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當代各國公民權的發展與議題 沈宗瑞 2010.11.09.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當代各國公民權的發展與議題 沈宗瑞 2010.11.09."—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當代各國公民權的發展與議題 沈宗瑞

2 馬歇爾的公民權 英國學者馬歇爾所稱的公民資格 (citizenship)是指一組由三個基本成分所構 成的權利-市民權、政治權及社會權。
馬歇爾的觀點與自由主義的傳統理論有關,他 認為自由主義公民觀在十八世紀為市民自由權 的爭取、十九世紀為政治權的發展、二十世紀 則進展到社會權。

3 馬歇爾的公民權 社會權的內容包括從經濟福利安全到社會資產 的分享,再到符合當代社會水準的文明化生 活。這種定義範圍極廣泛,因而在許多國家與 經濟發展議題起了衝突。 社會權落實主要有兩種:1.勞動三權(結社權 協商權 罷工權)、最低工資及2.社會福利等 (以 台灣為例)

4 經濟議題是諸議題的核心 人類所經歷的事例都已表明:誰擁有經濟 權,誰就控制了法律與政治。 英國學者巴巴利特J.M.Barbalet說:
當代民主國家的經濟議題是公民社會的核心((其它諸 如宗教、國防、外交、族群、環保、外勞等。台灣僅 國體(polity)議題能與經濟議題匹敵))

5 左派與右派 這兩個名詞起源於1789年革命中法國國民議會 在巴黎召開的一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贊成 革命的成員坐在講演台的左邊,而不大擁護革 命的成員坐在右邊。 1815年法國君主制度復辟後,『左派』表示支 持革命,而『右派』表示反對革命。

6 「左派」和「右派」的基本特徵 一、「人性」見解
左派一般相信人性善良,人類之所以腐敗,完全是由 於罪惡的社會和 政治制度使然。這源於盧梭的人性 觀,他們相信可以通過激烈的社會變革來改善人類的 現有狀況,有浪漫主義理想。 右派一般對人類本性持有相當疑慮,認為人類的不幸 根植於自身罪惡中,不可能徹底根除。這種大約來自 於基督教義的人性觀念,使其相信只能通過有限的調 整和改良來減少社會的腐敗與人類的不幸,而對於那 種宏大的社會變革不抱幻想。

7 「左派」和「右派」的基本特徵 二、「理性」見解
左派一般對人類「理性」深具信心,認為可經 理性的設計來取代非理性的習俗,並以合理計 劃來控制和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右派對人類的理性沒有過高期許,認為任何理 性的設計都有侷限性,反倒對非理性的習俗持 有相當大的敬意。 兩者對待「理性」問題的不同看法,常常導致 左、右政黨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不同態 度。

8 「左派」和「右派」的基本特徵 三、「權利」見解 左派認為人類生而平等,應該具有同等的權 利,反對貧富懸殊和等級制度。
右派認為,權利和財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後 天獲得的。權利和財富的絕對平等不僅不可 能,且不必要,會在客觀上限制個體發展自由 和社會進步活力。 不同看法常導致左、右政黨與少數民族、弱勢 群體之間的不同關係,以及對待現存秩序的不 同態度。

9 「左派」和「右派」的差異 ◎政治上: 左派:主張平等高於自由(經濟與政治權) 右派:主張自由高於平等 左派:關心社會公義 右派:關心個人權利
 左派:主張平等高於自由(經濟與政治權)  右派:主張自由高於平等   左派:關心社會公義  右派:關心個人權利  ◎經濟上:  左派: 主張國家控制  右派: 主張自由競爭  左派: 高稅收,高福利  右派:低稅收,低福利

10 「左派」和「右派」的差異 ◎文化上: 左派:強調世界性 右派:強調民族性 左派:關心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 右派:關心主體民族和社會精英
 右派:關心主體民族和社會精英  ◎教育上:  左派:主張國家辦學  右派:主張私人辦學  左派:強調人人獲得教育的平等機會   右派:主張通過競爭來分配教育資源

