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進入法道(上)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 海倫特寇福 翻譯:妙琳法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進入法道(上)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 海倫特寇福 翻譯:妙琳法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進入法道(上)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 海倫特寇福 翻譯:妙琳法師

2 發現手中的鑽石 一旦你認出它們是鑽石,你就能夠利用它們寶貴的特質。成佛就如同發現你手中的鑽石,你是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非除掉自己。 我的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是一位偉大的禪師。當我年幼時,住在父親的那吉寺(Nagi Gompa)——一座能俯瞰加德滿都城的尼寺。

3 在我還未正式開始學習佛法前,就經常跟寺院裡的尼眾一起聆聽他的教法。很多次,我聽到父親用藏文「桑傑」(sangye)這個詞來解釋證悟。「桑」(san)意為「覺醒」——從無明和痛苦中解脫出來;「傑」(gye)意為「開展和興盛」;「證悟」有一種打開的意思,父親解釋道,就如同鮮花盛開。

4 父親講述了很多關於證悟的美妙事物,當時我不能理解,於是我想出一個自己的有關證悟的版本:成佛是意味著不再感受到不安、惱怒或嫉妒。時候我大概七歲,覺得自己懶惰且有點孱弱,我認為覺醒就能幫助我把問題都抛諸腦後,而我會變得強壯、健康、沒有恐懼,也不會犯錯。最棒的是,證悟會抺滅掉對過去負面感受的一切記憶。

5 帶著這個令人愉快的結論,我問父親:「當我證悟了,我還記得起自己,那個舊的我嗎?」通常對於我的問題,父親都會慈愛的大笑,而這個問題特別逗樂了父親。接著,他解釋說,證悟不是被另一個靈魂附身。在西藏文化有個占卜和預言的傳統,一些人可以讓靈體附身而具備預言、預知的能力。當被附體時,他們忘記自己過去的身分,變成一個不同的人,他們搖擺旋轉身體,如同喝醉了一般翻騰撲跌。

6 父親這時學著這種人瘋狂的樣子,揮舞著手臂,抬起一條腿繞著圈子舞動。突然間,他停下來說:「不是像這樣的!覺醒更像是發現了自己。」父親將雙手捧起對我說:「如果你雙手捧著一堆鑽石,但是你不知道它們是什麽,你就會把它們當成石頭來對待。可是,一旦你認出它們是鑽石,你就能夠利用它們寶貴的特質。成佛就如同發現你手中的鑽石,你是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非除掉自己。」

7 打造堅固的地基 藏傳佛教的前行修持,在自覺之路上有八個步驟的次第,這八個步驟幫助我們認識一直捧在自己手中的鑽石,這個發現就是我們所謂的「覺醒」。這八個步驟的修持,將我們帶離造成迷惑和不快樂的習氣,引導我們走向真實本質的清明。

8 在藏文中,這些基礎的練習稱為「恩卓」(ngondro),意為「前行」,傳統譯為「預備練習」。然而「預備」這個說法經常削弱了「恩卓」的重要性。因此,我更願意把前行叫作「基礎」。就像蓋房子需要一個堅固的地基,沒有穩固的根基,房子會倒塌,而我們投注的所有金錢和精力,都會付諸東流。這就是為什麽祖師們都強調,前行比之後的修持更加重要。

9 前行包含所有佛陀教法中,出現過的最精要的重點,比如:無我、無常和苦。這些教法將慈悲、業力和空性從有趣的理論,轉化為直接的體驗。它也能讓你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知道如何瞭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通過前行修持引介的可能性,非常廣闊和深奧,以至於你試圖要完全領會,或許都會覺得力不從心。因此,記得這點很重要:前行修持要一步一步的完成。

10 罐子裡的蜜蜂 你是否曾經到過還在用牲口推磨的地方?或許在那裡你見過拖著磨石的驢子或駱駝,牠們一圈一圈的走,推動磨石,將麥子或玉米碾成粉。這些牲口戴著眼罩以免被干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做著同樣的事情。我們看不見自己本具的珍寶,不斷在無明中輪轉。我們從外在的人際關係、財富和權力中追尋快樂,卻令自己越陷越深,在困惑中不得解脫。

