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海洋移民與臺灣社會 湯熙勇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1/11/10 於新竹教育大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海洋移民與臺灣社會 湯熙勇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1/11/10 於新竹教育大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海洋移民與臺灣社會 湯熙勇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1/11/10 於新竹教育大學

2 大綱 一、海洋移民與空間移動 二、華人移民的稱呼與意義 三、海外華人移民的分期、分佈及其特性 四、華人移民與原鄉及居住地的關係
五、臺灣人移民:移入與移出 六、海洋移民與臺灣社會

3 一、海洋移民與空間移動 一、海洋移民與空間移動 移民:移入與移出、居住時間、戶 籍、 國籍問題等 空間移動:陸地、海洋、島嶼

4 一、海洋移民與空間移動 二、海外華人移民的意義 (一)狹義的:中國史/臺灣史 (二) 廣義的:東亞史/世界史
臺灣歷史中,移動的傳統是重要的內涵,海洋移民為 臺灣社會形成的特徵。 (二) 廣義的:東亞史/世界史 臺灣為獨立個体,亦為東亞/世界的一環,因此,移民 臺灣為組成東亞史/世界史的內容。

5 一、海洋移民與空間移動 三、華人移民的方式 (一)海洋移民 從中國沿海地區(包括臺灣)移往日本、東南亞、 美洲及歐洲 (二)陸地移民
從中國前往周邊國家,包括越南、緬甸、印度、韓國、蘇聯、中亞及歐洲 (三)移民方式的合法與非法? 中國歷代政府對移民的觀點與態度 中國歷代政府的移民政策問題

6 二、華人移民的稱呼 華人移民的稱呼 一、華商 二、華工 三、華僑/華人 四、華人 五、華裔
(不同地區之華人後代,如新加坡、檳城、麻六甲等地,華人(以福建人為多)與土著女性通婚,其後代稱為土生華人peranaken ,男生為峇峇 baba, ;女生為娘惹nyoya;使用峇峇華語,即混合華語、馬來語及英語、荷蘭語等多種語言)。

7 二、華人移民的稱呼(二) 六、再移民:移居異地後,因安全、教育等需要再次移 居,如從中國到東南亞後,在東南亞移動(如1850
年,為逃避華人競爭對手的壓榨,3000位客家人自 西婆羅州遷入砂撈越);或自東南亞到歐洲或美洲 (如越戰末期,自越南到美國等)。臺灣人移民巴西 ,經巴拉圭等轉入。 七、移民回流:移民離臺灣後再回返,如1990年代後, 美、加及澳洲的移民; 八、新移民(或新僑):各地區或國家對不同時期之華人 移民的稱呼,或前期移民對後期移民的稱呼(有區分 和差異之感) 九、其他:雙重國籍或多重國籍、海歸派等

8 分期 1.明清時期 三、海外華人移民史的分期、分佈及其特徵 2.19世紀中葉 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以東南亞為例,華人從中國及其他未有戰爭之處回返; 因華人在戰爭中之表現,放寬移民要求,從中國移民美 國及加拿大等。 4.1970年代以後 從美國到非洲、巴西、加拿大、澳洲及紐西蘭等地。

9 分佈 1.以東南亞為中心: 臺灣、越南、暹羅及馬來亞等 2.從東亞到美洲及歐洲 蘇聯及歐洲、北美洲及中南美洲、非洲等 3. 世界各地:全球化
三、海外華人移民史的分期、分佈及其特徵 分佈 1.以東南亞為中心: 臺灣、越南、暹羅及馬來亞等 2.從東亞到美洲及歐洲 蘇聯及歐洲、北美洲及中南美洲、非洲等 3. 世界各地:全球化 華人遍及各地

10 移民原因:戰爭與華人移民 自願性移民與計畫性移民(政府或民間)
影響移民的因素很多,戰爭為影響華人移民最重要的因素(安全感之追求),其他因素為經濟、政治、刑事及教育(小留學生)等。 戰爭:明清之際、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1937年)、太平洋戰爭、日本投降及國共內戰等。

