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開發中國家經貿關係 國際貿易與金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開發中國家經貿關係 國際貿易與金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開發中國家經貿關係 國際貿易與金融

2 發展中國家與全球化 國際貿易與金融

3 什麼是貿易? 以下六點有助於我們了解什麼是貿易: 國際貿易就像其他經濟活動一樣,是一種生產的過程,將出口轉換為進口
貿易的目的是進口,而非出口。一國從貿易獲得利益,主要是因為它有能力進口所需之物品。出口則是一種負擔,因為只有靠著出口,才能換取進口 我們追求高生產力,並不是因為這有助於與他國競爭,而是因為這將使得一國可生產並消費更多的物品。這無論是有無從事對外貿易,都是一樣 國際貿易與金融

4 什麼是貿易?(續) 我們時常過於強調高價值部門,其實並非這些部門才能從貿易獲得利益
有人常把就業與貿易聯想在一起,進口太多產品,就會降低國內就業。實際上諸如關稅政策,對就業的影響實在不大。所以,當我們就貿易政策進行爭辯時,大可不必對就業的增減太過大驚小怪 政府扶持某個產業,固然有助於該產業與國外競爭,不過也使得其他產業可用的資源因而減少。即使透過貿易,也無法掩飾這個事實:政府對某一產業的扶持,也將造成另一產業的損失 國際貿易與金融

5 經貿政策關係產業發展 產業結構轉變生產力提升經濟成長 產業政策的目標: 就業 產出 所得分配 經濟活動的地區分布 技術水準的提升
非經濟目標:國際地位、推動策略性產業 國際貿易與金融

6 產業政策工具 三個主要層面: 國際(關稅、配額、進口許可、內購比例、出口補貼、出口經濟區、出口融資) 產品(競爭政策、市場管制)
生產要素(外人之接投資政策、資本與金融市場的管制、勞工市場的干預) 國際貿易與金融

7 貿易與成長 國際貿易與金融

8 成長的要素 成長的三大要素:勞工、資本與技術
資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每一勞工所能使用的資本持續上升。問題資本遞增會產生報酬遞減,可能導致成長的停滯。 技術進步則可同時提升勞工與資本的生產力,抵銷了上述報酬遞減的作用,同時更促成產能增加、經濟成長,尤其是節省勞工的技術進步(labor-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其他尚有中性以及節省資本的技術進步) 國際貿易與金融

9 對貿易的影響 生產因素的增加或技術的進步都會影響貿易的結構,進而影響一國之福利
對出口勞工密集產品的國家來說,若其資本相對增加,每人福利固然會提升,不過對外出口可能將下降。為甚麼? 不過,這個國家若其出口產業技術進步,生產成本降低,則出口將會增加。為甚麼? 另一方面,若貿易價格變動,則若因成長而使得一國之出口增加,通常會使其對外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惡化。為甚麼?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 貿易的靜態利益 經濟學裡談到貿易利益,通常分為「靜態」與「動態」利益。
一個國家從事對外貿易,其國內價格水準即必須針對國際水準來加以調整,而國內生產者與消費者也因此必須予以因應;這種因應動作所造成資源更有效的使用,即為貿易的靜態利益 另一種利益為規模經濟之利益。一國因貿易而擴大銷售市場,這使得生產者能進行更大規模的生產,也使得單位生產成本因而降低。這對本國市場極小的國家來說尤其重要。這也可解釋為何兩個或更多的國家同時都生產同一種產品(譬如鞋子),並相互貿易,大家都更為專業化,也因而改變了國內的產業型態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 貿易的動態利益 貿易的動態利益較難理解,不過通常也較為重要。主要是指因貿易的自由化,而在較長期間(數十年)增進了經濟的成長,這可能來自若干因素: 這將增進外人投資,因而促成經濟的成長 因國外的競爭而激發國內生產者提升其X-效率(X-efficiency),也就是促使生產者積極從事創新及其他提升效率的行為 貿易的動態利益有著重要之政策意涵。不過因為很難就實際資料加以證實,所以時常很難讓一般民眾體會其重要 國際貿易與金融

12 移轉(transfer)的問題 凱恩斯(Keynes)在八十年前指出,一個國家對他國資金的移轉,將會使得其貿易條件惡化。主要是因為接受移轉國家,必須以降低價格促進出口以玆補償。基本上,這發生在接受移轉國家本國對出口產品有較高的消費偏好,反之,則貿易條件會轉好 以東亞金融危機為例,東南亞各國因資金大量的移出,必須降價以出口,這確實導致其貿易條件的惡化 國際貿易與金融

13 貿易條件之效果的意涵 一國若課征關稅,通常會使其貿易條件好轉,主要是因其出口產品相對供給減少,而相對需求上升之故。反之,一國對其出口補貼,將會使貿易條件惡化,因相對供給上升,而相對需求減少 問題:為甚麼各國通常都極厭惡他國的出口補貼?這攸關所得分配,雖然進口國消費者因他國的出口補貼而獲利,該國生產者則遭殃,在後者的要求之下,乃促使進口國政府採取報復行動 這些都導致國際間所得的重分配(因為相對價格變動之故)。不過,實際上各國較關心的,並不是國際分配,而是國內分配的問題 國際貿易與金融

14 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與金融

15 幼兒產業 幼兒產業論點(infant industry argument):許多開發中國家有發展製造業之潛在的比較利益,故需要政府的保護,以協助這些產業的茁壯 問題:產業真的需要保護嗎在未來而非現在有發展潛能的產業,需要急著保護嗎?受到保護就真的會使產業提升競爭力嗎? 關鍵:保護產業是因為市場失靈資本市場的不健全、產業創始成本的無法回收,那麼更正市場失靈為最好做法(first best),貿易保護則為次好(second best) 國際貿易與金融