11 我們把這樣無止境的循環稱為「輪迴」,意為「旋轉」或「輪轉」。我們要談的,就是被困於這樣輪轉的狀態,聽聞不到任何佛法,也不瞭解法道,不知道這個沒有終點的輪轉出口在哪裡。我們的感覺,就如同經中所說「像被裝在罐子裡的蜜蜂」,這種感覺並不好受,然而,出離的意願也由此而生。

12 覺醒的最初徵兆,是洞察到我們不是注定永遠重蹈覆轍。或許,之前我們會這樣想:「這就是我的人生,我被卡在這些重複的神經質習性和不舒服的感受中,沒有辦法。」接著,我們似乎認識到這種理論的局限,於是思維:「也許這個將我封在輪迴的罐子上,有個小小的裂縫,讓我可以從中脫身。」這便是從輪迴出離,從展現為貪慾與厭惡的內在困惑中出離的開始。我們停止追逐短暫的安逸享受,停止相信社會所承諾的戀情、豪宅、名聲和財富能帶來恆常快樂,我們不再向外追求,並開始認識到:我們自己其實已經擁有可以快樂的一切。

13  非常重要的是——認識是什麽創造了「輪迴」(也稱為「迷惑之境」)?輪迴不是從外在環境生起的,它跟我們所處世界中任何特定事物都沒有關聯,輪迴來自於我們的心習慣性執著於對真相的錯誤感知。從輪迴中出離,我們開始從心自設的陷阱中走出來,希望放下不滿足的經驗,而能幫助我們放下旳一個好的起點,就是捨棄認為外境帶給我們不安、煩惱和不滿的感受習慣。

14 那麽我們要讓心轉向什麽呢?就是轉向心本身,從既是迷惑源頭,也是清明源頭的自心入手。錯誤感知讓我們困在不能解脫痛苦的行為模式循環中,我們要轉向放下這些錯誤感知,放下這樣的習慣,我們便有了選擇的自由,也意味著不再被自己的神經質、自我中心、迷戀和嫌惡所奴役。徹底認識這種自由,並且讓它遍及我們的生活,這就叫作涅槃、解脫、覺醒或證悟,也稱之為成佛。發現這種自由的道路就是法道。輪迴是一種心的狀態,涅槃也是一種心的狀態,就像無論是否被雲遮住,太陽都會放射出光芒,清明就在迷惑和痛苦之中。

15 想像你在夜晚到了一個鄉村旅店,四周看不到人、車子或房子,但在第二天早上,他們都奇蹟般的出現了。當然,他們一直都在那兒,只是在黑暗當中我們看不到,這跟我們已經解脫的自性,是完全相同的道理。認識——讓我們轉惑為明,獲得真正的輕鬆。認識,也是開啟通向法道大門的鑰匙,而我們的法道,就從這些前行修持開始。

16 讓我補充勸告一句:這條法道展開的是一個發現之旅,但這不代表認識內在覺醒的道路,是筆直平順的。整個佛法的道路,建立在認識我們所尋找的安樂、自在以及保護,都來自心這一最值得信賴的源頭。然而,讓我們束縛在迷惑中的習氣熾盛頑固,除去這些習氣,不是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的,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即使領受了離執的特殊教法,放下習氣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17 放下與放棄的差別 我們常聽到佛陀的教法,都是關於如何「放下」我們的執著和固執,但這到底是什麽意思?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它代表「我不能擁有財富或名聲,或是好的房子或工作。我必須放棄家庭、朋友,甚至孩子。」這是一種誤解,我們真正需要捨棄的,是我們的執著。

18 當我開始作前行修持的時候,對這些都不清楚。在我的傳承裡,前行修持放在傳統三年閉關的開始,這期間為了能專注於修持,所有的干擾、外緣、包括家人、朋友,都要盡量避免或減少。

