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埃及 六年七班29號鍾采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埃及 六年七班29號鍾采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埃及 六年七班29號鍾采燕

2 古埃及人的生活 埃及人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七千多年前,就分別在上埃及(尼羅河河谷)和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建立相當有規模的聚落。由七千多年前到大約五千年前,漸漸發展成一個國家。     他們種小麥和大麥,牧牛、釣魚、捉野雁為生,編織亞麻布,用泥磚蓋房子 。和其他地方的新石器文化一樣,陶器相當普遍。當時工匠已經是一種專業,能製作精美的石器和象牙(或河馬牙)工藝品,並且已經開始使用黃銅。     生活在尼羅河畔的人大都是農民,他們以大麥、小麥等穀物為主食,婦女會製作啤洒和麵包(古埃及人很早就知道如何釀造啤酒和葡萄酒),也會一起織布,埃及人很早就知道織布及染色的技巧。

3 古埃及的農耕時期和尼羅河水的漲退有密切的關係。由七月至十月是氾濫季,河岸的農田大多被水淹沒。由十二月至二月是所謂的退水季,農人在污泥尚未乾涸前開始播種。三月由六月是乾旱季,河水降到最低點,作物在此時收成。主要糧食作物是大麥和燕麥,副食則有各種蔬菜,肉類也是重要的糧食 ,埃及人最喜歡的是牛羊肉,尼羅河中最豐富的的魚類和河畔沼澤中的鳥類也是蛋白質的來源。

4 埃及是個比較熱的地方,人們衣著比較簡單。自古以來埃及人用亞麻纖維之不,做成衣服。一般男子只穿一件白色澤短裙,腰部以上不穿衣;女子則穿一白色連身長短裙,不過通常也只及於胸部以下,加上兩條寬的肩帶。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他們也會加上一件外套。這樣的服飾,自國王以至百姓,都相去不遠。 埃及人是非常重視珠寶首飾,各種的耳環、項鍊、手鐲、髮簪等,足以表現出穿戴者的身份和地位。

5 在畫像表現中,男女的差別除了衣著之外,膚色也是相當明顯的。一般埃及男子的膚色都呈棕黃色,大約代表男子經常在外活動,曬的比較黑,而女子的膚色通常都是粉白色,則象徵女子的生活比較文靜,不常在戶外活動。

6 住 在住的方面,埃及一般百姓住的事曬乾的泥磚砌成的屋子,上搭草頂,有的有兩層,這種屋子,一直到現在仍是農村的主要建築方式。
至於貴族和國王的住所,雖然比較寬敞高大,主要仍是木柱和泥磚所構成的,不過在牆壁上常會先用白石灰抹白,再畫上一些裝飾花樣。只有死者才配住石質的房子,也就是石室墓,埃及人稱為「永恆的住宅」,因為石材可以永遠不朽,埃及人相信死後有另一個永生世界可以相配合。

7  古埃及人是個乘船的民族,由於尼羅河是天然的交通大道,不論是上行或下行,船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埃及人也很早就發現用帆的道理,有經驗的水手,可以藉著輕微的北風讓帆船逆流而上。    。除了船之外,埃及人在新王國之前都沒有車,也沒有馬。主要的駝獸是驢子,。用馬拉的戰車在新王國時代才出現,但用來運輸的車似乎一直不發達,原因可能是因為對於埃及的狹長的地形而言,水運仍然是最方便而經濟的交通工具。

8 教育 古埃及文明一項重要的成就是它的文字。大約是西元前三千一百年開始,埃及人就使用所謂的象形文字。這種「象形文」與中國的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並不相同。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是由已經相當抽象化的簡單線條所構成,而埃及的「象形」則仍然保持圖畫的形式。

9 在埃及,很少人能識字,文字的傳統可以說是保存在相當少數人的社會族群之中,想要學習文字的人一般得去神廟附設的學校,教室主要是由祭師擔任。
學生們在學校中學習是由新王國時期所遺留下來大批的「學校文獻」。學生首先學寫個別的「字」(包括象形文—hieroglyphic和「行書」—hieratic),然後就開始抄寫各類作品,包括文學、宗教、甚至有類似辭典的作品,一方面熟悉字詞、文法,一方面也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教化作用。

10 金字塔的建造 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時候,既沒有鐵器可以闢開石頭,也沒發民車輪來運送這些石材,那麼他們到底是用甚麼方法把石頭堆疊起來,建成金字塔?原來,整座金字塔都是一塊塊石頭堆疊起來的,當金字塔工匠要把時頭堆疊上去的時候,他們會先用銅做的鋸子把石頭修整光滑,再將石頭放在一個特別的坡道上,也就是利用槓桿原理所做的「斜面」,從上面把石頭往下拉,這樣就可以把石頭搬到正確的位置上。

11 金字塔的守護神-人面獅身像 守護金字塔的人面獅身像是全人類非常重視的世界文化遺產,埃及雖然有數千個人面獅像,位於胡夫金字塔前面的人面獅身像,卻是最大也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座。 據說這座人面獅身像的臉孔是依照卡夫拉國王的臉孔所雕刻的,整座人面獅身長度有73公尺、高度有23公尺、寬有11.6公尺,整座身形就好像獅子似的。藉著人面獅身像的模樣,我們就可以遙想當時埃及人長得甚麼樣子喔!

