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幾何證明 輔助線 自我評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幾何證明 輔助線 自我評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幾何證明 輔助線 自我評量

2 在上一冊第 3 章中,我們用過了 SAS、AAS、SSS、ASA、RHS 等判別三角形全等的性質,你還記得嗎?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吧!
在下列各組圖形中,都有一些用記號標出的線段或角,如果它們有相同的記號,則表示它們的長度或角度相同。請對照左邊每一組全等的圖形,在右邊找出適合的全等性質,並用線將它們連起來。

3  RHS  SAS  ASA  AAS  SSS

4 在幾何證明的寫作過程中,除了依據題目所給的條件外,常會利用一些已學過的幾何性質、運算規律及等量公理。
在進行幾何推理的寫作時,會將「已知條件」、「要說明的結論」與「推導或說明的過程」寫成 、 、 的形式。書寫的方式將以下面的例子說明: 已知 求證 證明

5 如右圖,平行四邊形ABCD中, 對角線 、 交於O 點, 試說明 , 。(兩對角線互相平分)

6 說明 在△AOB 與△COD 中, ∵ , ∴∠1=∠3,(內錯角相等) ∠5=∠6,(內錯角相等) 又 = ,(平行四邊形對邊等長) 所以△AOB △COD,(根據ASA全等性質) 故 , 。(對應邊相等)

7 現在將「已知條件」、「要說明的結論」與「推導或要說明的過程」寫成 、 、 的形式如下:
求證 證明 已知 已知 條件 如圖,平行四邊形ABCD中, , ,對角線 、 交於O點。

8 求證 要說明的結論 證明 在△AOB 與△COD 中 ∵ ,(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 ∴∠1=∠3,∠5=∠6。(內錯角相等)
∵ ,(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 ∴∠1=∠3,∠5=∠6。(內錯角相等) 又 ,(平行四邊形對邊等長) ∴△AOB △COD。(ASA 全等性質) 故 , 。(對應邊相等) 推導或說明的過程

9 幾何證明的寫作,要從分析出發,才能確定證明的方向與步驟,以上為例:

10 , (結論) △AOB △COD(ASA) 平行線截角性質,平行四邊形性質 (已知) 平行四邊形ABCD中, , 思 推 路 理 分 過 析
△AOB △COD(ASA) 平行線截角性質,平行四邊形性質 (已知) 平行四邊形ABCD中, ,

11 思路分析是從「結論」推到「已知條件」,而推理過程則依分析的結果由「已知條件」逐步推理至「結論」。

12 請將下面的題目改寫成 、 、 的形式。 已知 求證 證明 如右圖,正方形ABCD 中, E、F 分別在 、 上, 且 = 。
搭配習作 P40 基礎題 1 請將下面的題目改寫成 、 、 的形式。 已知 求證 證明 如右圖,正方形ABCD 中, E、F 分別在 、 上, 且 = 。 請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質 來說明△ABE △ADF。

13 說明: △ABE 與△ADF 全等的條件是: = ,(已知) ∠ABE = ______,(ABCD 是正方形) = _______,(ABCD 是正方形) 根據______全等性質,△ABE △ADF。 ∠ADF SAS

14 如右圖,正方形ABCD 中,E、F 分別在 、 上,且 = 。
已知 如右圖,正方形ABCD 中,E、F 分別在 、 上,且 = 。 △ABE △ ADF。 求證 在△ABE 與△ADF 中 ∵ = ,(已知) ∠ABE=∠ADF=90°,(ABCD是正方形) = ,(ABCD 是正方形) 所以△ABE △ADF(SAS) 證明

15 要證明 ,先找到分別以 、 為一邊的兩個三角形,再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1 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相等 如右圖,△ABC 中, , , 。 已知 求證 思路分析一 要證明 ,先找到分別以 、 為一邊的兩個三角形,再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16 與代數的解題一樣,幾何證明的方法會隨著不同的思路分析,產生不同的方法,所以例題1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證明:
證明一 在△AEB 與△ADC 中 ∠A=∠A,∠AEB=∠ADC=90°, △AEB △ADC(AAS) (對應邊相等) 與代數的解題一樣,幾何證明的方法會隨著不同的思路分析,產生不同的方法,所以例題1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證明:

17 要證明 ,也可以從面積觀察:在△ABC中,若分別以 、 為底,則其高相等。
思路分析二 要證明 ,也可以從面積觀察:在△ABC中,若分別以 、 為底,則其高相等。 證明二 △ABC的面積=

18 要證明 ,先找到分別以 、 為一邊的兩個三角形,再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如右圖,△ABC 中, , , 。 已知 求證 思路分析 要證明 ,先找到分別以 、 為一邊的兩個三角形,再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19 證明 在△ABE 與△ACD 中 ∴△ABE △ACD( SAS ) 故 (對應邊相等) ∠A=∠A

20 幾何證明題的呈現方式,通常有以下幾個習慣的方法:
(1)將 這個詞省略。 (2)把 寫成「試證」。 (3)可將推理的過程分成幾個步驟,並以(1)、 (2)、(3)、……表示。 已知 求證