11 「左派」和「右派」的差異 ◎國防上: 左派:強調協商,主張綏靖政策 右派:加強軍備,喜歡武力威脅 左派:鴿派 右派:鷹派 以上節錄自:
 左派:強調協商,主張綏靖政策  右派:加強軍備,喜歡武力威脅  左派:鴿派  右派:鷹派 以上節錄自: 「激進」與「保守」「左派」與「右派」 (

12 政治的光譜 (The political Spectrum) ( (以下政治光譜圖12. 1及12
政治的光譜 (The political Spectrum) ( (以下政治光譜圖12.1及12.3及本表格內容等資料來源:政治學下冊 , Andrew Heywood 著, 林文斌 等譯 ,韋伯文化(1998)) 就狹義的角度來看,在畫線型意識型態的光譜中(參見圖),各派總結出對經濟和國家角色的看法: 1.左派支持國家的干涉,並主張集體主義; 2.右派則贊成市場經濟,並強調個人主義。以下描繪出左派和右派在意識型態或價值上的深度差異: 左派 右派 自由 權威 平等 階層 博愛 秩序 權利 義務 進步 傳統 改革 復古 國際主義 民族主義

13 政治的光譜 (The political Spectrum)
政治光譜圖12.1及12.3及表格內容等資料來源:政治學下冊 , Andrew Heywood 著, 林文斌 等譯 ,韋伯文化(1998)

14 政治的光譜 (The political Spectrum)

15 歐洲政治光譜 http://zh. wikipedia
歐洲政治光譜

16 左右派的經濟主張 以歐巴馬收購破產的通用汽車為例

17 台灣的政治光譜試析

18 社會公民權? 社會公民權的特質,它是否可以被視為公民 權利的質疑?
公民身分是參與政治體系的權利,社會權只 是手段〈亦即社會福利是施捨還是公民權 利?社會權是否要依附在個人工作意願 上?〉 公民身分必然是普世皆同的,但社會權必然 要具備具體內涵時才有意義〈除了最低工資 外,有所謂的基本收入(含不工作者)嗎?〉 社會權必須仰賴官僚體制與財政支出。

19 社會公民權? 上述的疑惑基於下列的問題意識: 社會權利只涉及有關分配的安排,而不涉及改 變既有的階級結構及政治經濟結構的制度。
財富是誰創造的(社會或個人)? 工資是誰決定的(雇主或制度)? 福利是誰分配的(政府)? 稅率是誰制定的(政府、資本家或勞工)? 社會權利只涉及有關分配的安排,而不涉及改 變既有的階級結構及政治經濟結構的制度。 可能改變的制度舉例:工業民主制、福利國家的稅 制

20 現代資本的概念 Pierre Bourdieu

21 Pierre Bourdieu Bourdieu是當代法國最著名的社會思想家之 一,他整個社會理論研究的活動,持續以建構 一個反思的社會學為中心。1930年Bourdieu出 生於法國西南部的鄉下,1954年,畢業於法國 的菁英學校,但是他的出身背景使他與法國知 識菁英階層格格不入,並對當時高等師院在知 識上的權威主義趨勢深為反感。

22 capital(資本) Bourdieu 的capital 這個概念是來自古典經濟學 和Max 的觀點,認為資本是一種具有生產力的 資源,其本質是勞動的累積,人們會在特定的 場域中,利用某些資源來展開實踐行動。 Bourdieu(1986)提出四種不同形式的資本: 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文化資本 (cultural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象徵資本(symbolic capital)。

23 一、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是由不同生產的因素、經濟財產、各 種收入、各種經濟利益所組成的。不同的社會 經濟資本具有不同的特性,農業經濟中的經濟 資本遵從於往年收穫相關的特殊規律;資本主 義中的經濟資本則要求嚴格的合理化估算。這 種資本可以立即、直接的轉換成錢,而且可以 財產權的形式予以制度化。

24 二、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是孩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從家庭繼承而 來,有人繼承了豐富的所謂菁英文化,如上流 文化的語言及生活方式,另一些人則繼承了所 謂低層次文化。文化資本通常具有世代相傳的 特性,在某種情況下,這種資本可以轉換成經 濟資本,而且可以教育資歷的形式予以制度 化。 (大學入學推甄資料,名牌大學教育等)

