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10章 预期理论
2
预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本章从理解预期的一般性概念入手,回顾了预期理论的发展,重点考察了理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当把理性预期引入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之后,形成了卢卡斯总供给曲线(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以及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依据此模型分析了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并得到了不同的政策含义。
3
一、预期理论的发展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凯恩斯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使预期与不确定性问题逐步进入经济研究的视野,而理性预期学派则使预期成为经济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范畴。早期西方经济学文献中谈到的预期更多地相当于预测等概念,但早期经济学家已经看到了对未来判断的重要性以及预期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影响。其中,瑞典学派的事前与事后分析对预期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凯恩斯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中确立了预期在经济分析中的地位。凯恩斯集中了相当大的注意力来研究一般预期状态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影响,他分析了不确定环境中的长期预期,指出长期预期的形成涉及到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并认为预期本身是不确定的,是一种难以把握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活动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明确的。凯恩斯理论的深刻之处在于提出了预期的概念,但同时又指出了预期的不确定性,他认为,长期预期常常处于无理智的波动中。
4
理性预期学派把预期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他们认为,理性预期是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自然推广,因而与最大化假设相关;同时强调了理性预期在分析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时的重要性。
在经济学上,预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说来,狭义的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预测;广义的预期是指包括投资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体在做出行动决策之前对未来经济形势或某一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范畴,预期影响着经济主体的现实行为。
5
预期直接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才有必要对未来进行预期,以确定其经济决策。在市场价格变动的动态市场环境中,作为一个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经济行为者会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形成不同的预期,根据这种预期做出适当的经济决策,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和历史的时间中,决策是事先做出的,结果是事后得到的”。 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
6
1、静态预期 如果在t-1期预期t期的价格,认为: Pte=Pt (10.1) 其中,Pt-1为t-1期的实际价格,Pte为t-1期预期的t期的价格。这种预期称为静态预期。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中学习的蛛网模型中的价格预期就是静态预期,生产者认为,本期的实际成交价格就是下一期的预期价格,并据此进行生产。 静态预期最为简单,假定经济主体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期所获取的信息是关于过去的特定时期t-1期的,行为主体仅仅考虑了经济变量前期特定方面的信息,其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是建立在所有行为主体采用同样方式预期和忽略学习效应的基础之上。因而,预期经济变量水平等于经济变量前期水平,在预期中没有随机变量的扰动。
7
2、外推预期 外推预期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的基础上。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化趋势。 以价格预期为例,如果预期t期的价格水平: Pte=Pt-1 +α(Pt-1- Pt-2) (10.2)
8