21 2 利用全等證明兩次 如右圖,△ABC與△ABD中, , ,若E為 上任一點,試證

22 證明 (1)△ABC 與△ABD 中 ∵ , , ∴△ABC △ABD(SSS) 故∠ABC=∠ABD(對應角相等) (2)△EBC 與△EBD 中 ∵ ,∠ABC=∠ABD, ∴△EBC △EBD(SAS) 故 (對應邊相等)

23 如右圖, , , , 與 交於 F 點, 試證∠1=∠2。

24 (1)△ABD與△ACE中 ∵ ,∠ADB=∠AEC=90°, ∠BAD=∠CAE ∴△ABD △ACE(RHS) 故 (對應邊相等) (2)△AEF 與△ADF中 ∵ ,∠AEF=∠ADF=90°, ∴△AEF △ADF(RHS) 故∠1=∠2(對應角相等)

25 如圖3-1,△ABC為等腰三角形, ,將△ABC對摺,使得B點與C點疊合。

26 如圖3-2,把摺好的三角形打開,則 為△ABC的對稱軸

27 由此可知: 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就是它的對稱軸,即 (1)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平分底邊,且平 分頂角。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28 幾何推理進行中,有時僅從「已知條件」的圖形,並不足以直接推導出結論,常常需要在原圖形上添加一些圖形,以便連繫「已知條件」到「要說明的結論」之間的關係,而所添加的圖形稱為輔助線。
在上面的說明已證實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以下我們再以幾何推論的方法,加以證明。

29 3 輔助線的應用 如右圖,四邊形ABCD中, , ,試證∠A=∠C。

30 要證明∠A=∠C,先找到分別以∠A、∠C 為一內角的兩個三角形,可試著連接 ,再證明△ABD與△CBD全等
思路分析一 要證明∠A=∠C,先找到分別以∠A、∠C 為一內角的兩個三角形,可試著連接 ,再證明△ABD與△CBD全等

31 證明一 (1)如右圖,連接 。 (2)在△ABD 與△CBD 中 , , , ∴ (SSS) ∠A=∠C(對應角相等)

32 若連接 ,可將 ∠A 分成∠1+∠3, ∠C 分成∠2+∠4, 若能證明∠1=∠2,∠3=∠4, 即可推出∠1+∠3=∠2+∠4。
思路分析二 若連接 ,可將 ∠A 分成∠1+∠3, ∠C 分成∠2+∠4, 若能證明∠1=∠2,∠3=∠4, 即可推出∠1+∠3=∠2+∠4。

33 (1)如右圖,連接 。 (2)∵ , ∴∠1=∠2。 同理,∠3=∠4。( ) (3)∠A=∠1+∠3=∠2+∠4=∠C 故∠A=∠C。
證明二 (1)如右圖,連接 。 (2)∵ , ∴∠1=∠2。 同理,∠3=∠4。( ) (3)∠A=∠1+∠3=∠2+∠4=∠C 故∠A=∠C。

34 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質:考慮△ABD與△ACD。
如右圖, , 。 試證∠ABD=∠ACD。 思路分析一 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質:考慮△ABD與△ACD。

35 證明一 (1)連接 。 (2)在△ABD 與△ ACD 中 ∵ , , ∴△ABD ACD(SSS) 故∠ABD=∠ACD(對應角相等)

36 利用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考慮△ABC與△DBC。
思路分析二 利用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考慮△ABC與△DBC。

37 (1)連接 。 (2)在△ABC 中, , ∴∠ABD+∠1=∠ACD+∠2。 (3)在△BCD 中, ∴∠1=∠2。
證明二 (1)連接 。 (2)在△ABC 中, , ∴∠ABD+∠1=∠ACD+∠2。 (3)在△BCD 中, ∴∠1=∠2。 (4)由(2)、(3)得: ∠ABD=∠ACD

38 由例題3及隨堂練習可知: 不同的思路會產生不同的輔助線,可以有不同的證法。

39 4 角平分線分割對邊比 如右圖,△ABC中, 為∠BAC 的角平分線,交 於 D 點,試 證 = 。 (1)過 D 點作 , 。 (2)∵ 為∠BAC的角平分線, ∴ 。 證明

40 證明 (3)△ABD:△ACD =( . . ):( . . ) = ( ∵ ) 又△ABD:△ACD= , (同高) ∴ = 。
=( . . ):( . . ) = ( ∵ ) 又△ABD:△ACD= , (同高) ∴ = 。 證明過程的項次符號(1)、(2)、(3)⋯⋯,也可以不必寫出來。

41 如右圖,△ABC中, =8, =6, =7, 、 、 分別為∠BAC、∠ABC、∠ACB的角平分線, 試求: (1) : 。 (2) 。 (3) : 。

42 (1) : = : =8:6=4:3 (2) = = × 7=4 (3) : = : =8:4=2:1

43 5 內冪性質 如右圖,圓上兩弦 、 交 於 P 點,試證 × = ×

44 證明 連接 、 △ACP 與△DBP 中 ∠ACP=∠DBP (同 AD 所對圓周角) ∠1=∠2(對頂角) ∴△ACP∼△DBP(AA) : = : 故 × = ×

