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章 基 因 突 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章 基 因 突 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基 因 突 变

2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征 掌握基因突变的表现和鉴定 了解突变的分子基础 了解基因突变的诱发 了解转座子系统
理解基因突变的机理

3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概念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特征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表现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鉴定 第五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第六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 第七节 转座元件

4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概念 一 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概念 一 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称为突变体(mutant)或突变型。 与突变型相对的正常表型是野生型(wild type)

5 点突变:单独发生 a+ a- (基因、细胞、个体) 正突变 u u >> v 诱因:自发突变 / 诱发突变 回复突变 v
野生型 突变型 a a- (基因、细胞、个体) u >> v 诱因:自发突变 / 诱发突变 正突变 u 回复突变 v

6 二 发生的时期:任何时期都可以发生 1.性细胞>体细胞:减数分裂末期特别敏感 2.性细胞发生突变可以直接传递给后代: M0 M1 M2
显性突变:aa  Aa 隐性突变:AA  Aa AA + Aa + aa 3.体细胞发生突变形成嵌合体,在当代表现。 显性突变:易发现,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后代。 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

7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特征 1. 重演性和可逆性: 同一突变在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多次发生。 正突变 反突变(回复突变)

8 2.多方向性与复等位基因: 存在于不同个体中 a a1 a2 a3 …… an A 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各种等位基因。 3
多方向性:A(a、a1、a2、a3、…… an)等位、表型各异 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各种等位基因。 3 复等位基因存在不同的个体中 。

9 复等位基因的例子: a 人类的 ABO 血型: 由 IA、IB、i 三种复等位基因控制, IA 和 IB、相对于 i
为显性。 因此: A 型血者: IA IA 、IA i B 型血者: IB IB 、IB i AB 型血者: IA IB O 型血者: i i b 烟草的自交不亲和性: 栽培自花授粉植物。两个野生烟草:S1、S2、S3、S4等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自花授粉不结实。

10 实质:柱头不接受与其基因型相同的花粉。所以:
自交不亲和性-自交不结实,株间杂交能结实。 实质:柱头不接受与其基因型相同的花粉。所以:

11 3. 有害性和有利性 (1)有害突变: 隐性致死:纯合致死 显性致死:杂合即可致死 伴性致死:致死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条件致死: 在某些条件下能成活,另一些条件下表现致死效应。 例如:T4-phage温度敏感型:25℃在大肠杆菌中正常生活。42℃致死。

12 4.平行性(与重演性的区别): (2)中性突变:如小麦粒色的突变,有芒无芒的突变等。 (3)有利突变:较少,如抗倒伏、早熟等。
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 有利有害可以相互转化。 人的需要与生物体本身需要不一致。如矮杆、 植物雄性不育、落粒性。 4.平行性(与重演性的区别): 近缘种发生类似的突变 如:颜色、形状、品质等。

13 第三节 基因突变和性状表现 一 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表现 M M2 纯合体检出 M M2

14 二 大突变和微突变: 大突变:变异明显、易识别、往往有害 质量性状基因的突变 微突变:变异微小、不易识别、往往有利 数量性状基因的突变。

15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鉴定 一 基因突变的标志 1. 遗传性状发生了改变,细胞学上染色体行为无异常。 2. 杂合体能正常分离。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鉴定 一 基因突变的标志 1. 遗传性状发生了改变,细胞学上染色体行为无异常。 2. 杂合体能正常分离。 3. 突变可以回复。 有这三个标志,才可以断定是基因突变 区别染色体变异。

16 二 基因突变的鉴定 1. 鉴定是否属于真实的基因突变:排除环境的影响 2. 鉴定突变的显隐性:杂交、自交 3. 求突变率---花粉直感
二 基因突变的鉴定 1. 鉴定是否属于真实的基因突变:排除环境的影响 2. 鉴定突变的显隐性:杂交、自交 3. 求突变率---花粉直感 M2 突变个体数 M2 总个体数 M2 估算 突变率= ×100%

17 三 生化突变的鉴定 或多个生化反应 1. “一个基因一个酶” 假说: Beadle(1941):红色面包霉(链孢霉)营养缺陷型
三 生化突变的鉴定 1. “一个基因一个酶” 假说: Beadle(1941):红色面包霉(链孢霉)营养缺陷型 一个基因  一种酶  一个生化反应  一个性状 2. 什么是生化突变: 诱变因素  生化代谢功能的变异。 或多个生化反应

18 3.红色面包霉生化突变 —— 营养缺陷型生化突变
控制生化过程的基因发生突变  生物物质不能合成 不能存活  提供该物质又可以正常生存。 原养型:在基本培养基中就能正常生活繁殖 营养缺陷型:在选择培养基或完全培养基中才能生活繁殖。 4. 生化突变分析 根据生化突变类型推断酶(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程序。