16 進口替代政策(import substitution policy, ISP)
過去許多國家採取進口替代產業發展政策,大多未能成功,問題? 產業的無法發展並非僅僅是缺乏經驗之故,所以光以貿易限制來促進產業發展,仍然無法解決其他的困境,包括技術勞工的短缺,企業人才、管理能力以及社會制度(包括各種發展所需之基礎建設)的缺憾 複雜的保護措施使得有效保護(effective protection, EP)過高。[EP通常是把各種保護措施折算成關稅等值(tariff equivalent)來衡量] 國內市場過小,無法達到產業發展所需生產規模 ISP經常使得諸如所得分配或失業等問題惡化 國際貿易與金融

17 雙重經濟(dual economy) 徵兆:現代部門每人產值、工資遠高於其他部門現代部門通常相當資本密集,不過資本獲利率不見得很高,此外,都市裡低度就業或失業人口也與其他富有人口形成強烈對比 與貿易的關係: 市場的不健全,導致雙重經濟,故有賴貿易措施來矯正 ISP可能是導致雙重經濟的重要原因 國際貿易與金融

18 貿易政策是矯正市場的最好做法? 以勞工市場來說,主要的市場失靈是因為部門間工資的差異之故(製造業工資高於農業)。所以最好(first best)的矯正措施,應是以工資補貼等做法來為之;對製造業補貼雖能矯正勞工市場的失靈,但又造成其他(譬如資本)的扭曲,所以是第二好(second best);至於以貿易措施來矯正,則進一步扭曲了消費市場,充其量只能說是第三好(third best) Harris-Todaro的觀察,發現過高的製造業工資,吸引過多人力的移入都市,導致都市失業問題。所以上面對矯正市場的討論,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國際貿易與金融

19 貿易與工資差異的關聯性 不論是為了擴張生產以促進出口,或是因保護產業貿易而促使工會勢力上升,都可能導致工業部門工資的高於其他部門
此外,高工資或對工業的保護,亦將誘使資本的大量投入,造成資本的過於密集,而至資本獲利率的降低 => 較好措施為何? 國際貿易與金融

20 較開放的貿易政策促成一國的經濟成長? 許多國家較開放的貿易體系確實與其較高的經濟成長有正的關聯性,問題是,前者促成了後者嗎?還是反過來呢?
開放的貿易應該只是部分的解釋因素,產業政策則常被用來澄清與解釋。不過,其顯著性如何? 也許是其他的因素,譬如高投資率與高人力教育,才是真正的解釋因素! 國際貿易與金融

21 出口競爭 國際貿易與金融

22 出口擴張使得貿易條件惡化 一個國家生產體系的發展若傾向於出口產業(export-biased growth),它將會面臨貿易條件的惡化(見下圖),反之,若傾向進口產業(import-biased growth),貿易條件會改善=>貧窮國家出口越擴大,貿易條件越惡化,甚至大到抵銷了生產能量的增加=>immiserizing growth 不過,上述情形會發生,主要是RS和RD曲線非常陡峭之故,也就是價格彈性很低。這表示什麼? 國際貿易與金融

23 傾向出口的成長 國際貿易與金融

24 勞力豐富國家會透過貿易把勞力大量輸出? 根據Heckscher-Ohlin模型,一個國家傾向出口較密集使用其豐富生產要素的產品(譬如低度發展國家出口勞力密集之產品),如此,將使得其豐富要素之價格上升,最後將使得各國生產要素的價格趨於一致(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這同時也表示,一國透過貿易,間接將其較豐富資源出口到其他國家(勞力豐富國家間接將勞力輸出到其他國家) 不過,對美國的實證研究發現,隱含在美國進口產品裡的勞力其實並不高(美國不是較缺乏勞力嗎?),這是怎麼回事?=>也許是由於各國生產技術不同之故 國際貿易與金融

25 衡量出口表現的指標 固定市場佔有率(constant market share, CMS):以出口市場佔有率的增加來顯示一國的出口潛能,出口的增加主要來自於(1)全球對出口需求的上升,(2)集中生產於出口需求高於全球平均的產品或市場,(3)提升全球市場佔有率所增加的出口價值。若一國之(2)、(3)項的和為正,即表示其出口表現優於全球之出口,該國因競爭優勢而獲利 顯示性比較利益(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顯示一國之相對出口型態,一產品之RCA值越高,表示該國相對於其他國家對該產品有出口比較利益;RCA值的持續上升,表示該國出口的持續升值 國際貿易與金融

26 東南亞國家的出口表現 在1980年之前,東南亞國家(馬、泰、印、菲)出口主要以非製造業以及天然資源加工業為主,顯示其發展型態的反出口傾向
1980到1995年間,這些國家出口大增,出口結構也從過去天然資源導向轉為較高技術之製造業產品 產品循環結構重整使得出口生產從高成本轉向低成本國家(東南亞四國與中國) 四小龍成本雖升高,仍保有低技術製造業的比較利益;反之,東南亞四國成本雖較低,其比較利益仍在於資源加工之產品 這些國家並未發展出中級技術之重工業的比較利益,譬如汽車、化學與非電氣機械 台、韓、新、馬、泰、菲在高技術的電子部門(主要為電腦相關產品)取得比較利益 香港以及菲律賓在服務業出口取得比較利益 國際貿易與金融

27 出口競爭力有何了不起? 政府若以短期利潤來決定其產業輔助之對象,可能因資訊的不足,而無法顯示其長期的表現。
問題:為何以出口而非利潤來衡量一國的表現? 政府若以短期利潤來決定其產業輔助之對象,可能因資訊的不足,而無法顯示其長期的表現。 讓我們看看顯示利潤的兩個指標:出口利潤以及國內銷售利潤。後者可能是在國內不完全的市場之下所獲,許多消費者可能是受害者而非獲利者;反之,若能成功銷售到國際市場,代表有能力擊敗國際對手,而國際市場也較為完全競爭,而即使都不是,至少受害的是國外消費者 此外,出口到國際市場必須面對更嚴格的挑戰,譬如必須遵循更高的產品標準 =>簡言之,出口的社會收益(social return)要大於私人收益(private return) 國際貿易與金融

