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8單元 冰河歷險記- 智人文明發展的環境脈絡 經濟問題是不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推手? 如果是,你要注意到一個問題──經濟也在演化。今日的市場經濟早已和殖民時代大不相同,三五個人的經濟,和三十五十個人的經濟,到三百五百人的經濟,是截然不同的。經濟不同,社會就不同。 西方最重要的問題集中在社會,希臘時代開始就是如此。不過希臘被羅馬統一以後,他的文化雖然沒有完全被消滅,但也沒有那樣的民主社會存在了,而我們現在的民主和希臘的民主又不太一樣。 這些東西都值得討論。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為什麼歐美人的科技跑在世界其他文明的前面? 為什麼文明有不對等的發展? 有些民族的祖先很笨嗎?
我們今天提到環境的脈絡。 這堂課的第一個脈絡是生物脈絡,第二個脈絡是環境脈絡,第三個脈絡就是文明的脈絡。 人類文明發展雖然直接受到環境的影響、刺激或啟動,可是文明被啟動後,有些時候向前發展的步調會脫離環境制約的常軌,也就是說環境不見得能夠十足地規範文明發展。我們是什麼樣的生物,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我認為很重要。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歐美人的科技跑在世界其他人的前面? 繼續問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文明有不對等的發展? 下一個問題:有些民族的祖先很笨嗎?

3 Lost Tribes of the Green Sahara
How a dinosaur hunter uncovered the Sahara's strangest Stone Age graveyard 這是National Geographic上的一篇文章,談到一個在綠色的撒哈拉沙漠裡頭消失的民族。這個故事是從2000年的10月開始。 我們對Green Sahara並不是非常熟悉,我們現在認識的撒哈拉是黃色的沙漠,不是綠色的,而且沙漠的範圍越來越寬。 到底有什麼東西消失了? 故事開始於2000年10月 本作品轉載自National Geography網站 (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2008

4 芝加哥大學的Paul Sereno 是挖掘恐龍的專家, 在Ténéré沙漠挖到過巨型尼日草食龍及驚世巨鱷。
他們的隊伍在120度的高溫下炙烤了一個半月, 還遇到強盜,他的攝影師Mike Hettwer脫隊時, 在一處沙丘發現了散在各處的人骨。 故事主角是芝加哥大學的Paul Sereno,專門研究恐龍。 Paul Sereno過去曾發掘到一些出現在電影中的生物,譬如說在Ténéré(大約現在奈及利亞地區)的巨型尼日草食龍,可以把他想像成該處最大的草食性動物,體型比大象還大一些;此外曾被拍成電影的,還有能與恐龍競爭的驚世巨鱷,這也是Paul Sereno發現的。 2000年的時候,他在文章裡寫到:他們在撒哈拉區域逛了半個月,還沒有找到什麼特別的東西,當地溫度非常高,而他們在尼日的邊界上還遇到了一批強盜,日子過得蠻坎坷的。有一天團隊中一位攝影師─Hettwer脫隊,卻在隊伍旁邊的沙丘裡頭看見了散在各處的人骨。 這些考古專家們其實對於骨頭非常瞭解,不只能判斷骨頭屬於哪一種動物,而且能分辨其中差異。講白一點,他們大概可以跟外科醫生媲美。 要知道人有一個本事,化學家也是一樣,你只要在一件事情上花的時間夠久,就有可能達到一個state of art的境界。什麼叫做art?就是你達到不必完全依靠法則或者很清楚的文字說明就能簡單闡述出來的境界。 User:ArthurWeasley Matt Martyniuk Esv - Eduard Solà Vázquez Matt Martyniuk

