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國教育思想 對現代教育的啟發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國教育思想 對現代教育的啟發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教育思想 對現代教育的啟發性

2 一 重視道德及人生價值的教育 I 儒家的道德教育 孔子的教育內容相當全面。他曾以六經、六藝及四教來教導學生。 六藝:偏重在講才能技術方面
一 重視道德及人生價值的教育 I 儒家的道德教育 孔子的教育內容相當全面。他曾以六經、六藝及四教來教導學生。 六藝:偏重在講才能技術方面 /禮-禮儀 -樂-音樂 -射-射箭 -御-駕車 -書-書法 \數-算術

3 六經-偏重在講文化知識方面 /詩-詩經 -書-尚書 -禮-周禮 -樂-樂經,現已失傳 -易-周易 \春秋-春秋經 四教-指教育內容的基本方向 /文-文學-此指詩、書、禮、樂等典籍,即泛指文化知識 -行-品行\ -忠-忠誠 指道德教育 \信-信實/ 一方面,孔子的教學方向多涉及道德教育方面,另一方面,孔子講四教亦有本末輕重之別。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4 II 道家的價值教育 道家亦重視人生價值的教育。老、莊雖有絕聖棄智、守愚及絕學等主張,但他們其實只是反對那些與真正人生價的探求無關,甚或有障礙的教育,並非否定一切教育。 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四十八章) ∴老子主張真正的教育是一種為道之學。有時候,他又稱這種教育為「不學之學」,意即不是一般意義的教育的教育。他說:「學不學,復眾人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政為。」

5 二 重視身教和實踐 ∵中國人特別重視道德及人生價值的教育,而這方面實踐往往特別重要,∴中國教育家強調教師除了講授道德等人生價值外,更須對人生價值的身體力行。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知行一致: 孔子:「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後來,孔子後學將學、思、行這幾個主要學習過程發展為五步。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6 三 重超言說的教法 道家也有相當的觀點,老子曾提出「不言之教」。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三 重超言說的教法 道家也有相當的觀點,老子曾提出「不言之教」。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佛教禪宗更提出「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的口號,主張非分析的言說教學方法,甚至非言說的教學方法。 非分析方法,以佛教的說話來說,即所謂非分別說法。非分析方法亦即直覺方法。 分析方法很重視經驗的和邏輯的概念和語言,但非分析方法卻特別重視直覺的或即啟發的概念和語言,甚至不用語言而用其他方法來表達,即不用言說的語言而用身體的語言。

7 禪宗的參禪話(參話頭)及對機鋒,便是運用啟發的語言的方法,這種思考方法用在教學方面,則可視作啟發的教學方法。這些語言因為超越經驗及邏輯原則的限制,但求在具體的情況下指點出佛教所體悟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參禪話的例子: 慧能(一作惠能)與神秀所作的偈語 /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

8 對機鋒的例子: 例一: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案:指表原行思〕曰:「廬陵米作什麼價?」(《祖堂集》) 例二:仰山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案:指 山靈佑〕指燈籠雲:「大好燈籠。」(《靈佑語錄》) 例三: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案:趙州從諗〕曰:「庭前柏樹子。」(《五燈會元》) 答案千奇百怪,似乎問非所答,如果不道當中的具體脈胳,簡直令人摸不著頭腦。

9 從語法的角度來看,禪師的答問亦具備了許多奇特的形式。
e.g.單字訣 問:「如何是禪?」師〔案:雲門文偃〕云:「是。」進云:「如何是道?」師云:「得。」問:「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如何得出家?」師云:「淺。」進云:「學人不會。」師云:「深。」 e.g.循環語 問:「柏樹子還有佛性無?」師〔案:趙州從諗〕曰:「有。」曰:「幾時成佛?」師曰:「待虛空落地時。」曰:「虛空幾時茖地?」師曰:「待柏樹子成佛時。」 e.g.矛盾語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案:臨濟義玄〕云:「若有意,自救不了。」云:「既無意,云何二祖〔指慧可〕得法?」師云:「得者是不得。」

10 附識:牟宗三《理則學》第十四章附錄二傳成綸著「禪宗話頭之邏輯的解析」 有問:達摩東來意 曰:鎮州蘿蔔重八斤 可能之意義:
有問:達摩東來意  曰:鎮州蘿蔔重八斤 可能之意義: 1. 問話人辭氣不遜,求道倨傲┐ 2. 越次而問        │ 3. 率然而問        │ 4. 挾能相詢        │-關於問話人的態度┐ 5. 諂媚以從        │         │ 6. 前語未了,更番轉詢   │         │-關於問話人態度、 7. 歸而不思        ┘         │ 學力與能力 8. 問話人學力未達,尚差一間┐ 關於問話人的學識┘ 9. 問話人根器太薄     ┘ 與能力 10. 這個問題本身無價值    ┐ 關於問題本身 11. 這句話自身的表達方式有問題┘

11 除了用言說的語言外,禪宗還常用非言說的語言來表達意思。
e.g.當頭棒喝 臨濟有所謂「四喝」:「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除棒喝外,禪宗常用的身體語言還包括擎拳、豎指、揚眉、瞬目、執拂、腳踏、手斫等等。


Download ppt "中國教育思想 對現代教育的啟發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