19 我從十一歲開始,就住在北印度達蘭沙拉西邊的智慧林寺(Sherab Ling Monastery)。兩年後,進入三年閉關,我很快發現一個顯而易見的矛盾之處:一方面我們在學習的是「財物沒問題、食物也可以、名聲也是可以的,一切都是心」;另一方面,又像是我們必須捨棄一切。

20 一個下午,我去大殿一側的僧房,拜見我的閉關上師——薩傑仁波切(Saljay Rinpoche, )。跟往常一樣,他一手拿著念珠(藏文:mala),一手轉著經輪。轉經輪裡裝滿了密咒經文,最普遍的是「嗡嘛尼唄美吽」(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心咒),轉經輪是由木質手把支撐著裝著經文的金屬圓筒,用手握著木把輕轉,就可以把加持和祝福傳送出去。

21 我向仁波切解釋說,他所教導的在我聽來像是:必須放棄我在尼泊爾和印度的生活,「你的意思是要完全的出離嗎?」我問道,「我必須到森林或住在山洞裡嗎?」
仁波切引用了一位印度佛敎大師帝洛巴(Tilopa, )對他的弟子那洛巴(Naropa, )的教言,他回答我:「顯相不會把你束縛在輪迴中,只有你自己的執著,會將你綑縛在輪迴裡,重點是要放下執著。」

22 仁波切停下來等我的回應,而我通常保持沉默請他繼續,接著他說:「這不代表要沉溺於物質享樂,那永遠不會帶來快樂。只要能放下,無論你身在山洞還是皇宮,都會快樂。」
接著,薩傑仁波切手掌向下,抓住他的老菩提子念珠,展示放下和放棄的差別。「念珠代表我們的經驗,」他說:「你越想抓得緊,越多的念珠會從你的手指間滑出。」

23 當你奮力想抓住所有的珠子,你的手越來越緊,直到你疲憊不堪,最後放棄努力。」他鬆開手指讓念珠落在膝間。「但是,」他接著說:「放下不是放棄。這是另一個例子。」這時仁波切手掌向上托住念珠,「這就是放下。」他解釋道,「現象是沒問題的,財富也不錯,金錢也可以擁有,感知也是一樣,問題在於執取。這樣放下,你不再緊抓著念珠,但你仍然掌握著它。這裡主要的差別是:手掌向下緊抓,還是向上托住?向上托住代表智慧。」

24 放下就是智慧。如果我們抓得太緊,是徒勞無益的。從輪迴轉心向涅槃的訓練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放下執著。這樣聽起來你會覺得鬆一氣吧?因為障礙我們快樂的主因,不是我們漂亮的房子或聲名顯赫的工作,而是我們的執著。然而,放下不是像丟垃圾,或給無家可歸者一件舊外套那麽簡單,從輪迴中讓自己解脫出來,其實有如剝離自身的皮肉。

25 通常,如果我們在外在物質的層面什麽都不捨棄,是無法直接契入無執心的。因此,法道包含鼓勵不同程度的出離修持。禪修本身就是出離:無論我們的心多麽混亂、執著或充滿貪慾,我們仍然從世俗生活的壓力中抽身出來,去試圖認識內心的困惑,這已是邁出了很大一步。學習如何讓心從迷惑的習性中出離,如我們修持前行,是為了在自身中找到真正解脫的來源,這是另一大步。

26 薩傑仁波切和我父親,都經常一再講同一句話:「我們已經擁有這段旅程所需的一切。」為什麽他們一直重複這包話呢?因為即使我們明白它的意思,仍然不是真的相信,沒有人百分之百的相信。但那也沒關係,我們總是需要一個開始。

27 去發現我們已經擁有的,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事實卻未必。我們對輪迴的執著是如此堅固,以至於沒有任何外力可以擊破它。突破必須從內在而來,開端便是放下所有對自己內心的投射、建構及固有的觀念,去認識自己真正是誰。能達到這個目的最有效工具——就是禪修。 待續…


Download ppt "進入法道(上)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 海倫特寇福 翻譯:妙琳法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