28 出口獎勵 必需基礎設施的供給 資本與外匯的優惠:必須注意獎勵的依據,是否真為過去優秀的出口表現 開發出口市場:譬如新加坡的EDB
提升國家出口的信譽:日本、台灣 =>其他國家也會效法,那麼他們為何不成功?他們是否創造了租金利益(rent),然後用來促進成長,或只是將這些利益當成恩惠來散播?政府與企業是否緊密合作,而非相互勾結?資源的配置是否基於競爭與表現?是否採行機會平等措施(譬如教育)? 國際貿易與金融

29 對外投資與跨國企業 國際貿易與金融

30 界定外人直接投資 外人直接投資(FDI)不單只是跨國的資本流動,更關乎對企業經營的控制
橫向整合:大企業在世界各地開設子公司 縱向整合:跨國整合與生產過程相關產業,以期降低風險 FDI通常針對特定產業,所以可以從那些接受投資產業的特性,來解釋FDI 為何要從事FDI?簡單地說,因為獲利率較高 國際貿易與金融

31 產品循環理論 Vernon的產品循環(product-cycle)假說指出廠商在成長過程中,會在某個階段時成為跨國企業。亦即,當產品演化進入標準化階段,廠商即開始到海外尋找較低成本的生產場所 經由價格的降低,或將產品多樣化,以開發新市場 這通常可用來解釋為何總是已開發國家在從事創新,亦可用來解釋新興工業國家製造業出口的快速成長 國際貿易與金融

32 市場不完全與FDI 產品循環論並無法解釋為何不直接授權國外廠商去生產,而非要親自去投資
若從市場與投資地廠商的特性來看,則跨國投資者可能會發現它可在國外市場取得優勢而獲得租金利益,而且是大於國外廠商所願意支付的權利金。爲什麼? 市場失靈:技術是公共財、技術情報的洩漏、技術買者不會用、技術賣者無法將知識與製程分離 造成寡占市場:藉由投資以阻絕競爭 內部化:面對不完全的外部市場,選擇跨國整合生產,以提升效率,消除不確定性 國際貿易與金融

33 「管理」為一種生產因素 管理若與資本及勞工同為生產所需之投入因素,那麼由於管理者較容易跨國移動,而有時資本的移動也必須伴隨管理的移動
若國外較缺乏管理技術,那麼從事跨國投資,同時對其輸出管理技術,將會獲得比在本國生產更大的利潤 國際貿易與金融

34 Dunning的擇中理論(eclectic theory)
Dunning提出OLI的擇中理論,希望整合各解釋理論 擁有(Ownership)之優勢:擁有技術、管理能力等等,可藉由跨國投資確保優勢 區位(Location)之考量:基於運輸成本、原料取得、進口限制、方便性、獲利性等等考量,而赴國外投資生產 內部化(Internalization)的利益:為避免市場的不完全而赴國外投資,以進行廠商內部的交易 三個型態的條件都必須符合,才可能進行FDI。譬如,具有擁有之優勢者,而基於區位考量應該到國外投資,不過卻無內部化利益(國外廠商可以同樣的效率來生產),那就不如授權國外廠商 國際貿易與金融

35 國外投資者的策略 從許多外人投資的理論,我們會覺得好像都與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有關,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投資的產業常為寡占(oligopolistic)、獨占性競爭(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或多廠(multi-plant)經營,一方面則是他們並不依據自由金融的法則來進行 這些都可從策略的角度來看:維持寡占或獨占(橫向或縱向整合),有助於其確保市場;至於不向本國銀行而反向投資國銀行融資,主要是確保能遵行地主國法規習俗,而不致被接收 國際貿易與金融

36 FDI的效果 租稅效果移轉定價(transfer pricing),不過有人認為這與地主國外匯管制政策較有關(地主國的最適對策為何?租稅?外匯?) 國際收支平衡效果投資國因出口增加、利潤匯回、權利金等而獲利,不過因資本移出、進口增加而遭到損失;本利相比,必須要長期才能打平,故短期不利,長期得利(不過若從地主國融資呢?) 就業效果投資點的轉移 產業控制R&D的壓抑 外部效果訓練、R&D的移入 剝削效果資本主義的延續、對落後國家的壓抑(對跨國企業的爭議) 國際貿易與金融

37 地主國的因應策略 對FDI的限制 對FDI的吸引 策略對「資本-技術-管理」封包的破解、加工出口區、與貿易相關之投資措施
防止外人控制國內產業 重心為投資部門、地點、地方參與度、技術移轉、公司資訊的揭露 股權以及合夥的要求 對FDI的吸引 以保護措施來促進發展(關乎進口替代) 改進經濟幅員、政治態度以及政治穩定(關乎出口擴張),通常採取外向型政策的國家,也較能從FDI獲得正面效果 策略對「資本-技術-管理」封包的破解、加工出口區、與貿易相關之投資措施 國際貿易與金融

38 金融風暴與貿易演變 國際貿易與金融

39 小而開放經濟體之特性 小國的貿易型態: =>小國極易受國外供需以及資本與外匯市場變動的影響 一般都很開放,貿易額對GDP比極高
生產集中於若干產品與服務 在全球市場是價格接受者 對全球市場的高度依賴 =>小國極易受國外供需以及資本與外匯市場變動的影響 金融危機提升了投資之風險 與大國關係越密切,即越容易受其影響 國際貿易與金融

40 日本與東南亞之經貿關係 日本自東南亞(以及四小龍)進口比例持續上升直至1980年代,後因中國對日出口的上升,前述國家所佔比例在1990年代逐漸下降=>意涵? 由於日圓升值以及日本對產品、技術、製程以及行銷技術上的擁有(ownership)優勢,導致其對東南亞直接投資的推力。此外,東南亞高品質∕低工資的勞工、 低運 輸成本、寬鬆投資誘因以及政治安定,則為東南亞在區位(location)上對日本投資的拉力 =>日人投資幫助東南亞各國出口導向製造業的擴張,也提升就業、移轉技術 國際貿易與金融