25 三、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是由社會關係所構成,個人或群體因 有相對穩定且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化互動關係網 絡,逐漸累積而形成的資源總和。所以社會資 本就是指人際關係。在某種條件下,這種資本 亦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而且可以崇高頭銜的 形式予以制度化。 (職業或買賣人際網絡)

26 四、象徵資本 象徵資本在所有資本形式中具有最抽象的特 質,往往因使用的脈絡而有不同的詮釋。
在文化上有顯著的如名望、地位、權威是象徵 資本,因此,實際上,象徵資本同時具有感受 不到和感受得到的性質。 (爵士、高級顧問封號以及腔調、品味打扮等)

27 Bourdieu的文化再製理論意涵 Bourdieu的文化再製理論探討統治階級如何微 妙地運作「象徵暴力」(symbolic violence)以 維持社會階級的區分,傳遞與再製符合統治階 級利益的意識型態與物質結構。 Bourdieu的論點在提醒教育學者應該體驗擁有 不同「習性 」 (habitus) 的學生在文化資本的獲 取上,受制於象徵暴力的影響,會由文化再製 的現象導致階級的再製。

28 Bourdieu的文化再製理論意涵 Habitus 一詞為拉丁語,有人認為habitus 是表 示外在行為、教育和個人努力的影響下而固定 下來的行為、生存方式和持久的稟性。 Bourdieu 認為habitus 是經過培養的處事的方 式,使得行動者產生各種各樣的實踐,這些實 踐在臨機應變、不斷創新的情形下,足以與挑 戰和回應相配合 資料來源:

29 人類願意或可能走到哪裡 (已存的理想)? 共產主義─為需要而生產,平等分配,廢除私 有財產、國家消亡(搞革命)
社會主義─為消費而生產,政府接管資本,生 產及分配(搞政治運動) 資本主義─為利得而生產,生產由私人進行、 國家進行徵稅與執行部份社會福利(搞社會運 動、NGO組織) 全球資本主義─以全球為市場、生產由私人決 定、消費由地區人民所處區域在世界政經結構 地位所決定、福利受全球競爭衝擊

30 M型社會與中產階級 台灣不是M型社會,其中產階級也沒崩潰,並不表 示台灣的中產階級沒有面臨困境和問題:
因為全球化和經濟金融危機的負面衝擊,中產階級 部分成員的經濟、社會生活條件有向下降趨勢; 能夠向上流動的年輕新成員減少,向上流動時間也 拉長; 部分中產階級(如年齡稍長和屬於條件較差的邊緣 中產階級,或是身處金融風暴或企業外移到中國或 東南亞弱勢的產業部門或職業群)甚至下跌,淪落 到中產階級之外,危險群即是「低層中產階級」的 增加;

31 M型社會與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的主觀集體意識也受打擊,不再那麼樂 觀,焦慮感和不安上升,對政治改革的興趣下降, 「政治保守主義」恐會不脛而走;
向上流動機會減小、速度減慢,相對的能往上爬、 爬得快的條件不再是個人表現而已,家世背景條件 的影響力再度愈形重要,「社會保守主義」也會隨 之而來; 不同階級之間的差距擴大,同一階級內的差距也會 明顯化,階級間和階級內的矛盾,因此變得較突出 社會不安也會難免浮現。

32 M型社會與中產階級 針對上述中產階級問題真相,又該有何對 策?
以有效稅制改革協助中產階級減輕其負擔, 並繼續支撐一個穩固的中產階級,因為有了 穩固的中產階級,才能繼續由他們去支撐健 全的福利制度,以協助最低所得者的窮人。 其次,中產階級家庭功能也應受到更多相關 政策的重視,老人福利和兒童福利政策、國 民年金、國民健保和社會安全制度也都應好 好重視中產階級對全民社會福利的積極角 色。

33 M型社會與中產階級 政府對於愈來愈多的年輕甚至在35歲以下的 低層中產階級和邊緣中產階級,更應給予政 策的注意和制度的關懷。

34 END


Download ppt "當代各國公民權的發展與議題 沈宗瑞 2010.11.09."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