需能源到產品的使用、回收、再利用及廢棄等過程都能符合環保規定。 專有名詞及定義 (SC6) ISO 14000中要求企業從原物料、製程、包裝到廢棄物處理,都須能符合環保標準。

11 綠色管理 企業方面 政府方面

12 企業的綠色管理 發展環保概念的產品設計 開發綠色產品(green product) 對消費者教育

13 發展環保概念的產品設計 產品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儘可能降低能源的消粍。 產品力求可重複使用與回收。 產品應選擇較環保的材料與加工方式。
儘量延長產品的使用期限。 具體的發展可朝以下幾個方向進行: 產品經濟化 產品包裝簡化 產品易維護化 產品可回收化 產品耐用化 產品製造環保化 產品材料易分解化

14 開發綠色產品(green product)
在製造、販賣、使用和廢棄過程中不會消耗過多的資源。 在製造、販賣、使用和廢棄過程中不會顯著地破壞生態環境。 在製造、販賣、使用和廢棄過程中不會危害到人體和動物的健康。 不採用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做為產品的原料。 產品是可重複使用及(或)可回收再利用的。 不因包裝過度或產品壽命過短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15 對消費者教育 企業應積極教育消費大眾有關環境保護的理念與作法,例如: 減少消耗(reduce)
反覆使用(reuse)、回收再利用(recycle) 循環再生(regeneration) 鼓勵消費大眾共同配合企業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16 政府的綠色管理 工業發展之環境保護策略 環保標章之推動 培訓污染防治專才 推廣環保教育 配合國際環保法令及趨勢 實施減廢措施
推行工業污染防治鼓勵措施 落實土地政策 環保標章之推動 民國81年環保署對於符合「低污染、省資源、可回收」要求之綠色產品,准予使用「環保標章」,以提供消費者選用具環保概念的產品。

17 清潔生產的緣由 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提出清潔生產(cleaner production)的理念及特性,從此清潔生產即在各國間被熱烈的討論 1992年6月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各國代表在最後的21世紀議程報告中,確立清潔生產為協調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鍵方式。

18 何謂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以改變態度出發,持續對程序、產品與服務應用整合性的污染預防策略,以減少人類與環境遭遇之風險,進而提高生態效率,邁向永續發展。其中: 對製程而言 清潔生產包含了節省原料及能源、不用有毒原料,並且減少排放物及廢棄物的量及毒性。 對產品而言 清潔生產在於減少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亦即從原料的萃取到最終的處置)對環境的衝擊。 對服務而言 清潔生產在於減少因提供服務,而對於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在設計及提供服務的生命週期中,都應該將環境的考慮融入其中。 清潔生產需要藉改變態度、有責任的環境管理及評估的科技方法來達成。

19 清潔生產的定義示意圖

20 清潔生產的範疇示意圖

21 清潔生產技術的範疇

22 負責任之企業 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於1998年指出,一個負責任企業須包括三個階段程序:
符合國家法規(compliance with national law) 符合國家法規且採行生態效率措施(compliance and eco-efficiency) 符合法規、採行生態效率措施並經予產業新的策略性定義。 所謂新的策略性定義乃將永續發展的「三個基準線」: 經濟繁榮 環境品質 社會安定 納入設計、產品、程序、服務、市場、採購等產業所有活動之考量。

23 負責任產業的定義

24 全球清潔生產發展策略

25 「聯合國工業暨發展組織」八項建言 成立國家清潔生產中心並具有推動清潔生產催化劑之功能,所需時間至少為五年。
接受完整訓練之清潔生產專業人員應授與證明書或執照予以肯定。 清潔生產必須與環境管理系統相互整合,同時推動。 須按不同行業發展清潔生產技術。 在清潔生產為優先的前提下,考慮與其他環境改善單位,如管末處理技術機構,共同合作。 透過技術合作為經驗交流,建立國家清潔生產中心之間相互支援之機制。 須強化功能,以確保地方功能之永久性與持續性,並逐漸減少對贊助機構之依賴。 多施行兼顧「場內評估」及「政策諮詢」之整合性計畫,以促進法潔生產計畫持續之進行。

26 我國清潔生產因應策略 1989年成立「經濟暨環保署工業減廢聯合輔導小組」推動工業減廢工作,例如: 因應全球「永續發展」潮流
清潔生產理念與資訊之宣導與推廣 工業減廢示範工廠之建立及推廣 工業減廢中衛輔導體系 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示範及推廣 優惠獎勵措施 環保標章 廢棄物交換 國際合作等 因應全球「永續發展」潮流 1997年將「行政院全球環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改組並擴編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大氣保護與能源、廢棄物管理與資源化、環境政策與發展(環保署) 生態保育與永續農業(農委會) 海洋與水土資源管理、貿易與環保、永續產業(經濟部) 永續城鄉發展(內政部) 科技發展與諮詢(國科會) 國民保健與福祉(衛生署、內政部) 綠色國民所得帳(主計處、經建會)

27 清潔生產、ISO9000、ISO14000與環保發展在產業永續發展中之關聯

28 企業施行清潔生產之方式 執行階段包括五個步驟: 開始階段包括四個步驟: 選擇執行方案 建立初步執行計畫 確定已獲得執行之許可 開始執行
企業主管之承諾 建立計畫 選擇廢棄物流(waste stream) 建立評估團隊 評估階段包括六個步驟: 資料收集 設定目標 定義問題 提出方案 篩選方案 評估經過篩選之方案 執行階段包括五個步驟: 選擇執行方案 建立初步執行計畫 確定已獲得執行之許可 開始執行 保持人員之參與

29 產業永續發展推動策略 整體樹狀圖

30 企業執行清潔生產技術之方式

31 清潔生產之意義 環境的考慮應被融入到最初的規劃及未來的發展之中。 環境的問題應是在防範於未然(源頭預防)。
環境的考慮完全應以生命週期的觀點出發,避免環境口題從一個範圍,轉移到另一個範圍。 清潔生產的範疇除了包含產品及製程的污染預防之外,更將減少因提供服務所造成的環境影響納入其中。 清潔生產是一個不斷持續改善的過程。 清潔生產大大的節省了昂貴的管末處理成本,並提昇企業競爭力。

32 未來十年內國際清潔生產 面臨的挑戰 找出更好的方法以溝通清潔生產訊息
轉移清潔生產從供應導向(supply driven)至需求導向(demand driven) 有與工業界真正成為伙伴關係之決定 增進社區之參與


Download ppt "綠色環保 製商整合概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