12 古埃及的喪葬文化 木乃伊和金字塔無疑是古埃及文明最重要的象徵,而這兩者都和古埃及人對來生的觀點有密切的關係。
古埃及人對來世生命的信仰和相關的墓葬習俗,至少在大約距今六千多年前就已經在上埃及的巴達遺址中出現。對古埃及人來說,死亡只是生命的中斷,而不是結束。人死後並不就此消失,會進入另一個比今生更為美好的永恆生命。

13     古埃及人相信,每個生命由三個部份組成:「肉身」、「拔」和「卡」。「肉身」是物質的,「拔」的意義很接近「個性」,是非物質的。「肉身」和「拔」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卡」可以解釋為「生命力」,是所有人共有的。人死後,「卡」到另一個世界去,「拔」和「肉身」留在世上。人死的時候,「拔」離開「肉身」,人就不能說話、不能行動。「肉身」下葬後,「拔」白天離開墓穴,晚上回來進入「肉身」,起來享用陪葬的食物。所以「陪葬品」和「肉身」的保存非常的重要,如果「拔」餓死了,或「肉身」腐壞了,「卡」在另一個世界也不能活下去。「卡」、「拔」和肉身在死後的世界再度結合的時候,死者就復活而得到「永生」,稱為「阿卡」。

14 墓室 墓室是為了來生而建造的。它是永恆的居所,也是通往來世的通路。在古埃及信仰中,墓室是由今生通往來生之門。墓室是祭祀的地方,生者在這裡供應酒食給亡者。墓室中的假門是為了讓亡者的「拔」可以出來享用供品。古王國時期,墓室通常分為兩層,上層的祭堂是祭拜和上供的地方,下層才是放棺木的地方,通常鑿入岩石之內。祭堂裝飾著描述亡者生前生活的圖畫和文字。

15 棺槨(Coffin) 棺槨不只是為了保護木乃伊,它是墓室的縮影,也可以作死者的替身。
棺木也是古埃及葬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棺木不但保護木乃伊的完好,而且保護死者亡靈在前往朝拜歐塞里斯的旅途中,一路平安。 在王朝前時期(大約五千年以前),當時並沒有棺木,以曲身側臥方式直接埋葬。在王朝前時期末,出現了以泥磚做牆壁、木柱做屋頂的墓葬,到了早期王朝時代,棺木才漸漸地普遍。

16 進入古王國時期,棺木的一側畫著雙眼,好讓死者看到賜與生命力的太陽每天從東方昇起。棺木上雕刻著死者的名字、職位,還有向阿努比斯(Anubis)和歐塞里斯(Osiris)祈禱的經文。
   

17 木乃伊(Munny) 在王朝前時期(大約五千年以前),埃及人在沙漠中挖掘淺坑,埋葬他們的親人。炙熱、乾燥的砂粒很快吸收屍體的水分而形成天然的乾屍。後來埃及人開始修建墳墓,反而失去天然的乾燥作用。但是依照他們的信仰,屍體必須保存,於是他們開始尋找保存屍體的方法。經過不斷的改進,木乃伊製作技術在新王國時期發展成熟。最高級的做法大致是這樣的。先用金屬鉤子將腦子從鼻腔取出,腦腔中再灌入松香油。接著用黑曜石或燧石刀片切開腹部,取出肺、肝、胃、腸等內臟,以棕櫚酒洗淨體腔,填入亞麻布、磨碎的香料和碳酸鈉粉末。最後,全身用碳酸鈉粉末覆蓋。這個程序大約進行四十天左右。

18 身體乾燥完成後,取出體內的填充材料(最後要一起下葬),體腔內塗上松脂,填入乾淨的亞麻布和木屑。心臟如果取出,此時重新放入胸腔。身體表面塗上松脂,以亞麻布纏裹。從中王國時期開始,會為木乃伊放上面具(亞麻布或莎草紙為胎,塗上灰泥,再彩繪),以免「拔」回來的時候認錯了人。這一階段大約需要三十天。 內臟比身體更先腐敗,所以需要特別處理。從中王國時期初期,開始把肝、肺、胃、腸乾燥處理後分別放在四個罐子裡面。     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開始,在木乃伊外先用一層外殼保護,才放入棺木內。木乃伊外殼用亞麻布或莎草紙胎塗上膠泥製成。背後開口,方入木乃伊後再縫合,腳底有木製的底板。這些木乃伊外殼表面都有華麗的宗教故事彩繪,有些還貼上金箔。

