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SSMU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SSMU"—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SSMU
医学寄生虫学 Medical Parasitology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SSMU

2 定义 是研究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的生物学规律及它们与人体及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3 组成 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 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
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entomology

4 Helminthes蠕虫 Nematode 线虫 Trematode 吸虫 Cestode 绦虫

5 人体常见寄生蠕虫(绦虫)

6 常见人体寄生蠕虫(吸虫)

7 人体常见寄生蠕虫(线虫)

8 Protozoa原虫 Amoeba 阿米巴 Flagellate 鞭毛虫 Sporidium 孢子虫 Ciliate 纤毛虫
P.falciparum: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s possible on the basis of the appearance of parasites of each of the four malaria species. Shape and size of asexual parasites and of macro- and microgametocytes, developmental stages in peripheral blood, modifications of infected erythrocytes, presence of dots or clefts on the red blood cells are the main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9

10 Arthropoda 节肢动物 Mosquito Fly Tick Mite Bug Flea Lice

11 医 学 昆 虫

12 寄 生 现 象 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 自由生活 共生生活(symbiosis) 共栖(commensalism)
寄 生 现 象 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 自由生活 共生生活(symbiosis) 共栖(commensalism) 互利共生(mutualism) 寄生(parasitism)

13 凡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统称共生。 共生 (symbiosis)
在共生现象中根据两种生物间的利害关系,大致可分为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种现象。

14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栖。
共栖(commensalism)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栖。 (人 —— 结肠内阿米巴)

15 鮣 鱼

16 互利共生(mutualism)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则称为互利共生。 (白蚁 —— 鞭毛原虫)

17 寄生(parasitism)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得益,另一方受害。得益方称寄生物 (parasite) ,受害方称宿主(host)。 (钩虫 —— 人)

18 寄生虫的类别 1.专性寄生虫 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 活。如蛔虫。 寄生 关系 2.兼性寄生虫 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粪类圆线虫。
1.专性寄生虫 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 活。如蛔虫。 寄生 关系 2.兼性寄生虫 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粪类圆线虫。 3.偶然寄生虫 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犬钩虫。 4.机会致病寄生虫 如弓形虫。 5.体内寄生虫 在体内生活的寄生虫。如蛔虫。 寄生 部位 6.体外寄生虫 寄生在体表的寄生虫。如蚊、蝇。 7.长期性寄生虫 成虫期必须过寄生生活。如蛔虫。 寄生 时间 8.暂时性寄生虫 取食时暂时与宿主接触。如蚊。

19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非致病的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可出现异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强,使宿主致病的寄生虫。(弓形虫)

20 宿主的类别 中间宿主 (intermediate host) 被寄生虫的幼虫或其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终宿主 (definitive host) 被寄生虫的成虫或其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1 保虫宿主 (reservoir host) 被相同发育阶段的人体寄生虫所寄生的脊椎动物,它们在流行病学上可起到传染源的作用。

22 转续 宿主 (paratenic host) 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但可长期保持在幼虫状态,有机会进入正常终宿主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不能发育的幼虫寄生的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幼虫所寄生的非正常宿主)

23 寄 生 现 象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寄生虫的形态改变 寄生虫的生理改变 眼消失了 - 消化道退化了 形体改变 - 固着器官产生
寄 生 现 象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寄生虫的形态改变 眼消失了 消化道退化了 形体改变 固着器官产生 生殖器官发达 寄生虫的生理改变 环境适应能力增强 繁殖能力加强 特殊向性出现

24 生活史 (life cycle)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须经历的整个过程。 简单型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
复杂型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

25 生活史过程 寄生人体阶段 离开人体阶段 人体外发育阶段 感染人体阶段

26 寄生虫生活史模式图 人体内寄生阶段 (寄生部位) 进入人体阶段 排离人体阶段(排离的方式) (感染方式) 人体外发育阶段(外环境或宿主) 病
进入人体阶段 (感染方式) 排离人体阶段(排离的方式) 人体外发育阶段(外环境或宿主) 寄生虫生活史模式图

27 感染期 (infective stage) 能侵入人体并继续发育的寄生虫阶段称感染期。 (血吸虫的尾蚴)

28 感染方式 口入、胎盘、皮肤、输血、自身、媒介、接触与呼吸道等。
感染方式 口入、胎盘、皮肤、输血、自身、媒介、接触与呼吸道等。 排离方式 粪便、阴道分泌物、尿液、痰液和昆虫携带等

29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成虫 虫卵 毛蚴 胞蚴 幼虫 囊蚴 尾蚴 (人、猫、犬、野生肉食动物) 水 (肺) (痰) (水) (川卷螺) 母雷蚴
(经口) 子雷蚴 幼虫 (肌肉) 囊蚴 尾蚴 尾蚴 (水) (野猪) (溪蟹、蝲蛄)