11 中式帆船類型之一:臺灣船

12 抵達日本長崎的中式帆船

13 特徵 1.國籍變動 2.華商及華工 3.技術人員及高學歷人員 4.其他:小留學生、「富二代」、退休人員等
三、海外華人移民史的分期、分佈及其特徵 特徵 1.國籍變動 2.華商及華工 3.技術人員及高學歷人員 4.其他:小留學生、「富二代」、退休人員等

14 四、華人移民與原鄉及居住地的關係 一、「離散族群」(Diaspora)的概念與適用性問題 二、華人移民與原鄉的關係
1. 遠離祖籍地,早期透過書信(僑批或口信等)聯繫;現代則透過通訊與交通,建構成「遠距離的家鄉」; 2.在心態上,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轉折; 3.對移出地忠誠問題: 「落葉歸根」注重對祖籍地之態度,如捐官、僑匯及賑災、建學校及參與經濟建設等;引起移入地的猜忌。 4.中國為大多數華人移民的原鄉;1950年起,因華人歸鄉暫時被阻絕,中華民國政府曾建構臺灣為華人移民的「原鄉」(有人稱為替代性原鄉),以政治力來影響華人「心中的原鄉」。

15 記載移民資料:族譜 福建德化潯中《林氏族譜》的記載,除了移民的原因外,還記錄了經營事業實況及與當地婦女通婚的情形,其文為:
「林祥清,精醫術,于咸豐已未年(1859年)元月十三日,應安南友人招,即往南洋,往新加坡業醫,頗有名望。三年後,移居檳榔嶼,開設養元藥鋪及養元醬園,娶馬來婦,生言忠、有益、有才三人,建業新家。民國初,攜眷返梓,建南山堂…。」

16 四、華人移民與原鄉及居住地的關係 三、華人移民與居住地的關係 1.居住地和出生地,未有共同文化背景或相同膚色的社區人群
2.編織每個人之「異鄉人故事」 3. 在居住地社會中,華人以商、工為主,知識份子較少;財富為決定社會地位的因素,不是考試。 4.忠誠問題: 以「落地生根」為主,主要求所謂「在地化」,參與社會關懷等,對居住地之態度,如參與民意代表選舉,如美國及南非;或加入政府組織,如美國新政府成員等。

17 五、臺灣移民:移入篇 史前時期及原住民移入臺灣 元朝時已有避難人員移入臺灣 晚明及清初,即荷蘭統治臺灣時期,福建人移入臺灣

18 原住民移入臺灣 西元前三千年前,在臺灣的南島語言族群,已能建造獨木舟或木筏等跨海移動的工具,且有星象觀察與認識海流的能力等。

19 原住民移入臺灣

20 元朝時已有避難人員移入臺灣 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中,有一則與海難有關的傳說。郁永河發現居住於臺灣平地的番人中,有一些人,「不識不知、無求無欲;日遊於葛天、無懷之世」,在生活習俗中,具有「擊壤、鼓腹之遺風」;此外,在外觀上,「狀貌無甚異」,但是,「兩目坳深,瞪視似稍別」,而且所說的話之聲調及語詞,如「呼酒曰打喇酥,煙曰篤木固」,具有特殊性,感覺到有繼續查訪之必要。因此,查訪這一些人的來源。

21 元朝時已有避難人員移入臺灣 相傳元朝軍隊攻打金朝時,為避免戰禍,有金人搭船逃入海中,傳說有船隻被大風吹到臺灣沿海一帶,船上人員登岸後,各自選擇居住場所,從事耕種,自給自足;經過數代以後,這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金人後代,已經忘記他們先祖來自何方,惟所使用的語言則未有所更改,「終歲不知春、夏,老死不知年歲」。這一些移民,成為臺灣平地原住民之組成份子。 在清代臺灣地方志書《安平縣》中,刊載了有關四社番之沿革,似乎與郁永河所指於臺灣平地居住的番人有關。四社番即平埔番,「因當時四社地屬平埔,近處村莊士民則將該歸化生番指稱為平埔番」。四社番之世系,「有指是金人為元兵所迫漂洋至此,與土番婦結縭傳育而來」。

