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從電腦技能訓練探討自我滿意之研究-社會認知理論的應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從電腦技能訓練探討自我滿意之研究-社會認知理論的應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從電腦技能訓練探討自我滿意之研究-社會認知理論的應用
指導教授:郭峰淵 博士 研究生:吳文雄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2 報告大綱 壹、緒論 貳、文獻回顧 參、研究模式 肆、研究方法與設計 伍、資料分析 陸、結論

3 壹、緒論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4 研究動機 在電腦化/資訊化過程中,「系統使用者」是最重要的關鍵(DeLone and McLean, 1992)。因此,有必要瞭解使用者的滿意度(user satisfaction, US) 。 使用者滿意一向是資管領域研究行為面的重要構念(Ives et al., 1983; Baroudi and Orlikowski, 1988; Melone, 1990; Kettinger and Lee, 1995)。 過去研究的重點: 態度理論、服務品質的觀念,對他人、事、物 的評估,例如資訊部門人員、輸出資料的正確性、系統的穩定性。 值得探討的部份: 對他人、事、物的正面評估(態度),不一定會產生正面的行為或較高的績效。例如,投票、IS的學習與使用。 對學習與使用行為後,使用者態度改變(自我的評估)的研究較少。 (請參考圖1的說明)

5 研究目的 提出一個使用者自我滿意的模式與假說,並實證該模式。 其他相關課題的探討:
操弄工作困難度,探討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與自我滿意的變化。 提供口語與實質的誘因,探索對自我滿意的影響。 探討回顧(backward)與前瞻(forward)的自我滿意的評估是否有差異 探討自我滿意對下一次的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績效的預測效果 (請參考圖1的說明)

6 貳、文獻回顧 過去研究的歸納整理 相關文獻的啟示

7 過去研究的歸納整理 使用者滿意的衡量指標(Bailey and Pearson, 1983; Ives et al., 1983; Doll and Torkzadeh, 1988) 以態度理論衡量使用者滿意(Melone, 1990; Galletta and Lederer, 1989; Igbaria, 1992; Lee et al., 1995) 以服務品質觀點衡量使用者滿意(Shirani et al., 1994; Kettinger and Lee, 1994; Pitt et al., 1995) (請參考圖2-1~4)

8 相關文獻的啟示 對使用者滿意的衡量,主要是以(他)人、事、物來評估,例如資訊部門人員的服務、IS的輸出(如資訊正確性)及IS本身。
組織環境與個人因素也會影響使用者滿意。 使用者滿意的評估僅對(他)人、事及物,缺乏對自我(self)的評估。 (請參考圖1的說明)

9 參、 研究模式 理論基礎 自我滿意模式與研究假說 其他相關課題的探討

10 理論基礎 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Bandura, 1977, 1986)
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 環境、行為及人的認知三個構面,其主要的概念在強調三者間的互動關係。 自律機制(self- regulatory mechanism)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及自我滿意(self-satisfaction) 目標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Locke and Latham, 1990) 以動機(motivation) 觀點為基礎,目標設定可分為:「挑戰目標」(challenge goal)與「量力而為」(do best)兩組。 可使用目標認同(goal commitment)來衡量

11 理論基礎(續) 兩種理論的結合 應用: 醫療、決策管理、教育及電腦技能訓練(Gist,1987;Gist and Mitchell,1992;Wood and Bandura,1989a,1989b;Wood et al., 1990; Bandura and Cervone , 1983,1986; Bandura and Jurden, 1991) 以Marakas et al., (1998)歸納整理的電腦自我效能的概念性模式來說明

12 自我滿意模式與研究假說 自我滿意的研究模式包括過去的績效、電腦自我效能、目標認同、電腦績效及自我滿意 構念的定義 七個研究假說

13 其他相關課題的探討 操弄工作困難度,探討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績效與自我滿意的變化。 提供口語與實質的誘因,探索對自我滿意的影響。
探討回顧(backward)與前瞻(forward)的自我滿意的評估是否有差異 探討自我滿意對下一次的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績效的預測效果