其中α称为预期系数,这种预期就是外推预期。它表明t时期的预期价格Pte等于前一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Pt-1加上(或减去)前两个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之差( Pt-1- Pt-2 )。即生产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不仅应以价格的过去水平Pt-1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已经显示出来的价格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即t-1期的价格Pt-1与t-2 期的价格Pt-2的变动( Pt-1- Pt-2 )。如果α>0,则预期t时期的价格将大于t-1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以往的这种价格变化的趋势会继续下去;如果α<0,则未来时期的价格将下降,价格变动的趋势发生逆转;而α= 0,则意味着Pte=Pt-1,这就是静态预期。α的值却决于人们的情绪,乐观的人预期价格上涨的趋势将继续下去,从而α>0;悲观的人则认为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的,从而α<0。
9
在外推预期模型中,行为主体的价格预期是建立在t-1期和t-2期的价格水平基础之上。因而,在外推预期模型中,t-1期做出的供给决策是以t-1期和t-2期的实际价格水平作为依据。t期产品的供给量Qts是被假设为前两期的价格Pt-1和Pt-2的函数。 在外推预期模型中,行为主体进行预期所获取的信息来源于经济变量过去的特定时期t-1期和t-2期的特定方面的信息,即仅仅考虑了过去的价格变动方向,通过引进预期系数α,根据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预测经济变量将要达到的水平。由于行为主体的乐观与悲观程度不同,从而会得到极不相同的预期价格值。
10
3、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说经济主体会根据自己过去在做出预期决策时所犯错误的程度来修正在以后每一时期的预期。 同样的,如果预期t期的价格为: Pte=Pt-1+β(Pt-1-Pt-2) 0﹤β﹤ (10.3) 这里,Pte、Pt-1分别是生产者在t-1、t-2时期预期的 t期、t-1期的产品价格, Pt-1为t-1 期产品的实际成交价格,而β往往被称为适应系数或修正因子,它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修正的速度,这种预期就是适应性预期。
11
在适应性预期下,对t时期产品的价格预期等于对t-1期产品的预期价格加上(或减去)t-1期所揭示的预期误差(Pt-1- Pet-1)的一定比例(β)。如果t-1期的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则对本期的预期价格将基于对t-1期的预期价格向上调整;如果实际t-1期的实际价格水平低于预期,则对本期的预期价格水平将向下修正。在适应性预期条件下,对t期的价格预期Pte是对过去一些列价格的加权平均数,距离现在越远,权数呈几何递减,因而对当前预期价格形成的作用越来越小。 适应系数β反映了预期的修正速度。当β的值较低时,对t期的价格预期修正缓慢,t-1期的实际价格水平对它几乎没有影响;β接近于1,对t期的价格预期对t-1期的实际价格反应就很迅速;当β=1时, Pte =Pt-1,可以看出,静态预期是适应性预期的一个特例。很显然,相对于前两种预期的形成机制而言,适应性预期更加复杂,更为接近现实。
12
适应性预期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卡甘(Cagan)在1956年提出的,后来由美国货币主义经济学家佛里德曼加以推广,成为其货币和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点在于理论上的简洁且易于运用,预期系数β的统计估计值也很容易得到。然而,适应性预期也存在着严重缺陷。这种预期机制完全是向后看的,它只是汇集了被预期变量的过去值,仅仅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完全忽略了当前存在的对未来预期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可得信息,例如政府的经济政策,因而当前可得的新信息无法在预期形成过程中发挥任何作用。这一点,在理论逻辑上首先是违背了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即经济主体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预期形成机制中的权数是通过引进适应系数β,呈现几何递减的滞后分布。越是过去的实际水平,所获分配的权数越小。尽管几何权数的优点能使预测变得容易,但不足以证实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有效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13
不管是静态预期、外推预期还是适应性预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人们只是凭借过去的经验对未来做出判断,没有充分利用与预期相关的其他变量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因此又被统称为非理性预期。约翰·穆斯(J.Muth,1961)认为,这些预期是不合乎理性的,所以缺乏说服力。因为在任何经济社会里,人们的经济行为都会是合乎理性的,即他们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寻求最大的利益,包括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上述预期都只是利用了过去的信息,而把当前的一切可供利用的信息和他们对政府政策效用的知识排除在预期形成机制之外,没有达到理性人的行事准则。这也导致了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在内在逻辑上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主体的行为是理性的,会利用一切信息追求利益最大化,如生产者会在充分信息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会在充分信息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考察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时,却假定由各微观主体加总形成的宏观总体的行为是非理性的。
14