19 護身符(Amulets) 專為葬禮所佩戴的護身符可以保護死者在前往朝拜歐塞里斯(Osiris)的旅途上一路平安。
在古埃及文化中,護身符被認為對佩戴他的主人有神奇的保護力量。死者和生者一樣都佩戴護身符造型的首飾。但是專為葬禮所佩戴的護身符有特殊的目的,為了前往來世的旅途上的平安。          

20 在古埃及文化中,護身符被認為對佩戴他的主人有神奇的保護力量。死者和生者一樣都佩戴護身符造型的首飾。因為死後的世界只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護身符首飾當然可以帶到墓中,繼續在來生佩戴。但是專為葬禮所佩戴的護身符有特殊的目的,為了前往來世的旅途上的平安。對古埃及人而言,以釉銹陶器或半寶石所作之護身符,不論在生前或往生,都可產生排拒一切危險的魔力;人們告訴自己,只要戴上護身符,就能擁有健康,就能大病得癒,就能得到神的庇佑遠離痛苦與環境的危險,即使死亡之後,護身符也會伴隨著死者前往冥界。 

21 護身符最常使用的材質,通常稱為彩釉陶,是細沙燒成的胎,鹼性的玻璃質釉。通常的顏色是藍色或綠色,這是天空和植物的顏色,象徵著生命。
    貴重的護身符由寶石或半寶石製成。最珍貴的護身符用黃金製成。黃金是造物主太陽神的的象徵。黃金的耐久性使它被認為是神祇的肉。黃金護身符可以保護肉身的不朽。

22 陪葬品 陪葬品是為了在來生能夠應有盡有。在亡者覲見歐塞里斯(Osiris),祈求復活之前,他必須先為來生作好準備。他的墓室必須先建好,他的家屬或者葬儀社要按照他在來生的需要,準備好各式陪葬品。一旦蒙歐塞里斯(Osiris)召選,進入西方世界,亡者希望能過著什麼都不缺的愉快生活。為了防止因為飢餓而再度死亡,萬劫不復,在墓室牆壁上和陪葬品中有各式各樣的飲食。陪葬品和家裡實際所吃、所用的相去無幾。

23 消失的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人所使用的文字,通常稱之為「象形文字」,是已知世界中最古老的幾種語言之一,從西元前4,000年到11世紀間,正是古埃及文流傳的精華歲月。古埃及人喜歡將象形文字刻印在石碑上,利用它們記述了近5,000年以上的歷史,這項不平凡的文化紀錄,遠遠超過人類其他地區的語言發展。 現在,古埃及文已經不再被埃及人使用,這一個滅亡數千年的語言,僅有少部分埃及土族(Coptic Christian)文化,在相當傳統宗教儀式中所進行的祝禱詞(liturgical usage)裡面還保有類似的發音。

24 古埃及的文字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僧侶體(hieratic)和古埃及世俗體(demotic)是古埃及常用的三種文字,象形文字的使用是從西元前3,100年到西元400年間,可說是古埃及早期的主要語言,象形文字是由子音所組成,有單音節子音、雙音節子音和三音節子音等等種類,這種圖像化文字大多被使用在碑文、建築材料、陶器和象牙等手工藝品上。

25 僧侶體(hieratic)約被延續使用到西元650年,是一種和象形文字同時期的語言,早期的僧侶體比象形文字書寫上更為流利,每個圖像符號在古王國時代便已經濃縮成某種代表圖像,很適合用在紀錄商業活動、文學、科學和宗教文件上。這種文字常被蘆葦桿與毛刷作成的筆,類似中國人所使用的毛筆,然後沾上黑色的墨水書寫,最常被書寫在紙莎草紙上。 古埃及世俗體使用的範圍大概是從西元前650年到西元450年間,是一種形式更為簡單,卻適合作每日紀錄等等用途的文字。與僧侶體不同的是,這種書寫近乎現代英文的草寫體,完全用類似字母的符號取代圖像化的字。

26 現在的埃及 面積:100萬1,450平方公里。 人口:7071萬人。 首都:開羅(CAIRO)
埃及主要宗教是回教,但有少部分基督及猶太教徒。

27 語言與人種 埃及人使用阿拉伯語,但日常交談所使用的方言,卻和報紙、收音機、或清真寺中祈禱時所使用的標準阿拉伯語,大不相同。人類學家將埃及人粗略地分為三個人種:從數千年前就居住在尼羅河流域、北非、以及阿拉伯半島的閃含民族 (Hemito-Semitic),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族是巴伯人;從阿拉伯半島移民而來的貝都因人 (Bedouins);以及居住在亞斯文地區的努比亞人(Nubians)。