14 肆、研究方法與設計 微觀的研究策略(micro-analytic research strategy) 研究設計 問卷設計 前測與試測
(1)概觀 (2)樣本特徵 (3)程序進行 (4)變數衡量 問卷設計 前測與試測

15 微觀的研究策略(micro-analytic research strategy)
參考Bandura(1982)提出對自我效能的微觀研究策略 自我滿意與電腦自我效能是心理的構念,構念的衡量要有順序性,例如電腦自我效能要在電腦績效之前,而自我滿意要在電腦績效之後衡量。 以模擬組織(simulated organization)的方式進行(Wood and Bandura, 1989a, 1989b)

16 研究設計 (1)概觀 (2)樣本特徵 (3)進行程序 受測者為170位學生 學習與使用Visual Basic 語言
目標為設計「客戶查詢資訊系統」-僅供查詢之用 (2)樣本特徵 請參考表4-1 (3)進行程序 請參考圖4-1(修改自Compeau and Higgins (1995a)有關電腦技能訓練之研究)

17 問卷設計 針對電腦自我效能、目標認同及自我滿意三個構念 委請英文老師翻譯及資管領域教授審視與修改

18 變數衡量 請參考附錄一

19 前測與試測 在前測方面,研究者以另一位教授計算機程式老師的一班為對象(52人),受測者可針對問卷是否有語意方面的問題。
在試測方面,研究者以中山大學資管系開設的顧問班(VB課程)的學員為對象(40人),委請他們填寫該問卷,以確認修改後問卷的可行性。

20 伍、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方法 研究結果與討論

21 資料分析方法 平均數及標準差 因素分析(EFA與CFA) 相關分析 簡單迴歸與複迴歸 多變量分析(ANOVA)

22 研究模式構念的分析 平均數與標準差 信度與效度 相關矩陣

23 研究模式與假說的驗證 發現與討論 請參考圖5-1與表5-7~8 7 個假說都獲得支持(特別是電腦自我效能對自我滿意的正向關係)
社會認知理論適用於電腦技能訓練之課題

24 工作困難度改變時的影響 發現與討論 請參考圖5-2~4 自我滿意應視為動態的構念
從目標設定理論來分析,一般生的表現屬於於「挑戰目標型」,而在職生屬於「量力而為型」。 對一般生而言,自我不滿意程度增大,會成為個人的激勵因子(Motivator) 。

25 口語與實質誘因的影響 發現與討論 請參考圖5-5~10 外在誘因會使得受測者更努力去挑戰目標

26 釐清回顧與前瞻的自我滿意 發現與討論 請參考表5-11~15
從能力的分類來看,一般生屬於「積極努力型」(acquirable skill),在職生屬於「平穩固定型」(stable entity)(Bandura and Dweck, 1988) 「平穩固定型」會受到外在誘因的影響而變得更積極努力

27 自我滿意對下一次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績效的預測效果
發現與討論 請參考表5-16~17 實證自我滿意對下一次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績效的有預測效果

28 陸、 結論 研究貢獻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方向

29 研究貢獻 在學術研究方面 在實務應用方面 研究使用者滿意需內外兼顧 社會認知理論與目標設定理論適用於自我滿意模式的探討
實證自我滿意是一個動態的構念 在實務應用方面 在學習與使用資訊系統時應加強對員工自我的瞭解 在學習與使用資訊系統時工作困難度是一個影響因素 在學習與使用資訊系統時提供外在誘因是一種良策

30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限制 未來研究方向 課程與班級都固定 組織環境因素應再增加
缺乏實地研究(field study)的環境與更長期的分析 未來研究方向 國內外的比較研究 群體層次的研究


Download ppt "從電腦技能訓練探討自我滿意之研究-社會認知理論的應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