专栏10-1 静态预期下的蛛网模型 蛛网模型反映了商品的市场价格、供给量和需求量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时涨时跌、时增时减的交替变化规律。该模型最为典型的应用是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旦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既定,在生产过程未结束之前无法中途改变生产规模以适应需求变化的,本期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需求量和下一期的供给量。
15
蛛网模型的公式表述如下: Qtd=α-βPt Qts=γ+δPte Qtd =Qts 这里Qtd是t时期产品的需求量,它取决于t时期产品的成交价格Pt;而Qts是t时期产品的供给量,它也是产品价格的函数,但要注意,这个产品价格是生产者在t-1时期预期的t时期产品的价格Pte而不是t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Pt。
16
在静态预期下,Pte=Pt -1,通过联立方程组,可以得价格水平为:
依次类推,可以得到n期的几个水平为:
17
假定在t期价格达到均衡且不再变化,则有Pt=Pt+1=…=P*(均衡价格),则均衡价格 从而,
当 时,limPn=P*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和 产量都逐渐趋向于均衡,这种情况正是蛛网模型的收敛形态;当 时,limPn=∞,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的波动幅度愈来愈大,实际价格Pn振荡不收敛,最终离均衡价格P*越来越远,产量也远离均衡水平,这种情况正是蛛网模型的发散形态;这说明,实际价格Pn随时间的推移振荡,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始终与均衡水平保持一定距离,循环往复,既不向内收敛,也不向外发散,这种情况正是蛛网模型的封闭形态。
18
二、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1、理性预期 (1)理性预期的定义 所谓理性预期就是指经济当事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为避免风险或获得最大收益而运用过去和现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高鸿业,1996)。 理性预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约翰·穆斯(J.Muth)1961年提出的。穆斯指出,“为了完成动态经济模型,人们利用了各种预期公式。但是,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各种假设关系与经济运动的方式有相似之处”。穆斯认为,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依据的预测,所以它们在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我们把这种预期称为“理性的”。
19
仍以价格预期为例,根据理性预期,在t-1期预期的期的价格水平为:
Pet=E(Pt︱It-1) =E(Pt) (10.4) 式中,Pet是在t-1期预期的t期的价格水平,It-1是在t-1期所获的所有信息集合,E(Pt︱It-1)是t期的价格水平在t-1期的信息集合条件下的数学期望。理性预期下的预期价格水平取决于t-1期所得到的信息集合It-1。 定义预期误差为εt= Pt-Pet= Pt -E(Pt︱It-1),则 (10.4)式又可写为: Pet=Pt+εεt (10.5) 根据理性预期的假设,E(εt)=0,即理性预期Pet是实际价格Pt的无偏估计,同时,预期Pet已充分利用了信息集It-1所提供的信息,过去的预期误差对预期Pet将不能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
20
这表明,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会充分有效地利用所有可得的信息来形成一个无系统性偏误的预期。当然,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经济主体的主观预测必定与客观实际完全一致。所谓理性预期只是假定,经济主体根据t-1时期获得的所有相关信息计得的数学期望值将是最好的预测,经济主体在t-1时期形成其预期时已经没有任何可得信息可以系统地改善预期错误。如果理性预期之值与实际发生的数值不一致的话,那么这种预期误差只能来自于t-1期无法预知的在t期发生的随机干扰,所以预期误差只能是随机的不可改善的。
21
专栏10-2 理性预期下的蛛网模型 在理性预期下,蛛网模型的公式表述如下: Qtd=α-βPt Qts=γ+δPte+μt Qtd =Qts μt为随机扰动项,表示经济中无法预期的随机干扰对经济的影响,其期望值为零,并且与模型中的所有其他变量是相互独立的。根据均衡条件有:
22
假定市场上的各个经济主体都了解以上所示的模型结构,并应用这些信息来形成他们的预期,则可表示为:任何时期的预期价格都等于该价格的以前期所得到的信息为条件的数学期望。即,在理性预期条件下,Pte=Et-1(Pt),从而有 所以, 从而有: 为市场均衡价格。
23
当 ﹛μt﹜序列不相关时,Et-1( μt )=0,则Pet=P
在式中,权数νk取决于原模型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参数。这就是说,预期形成机制直接取决于模型的结构 来源:
24
(2)理性预期学派的三大假说 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货币中性假说和“自然率”假说。 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都是理性人(Rational Man),而理性人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会尽力去获得最充分的信息并有效地加以利用。他们在进行理性预期时总是主动的,所做出的决策也是明智的;他们总是寻求最优化目标,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总是力求获得最大收益。这一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由于有以往经验和知识作为参照,并能充分地掌握有关信息,因而他们会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判断,形成符合实际的理性预期。
25
