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留聲臺灣]學習模組簡報 認識留聲機 國立臺灣大學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留聲臺灣]學習模組簡報 認識留聲機 國立臺灣大學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留聲臺灣]學習模組簡報 認識留聲機 國立臺灣大學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館

2 [留聲臺灣] 認識留聲機 【更多資料: 認識留聲機 聲音與時間是流動的紀錄,它不斷往前,不留一絲痕跡。一直到美國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發明留聲機(Phonograph / Gramophone / Talking machine)後,聲音的足跡才開始被留下來,並且可重複播放與大量複製,而此項特殊的聲音印刷術,更開啟了影響人類生活甚鉅的龐大音樂產業,也使聲音所醞含的歷史得以保存下來。 「美人愛第生,因倍爾創立德律風,遂沿其理而推測,知機器傳聲,無論何人,一切語言,均可收存於內,雖隔久遠,取出聽知,宛然在耳,名之曰留聲機器。器中最要為一蠟筒,套於銅管之上,將機一撥,尾有如筒之物,旋轉不止,機轉管旋,管上又有小圓器二,一有玻璃片,一有小刀一具,隨機而動,則刀勤蠟筒成痕,外用喇叭口,接以軟管,人對其口言歌,則其聲音傳於筒,大抵聲高而重,則筒痕深,低而輕則痕淺,聲既入筒,則去喇叭口而易以另一皮管,機上小圓器,亦易一無刀者,一動其機,則字句了了可辨,誠妙器也。」 《臺灣日日新報》, 圖說:愛迪生與其早期設計的留聲機。 資料來源:Levin C. Handy (circa 1877). Thomas Edison.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15, from

3 留聲機唱片 留聲機的播音系統可簡單地分為兩個部分: 「留聲機本體」 「留聲機的聲音載體」
[留聲臺灣] 認識留聲機 【更多資料: 留聲機唱片 留聲機的播音系統可簡單地分為兩個部分: 「留聲機本體」 「留聲機的聲音載體」 愛迪生設計的第一台留聲機,並無喇叭花筒,也無木門,僅靠橡膠軟管接在耳朵上,雛型如現在的耳機。 圖說:各式各樣的留聲機(徐登芳收藏)。出處: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拍攝。 留聲機外觀,有木頭也有金屬材質,這些除了視覺上的質感不同,也會影響播音的音質。另外大部分留聲機是不插電的機械式器具,透過上緊發條、並透過三組飛輪及鋼片穩定其轉速,使其穩定的帶動聲音載體。 留聲機本身,是無法像現代有調整音量的按鈕,大多是透過硬體的不同來調整音量,比如留聲機的唱針越短越粗音量越大,反之越小。留聲機也透過唱針讀取「唱片」(Record)上的聲軌後,將其資訊轉換傳送至擴音設備播送。唱針採用低硬度的材質,目的是為了在「唱片」快速運轉時,減少唱針對其表面的磨損,因此唱針容易磨鈍。唱針的材質非常多樣,主要有金屬的鋼針與植物材質的竹針。

4 留聲機構造 留聲機聲音載體 圓筒型唱片(Cylinders Record) 圓盤型唱片(Disc Record)
[留聲臺灣] 認識留聲機 【更多資料: 留聲機構造 留聲機聲音載體 留聲機唱片(Phonograph Record),若依據外型,主要有圓筒型唱片(Cylinders Record)與圓盤型唱片(Disc Record)兩種,最初都簡稱為「唱片」(Record)。 圓筒型唱片(Cylinders Record) 1877年由愛迪生發明,1890至1915年被普遍使用,在圓盤型發明之後逐漸被取代。 其設計原理是依據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延伸,錄音時透過針頭在旋轉中的圓筒上刻行聲軌,播放時經由針頭讀取刻出的聲軌,重現錄製的聲響。 圓盤型唱片(Disc Record) 圓盤型是1887年由Emile Berliner發明。 圓盤型唱片成本較圓筒型低,且容易複製,很快取代圓筒型成為市場上主流,也是現今CD、DVD、藍光光碟的雛型。 影片連結:

5 留聲機構造 留聲機聲音載體 圓筒型唱片(Cylinders Record) 圓盤型唱片(Disc Record)
[留聲臺灣] 認識留聲機 【更多資料: 留聲機構造 留聲機聲音載體 留聲機唱片(Phonograph Record),若依據外型,主要有圓筒型唱片(Cylinders Record)與圓盤型唱片(Disc Record)兩種,最初都簡稱為「唱片」(Record)。 圓筒型唱片(Cylinders Record) 1877年由愛迪生發明,1890至1915年被普遍使用,在圓盤型發明之後逐漸被取代。 其設計原理是依據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延伸,錄音時透過針頭在旋轉中的圓筒上刻行聲軌,播放時經由針頭讀取刻出的聲軌,重現錄製的聲響。 圓盤型唱片(Disc Record) 圓盤型是1887年由Emile Berliner發明。 圓盤型唱片成本較圓筒型低,且容易複製,很快取代圓筒型成為市場上主流,也是現今CD、DVD、藍光光碟的雛型。 影片連結:

6 [留聲臺灣] 認識留聲機 【更多資料: 蓄音器與臺灣生活 臺灣人民初見留聲機的時間點目前尚待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認識留聲機的人並不多,一直到日本唱片公司選擇在臺灣成立辦事處,招集臺灣音樂人才錄音,臺灣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唱片。 唱片留下當時民間盛行的音樂,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傳統戲曲。唱片發行後,音樂工業逐漸擴張發展,臺灣人民也開始聽見臺灣以外的聲音。在認識自己與看見別人的過程當中,臺灣人民漸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有聲歷史。 「自格致之學興幾於無奇不有,如日前廣東人攜一琴來大稻埕某茶館,演唱雜劇生旦丑言語聲音件件逼肖,來觀者每人應銀壹角,方得入閱,開場之時則先招呼一句:『請眾位客官坐看!』云云,然後次第演唱,但聞其聲而不見其人,所謂蓄音器者,內地多既製作也。」 -〈琴戲奇觀〉,《臺灣日日新報》, ,第五版。 圖說:日治時期聽留聲機的女孩們。 出處:徐登芳收藏。 〈琴戲奇觀〉是一則關於臺灣人民如何「被留聲機騙」的生動報導,收錄在1898年清末《臺灣日日新報》,這是目前留聲機在臺灣文獻中最早的紀錄。

7 [留聲臺灣]學習模組簡報 認識留聲機 謝謝指教 國立臺灣大學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館


Download ppt "[留聲臺灣]學習模組簡報 認識留聲機 國立臺灣大學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 圖書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