41 金融風暴前後的經濟情況 金融危機之前東亞各國之經濟狀態: 預期經濟的持續上升 逐漸升高的國際當期收支赤字 漸增的外債
國內信用的膨脹(經濟成長帶來高儲蓄以及外國儲蓄[尤其是日本]的投入) =>價格競爭力的降低(偏高的實質匯率) 金融危機的影響: 貿易由赤字轉為盈餘(因進口減少之故∕貨幣貶值) 資本外逃以及外人投資的減少 產出縮減及失業上升 國際貿易與金融

42 亞洲出口值與價格 國際貿易與金融

43 實質匯率的變動 國際貿易與金融

44 出口競爭力的變動 國際貿易與金融

45 防禦性的貿易保護以為因應 全球貿易情勢的轉變促使各國採取應變的貿易保護措施關稅—關稅的些微上升、配額的嘗試緊縮、自動出口的設限、反傾銷案件的增多等 不過應變的保護幅度並不大,因為: 美國經濟的好轉 其他既存之有效的貿易保護(農業、紡織等) 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效力與嚇阻 然而,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風潮開始走倒車=>APEC/WTO的挫折、東協加三的興起 國際貿易與金融

46 外人投資政策 國際貿易與金融

47 FDI的利與弊 一國政府為何要吸引FDI?因為外商帶來: 投資資本(低廉、可靠之資本,包括股本或貸款) 技術 管理技能 考量因素:
排擠(crowd-out)效果。外資與本地廠商競相爭取產品與金融市場,使得本地廠商利潤減少,同時將所獲利潤匯出,不利於地主國 外人過度控制本地經濟,或掌握了若干策略性產業 外國投資者獲利之後,可能不移轉技術,或協助勞工增進技能 國際貿易與金融

48 對外人投資的限制 基於特殊考量,禁止外人投資某些產業,譬如武器等有關國家安全者 一般都限制外人投資於基礎建設,尤其是電力與運輸
對外人投資於自然資源,乃至電子裝配產業,都有所戒心 指望外人移轉較高技術,創造高薪工作,並防止其轉移過期技術 限定外人投資於出口產業 國際貿易與金融

49 獎勵投資 各種吸引投資措施,包括 經濟特區 基礎建設 租稅減免 等等 吸引措施有其代價過度偏袒外人 國際貿易與金融

50 FDI的重要性 若國內民間部門之扭曲不大,那麼:
FDI與經濟成長的相互關聯。不過影響方向不能確定FDI一方面帶來資本、技術、知識與市場,另一方面只有成長較快經濟才能吸引FDI 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s)。包括平行外溢(新技術的研發為本地廠商所複製)與垂直外溢(移轉技術給供應商,後者的顧客因此享受到較低價格) 許多研究指出,FDI對成長的貢獻遠大於本國投資(可能是三倍),不過就絕對值來說,還是比本國投資小得多(亞洲各國,新加坡除外,FDI所佔比例低於10%) 國際貿易與金融

51 衡量的問題 問題很大!通常是會計上的問題,譬如通貨膨脹或匯率之轉換,不過有些問題直接因FDI而來
什麼才是有效的介入管理?怎麼樣才稱為「控制」? 美國的標準:10%的擁有權表示有意介入管理,也就算是FDI,而非間接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此時被投資公司即視為外商的附屬公司或海外授權的子公司 日本基本上亦以10%為標準,不過在1991年之前,雖低於10%但若有「緊密」(close)關係者,亦被視為FDI 新加坡:單一投資者以20%為基準,團體投資者則必須達到50% 若干國家在統計上常不將許多投資認定為FDI,有些則過度認定(國際間的相容性是一問題) 國際貿易與金融

52 FDI的認定標準 誰是外國投資者: 公司擁有者的住所 公司設立地 擁有人的企業登記所在地
=>第三個標準最常被用到。不過,這真地即代表對管理的控制? 資料的不全不同國家常有不同的目的: 印尼常將石油排除於FDI之列,尤其是美國的投資,常常在統計裡看不到 FDI資料經常是從對廠商調查而來。如果只有一半廠商答覆呢?有些FDI很龐大,漏掉了一個,也許就是五十億美元 資料經常是「計畫」或「核准」者(越南為典型),有時報備金額實橫跨數年 很少國家將負投資(dis-investment)計算在內 國際貿易與金融

53 多大投資才算 多大的投資才會被計入?日本大藏省不將三千萬日幣以內者計入,所以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投資被排除;同時,它將股權與貸款投資都計算為FDI,有膨風之嫌;不過它又不將保留盈餘、土地購買或未上市股票計算在內 帳面價值或市場價值市價有可能為帳面價值的十倍 =>這些都表示,若有研究將FDI及其在成長所扮演角色太過一般化,則必須予以質疑。投資資料比起貿易資料來說,要落後許多,尤其是跨國的比較,必須格外謹慎。可以採取「小心而樂觀」的態度 國際貿易與金融

54 新一波的投資型態 FDI在東亞與東南亞之資源流入的重要性,1990年只佔總資源流入的10%,1997年時成為53% 區域內FDI下降
歐洲投資的興起,尤其第二屆ASEM高峰會議更鼓勵歐洲的投資 亞洲跨國企業的消沉 併購漸趨重要,不過與其他地區相比,還是很小:亞洲15%,拉丁美洲40%,美國70%,西歐80% 區域的對外投資增加,不過亞洲跨國企業還是偏好區域內的投資,尤其是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比併購為重 國際貿易與金融

55 FDI集中部門 FDI從過去之食品、紡織、造紙與印刷、橡膠與塑膠,轉變為電子、化學與製藥 服務業佔總FDI的1/3至1/2
金融服務為最主要,貿易、建設與旅遊為其次 區域內FDI的三大領域: 服務業。包括銀行、金融、貿易、旅遊、建設 自然資源。澳洲與菲律賓的礦業,中國與印尼的石油,馬來西亞、印尼與菲律賓的墾植 基礎建設。過去是電力與鐵路,今天是電信、公路與郊區聯絡道路 國際貿易與金融