理性预期假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假定消费者花钱的行为准则是从消费中换得的物品的效用最大化,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其行为准则。这一假说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也就是一种经济政策是否成功,必须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该政策是否能增加社会成员的福利。二是所谓“完全预期”假设,也就是假定任何人在进行当前决策时对未来的预测,总是完全符合于即将发生的实际情况。这是因为它假定单个经济人在形成预期是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恰当的处理。信息应被视为一种可以用来参与配置获取最大收益的资源,因而预期需要以信息为依据。“理性预期假设”假定人们在预期形成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掌握一切有用的和可以获得的信息,而且他们还善于按照理性的原则处理这些信息。除非发生非正常的扰动,否则人们可以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正确的预测。
26
理性预期假说有强、弱两种形式。理性预期的强假说形式已由穆斯在其论文中提出。依据穆斯的强假说,人们对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将同这些变量的真正或客观数学条件期望相一致。人们实际上了解现实世界的模型结构,并利用这一结构形成他们的预期。穆斯指出,这一假说明确了三个问题:第一,信息是稀缺的,一般来说,经济制度没有浪费信息;第二,预期的方式特殊地依赖于有关的经济制度;第三,公众的预期对于经济制度的运行无重大的影响,公众的预期仅仅反映经济制度的运行趋势。理性预期的弱假说的主要含义是,在形成关于某一变量未来值得预期时,理性的人们在心目中会找到该变量的一些决定因素,会最有效地利用关于这些决定因素的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
27
理性预期理论中的预期是建立在行为主体的理性基础之上的,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不仅要有追求利益的理性的欲望,而且要有追求可能的最大利益的理性的能力。因此,预期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在追求利益过程中欲望和能力的统一。理性预期理论中形成预期的信息来源于行为主体一切可能所得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包括模型结构的知识、政策规则操作方面的行为信息和经济变量的过去实际水平,这些信息包含了被测变量自身和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信息,而不仅仅是经济变量有关过去的特定方面的信息。在信息处理方面,经济变量的预期是内生的,预期的形成利用了经济系统运行相关的信息,这样避免了预期形成机制的随意性。理性预期理论对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式是基于其理论假设,即信息是稀缺的,信息不会被浪费,预期的形成方式依赖于模型的结构。
28
所谓货币中性,是指在货币市场上通过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的作用,随着货币供给量的一定增加,相对应的均衡货币价格也将有同等比例的增加。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只要存在理性预期,货币就是中性的。货币中性假说表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与其自然率水平间差别的时间类型同包含对经济周期发展的系统反应的货币行动无关。如果货币数量的变化是规则的、可预期的,那么,它就只会影响名义产出和名义就业量,而对实际量不起作用。因此,规则的货币政策仅仅影响经济的名义变量,而不会或极少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这就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
29
而自然率假说是卢卡斯在承认“自然失业率”概念的基础上引入理性预期假说后提出的,卢卡斯认为,自然率范畴是与自然(产量、就业量等)水平相对应的概念。所谓自然水平是指在既定的微观经济结构中,私人经济单位根据对通货膨胀率的正确预期而产生的相应行为所形成的特定的总产量、总就业量或总失业水平。一个理性的经济主体会运用所有可支配的信息形成预期,除非在偶然的情况下,是不会发生失误的。这时,即使在短期内,菲利浦斯曲线也不存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卢卡斯进一步指出,菲利浦斯曲线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意思,即实际产量对于其自然率水平的偏离,是与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成正比的。但对于具有理性预期能力的经济主体来说,他们凭借当时所得到的信息就可以预见一切与经济状况有系统关联的政策规则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实际产量和就业量也就不可能偏离其自然率水平。根据“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学派指出,即使在短期内,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无法改变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 Curve)始终是一条垂直线,无论在长期内或短期内该曲线上所谓的替换关系都不存在;任何旨在使产量、就业和物价水平超出自然率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30