19 例如 红色面包霉中获得o、c、a三种突变体:
o 突变体 - 鸟氨酸缺陷型:基本培养基中添加鸟氨酸(orn )、瓜氨酸(cit)、精氨酸(arg)都可以正常生长、繁殖。 c 突变体 - 瓜氨酸缺陷型: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瓜氨酸(cit)、精氨酸(arg)都可以正常生长、繁殖。 a 突变体 - 精氨酸缺陷型: 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精氨酸(arg)可以正常生长、繁殖

20 据此推断出 arg 生物合成途径: o 突变体 o 酶 c 突变体 c 酶 a 突变体 a 酶 前体 orn cit arg 蛋白质

21 大类型 (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 小类型
5. 红色面包霉生化突变的鉴定(步骤) (1)诱发突变 (2)鉴定有无突变发生,求突变率 突变率= (3)鉴定突变类型: 大类型 (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 小类型 完全培养基菌落数-基本培养基上的菌落数 完全培养基菌落数 ×100%

22 X rays 分生孢子 子囊孢子 影印 基本培养基+aa 基本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Vs 完全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碱基 选择培养基

23 基本培养基+VB1 基本培养基+VB6 基本培养基+泛酸 基本培养基+肌醇

24 第五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一 突变的分子机制 1. 点突变:基因内不同座位(碱基对)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即单个突变子的突变。
第五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一 突变的分子机制 1. 点突变:基因内不同座位(碱基对)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即单个突变子的突变。 2. 分子机制: (1)按基因结构改变的类型分 碱基替换:转换 / 颠换 移码突变:阅读框架的变化

25 A G — 移码突变:碱基插入、缺失。 — 碱基置换: 例如:mRNA GAA GAA GAA GAA  glu glu glu glu
— 碱基置换: A G T C — 移码突变:碱基插入、缺失。 例如:mRNA GAA GAA GAA GAA  glu glu glu glu GGA AGA AGA AGA A gly arg arg arg

26 (2)按遗传信息的改变方式: — 错义突变 UGU(cys) UGG (trp) — 同义突变 UGU(cys) UGC(cys)
— 无义突变 UGU(cys) UGA(终止密码子) (3)按引发突变的原因分: — 自发突变 — 诱发突变

27 二 突变的修复 1. DNA的防护机制 1)密码子的简并 2)回复突变 3)抑制 4)致死和选择 5)二倍体和多倍体 抑制:
二 突变的修复 1. DNA的防护机制 1)密码子的简并 2)回复突变 3)抑制 4)致死和选择 5)二倍体和多倍体 抑制: 基因间抑制:tRNA反密码子突变,使突变基因回复正常。 基因内抑制:同一个基因内不同的另一个突变掩盖了原来 的突变。

28 2. DNA修复 T T T T T T UV (2)暗修复:四种酶,切除 T T 切补修复: 内切酶  外切酶  聚合酶  连接酶
(1)光修复: C 水合胞嘧啶 T T T T T T (2)暗修复:四种酶,切除 T T 切补修复: 内切酶  外切酶  聚合酶  连接酶 (3)重组修复:不切除胸腺嘧啶二聚体,复制后修复。 (4)SOS修复:uv 照射可能在E.coli中诱发出一种DNA修复系统,增强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 UV UV 蓝光 光激活酶

29 光激活酶

30

31 (4)SOS修复 Radman1975年提出 uv照射可能在E.coli中诱发出一种DNA修复系统。
修复结果只是能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提高细胞的生成率,但留下的错误较多。 故又称为错误倾向修复,使细胞有较高的突变率。

32 第六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 一 物理诱变 - 辐射 粒子辐射:   - 32P、35S 电磁辐射:γ- 60Co、137Cs X
第六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 诱变突变:人为地利用各种理化因素诱导突变的产生。 一 物理诱变 - 辐射 1. 电离辐射:热量+电离 粒子辐射:   - 32P、35S 电磁辐射:γ- 60Co、137Cs X 2. 非电离辐射:UV 内照射 外照射

33 二 化学诱变 诱变剂:凡是能和DNA起化学反应并改变碱基氢键特性的物质。 根据结构或功能不同:烷化剂,碱基类似物,抗生素等

34 1. 烷化剂: 最常用:EMS (乙基磺酸乙酯) MMS (甲基磺酸甲酯) 诱变原理:EMS、MMS等烷化剂都带有 1 个或多个活泼的烷基,这些烷基能够加入核苷酸许多位置。