28 氣候類型及氣溫 埃及的氣候很單純,除了冬季的十二月、一月、二月以外,其它月份都是又乾又熱的氣候。從亞力山卓港向南行,平均溫度一路升高,地中海沿岸的均溫是攝氏20度,到了南部的亞斯文 (Aswan) 的均溫則高到攝氏26度,而這兩個地方的最高溫則分別可達到攝氏31度及50度。冬天的晚間氣溫驟降,即使在南部,可能降到8度低溫。從開羅一直到地中海沿岸的冬天都十分寒冷,而這樣的氣候甚至會延續到初春的時候。在沙漠地區,氣候就更加極端了,通常是白天酷熱,入夜後酷寒。

29 地理概況 埃及的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形狀近似長方形。南北長1030公里,東西寬度在北部有965公里,在南部則有1240公里。對大部份的埃及人來說,尼羅河谷地就是埃及。尼羅河谷地是一塊帶狀的肥沃土地,大部份約20至30公里寬。谷地的東邊是阿拉伯沙漠(Arabian Desert),西邊是利比亞沙漠(Libyan Desert)。在開羅的北方,尼羅河的兩條主要支流:羅賽塔(Rosetta)及達米耶塔( Damietta),形成寬約200公里的三角洲,物產豐饒。

30 經濟概況 埃及主要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鋁、銅和滑石等。埃及是非洲工業較發達國家之一,但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紡織和食品加工為傳統工業,佔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是埃及最富庶的地區,盛產棉花、小麥、水稻、花生、甘蔗、椰棗、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長纖維棉花和柑橘馳名世界。農產品主要出口棉花、土豆和大米。埃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勝古跡很多,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條件。旅遊收入是埃外匯收入主要來源之一。財政來源除稅收外,運河收入、旅遊收入、僑匯和石油收入構成埃及國民經濟的四大支柱。

31 熱 門 區 域

32 庫夫金字塔 The Pyramid of Khufu(Cheops)
這是最高的一座金字塔(中間的庫夫雷金字塔的頂是後來加上的),高達137.2公尺(約48層樓高),估計是建於西元前2585~2560年之間。金字塔是由石灰石所堆疊而成,估計共有2500萬塊切割的石灰石組成,每一塊石頭重約2~70噸。這些石頭的量大約可以供應30個紐約全市建築所需的石材,若將這些石頭建造一座高約3呎的石牆,可以環繞法國3圈。金字塔的每一個斜角都固定是仰角50.51度,每一邊(金字塔有4邊)面積都是5又1/2公畝,石塊跟石塊之間的接縫約1/20英吋,這幾乎是無懈可擊的結構組織,現在還無人可解開古埃及人如何精確地計算出角度與方位,比較合理的方式是透過天上的星座來判斷。目前所見的大金字塔已經有些石塊崩落,而且石頭表面粗糙,其實這不是原來金字塔的模樣。

33 根據西律王的描寫,大金字塔的表面原來是光滑的石灰石,但西元12世紀發生了大地震,埃及北部地方災情嚴重,回教徒們想重建清真寺與宮殿,就直接從現成的大金字塔取用石材,外面平滑的石灰石被取走之後,就露出內部的石頭,這些石頭經過風化的侵蝕,就是現在的樣子。

34 沙卡拉 這個區域在古埃及舊王國時期就是墓地區域,從西元前3000年至希臘扥勒密王朝統治時期為止,這個區域在沙漠中慢慢延展了7公里之長,這個區域內殘存的祭祀神殿、金字塔、墳墓等建築幾乎是無可匹敵的人類遺產。不過,這一片建築卻淹沒在沙漠之中,直到20世紀才慢慢被發現。

35 亞斯文Aswan 亞斯文是埃及最南端的城市,也是非洲、中東與上埃及的貿易中心點。亞斯文有兩座分別完成於1934年、1971年,1971年被完成之後被認為是工程上的奇蹟;這個水壩的建設同時也在尼羅河的上游形成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人造湖—Lake Nasser納瑟湖,雖然提高了埃及的農業灌溉收成及解決早期旱災引起的飢荒,但卻也因此迫使大量的努比亞人移往其他地區居住。水壩雖調節了尼羅河的水量、減少氾濫之災,但卻也損失了半的耕地和部分地區的魚獲。自此而南,尼羅河兩岸的沖積平原面積愈來愈小,幾乎直接和沙漠緊鄰。夏天平均溫度超過攝氏40度,冬天則大約是35度。

36 謝謝觀賞


Download ppt "埃及 六年七班29號鍾采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