56 FDI的開放 管制的鬆綁,許多有助於改善FDI環境
許多進行智財權架構改革,遵循WTO與貿易相關之智財權協定(TRIPs),以及GATS之基礎電信議定書 各種新的投資誘因措施 國際貿易與金融

57 金融重整與改革 國際貿易與金融

58 一、金融體系與政策 國際貿易與金融

59 金融政策的功能 對一現代經濟體來說,金融政策四個主要功能為: 提供流動性資產—貨幣以做為各類交易的支付媒介
促進國內私人儲蓄的流動並將儲蓄有效地分配至各個生產性投資活動 透過金融中介以及市場轉換並分佈風險以鼓勵儲蓄與投資 金融體系提供政府以管理總體經濟穩定政策並影響投資型態的各種工具 國際貿易與金融

60 金融政策的主要目標 金融政策最重要的問題也許就是在維持對通貨膨脹的控制 在超級通貨膨脹的極端情況之下,將使整個經濟遭受致命的危機
因此,有些國家乃採行措施維持著緩和的通貨膨脹,以達成適度的經濟成長。不過,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若一國意圖以通貨膨脹來促使儲蓄上升,乃至容忍通貨膨脹以促成經濟更快速地成長,其所造成的反效果將可能會超過預期達成的利益 國際貿易與金融

61 對金融體系的干預 當一政府刻意控制名目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s)而使得實質利率(real interest rates)變成負的,將會導致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惡果,妨礙了金融體系促動並分配儲蓄的正常功能。故避免負的實質利率是促成金融體系健全發展的關鍵因素 其他阻滯金融體系的干預政策包括提高準備率以及非市場性的信用配置。這些措施也會對就業與所得分配造成非預期的負面衝擊 此外,金融政策通常無法及於開發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非正式金融市場(黑市) 國際貿易與金融

62 貨幣政策與價格穩定 貨幣政策的有效運作有賴於匯率體系。為了維持固定釘住匯率,中央銀行必須進行外匯的買賣以使外匯供需達於平衡,而這則限制了政府管理貨幣供給的自主能力;反之,在浮動匯率之下(允許匯率的波動),貨幣當局通常較能控制貨幣的供給—金融的三難之境(trilemma) 無論如何,國內信用的過度擴張會引發通貨膨脹,而高度的通貨膨脹經常是導因於政府的快速信用擴張以彌補財政的赤字。故而,貧弱的財政政策會阻滯有效的貨幣行政與管理 中央銀行以公開市場操作、變更銀行準備率、訂定貸款的高限、利率的管理以及道德勸說等方式來有效執行其貨幣政策 國際貿易與金融

63 二、金融危機與改革 國際貿易與金融

64 馬來西亞資本管制 1997年9月1日馬哈迪宣布 馬幣不再自由交易,9月30日以後任何國外的馬幣都將一文不值;將馬幣訂在3.8兌一美元,先前則釘住在4.2兌一美元 外人之證券(間接)投資必須留在馬國最少一年 非馬國居民必須以馬幣或以馬國境內之外幣帳戶支付購買馬國證券 對馬國之出口必須以外幣支付 所有非國內帳戶之間以及非國內帳戶對國內帳戶之移轉、超過一萬馬幣的對外投資,以及以外幣之對外投資,都需經中央銀行的核准 國內居民不得攜入超過一萬的馬幣,獲攜出超過一萬馬幣價值的外幣 非本國居民不得攜入或攜出超過一千的馬幣,他們可以攜入任何金額的外幣,但不得攜出超過上該金額的外幣 國際貿易與金融

65 資本管制的風險 長期負面效果: 貨幣黑市外匯需求超過供給 腐敗假造貿易金額 從實際改革偏離 中期的效應:
無法於一年內匯出投資本金的國外投資者因而遭殃 可能使得投資不願回來,而可確定的是,提升了對馬國投資的障礙成本 因國外的抗議,馬國在次年二月放寬了限制 對直接投資的影響:資本管制並未限制FDI盈餘的匯出,不過投資承諾還是減少了12% 國際貿易與金融

66 香港政府的介入 香港於八月底大幅進入市場購買本地股票,以提升股票指數,防止投機客從中得利投機客在現貨市場賣出港幣以壓低市價,同時在期貨市場賣空(大量賣出港幣可促使利率上升並使股價下跌,這樣他們可在過後以較低進價賣出股票) 香港是否必須介入股市以防止投機惡客趁機獲利?答案為「是」。問題所在是介入的方式,爲什麼? 對其貨幣管制信心的降低他們會再度介入嗎? 喪失了大量外幣準備,若因其他事故必須捍衛幣值時,將怎麼辦? 國際貿易與金融

67 香港有其他的選擇嗎? 取消釘住匯率這也許將造成極大傷害(見俄羅斯與拉丁美洲),而中國也可能因此被捲入而將人民幣貶值。此外,當其他市場都下跌而只有香港持穩,突顯香港人為造做的痕跡 外匯管制鑒於於香港對貿易與金融服務的高度倚賴,將會造成極大困境 執行上的鬆弛股票的實質持有、兩天的交割期限 杜絕管制漏洞(在九月間部分實施)  提升資金流動性,鼓勵銀行間的隔夜融資,以降低利率所受壓力 在香港登記之銀行得以釘住利率而非市場利率沖銷帳戶以交換港幣 國際貿易與金融

68 危機促成金融改革 國際資料散佈標準IMF的特殊資料發布標準(Special Data Dissemination Standard, SDDS) 國際銀行業標準有效銀行監視準則,又稱為巴塞爾原則(the Basel Principles) 巴塞爾委員會(Basel Committee)於1994年底貨幣危機後由十國集團(Group of Ten)央行總裁成立銀行監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Banking Regulations and Supervisory Practices),每年集會三至四次,主要為改進預警系統並促進各國趨近共同標準 IMF的緊急融資機制(Emergency Financing Mechanism, EFM) 藉由新借款協定(New Arrangements to Borrow, NAB)以擴大IMF的信用額度 國際貿易與金融