理性预期理论的出现引发了“理性预期革命”,随着经济的发展,理性预期理论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这一理论要求经济主体在形成预期时,不仅要了解所有相关变量过去的情况,还要了解“真实”的经济模型的结构参数,而且还要处理大量信息。这些是很不现实的,同时,理性预期理论并没有得到有力的经验证据的支持。对此,理性预期论者认为理性预期并不要求经济主体必须获得所有相关的信息。理性预期假说只是假定,作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经济主体将考虑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成本,并与为此可获得的效益相比较,从而进行决策。换句话说,理性预期只是假定经济主体将最好地最有效地利用其可获得的信息,因而可把理性预期看作是成本—效益问题的最优解,或者说,理性预期是使利润极大化的预期。理性预期假说较优于适应性预期假说之处正是在于,前者考虑到形成预期时所有可获得的有用信息,并且把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建立在微观分析的基本前提上,从而克服了适应性预期假说中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内在的逻辑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缺点。
31
同时,理性预期论者认为,经济分析的理论分析所设定的前提从来是不现实,因此经济主体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是精明的理性人这一假定并不能成为判断理性预期理论是否有效的标准,衡量一个理论是否有效,应该看该理论做出的预测能否为实践所证明。 2、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1)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和对外经济关系的情下,社会总需求仍然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但理性预期学派将理性预期引入需求决定的分析,提出了前瞻性消费理论和投资理论,更加突出了对社会总需求的微观基础的分析。其社会总需求曲线仍然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2
同样,将理性预期引入对社会总供给的分析之后,理性预期学派修正了传统的社会总供给曲线,形成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即卢卡斯曲线。在此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建立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问题。 假定经济最初处于自然率的均衡状态A,该点是垂直线YN、卢卡斯总供给曲线ES1和总需求曲线AD1的交点,此时理性预期下的价格水平Pe等于实际价格水平P1,即价格水平被完全预期到。
33
假定由于某种意料中因素(例如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由AD1增加到AD2,与ES1相交于B点,对应的价格水平为P‘,国民收入水平为Y’。然而根据理性预期,B点是不存在的。因为理性 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的,所以经济主体在形成预期时会考虑到这个信息并完全预期到货币供给量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他们对价格的预期会相应的调整到Pe=P2,会预期到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同时,货币工资在一个向上的价格预期下提高,使总供给曲线从ES1移动到ES2,AD2与ES2的交点C才是新的均衡点。此时,总产量仍为YN,价格水平为P2,均衡点由A点沿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到C点。也就是说,意料中的因素造成的总需求的移动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并不能导致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量的变化。
34
如果这种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未预期到的变动(如政府在没有公布其货币政策或者违背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悄然增发了货币),这时拥有不完全信息的厂商和工人把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结果错误地当作相对价格的上升,他们做出的反应是增加产量和劳动供给。换句话说,厂商和工人把这些错误地看作是对他们产品和劳务需求的实际增长,从而增加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在上图中,这种未预期到地变动使总需求曲线从AD1移动到AD2。由于这种变动是随机性的,因此,经济主体并没有意识到总需求曲线已经移动到AD2,仍然以总需求曲线为AD1这一基础来做出预期,即预期价格水平仍为P1,这样,总供给曲线仍然是ES1,从而AD2与ES1相交于B点,就决定了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此时的产量水平偏离了自然率水平YN,这被认为是经济主体预期误差的结果。然而这种产量和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的变化都只是暂时的,一旦经济主体意识到相对价格并没有变化,产量和就业又会回到自然率水平上去。即一旦经济主体充分调整了他们的预期,总供给曲线就从ES1移动到ES2,与AD2相交于C点。
35
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也可表示如下: Ytd=α-γPt (10.6) Yts=YN+β(Pt-Pte) (10.7)
总之,能预期到的因素引起的总需求的移动只能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总需求的移动才影响实际产量,当然也影响价格水平。 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也可表示如下: Ytd=α-γPt (10.6) Yts=YN+β(Pt-Pte) (10.7) Ytd= Yts (10.8) (10.6)式是t期社会的总需求函数。它的含义是,t期的社会总需求量Ytd是价格水平Pt的函数,价格水平越高,需求量越小。α是政策或其他外部因素可以改变的参数,γ是总需求量对价格水平的反应程度。在这一模型中,假定α与γ都是既定的外生变量。
36