22 荷蘭統治臺灣時期 晚明及清初時期,即從荷蘭統治時期,福建人移入臺灣。唯在此之前,已有移民活動,包括漁民、商人及獵人(取鹿皮)。
西元1624年,荷蘭人被迫從澎湖遷入臺灣(大員),當時臺灣並不屬於明朝管轄。 西元 年,荷蘭統治時期,引入華人進入臺灣,包括工人、石匠、船夫、商人及農人等。 1640年,被荷蘭當局抽人頭稅的華人有3,568人。

23 臺灣人之稱呼 清乾隆五年(1740) 方有臺灣人之稱呼。

24 臺灣人稱呼來源:劉良璧修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時劉良璧任分巡臺灣道,乾隆5年修,乾隆7年刊行)

25 六、臺灣移民:移出篇 原住民 移出臺灣

26 臺灣與太平洋諸島嶼

27 太平洋庫克島居民之舞蹈

28 日本商船「順吉丸」船長文助等,1803年(日本享和二年)船隻失事海漂「チョプラン」,即臺灣花蓮秀姑巒溪口(今大港口附近)所繪之花蓮原住民跳舞

29 太平洋復活節島為南島語族人口分佈之最東部, 約五百年移民至此,島上之巨石雕像

30 太平洋卡洛萊納群島住民之船隻

31 太平洋東加島住民之船隻

32 五、臺灣移民:移出篇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人海外移民,身份為日僑,移往日本、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泰國)等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10月,因國籍變動恢復為中華民國籍,成為「臺僑」。 臺灣華僑(臺灣在留支那人)與臺僑的區分。

33 臺灣人的移出:日本統治時期 以泰國(古稱暹羅)為例,早於20世紀以前,中國潮州、客家、廣府及海南等地已有人民移入泰國。臺灣人移入泰國,約為20世紀初期。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滿清政權被迫割讓臺灣及澎湖給日本,臺灣人的國籍轉變為日本籍,臺灣人向臺灣以外地區移動,除了中國大陸與日本外,東南亞國家亦為移入的地區。 臺灣人移民泰國的原因,除了個人因素外,亦受臺灣總督府積極推動臺灣與東南亞關係政策的影響,參與日本在泰國發展經濟的活動。臺灣人居住地點,以曼谷(日本稱為盤谷)為最多,組織臺灣公會。

34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人的移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散佈在日本及東南亞各地之臺灣人,其在戰爭時期的經驗,以及臺灣人復籍為中華民國國籍,稱為臺僑。
臺僑處境有所不同,有的因為擔任軍職而被送入集中營,有的因戰時之不當行為而需面對軍事審判,成為臺灣歷史的重要內容。

35 1945年10月,因國籍變動恢復為 中華民國籍,成為「臺僑」

36 1945年10月,因國籍變動恢復為 中華民國籍,成為「臺僑」

37 1949年後臺灣人對外移民 1949年底,國共內戰下,來自中國大陸之移民,一部份再轉往美國或其他地區。
1970年代後,自臺灣(及香港、澳門等)移民至美國、日本、非洲、中南美洲、澳洲及紐西蘭等。移入中南美洲與農耕隊及退出聯合國有關。移入非洲則基於為維持在聯合國之席位外交政策有關。