69 金融重整 兩個主要方向: 極小做法不必比現行存款保險體制下給予存款者更多的補償,對不良銀行進行重整;或不透過政府融資協助將不良銀行賣給或併入其他銀行。這在銀行無力償還或陷入困境的情形不太嚴重或侷限於特定區域的情形下可行之 介入做法發生系統性的金融危機時適用之,包括 向大眾重新籌資並轉給新買主 由政府協助與其他銀行合併 由國家暫時接管 由政府挹注紓困 國際貿易與金融

70 避免道德危機與維護國人信心 避免道德危機的要訣: 如何建立大眾的信心: 依據股東資本金額以消除壞帳 取代銀行管理
避免將高風險貸款借予投機的借款人 確定過去因冒險行為獲利者必須承擔絕大部分的重整成本 如何建立大眾的信心: 向民眾明示剩下的銀行都有能力清償、資本情況良好,並能取得所需融資 持續提供信用予良好的企業借款人,靈活執行資本適足率的規定,使得銀行都能注入所需資本,並不致遭到信用的擠壓 國際貿易與金融

71 圖一 改革者的困境—姑且行之或咬緊牙關 經濟 B A 金融改革 全面 C D 國際貿易與金融

72 具體措施 確實執行貸款分類與準備率之規定(譬如遵守BIS的8%資本適足率)。不過,這樣夠嗎? 改進資訊揭露、會計與審計達到國際水準
限制對股東與其他相關人士的貸款 加強對外貸款之期限與金額的審核  設立金融重整機構(印尼的銀行重整局、韓國的金融監控委員會、泰國的金融部門重整局) =>相關技術人力的不足,以及需要獨立的公共部門,並有政治與法律上的充分權力來執行政策 國際貿易與金融

73 區域整合 國際貿易與金融

74 區域協定的型態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是一種普遍的區域貿易協定,簽署國採取差別性的待遇,對成員國的進口障礙(依據原產地法則)全部或大幅降低 關稅同盟是另一種區域協定,除了自由貿易區的措施外,簽署國還採取共同一致的對外關稅及其他貿易限制措施 以上為最主要之兩種區域貿易協定,其他還有所謂共同優惠關稅(common preferential tariff)、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經濟共同體(economic community)、貨幣聯盟等等 國際貿易與金融

75 區域貿易協定的效果 兩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因降低彼此的貿易障礙,會增加相互的貿易量,這稱為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效果
非會員國原來對協定簽約國的輸出,則會部分被成員國之輸出所取代,因而造成貿易的減少,這稱為貿易移轉(trade diversion)效果 兩種效果對協定成員國都造成正面的效果,但對其他非會員國則可能產生負面的作用 國際貿易與金融

76 規模經濟的利益 如果一小國能藉由區域貿易協定的貿易擴張而達到生產的經濟規模(scale of economy),將有助於其發展幼兒產業,進一步達成工業化的目標 規模經濟產生成本降低之效果,使得協定會員國之生產者與消費者均獲得利益 不過,要達成規模經濟效果,並不見得需要形成區域貿易協定,片面給予優惠性貿易待遇,也可達成此目的 國際貿易與金融

77 促進市場之競爭 區域貿易協定也可鼓勵廠商進入其他會員國的市場,如此可降低後者國內獨占廠商的市場力量,促進其市場的競爭性。競爭性的提升將有利於降低產品價格,使消費者獲得利益 不過,自由貿易協定所造成貿易的擴張,也許只是增加了市場之區隔(本地貨與進口貨的區隔),不見得即會提升競爭性,所以反而不若規模經濟效果來得重要 國際貿易與金融

78 減少相互傾銷與增加產品種類 有一種情形為相互傾銷,兩國相互以較低價格將產品銷售到對方市場(而以本國之較高價格來支持)。此時若兩國成立自由貿易區,將反而使得相互貿易因而減少,不過本國產品的國內價格也將降低,這也是因為經濟整合促成市場的競爭性,而使國人福利上升 此外,因貿易的擴張而導致產品種類的增加,也有益於成員國的消費者 國際貿易與金融

79 非關稅貿易障礙 隨著關稅與貿易數量限制的消除,各國逐漸以國內措施來達成限制貿易的目的,諸如通關程序、產品標準與許可證、產品標示規定、智慧財產之執行、直接投資政策、監控與專業執照體系等,都會對貿易的進行造成阻礙效果 有些區域整合協定即針對這些措施,達成相互調和與消除的協議(譬如見歐洲聯盟) 此外,許多開發中國家亦希望藉由區域貿易協定達成促進區域貿易,乃至經濟改革之目的 國際貿易與金融

80 福ˋ 國際貿易與金融

81 服務業開放為何值得關切? 基於服務業之特性,許多國家在對外開放時都對諸如文化、總體經濟之穩定以及競爭政策等層面,極表關切
從GATS所談及四個服務業貿易模式—跨境貿易、人員移動、營業場所移動以及出國消費,何者較具保護之意涵?Note: Rights of non-establishment. What’s it? 國際貿易與金融

82 區域協定的超越 兩個基本要求:市場取得(market access)與國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而關鍵在於是採取正面或負面表列—那一個的保護性質較大? 紐澳CER較大進展,在於專業資格的相互承認(mutual recognition);相互境內航空的開放,也是一大進步 AFTA的服務業開放架構(Framework)除了原則性的協議,有待超越各會員國在GATS裡的承諾 國際貿易與金融

83 阻力何在 開放服務業的困境 競爭政策 政策之自主 管制機構 阻礙之衡量 民間之阻力 國際貿易與金融

84 投資與競爭政策的考量 談到服務業自由化,便離不開投資的問題。畢竟,絕大多數境外服務業,都是透過跨國投資來提供
不過,一旦開放了投資之後,是否將會遭到國外廠商在市場上的宰制,都是東南亞(以及其他開發中國家)頗為關切的問題 國際貿易與金融