(10.7)式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卢卡斯总供给方程),它的含义是,t期的总供给量Yts是价格水平Pt和对t期的价格预期Pte的函数,而YN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β是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t与Pte的差距越大,即实际价格越是高于预期价格,产量就增加越多;Pt与Pte的差距越小,即实际价格越是接近于预期价格,产量就增加越小。当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一致时,产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的产量。而当实际价格小于预期价格时,产量就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
37
(10.8)式是均衡条件,在均衡时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结合图10-1,根据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的三个方程式,分析理性预期条件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同样可以得到与图形分析相同的结论: 当总需求曲线位于AD1时,定义此时的α=α0;当总需求曲线变动到AD2时,设此时的α=α1,则在初始状态A点(时期1,t=1), Y1d=α0-γP1 Y1s=YN+β(P1-P1e) Y1d= Y1s P1e=P1 因此,此时的价格水平 ,产量为YN。
38
如果由于某种意料之中的冲击使总需求曲线从AD1移动到AD2(时期2,t=2),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经济主体正确的预期到P2e=P2,所以
Y2s =YN+β(P2-P2e)=YN, 根据均衡条件(10.8),有 Y2d=α1-γP2 =YN , 因此 , (10.9) 产量仍为YN。 (10.9)式表明,当γ与YN既定时,α的变动只影响P。
39
如果这种变动是由于意料之外的冲击造成的而经济主体并没有预期到,则此时的预期价格仍然为 ,则此时的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为:
Y2d=α1-γP2 Y2s=YN+β(P2-P2e) Y2d= Y2s 从而均衡价格P2为 , 均衡的产量(Y‘)为 可以看出,由于γ和β都是既定的外生变量,所以价格和产量的波动都是由于没有预期到的外生变量的变动(α1-α0)所导致的。 对此的进一步学习还可以阅读华莱士和萨金特《理性预期和经济政策原理》,1976。
40
(2)理性预期的政策主张 基于以上的分析,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如果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预期,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将失去作用,所以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用的,这种政策干预的结果并不是改变了就业量和产量,而是引起了通货膨胀。 其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中的实际变量产量、就业量是由其自然率水平决定的,它对自己自然率的偏离则是由于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所出现的偏差引起的。换言之,人们之所以要增加或减少自己的产量或就业量,是因为他们把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当成了相对价格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要发生作用是以无法让人们预期到政策的变动为前提的,正是通过混淆人们的预期,造成公众判断失误,从而调整自己的实际变量而实现政府的政策目的的,即政策必须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在本质上是靠突然袭击或欺骗公众才能产生效果,而在公众已经形成理性预期的情况下,他们会据此对政府政策和物价水平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从而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失去作用的前提。
41
正如在分析菲利普斯曲线时所指出的,当失业增加时,工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有关知识,可以判断出政府将要使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扩大就业,而这将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于是,他们会在物价上涨之前就要求增加工资。雇主则不仅不会在物价上涨后增雇工人,他们甚至会在物价上涨之前就减少工人。这样,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交替关系即使在短期内也不存在,宏观经济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无法奏效。卢卡斯指出,任何在公众预料之中的政策都很难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真正的影响。那些随机的、无规则的政策虽然有可能改变实际的产出或就业,但其实施的后果却会加剧整个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有违政府一贯坚持的“反周期”宗旨,因而也无法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现实选择。 总之,从根本上讲,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无论是既定的还是随机的宏观政策效应都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还增加了经济系统的“噪音”,干扰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降低了价格信号的自动调节功能。
42