38 臺灣人移民南非

39 巴西

40 從臺灣到巴西

41 臺灣人移民巴西搭乘荷蘭船

42 巴西

43 臺灣人移民巴西

44 臺灣人移民巴西

45 訪問自巴西歸臺之高雄美濃人吳文智夫婦(中坐者為巴西人)及劉文義先生

46 臺灣人移民巴西 1960年代初期,巴西政府首度與中華民國政府接觸,表示歡迎臺灣人民移民到巴西,以集體移居方式為主。臺灣當局考慮財政、兵役等諸多問題,對移民的態度甚為消極;惟臺灣人民的觀點,則與臺灣當局不同,透過教會協助或投資管道等各種方式,自行結伴一起移民巴西。例如1962年,居住於彰化縣二林鎮之六個家庭,舉家集體移民至巴西,在聖保羅近郊之幕義(Mogi)市建立起「六家莊」,此為臺灣較早移民的一群。臺人或家庭移民的故事,在普遍注重以移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的移民史中,顯得特別不同 。

47 臺灣人移民巴西 臺灣人或家庭直接移民巴西,亦有從美國或巴西鄰近國家間接移入。從臺灣直接移往巴西者,大部份以聖保羅為中心,例如建立六家莊的彰化縣二林鎮之六個家庭,即搭船至聖保羅,開始創造與經營他們在巴西的家園與事業;世代之間,在巴西土生的臺灣人已有第三代了。其後,這六個移民巴西的臺灣家庭,協助其他的臺灣人或家庭移至巴西,建立起以臺灣人為核心的社區,目前已經擴充至近千人之多,並擴充至巴西土著的社交網絡。此外,在聖保羅及其他地區,亦有臺灣移民的社區與活動。

48 臺灣人與原鄉 臺僑的「臺灣情結」:原居地、祖籍地及居住地之關係。移民者與原鄉的關係,為跨國移民研究焦點之一。
移民巴西的臺灣人與臺灣原鄉的關係,雖然可以透過現代化的電腦或通訊,與臺灣建立起聯繫,惟其亦在巴西仿造原鄉之建築,如六家莊人即在聖保羅之幕義建立起如彰化縣二林鎮之農舍、草屋,屋內陳列臺灣早期的農作用具,此一原鄉文化的複製或再現,具體地說明這一些臺灣人藏匿心中對臺灣生活方式的記憶。

49 臺灣人移民 移到臺灣之中央政府型塑臺灣為海外華僑或華人之所謂「替代性之家鄉」(非以地緣為主,強調以正統自居、反攻大陸、 自由民主中國及經濟發展等)。 臺灣移民或臺僑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移民的稱呼,具有地域性之僑鄉及政治性之族群意涵,如美國紐約法拉盛的臺僑等。

50 跨國主義與全球化下臺灣移民 跨國主義與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1.跨國主義:以跨越國家或洲際的流動、社會互動和權力關係為中心 連結遠距社群的組織
社會結構產生改變或轉化 雖增加相互連結性,惟亦產生更多的分配、失序與衝突,因流動以已開發國家及人民為主 2.全球化:以抽象層次為主,仍不可忽略國家的角色及重要性,從移出地脈絡探索全球化。全球化是無法逃避的發展趨勢,產生文化和語言為主,國家為次; ”效忠”或”背叛” 的概念的討論。 對臺商及臺僑而言,出生地、祖籍地與居住地的情懷與記憶,雖經過跨國性的空間移動,臺灣也許是心中的僑鄉?

51 六、海洋移民與臺灣社會 海洋移民(移入及移出)形成臺灣的文化、社會,成為臺灣歷史的重要內涵,有必要再深入的探討。
新一波的臺灣的移入人口,來自於中國大陸及東南亞(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中美洲(巴西)及烏克蘭人等之人民,臺灣的文化、社會正在變化中。 臺灣的移出人口,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移民不斷增加的環境下,對臺灣的多元記憶與多元認同的內涵,值得探討的議題。臺灣人的僑鄉嗎?


Download ppt "海洋移民與臺灣社會 湯熙勇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1/11/10 於新竹教育大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