85 從區域至全球 如何從雙邊∕區域協定而擴展至其他區域,乃至全球,是一值得深思的問題。譬如在專業服務資格的相互承認方面,如何進一步接納新成員?
開放的步調也值得深思,這可從金融服務的開放以及金融危機的發生以瞻知 從電信服務國際協調(妥協?)的動作,亦可看到達成國際競爭政策協定的困難所在 國際貿易與金融

86 面對美國的倡議,實難遽下決定 Open Sky政策的利弊,並非立竿見影。許多國家擔心若未及時加入,將遭到航線移轉(diversion)的效果,但若急於加入此俱樂部,難保被美國等強勢集團所把持 美國的電子商務架構(Framework on Electronic Commerce)許多的建議,值得各國深思,包括網路課稅、標準訂定、保護智財等等 國際貿易與金融

87 服務貿易與投資 國際貿易與金融

88 服務業開放為何值得關切? 基於服務業之特性,許多國家在對外開放時都對諸如文化、總體經濟之穩定以及競爭政策等層面,極表關切
從GATS所談及四個服務業貿易模式—跨境貿易、人員移動、營業場所移動以及出國消費,何者較具保護之意涵?Note: Rights of non-establishment. What’s it? 國際貿易與金融

89 區域協定的超越 兩個基本要求:市場取得(market access)與國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而關鍵在於是採取正面或負面表列—那一個的保護性質較大? 紐澳CER較大進展,在於專業資格的相互承認(mutual recognition);相互境內航空的開放,也是一大進步 AFTA的服務業開放架構(Framework)除了原則性的協議,有待超越各會員國在GATS裡的承諾 國際貿易與金融

90 阻力何在 開放服務業的困境 競爭政策 政策之自主 管制機構 阻礙之衡量 民間之阻力 國際貿易與金融

91 投資與競爭政策的考量 談到服務業自由化,便離不開投資的問題。畢竟,絕大多數境外服務業,都是透過跨國投資來提供
不過,一旦開放了投資之後,是否將會遭到國外廠商在市場上的宰制,都是東南亞(以及其他開發中國家)頗為關切的問題 國際貿易與金融

92 從區域至全球 如何從雙邊∕區域協定而擴展至其他區域,乃至全球,是一值得深思的問題。譬如在專業服務資格的相互承認方面,如何進一步接納新成員?
開放的步調也值得深思,這可從金融服務的開放以及金融危機的發生以瞻知 從電信服務國際協調(妥協?)的動作,亦可看到達成國際競爭政策協定的困難所在 國際貿易與金融

93 面對美國的倡議,實難遽下決定 Open Sky政策的利弊,並非立竿見影。許多國家擔心若未及時加入,將遭到航線移轉(diversion)的效果,但若急於加入此俱樂部,難保被美國等強勢集團所把持 美國的電子商務架構(Framework on Electronic Commerce)許多的建議,值得各國深思,包括網路課稅、標準訂定、保護智財等等 國際貿易與金融

94 區域貨幣聯盟 Monetary Integration
國際貿易與金融

95 Rationale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Financial crisis contagion Shift in market sentiments lead to jumps from superior equilibrium to inferior equilibrium  weakness in fundamentals Economic downturn in one economy reverberate into another economy in the region which results in detrimental real effects => Regional cooperation thru peer pressure, club spirit, etc. 國際貿易與金融

96 ASEAN Surveillance Process (ASP)
Transferred from ADB to ASEAN, to assist ASEAN members to spot and assess financial crisis, and help coordination and promote peer monitoring environment in related economic policies ADB also established Regional Economic Monitoring Unit (REMU) to coordinate and implement its regional technical assistance (RETA) projects for the ASP The REMU has been fortified by AUSAID and set up an Asian Recovery Information Centre (ARIC) ( to consolidate all information of economies most directly impacted by regional crisis 國際貿易與金融

97 Constraints on ASP Lack of transparency in economic data and general public documentation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 Need to establish benchmark for timely and accurate data The substantial asymmetr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SEAN’s policy of non-intervention in one another’s affairs may make it difficult to operate regional surveillance mechanism effectively 國際貿易與金融

98 Manila Framework APEC’s Manila Framework for Enhanced As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to Promote Financial Stability is an arrangement to supplement IMF resources, to enhanc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serve as mechanism for regional surveillance But, due to the concern of confidentiality little public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國際貿易與金融