45 如右圖,圓上兩弦 、 ,其延長線相交於圓 外 P 點,試證 × = × 。(外冪性質)

46 連接 、 在△ADP 與△CBP 中 ∵∠P=∠P ∠A=∠C= BD ∴△ADP∼△CBP(AA) : = : 故 × = ×

47 6 切割線性質 如右圖, 割圓於 B 點, 為圓的切線, 試證 × = 。

48 證明 連接 、 △ACP與△CBP中 ∠P=∠P(公共角) ∠1=∠2 (弦切角等於同弦所對圓周角) ∴△ACP∼△CBP(AA) : = : 故 × =

49 如右圖, 割圓於 B 點, 為圓的切線,若 =6, = 4,求 長。 ∵ × = ( +4)×4=62 ∴ =5

50 7 中線不等式 如右圖,△ABC中,M為 中點, 試證 + > 。

51 證明 延長 到 D 點,使 = 連接 在△BMD 與△CMA 中 ∵ = (已作) = (M 為 中點) ∠1=∠2(對頂角) ∴△BMD △CMA(SAS) 故 = 在△ABD中 + > =2 即 + >2

52 如右圖,△ABC 中, = = , 請利用例題 7 的結果, 證明 + > + 。

53 在△ABE中 ∵D為 中點 ∴ + >  在△ADC 中 ∵E 為 中點 ∴ + >  由+得: + > +

54 1.如何寫幾何推理: (1)將「已知條件」寫在 。 (2)將「要說明的結論」寫在 。 (3)將「推導或說明的過程」寫在 。 已知 求證 證明

55 2.思路分析與證明: (1)幾何證明的寫作,要從分析出發,才能確定證明的方向與步驟。 (2)思路分析,是從「結論」推到「已知條件」;而證明的書寫則依分析的結果由「已知條件」逐步推理至「結論」。

56 3.輔助線: 幾何推理進行中,有時僅從「已知條件」的圖形,並不足以直接推導出結論,常常需要在原圖形上添加一些圖形,以便連繫「已知條件」到「結論」之間的關係。 4.思路分析與輔助線: 不同的思路會產生不同的輔助線,可以有不同的證法。

57 當我聽別人講解某些數學問題時,常覺得很難理解,甚至不可能理解。這時便想,是否可以將問題化簡些呢﹖往往,在終於弄清楚之後,實際上,它只是一個更簡單的問題。
—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 )

58 ( ) 1.如右圖,圓內兩弦 、 C 相交於Q點, 切圓於 C 點,並交 延長線於P點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B) (C) (D)
3-1 自我評量 ( ) 1.如右圖,圓內兩弦 、 相交於Q點, 切圓於 C 點,並交 延長線於P點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B) (C) (D) C

59 如下圖,直角三角形ABC中,∠B=90°, =c, =a;△DEF 中, =c, =a, = 。 已知 △DEF 為直角三角形。 求證

60 證明 ∵△ABC 為直角三角形,且∠B=90°, 由勾股定理知: , =_______ 在△ABC 與△DEF 中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 ∠B=∠E=90°( __________ ) 故△DEF 為直角三角形。 SSS 對應角相等

61 3.如右圖,△ABC 中,∠1=∠2, ,試證△ABC 為等腰三角形。 證明 (1) ∴∠2=∠C,∠1=∠B (2)∵∠1=∠2, ∴∠B=∠C 即△ABC為等腰三角形

62 ∵∠ABD=∠DCA,∠AOB=∠DOC, ∴ (AAS) 故 (對應邊相等) 證明
4.如右圖,四邊形ABCD中,∠ABD= ∠DCA,∠1=∠2,試證 O (1)在△OAD 中,∠1=∠2, (2)在△AOB與△DOC中 ∵∠ABD=∠DCA,∠AOB=∠DOC, ∴ (AAS) 故 (對應邊相等) 證明

63 5.如右圖, 為圓O1的切線, 為圓O2的切線,A為切點, 試證 ∠BAD=180°- ∠BCD。 (提示:連接 )

64 證明 (1)連接 (2)∠1=∠BCA= AB ∠2=∠ACD= AD ∠BAD=360°-∠1-∠2-∠EAF =360°-∠BCA-∠ACD-∠BAD =360°-∠BCD-∠BAD 2∠BAD=360°-∠BCD ∴∠BAD=180°- ∠BCD

65 6.如右圖,△ABC中, =4, =8, =6, =2,則: (1)試證△ABC∼△AED。 (2)若 =3.5,試證 =7。

66 (1)在△ABC與△AED中 : =(4+8):6=2:1 : =(6+2):4=2:1 ∵ : = : ,∠A=∠A ∴△ABC∼△AED(SAS 相似) (2)∵△ABC∼△AED ∴ : = : =2:1 :3.5=2:1 =7 證明


Download ppt "幾何證明 輔助線 自我評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