5 Ténéré Desert is a dersert within the desert
他們發現了石器、箭鏃、斧頭、獸骨、包括羚羊、長頸鹿、還有水生動物如鱷魚、河馬、龜、魚、蚌… Sereno立刻省悟他們正站在歷史上的綠色沙哈拉上。 Ténéré Desert現在被稱為a desert within the desert─沙漠中的沙漠。你可以想像在這個地方即使待一天也不是很愉快,更何況是走一個月。Hettwer說了一句感性的話:他們好像是被沙漠的風帶到那地方去的。 在那裡除了人骨以外還發現很多東西,包括石器、箭鏃、斧頭、獸骨、羚羊、長頸鹿、還有水生動物如鱷魚、河馬、龜、魚、蚌…等化石和遺跡,所以我們可以判斷,這裡曾經靠近水源。而很重要的事情是,那距離現在有多久?所以歷史是很重要的。 Sereno有一個警覺,他可能站在歷史的Green Sahara。不過他們那次因為錢和物資的關係,沒有太多時間徹底研究、整理所發現的東西,不過他後來有再回到那個地方去。 It was as the desert winds were pulling them from their final resting place — Hettwer Holger Reineccius

6 沙漠上曾經動物橫行嗎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2008
當然你會問一個問題:沙漠上是不是曾經有動物橫行?長頸鹿逐水草而居,要活在沙漠是不可能的,所以表示那個地方曾經有大型動物出現。 不過也有另外一個可能是被人帶過去的。 本作品轉載自National Geography網站 (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2008

7 What do we know about Green Sahara?
Before 70,000 yrs – was a desert as it is today. 12,000 yrs ago – Earth axis wobbling caused Africa’s seasonal monsoons shift north. Lush watersheds stretched from Egypt to Mauritaria. What do we know about Green Sahara? 大家稍微看一下這個撒哈拉沙漠,的確不像我們今天的image,其實這在很多地方都是如此,並不只中國人有滄海桑田的講法,譬如現在歐洲的裡海,就在幾萬年中變化了很多次。 這時候我們不敢說世界上沒有智人,但至少現在沒有太多遺跡。從人類學角度來看,智人和現代人都是Homo sapiens;如果要用Modern去區分,那是從文明的角度去看;就地球歷史的角度而言,七萬年不算很久;而對人類的歷史來講,卻遠超過人類擁有文字的時間起碼十倍或二十倍以上。 在七萬年以前撒哈拉曾經是一個沙漠,可是再經過約一萬兩千年,也就是冰河時期差不多結束的時候,地球因為地極的緣故,讓非洲的季節風和季節雨往北移動,從埃及一直到非洲南邊通通是有雨的區域,所以在離我們現在還蠻近的一段時間,撒哈拉雖然不是完全沒有沙漠區,可是其實有很多地方是雨量豐沛的。 你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會不會覺得非常驚人?我們對Green Sahara現在瞭解多少?

8 3500 yrs ago, the desert returned.
In 1981, NASA’s space shuttle revealed a network of river courses inscribed in the desert’s bedrock. 1981年美國NASA曾經利用太空梭,以紫外光、X光、無線電波…等不同的方式拍攝一些照片,所以可以看得到一些地底下的影像,這是他們主要為軍事而做的紀錄。照片中可以看到撒哈拉沙漠底下有一些河床的遺跡,所以撒哈拉沙漠不應該始終是沙漠。這其實也是現在用在火星探測的同一個技術,火星除了地表上有河床遺跡,地底下也有,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要去做火星的探險。 另外有一些花粉的研究發現,這邊的一些區域事實上週期地有森林,森林就是指樹木茂密的區域。當然這也要看地球磁軸擺動的情況。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使得現在溫度不冷不熱,適合我們生存。可是你不要忘了,地磁稍微擺動一下,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至少對住非洲的人來講影響深遠,原來適合居住的區域說不定馬上就變成沙漠了,因此位置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左圖)從顏色來看,比較深的區域是雨林區,現在非洲西邊還是存在少數雨林區,集中在幾個區域中。比深綠淺一點的是一些森林區,但以前的森林區比較北邊。你可以看到現在真正的沙漠區延伸到多南邊的地方? 這個故事發生在尼日,奈及利亞在北邊,索馬尼亞在東北邊。所以這一塊正好在尼日的位置,今天來看,大部分的地方都已經是沙漠了。到3500年以前,沙漠才又回來,此時中國已經是周朝,兩河流域已經有非常好的農牧,波斯帝國、巴比倫帝國通通都已經存在了。 3500 yrs ago, the desert returned.