35 与碱基结合形成烷基化碱基。改变氢键性质。
~A ~C

36 与磷酸结合成不稳定的磷酸酯,进而水解使DNA链断裂,引起突变。 颠换
烷化作用也会使DNA的碱基容易受到水解而从DNA链上裂解下来,从而造成碱基的缺失。 与磷酸结合成不稳定的磷酸酯,进而水解使DNA链断裂,引起突变。 O A T A 颠换 无突变 O G G C O C C G O T A T 转换 O C G C

37 2. 碱基类似物: 稀醇式结构 5BUe 酮式结构 5BUT 如:5-溴尿核苷(5BU)、2-氨基嘌吟(2AP);
诱变原理:在DNA复制时引起碱基错配,最终导致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突变。 酮式结构 5BUT 稀醇式结构 5BUe

38 5-溴尿核苷 ( 5BU ) A T G C A 5BUT A G T C G 5BUe A T A 5BUT A T G C G 5BUe A T G A C T A 5BUT G C G C G 5BUe

39 2- 氨基嘌呤( AP ) G C A T A G T C AP C A T AP T AP T A T G C AP C G A C T AP T G C AP C A T G C

40 第七节 转座元件 转座子:在染色体上可以移动的一段特殊的DNA序列。
第七节 转座元件 Transposable Elements:are sections of DNA ( sequence elements ) that move, or transpose, from one site in the genome to another. 转座子:在染色体上可以移动的一段特殊的DNA序列。

41 一 转座子的发现 Emerson (1914) 在研究玉米果皮色素遗传时,发现一种特殊的突变类型:花斑果皮,产生宽窄不同,红白相间的花斑
花斑条纹不稳定,可以发生多次回复突变,但不知道原因。

42

43 Ac(activator)-Ds(dissociation)系统
Ac: 4563bp,两个编码序列,三个非编码区,1个TIR (末端倒位重复) ,长11bp自主性转座子,末端的TIR是转座酶的识别位点 Ds: bp, 非自主性转座子,它的转位必须由Ac驱动;是自主性转座子的内部缺失或重排引起的变异类型,结构多样,TIR为6~13bp Ds的TIR同Ac一样。

44 Ds C C突变 Ac Ds Ac:激活因子 C 回复突变

45 McClintock(1944): 玉米第 9 条染色体三个连锁基因 发现: 常常得到的是从着丝粒与Wx之间断裂的、丢失三 个基因的染色体。染色体的断裂或解离有一个特定的位点,命名为 “ Ds ”(dissociation) 偶尔发现 Ds 可以跳到 C 内的某一位置,种子变为无色 在种子发育过程中,Ds 可以从 C 跳出,种子有少 量斑点。 但Ds不能自行断裂,受一个激活因子Ac(activator)所控制。Ac可以象普通基因一样遗传。但有时可以离开原来的座位,移动到同一染色体的另一个位置上,也可以移动到不同染色体上。 Ds Wx Sh C

46 Ds与Ac的关系

47 转座子的应用

48 本章小结 2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任何时期都可以发生。 3 基因突变的特点:①重演性;②可逆性;③多方向性;④有害、有利;⑤平行性。
1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点突变、是基因内部化学性质的变化,可遗传。 2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任何时期都可以发生。 3 基因突变的特点:①重演性;②可逆性;③多方向性;④有害、有利;⑤平行性。 4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的关系:①显性和隐性突变 ②大突变与微突变。 5 基因突变的鉴定:①是否发生基因突变;②显性会抑制隐性突变的表现;③突变率估算。 6 生化突变研究进一步具体了说明基因与性状(代谢合成)的关系。 7 诱变途径: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 8 转座因子的结构和特性:真核生物转座因子:玉米Ac-Ds系统转座因子的应用

49 利用花粉直感现象测定突变频率,在亲本性状配置上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纯合显性基因作父本,纯合隐性作母本) 突变率的测定: 花粉直感:估算配子的突变率。  例:玉米 非甜Su  甜粒su        P  susu × SuSu                ↓对父本进行射线处理                F1  大部分为Susu,极少数为susu                       (理论上应全部为Susu)                     这在当代籽粒上即可发现。         如果10万粒种子中有5粒为甜粒,则突变率 = 5/ = 1/20000 根据M2出现突变体占观察总个体数的比例进行估算。         突变率:M2突变体数 / 观察总个体数

50 在高秆小麦田里突然出现一株矮化植株,怎样验证它是由于基因突变,或是由于环境影响产生的?
∵ 由基因发生某种化学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而由一般环境条件导致的变异是不遗传的。例:高秆——矮秆,其原因:有基因突变而引起?因土壤瘠薄或遭受病虫为害而生长不良? 鉴定方法:可将变异体与原始亲本在同一栽培条件下比较。高秆——矮秆,后代为高秆,则不是突变,由环境引起;后代仍为矮秆,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Download ppt "第十章 基 因 突 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