30 宿主的类别 例:肺吸虫 -----人 (终宿主) -----虎、豹等动物 (保虫宿主) -----川卷螺 (第一中间宿主) -----溪蟹、蝲蛄 (第二中间宿主) -----野猪(不能发育为成虫)(转续宿主) 成虫 幼虫

31 Key points: life cycle How many stages of the life cycle?
Which stage is infective stage? And how? Which stage inhabit humans? And where? Which stage is primary cause of the disease? Which stage was detected for diagnosis

32 Schistosoma japonicum
怎么给寄生虫命名? Phylum(门)、Class(纲)、Order(目)、 Family(科)、Genus(属)、Species(种) Each parasite has two names: a Genus(属名) and a Species name(种名) Schistosoma japonicum 属名 种名

33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34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掠夺营养 机械损伤:直接损伤或压迫、机械阻塞、 屏蔽作用、对细胞的裂解作用 毒性作用 变应原作用:诱导免疫病理反应

35 宿主对寄生虫的防御作用 先天性免疫 innate immunity 皮肤、粘膜作用 补体系统激活和胎盘的屏障作用
吞噬细胞的吞噬后对虫体的杀伤作用 某些遗传体质等

36 获得性免疫 acquired immunity
消除性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 伴随免疫 concomitant immunity 带虫免疫 Premunition

37 消除性免疫 (sterilizing immunity) 是指宿主能完全消除体内的寄生虫,
并能抵御同种寄生虫再感染的免疫。 (硕大利什曼原虫所致的皮肤利什曼病)

38 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39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 - 抗原复杂,因共同抗原的存在 种间常有交叉免疫性 - 很少出现完全保护性免疫
- 诱导的免疫不如病毒、细菌的强 - 抗原复杂,因共同抗原的存在 种间常有交叉免疫性 - 很少出现完全保护性免疫

40 免疫逃避 (immune evasion) 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现象,其可能机制有: 抗原变异 抗原伪装 直接破坏免疫效应分子 免疫抑制

41 寄生虫感染(parasite infection)
寄生虫侵入人体并在人体内寄生、发育,即构成感染。 被感染的人称为感染者。有症状为病人,无症状为带虫者(carrier)。

42 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

43 感染与致病 感染后是否致病以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适应程度; 寄生虫的数量、寄生部位、寄生虫的虫种;宿主的遗传体质、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

44 寄生虫病的临床特点 无临床症状的带虫者较多 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多寄生现象(混合感染) 幼虫移行症与异位寄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IgE水平升高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感染

45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流行感染史调查 病原学检查——从血液、组织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活体组织中检查寄生虫的某一发育期
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血清学试验 分子生物学检查——DNA探针、基因扩增技术(PCR)等 其他辅助检查——X线、B超、CT等

46 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 流行的基本环节 影响因素 流行特点 防治原则

47 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48 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被寄生虫感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传染途径 Route of infection 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主要途径为经口和经皮肤。 易感人群 susceptible population 对寄生虫感染缺乏免疫力的人。

49 寄生虫感染途径与方式 途径: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气) 方式: 生物源性(中间宿主、昆虫媒介) 经口感染 经皮肤感染 经节肢动物叮刺感染
经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其他途径:经输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染等

50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地方性 季节性 自然疫源性

51 自然疫源性 在人烟稀少的荒野地区,某些寄生虫可在脊椎动物间自然传播(自然疫源地),当人进入该地区时,可从脊椎动物传给人,这种现象为自然疫源性。

52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理环境、生物种群、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及保虫宿虫等。
自然因素 气候、地理环境、生物种群、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及保虫宿虫等。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生产方式、风俗和宗教信仰等。

53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Treatment of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治疗或杀灭保虫宿主。
Blockade of the route of infection 切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终止传播。 Protection of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54 流行概况(国外)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5种寄生虫病
疟疾:90国,3亿人感染 血吸虫病:76国,2亿人感染 丝虫病:76国,9000万人感染 利什曼病:非、美、欧、亚, 万人感染 锥虫病:非洲锥虫病 30万人感染 美洲锥虫病 南美洲1800万人感染

55 Prevalence of Parasitic Infections
Malaria 疟疾 Infected, 400 to 490 million Annual deaths, 2.2 to 2.5 million

56 Schistosomiasis血吸虫病 Infected, 150 million
Annual deaths, 500,000 to 1 million

57 Lymphatic filariasis淋巴丝虫病
128 million infected

58 Leishmaniasis利什曼病 Infected, 1.2 million

59 Hookworm钩虫 Amebiasis阿米巴 Ascariasis蛔虫 1.3 billion infected
Infected, 1% world population Annual deaths, 40,000 to 110,000 Ascariasis蛔虫 Annual death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1550

60 Why should you study Parasitology?
To be a doctor , Basic subject of medicine: relation to immunology and pathology How to study ? Morphology, Life cycl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agnosis,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Download ppt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SSMU"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