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Amos Robinson Modified 6年之前
1
第五章 修正時期的公共行政理論 一、前言 自從一九三零年代開始,由於行為科學學派的興起,使的行政學的研究開始注重人性的(心裡學)、社會面向(社會學)的行為分析(人類行為)。希望透過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與人類行為有關的問題。
2
二、霍(胡)桑實驗 1.時間:1924~1927 2.學者:梅堯(Elton Mayo)、羅次力斯柏格(Fritz J. Roethlisberger)和懷德海(T. North Whitehead)。 3.經過:原本是研究照明對生產產量的影響所做出來的一項研究計畫。這項研究計畫實驗,並沒有什麼具體結論的結果。但是公司當局確認為這項計畫確有研究的價值,於是聘請了三位哈佛大學的教授進行研究。此三位教授根據實驗的結果,分別撰寫出很多的文章,無形中開創了行政學的人群關係學派。 4.實驗發現: (1)人格尊重(燈光照明實驗) 工人態度與情緒的改變,才是增加產量的原因。而影響到工人的態度與情緒的原因是:領導尊重、光榮與親近。 這項研究推翻了過去許多科學管理所認定的許多事實,而這種激起工人的情緒與態度所產生的效應稱之為霍桑效應。
3
(2)參與與情緒的發洩(面談計畫) 工人不是機器,讓工人能參與生產管理的過程,盡情的抒發意見進而產生參與感。 (3)非正式團體的力量 除了正式的團體以外,上有非正式團體的產生。由於彼此之間的交往即因生活背景、興趣嗜好相同而形成的小團體,通常均有一套行為規範,作為小團體之間行為的準繩。 (4)社會平衡與士氣 在組織中上有排除外界環境,而能繼續工作的情形,稱之為『社會平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形乃是在工人內心有『心情的內在平衡』所致。而士氣乃是個人與其服務機關之間的動態平衡。所以要保持高生產量,就要研究提高士氣及維持社會平衡的方法。
4
三、需求層次理論 此派是以馬師婁(Abraham H. Maslow)為代表。他發表於『心理學評論』中。在內容中他指出人類有五大需求,其說明及圖如下: 1. 生理需求:使他們能吃的飽、會的好的基本食、衣、住、行的要求 2. 安全需求:保證員工之工作不受剝奪與威脅,使他們能有任期的保障,能安心的在組織裡工作。 3. 愛的需求:也是指被認同感的需求,人在組織中要與同仁打成一片,不但是正式組織的一員,也希望是非正式組織裡的一員,他愛別人,也希望別的成員喜歡他,承認它是團體中的一份子,此即所謂的歸屬感、被認同感。 4. 尊榮感的需求:人們的內心皆有自尊心及榮譽感,人們皆希望得到人們的稱讚、誇獎、尊敬。 5. 成就感的需求:就是指一種自我實現的感覺,換言之是指希望能憑著自己的力量、能力,在機關所賦與的職權內,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至,而獲得工作上的最大成就。
5
然而這五項間有之一些基本的互動關係: 1. 2.五項之間,互相有相關性、關連性、層次區別。 3.較低的層次一旦滿足之後,就會向上一層次要求及發展 4.如果有一層次得到相當的滿足,則此一層次不再是激勵行為的因素 5.眾多需求容易影響某項行為,亦可以說是行為中可能包含眾多需求的混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生理需求是屬於物質上面的需求外,其他較高的四項需求,是屬於心裡需要的層次,而且都是精神方面的要求。
6
四、XY理論 此派是以麥克葛瑞格(Douglas M. McGregor)為代表,在所著的『企業人性面』中,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基本假設,他將兩項不同的假設分別定名為X理論及Y理論。 X理論的基本假設是:(性惡論) 1.人生而厭惡工作。 2.人習慣被嚴格地、不斷地指揮。 3.在解決組織性難題時,大多數人少用或不用創造力。 4.人的個人激勵行為產生於嚴厲要求之中。→人是被動的,只有在處罰的時候才會有行動。 評估:切合傳統理論的基本假設。
7
Y理論的基本假設:(性善論) 1.在環境得的允許下,工作和遊戲是一樣的自然。 2.人為了達到組織的目的因而會自我控制。 3.大多數的人會運用自己的創造力來解決組織的問題。 4.激勵行為的發生是對自我實現和社會需求的回應,特別在工作獲得保障的時候。 評估:接近修正時期的理論假設,McGregor採取較激勵性的管理模式。
8
五、激勵保健理論(二元理論) 此派以何茲柏格(Frederick Herzberg)為代表,他在1950年代末期,做過一項大規模的研究訪問,列舉他們在工作中有哪一些因素使他們滿意和不滿意。分析的結果,發現員工不滿意的項目多是工作的外在環境有關,而滿意的都是工作本身的性質。對於能防止不滿的因素McGregor稱之為保健因素,而能帶來滿意的因素,稱之為激勵因素。,這就是所謂的激勵保健理論。 1.保健因素:(防止工作不滿的因素) (1)組織的政策 (2)上級的監督 (3)工作的條件、環境 (4)待遇 (5)人際關係:指和同事之間的關係。 2.激勵因素:(帶來工作滿足的因素) (1)成就 (2)賞識 (3)工作本身 (4)責任 (5)升遷與發展
9
六、動態管理理論 此派以巴納德(Chester I.Barnard)為代表。他提出了兩項研究的方向。(1)從組織機關人員的心裡及行為方面去研究。(2)也從組織高層去研究。在他的重要著作『主管人員的職能』中,提出了以下幾個論點: 1.主管得職能: 主管在一個組織機關中,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人物,應具備協調和溝通的能力(從此可見他很強調組織的動態關係),而且應注意到 (1)目標的設定 (2)溝通 (3)共同努力 2.貢獻和滿足的平衡: 員工之所以為組織貢獻所能,乃是因為組織能給他各項滿足(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所以一個組織要永續的經營和發展,有賴於確保貢獻與滿足的平衡。 3.權威接受理論: 權威之所以有效,乃是因為受命者的接受而產生,所以若一味的強壓制裁,則無法收到有效的效果。況且每個人都有所謂的無利害區或無差異區,凡落在此區的命令必然接受無疑,因此取得部屬得的同意和合作,通常是很容易的。
10
七、評估 A:正面 1.在組織研究上的影響: (1)由靜態研究轉到動態研究 (2)非正式組織的理論與介紹 (3)組織平衡理論 2.在管理方式上的影響: (1)由監督制裁到人性激發 (2)由專斷獨裁到民主領導 (3)由唯我獨尊到意見溝通 3.在權力觀點上的影響: 上級權力的大小視下屬對權力接受的程度而定。 4.在人事管理上的影響: 強調培養一個快樂的員工。 B:缺失(問題) 1.根本否定了組織章程的重要性 2.價值中立的偏差 3.忽略了外在環境係絡的影響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