9 In 2005, Elena Garcea, an Italian archaeologist joined Sereno.
They found puzzled mixed bones. 6500~4500 yrs ago, there were Tenerian of normadic herding culture there. But 10,000~8000 yrs ago, Kiffian sherd of fishing based culture next to Tererian. 地質學家許靖華寫的<古海荒漠>提到:地中海距現在大概六百多萬年,曾經是乾掉的狀態。他替石油公司做研究時,發現在地中海區域用探棒可以探測到一些石膏,石膏其實是硫酸鈣,溶解度高,若要形成結晶水量一定要夠少,就像鹽一樣。所以他有一個假設──說不定地中海以前是沒什麼水的!他的志業就是要在地中海裡找到一個”牛眼”,也就是鹽坑,後來他書上寫他真的挖到了。 你能夠想像六百萬年以前地中海真的乾掉過嗎?意思就是說大象可以走過去。匪夷所思,很難想像。他說直布羅陀海峽因為是大西洋的門口,當大西洋的水再回到地中海來時,直布羅陀海峽應該比現在的尼加拉瓜瀑布還要大,起碼超過上百年的時間,夠壯觀了吧! 2005年時,義大利人類學家Garcea加入Sereno的團隊,因為他們開始要對人的骨頭做一些比較仔細的調查。他們發現在6500~4500年前這段時間裡,有一個族群Tenerian of normadic已經在那個地方過著放牧式的生活,可是距離他們找到那些骨頭不算太遠的地方,又找到一批人骨稱做Kiffian族,他們生活在10000~8000年前左右,可能是以漁獵為生,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10 曾經在九千年前生活在Gobero湖區的奇非人
Kiffian顯然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我們可以找到他們用獸骨製作的工具,例如精緻的魚勾,也可以找到一些打魚的工具。 考古其實有許多地方可以從人類學的基礎來做瞭解,例如從大臼齒磨損的情況可以知道年紀和所吃的食物;利用一些同位素,碳14、鍶等,可以進行定年。 所以利用同位素定年,Kiffian差不多生活在9000年前,從牙齒也可以知道他們食用一些粗糙的穀類,有一些人的年紀大約40歲左右,差不多是我們現在壽命的一半。經過這樣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知道Kiffian大概的生活情形,雖然所知還是有限,但仍然可以慢慢收集到一些他們的食物、疾病、傷口還有生活習慣等資訊。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2008

11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2008
差不多在6500~4500年前的Tenerian,他們的生活跟Kiffian不太一樣,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親人有很好的葬居行為。你也可以看到他們有一些從火山區域收集的volcanic rock,這是非常銳利的石器,有可能當裝飾品或當工具用。這些比較像是玉器的其實是骨器,他們用河馬的骨頭做一些綴飾。 Tenerian距離Kiffian有幾百英里遠,假如這兩批人在一起居住的時間有一點重疊,就剛剛提的問題:到底是因為他們有經濟行為,可以交換交易一些東西呢?還是他們可以跋涉得比較遠,去把石頭搬回來?這些問題還是有待查考。 幾百英里在那時候要走非常長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交通工具非常重要,你有馬或沒有馬,一天能夠移動的距離就差了幾十倍以上,生活形態馬上就不一樣了。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2008

12 Téréné的沙丘曾經與數百哩外的Gobero湖相連嗎?
Ténéré的沙丘和數百英里外Gobero湖有沒有相連過?這至今都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Konuzelmann Thomas Téréné的沙丘曾經與數百哩外的Gobero湖相連嗎?