99 EMEAP Executives’ Meeting of East Asia-Pacific Central Banks (EMEAP) ( is a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comprising central banks and monetary authorities of eleven economies to strengthen relationship among its members. Main themes of the meeting include: to enhance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market development , asset pr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monetary poli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a monetary facility be established WTO與全球貿易體系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0 WTO與全球貿易體系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1 WTO杜哈(發展)回合 WTO揭櫫的對開發中國家特殊與差別(special and differential)待遇,實際的作用為何?
是一體適用的法則較佳?還是針對問題/國家所設定的法則較有用? 就開發中國家來說,其優先的領域為何呢?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2 邊境政策或境內政策? 邊境障礙(border barriers)—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對開發中國家的意義何在?制度的因素若高於政策的意涵,則多邊政策的協商有多大的效果? 境內(behind the border)貿易相關措施—貿易便捷化(facilitation)、競爭政策對貿易的影響又有多大? =>WTO能做些什麼?對各國制度因素的過問?若各國極不對稱,或有很大差異,勢難進行調和,那麼可否納入WTO的協商?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3 區域生產網絡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4 網絡、市場與統治體制 我們就與市場及統治體制(Hierarchy)的關係來看,可將網絡組織定義為:
網絡組織是一群獨立行為者為了相互利益而時常合作,並形成一個執業社團 所以網絡組織是 一個行為者的集合(set)。嚴密或鬆散、組織之間或組織內部 為了相互利益(mutual advantage)。包含或不包含金錢利益∕不完全市場 一種合作(cooperation)關係。為了達成公平的交易,而不一定是相同的交易(條件),進行調適以準備從事更多的交易(frequent cooperation),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5 跨組織與組織內之網絡 亞太地區的企業網絡大多屬於跨組織的網絡,他們通常極為顯著、相當發展,而且向統治體制的傳統假設提出挑戰—人們組成網絡,也許是為了經濟、法律與統馭以外的理由。 西方過去對網絡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組織內的網絡關係—網絡的形成,有助於資訊的尋求,並可降低創業成本 不論是跨組織或組織內的網絡,進入成本也許差異很大,不過離開成本通常都很高,因為這將包括資訊、關係與名譽的喪失。雖然離開市場或統治體制也都必須付出代價,但離開了網絡,通常即表示不可能再回來。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6 網絡組織的型態 四種網絡組織 自然形成的網絡組織。許多企業形成網絡關係,以協助資本、人力與關係的取得,所以其方式與市場或統治體制都不同
取代或減少市場交易的網絡。由於市場的未臻完全,所以形成網絡,不只扮演市場的功能,更視需要分配財產權與扮演多種人格 取代統治體制的網絡。由於過度的官僚、僵性與內部衝突,致使網絡取代了統治體制,日本的經連(Keretsu)與韓國的財團(Chaebol)則有補強統治體制的功能 強化市場的網絡。經由強大的調適功能,網絡組織深深融入社經與政治環境,並強化了市場機能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7 網絡的嵌入性(embeddedness)
某種形式的網絡組織可能嵌入於另一個經濟組織(包括網絡組織)、與其共存,或同步運行。尤其是嵌入另一個網絡的網絡組織,譬如美國矽谷的網絡,即與灣區(Bay Area)及北加州的統治體系共存,並嵌入其市場與統治體系裡,也使得該網絡比東部的128號公路網絡更具企業發展性與開放性 由於網絡組織嵌入了其他經濟組織,它也就隨著後者的成長與轉化,而跟著轉化。所以諸如日本的經連或韓國的財閥,也可能從過去取代市場或統治體制的角色,轉化為強化市場或官僚體制的組織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8 東亞經濟:不同的網絡組織形式? 網絡組織為何在東亞特別普遍: 戰後重建的需要 政府涉入的時機使然 當法制較不重要,其他體制即興起
相互合作未嘗不是提昇競爭力的良方 網絡合作亦是非常時期的良策 政府政策雖然因時間的移轉而有所變動,但網絡組織仍可持續、調適並轉化。相對於西方社經環境下的網絡組織,東亞環境情勢與企業型態及功能若不同,亦不無可能發展出一種不同的網絡組織形式 國際貿易與金融

109 企業網絡的力量來源 華人企業的成功在於其倫理上的相互關聯:
相互信任的倫理觀,在某一限度內,大幅降低了經濟交易的成本。這又似乎解釋了華人家族企業的小規模 關鍵個人之超大的權力,他∕她必須能代表整個組織從事協商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0 華人企業網絡的效率 從三個看似反常的現象來觀察:
微小的廠商卻有超大的產業力量,主要是因為自願性的網絡連結,使得整個網絡的力量不亞於西方的單一大型企業 廠商雖保守但卻不斷更新,靈活因應環境變動,從原有廠商不斷分枝出來,培養出新的但相互聯鎖的企業家 注重創新效率更甚於規模效率,在沒有產業的主控者之下,廠商即持續分枝,以新成立的公司來達成網絡的效率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1 國際生產網絡與全球化 廠商將生產價值鏈予以分割,將不同階段置於最有效率的生產點,以增進資源與能力的獲得,並有助於市場的進入。由於生產鏈的分割與配置,廠商也同時獲得生產規模與靈活分散之利。這種國際生產網絡(IPN)的主要目標,是要使得不同生產階段在國際之間,達成更快與更有效率的互動 全球化對國際生產網絡的影響,最明顯的領域是電子業。由於快速的國際移動及激烈的國際競爭,光掌控國內市場是不夠的,必須在所有成長市場都有據點才行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2 IPN與全球化的相互影響 IPN對國際化的影響 1990年代東亞生產網絡的擴張,不只改變了區域之貿易型態,也改變了生產可能型態
技術的變遷導致以電腦為基礎的資訊網絡的興起 通訊與運輸成本的降低,也有助複雜的國際分工的形成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3 新區域主義 今天全球各區域都在追求更緊密的區域整合,而其目的有異於過去的區域主義
早期的區域主義,是要以相互合作促成區域內部的更快速成長,以對抗區域外的競爭,乃至對區域外國家造成不利 新區域主義則以區域內的合作與進步,來催化全球的開放與進展;區域的成長,是與全球的發展並行的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4 華人地區的另類區域主義 華人對正式區域結盟必須簽署正式協定並不太放心,他們還是傾向於以非正式生產網絡來加強彼此之連結關係
這種以非正式網絡所建立的區域化,在亞太各國經濟體制尚未高度健全化之前,有其實質意義,甚而比正式區域協定有更強的凝聚力,同時也不會對各國政府帶來太大的壓力,必須盡力遵從協定的約束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5 有利亦有弊 華人生產網絡的區域化其實較符合新區域主義的真諦,不會以鄰為壑,而是以逐漸在全球擴張以達到互利的目標
不過,為了逃避政府干預而建立私人網絡,一方面不易達到擴大規模與追求長期利益的目的,一方面則未能訴諸正式協定以迫使政府做更快速之改革與調整,對區域各國之現代化實較不利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6 未來展望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7 貿易政策方向 提升所得的貿易擴張 有利於本國發展的貿易協商—譬如ITA、基礎電信服務協定、金融服務協定之於美國
新議題—政府採購、智財權、GMO、競爭政策、對外投資、反貪污等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8 WTO的發展 WTO會員的擴大 新回合的進展 爭端解決 新議題—勞工標準、環境保護等 國際貿易與金融

119 區域貿易協定 FTAA APEC 泛大西洋協定 中、日、東協 非洲—南非關稅同盟 中東—馬來西亞-南韓-巴拿馬-阿聯 國際貿易與金融


Download ppt "開發中國家經貿關係 國際貿易與金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