在此基础上,政府能做的应该是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从而为公众确立稳定的行为规则,而不是采取某种相机抉择的政策。在简单、稳定的规则下,市场能够自行地解决它所遇到的问题,自动调节经济活动达到均衡,而这也是最有效率的,即成本最低的。它不仅能够从宏观上增加社会生产总量,而且能够从微观上增加社会成员的福利。政府唯一的政策目标应该是确立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是防止和减少通货膨胀,而不是同时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更不应当是失业。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即使在短期也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由于理性预期的作用,提高货币供应量只能加剧通货膨胀,产出和就业并不会因此而增长;降低货币供应量,能缓解通货膨胀,却不一定会减少产出和就业。因此,政府应当公开明确的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并应当实现财政预算平衡,这样,物价就会稳定,失业也不会增加,产量也不会下降。
43
当然,必须指出,理性预期学派关于(需求管理)政策的无效性命题,是以市场出清、货币中性等假设为前提的。在理性预期的经济模型中,物价和工资是完全可变的,而且是迅速地发生变化的;总供给曲线除了暂时的误差表现为自左向右上升以外,总供求曲线是起自然率水平的一条垂直线。此外,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变量仅限于货币政策,并不包括财政政策。因此,当在模型中引入刚性价格、资本市场以及税收这些复杂情况后,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3、卢卡斯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修正了传统的总供给曲线。他们同意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取决于实际工资(W/P)的观点,但强调,在考虑到人们的预期时,在决定实际工资时劳动供给方所依据的价格和劳动需求方所依据的价格并不一定相等。
44
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只是货币工资(W)。要得到货币工资所代表的实际工资就要用价格去除货币工资。厂商在决定他所支付的实际工资时,也是用其产品的价格去除货币工资,只要劳动的边际产品大于他为获得这一劳动量所支付的成本(实际工资),他就要增加雇用的劳动量,直到劳动的边际产品与实际工资相等为止。相对于劳动者而言,厂商熟悉自己产品的价格和本行业产品的价格,全体厂商就相当于用实际存在的价格水平去计算实际工资,因此,在决定劳动需求时,计算实际工资的价格就是实际价格(Pt)。由于劳动者不清楚各行业的现行价格,劳动者整体只能用预期价格(Pet)来计算实际工资。如果预期的价格与实际价格一致,产量就会实现充分就业的水平。否则,就会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相背离。
45
如果把影响厂商的实际价格水平和影响劳动者的预期价格水平的差别考虑在内,就可以推导出卢卡斯曲线,又称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Expectation Augment Aggregate Curve,简写为ES)。对卢卡斯曲线的推导如下: 图10-2
46
在图10-2中,(a)是劳动市场均衡图,该图反映了当预期价格不变时,实际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动,以及劳动市场均衡的不同情况;(b)是总供给曲线图。
图10-2(a)中,劳动者根据对由预期价格决定的实际工资决定提供多少劳动力,其劳动供给曲为Ns来表示;而生产者根据由实际价格决定的实际工资决定雇用多少劳动力,其劳动需求曲线用Nd来表示。
47
假设劳动市场的初始均衡状态在E0点,此时,实际价格水平为P0且劳动者的预期价格Pe=P0,相应的劳动需求曲线、劳动供给曲线分别为Nd0、N0s。这时N0d与Ns0的交点E0,决定了就业量为N0,代入总量生产函数后,相应的国民收入(总产出)为YN。如果实际价格由P0上升到P1,而预期价格不变,则劳动的供给曲线仍然为N0s,劳动的需求增加,劳动的需求曲线上移到N1d,这时P1>Pe,N1d与Ns0相交于E1,决定了就业量为N1,相应的决定了国民收入(总产出)为Y1。依次类推,当劳动者的预期价格不变而实际价格发生不同的变化时,劳动的供给曲线不变,需求曲线移动,从而决定了不同的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总产出),将这些不同价格水平国民收入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就的得到了预期价格为P0时的卢卡斯总供给曲线ES0,它表示当预期的价格水平为一定数值时,在不同的实际价格下所能提供的产量。当预期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时所决定的产量为YN,这时的产量就是充分就业的产量,即自然产量,通过E0点的垂线ES就是预期为合乎理性的预期,从而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一致时的总供给曲线,这时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48
可以看出,如果有不同的价格预期,则可以有不同的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如在图10-2(b)中的ES1就是预期价格水平为P1时的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同样的,当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一致时,产量就达到了自然率水平。因此,无论有多少预期价格,只要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总供给曲线就是垂直的ES。 卢卡斯曲线的方程为:Yts=YN+β(Pt-Pte) 上式中,Yts是当期的产量,Pt为际价格水平,Pte是劳动者在t-1期对t期的价格预期,而YN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β是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