13 母子連屍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2008 該處還找到一些遺跡是母子連屍。
通常像這種母子連屍如果不是因為accident被埋在那裡,有些時候就是一種儀式的表現。所以瞭解為什麼他們被這樣埋在那個地方,也是瞭解他們生活的一種方式。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2008

14 奇非人可能聚居在淡水湖邊,撿拾雜糧,有魚鉤及大型的魚叉,捕捉巨大的尼羅河鱸怪、鱷魚、河馬等。
這個故事吸引了我的注意,但這幾張圖是畫家憑想像畫出來,明顯有很多detail還不清楚。 到底奇非人聚居在淡水湖邊的時候,只能夠撿拾一些雜糧,還是他因為有魚勾和大型魚叉,其實可以捕捉巨大的尼羅河鱸或是鱷魚、河馬這些動物?這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故事。

15 泰勒人可能已能圈養牛畜 Tenerian (6500~4500年前)可能是游牧民族,很明顯他們已經會圈養牛畜。 約10000年前,兩河流域已經有非常發達的農業和牧業,你們有讀到Jared Diamond提及為什麼在非洲一直沒有辦法培養豬。人是會學習的,歐洲人可以跟兩河流域人學,為什麼非洲人沒有向兩河流域的人學到精緻的文化?這是一個值得問的問題。 在現今發展的情況之下,我們不能不注意第三世界,雖然非洲還是被人宰割、過得很糟糕,但光看人口就不得了,人口就是經濟,只是經濟被誰主宰? 所以我們今天往遠看的話,不能不去想這些問題。

16 為什麼文明有不對等的發展? 中國文人有曰,君子疾歿世而名不顯。 大江東去千古風流人物,英雄們於今安在。 若不是發明了文字,老祖宗還要等人挖出老骨頭, 才知道他們過得是什麼日子。 到底是個人的生存重要還是群體的生存重要? 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站在大自然面前,面對他的無情,卻又倚賴他的恩澤。不由得感慨生命的智慧總是提供機會,但不保證結果。 最後的總結,社會科學的感覺比較重一點。我前面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文明有不對等的發展? 中國以前有人說:君子疾歿世而名不讓。大江東去千古風流人物,英雄們於今安在?如果不是因為發明了文字,老祖宗非得等幾千幾萬年以後人們挖出了他們的骨頭,才能知道他們過得是什麼樣的日子。 我們今天會在這個地方,什麼君子疾歿世而名不讓,如果不是有些人在史書中記上一筆,所有的人死了就是死了。不過如果你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也許不是如此。 到底是個人的生存重要?還是群體的生存重要?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好像今天很多年輕人認為過程重要,別人知不知道其實沒什麼了不起,我這輩子只要我過得很快樂很滿意就好了。可是也可以想一想其他面向。 站在大自然面前,你有時候會覺得大自然很無情,可是更多的時候你也許是依靠著大自然過日子才能過得比較好。 你會不會有一個感慨:生命的智慧常常提供機會,可是不保證結果。不過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能夠站在這個舞台上,本身就是一個機會。 所以不要小看人類的文字出現在這個世界,他改變了人類整體在這個世界上的很多部分。文明走到今天再加上科技再加上其他,我們擁有的已經不是以前那種簡單的工具了。

17 參考資料 Nation Geographic September 2008

18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Original:Thingg
2009/12/1 visited Matt Martyniuk 2009/11/27 visited User:ArthurWeasley Esv - Eduard Solà Vázquez Holger Reineccius NASA Konuzelmann Thomas

19 版權聲明 NASA/JPL Imaging Radar team.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NASA/JPL Imaging Radar team. 2009/11/27 visited 1105-p3 本作品轉載自National Geography網站 ( 1105-p6 1105-p8 未授權-參考資料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2008 1105-p10 1105-p11 1105-p13 1105-p14

20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1105-p15 未授權-參考資料


Download ppt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